此外,按摩手法功力练习中的“肩臂力练习”、“左右翻肩练 习”、“墙上滚球练习”、“全掌俯卧撑练习”,都可在武术运动中找 到其动作原型。如“肩臂力练习”,其动作形体和习练要领与武术训 练中的“马步冲拳”可谓如出一辙;“马步冲拳”要求下肢稳健,冲 拳亦讲求力根于足、形于腿、宰于腰、动于肩、传于臂、达于拳,整个 发力过程顺达流畅、劲力十足,其练习目的为锻炼下肢力量、体会发力 过程、增强手臂强度、提高击打稳定性,与按摩手法“肩臂力练习”的 动作习练要求和欲达到的目的基本相同。对于“左右翻肩练习”而言, 其更是武术中八卦掌、八极拳和翻子拳中的典型技术动作。特别是八卦 掌,注重强调关节灵活、步法稳健,训练过程中使人体的肩、腰、胯等 部位不断拧转,既能使关节、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锻炼,亦能刺激五脏 六腑,舒筋活血,进而有益身体健康。
按摩基本功练习之“指力练习”。第一式:五指俯卧撑练习;第二 式:揉捏沙袋练习;第三式:抓坛子练习;第四式:抓沙袋练习。
医学按摩功法练习的要领要求:
第一式:五指俯卧撑练习。双手五指稍带弧度成爪形,指端着地, 躯体挺直,作俯卧撑a开始练习者,训练强度随自己的水平而定。目的 在于发展指力和臂力。用五指熟后,可用三指(栂指、中指、食指)练 习
第二式:揉捏沙袋练习用厚布作成布袋,内装粗沙(注意装沙不 能过松过紧)布袋形状有三种:长条形约1 -1.5尺长,宽约3-4寸;四 方形约装2-4斤;长方形或椭圆形约装15-2()斤。练时两足分开,膝微屈 半蹲双手以二指(栂指、食指)或三指(栂指、食指、中指)或五指 捏沙袋(充气的球嚢亦可),可双手同时进行或单手交替进行,在于练 习指力
第三式:抓坛子练习。准备小型坛子一个,约重5-10斤、半蹲成 骑马势,腕关节垂直,五指成爪形,手抓紧坛口,继而上提至胸前, 以后沉肩垂肘,将坛放下。左右手交替抓之。练习重量随个人体质和 锻炼程度而定。每天不少于早、晚各一次。抓次数,可量力而行
第四式:抓沙袋练习。备2-5斤重的沙袋一个3双膝微屈半蹲成骑 马势,弯腰用右手捏着沙袋,然后提起向空中抛投,待落下时用左手在 空中抓着沙袋,再向空中抛投,有右手抓着落下的沙袋.、待熟练后,可 改变各种体位,抓弄沙袋。如右手提沙袋,由右侧侧绕背后至左侧向前 上方抛投,用左手抓着空中落下的沙袋,然后左手将沙袋由左侧绕背后 至右侧向前上方抛投,用右手抓着沙袋。又可用右手将沙袋从右侧方经 过头顶抛向左侧方,用左手接着。继而用左手将沙袋从左侧方经过头顶 抛向右侧方,用右手接着。练习重量因人而定,练习次数量力而行(图 4-12)。
上述按摩功法动作即为“指力练习”部分,其中“五指俯卧撑练 习”与全身练习中的“全掌俯卧撑练习”皆是武术力量训练必不可少 的动作练习,两者相对而言,除了锻炼前臂肌群和肱三头肌的力量之 外,前者更加注重对手指强度的提高。而“揉捏沙袋练习”、“抓坛子 练习”、“抓沙袋练习”,此三种按摩功力练习动作,目的都是为了提 高手指的劲力强度。这些动作在武术功力练习中也有所体现,如象形拳 中的螳螂拳,其功力练习就有“抓铁球练习”、“抓坛子练习”、“拧 千斤棒练习”、“拍打沙袋练习”和“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等习练动 作,目的也是为了增强手臂、手腕、手指的力度、硬度和强度,且每次 功力练习后,还配有独门药方进行洗烫,以舒筋活血。中医按摩功力习 练方法,与武术功力练习后用药进行舒筋活血的做法,也在某种程度上 印证和体现了武术与中医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参共荣的实践依据。
按摩基本功练习之“手法练习”。第一式:掌侧叩击沙包练习;第 二式:盖击沙包练习;第三式:桌面滚球练习。
医学按摩功法练习的要领要求:
第一式:掌侧叩击沙包练习。备沙包一个,置于高低适宜的小桌
上。两足分开成骑马势站立。塌腰、松肩、屈肘,腕关节固定在正常的 伸直位,四肢并拢,掌心相对。用掌侧叩击沙包,双手有节律地交叉叩 击。发力在肩、由肩而肘至手,如此叩击练习2-4分钟
第二式:盖击沙包练习。备一沙包置在高低适宜的桌上。两足分开 半蹲成骑马势。塌腰、松肩、肘微屈。腕关节放松,半握拳,掌面向 下,腕关节作神屈运动叩击沙包
第三式:桌面滚球练习。备实体木球一个,重10_20斤,放在南度 适宜的桌上。作骑马势或弓箭步站立,用双手滚动桌面上的木球
上述按摩功法动作即为“手法练习”部分,其中“掌侧叩击沙包
习”、“盖击沙包练习”的练习方式和动作要领,与武术中少林功夫 “铁砂掌”功力习练方式以及欲达到的目的可谓同质异趣。拳谚云“气 贯掌心,劲达四稍”、“拳从心发,劲由掌发”,且非常注重手腕劲道 的刚柔虚实变换,于是便有“灵龙活泼,刚柔蓄隐”、“擒拿点打,无 不顺应”、“掌腕合巧,方能制人”、“腕滞力拙,徒劳费神”的谚语 说法。而且“铁砂掌”的练习并非唯独人体的功力练习,需配合药物方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练者练习所用布袋,均通过特制铁砂和药 物配置而成,然后用口袋布盛好,置于坚实木凳之上,拍打之初由轻而 重、由缓而急,起初练习者手掌必现青肿,甚至脱皮,此时应及时以特 制洗手秘方浸泡,以期活血消肿、强筋壮骨,则内外坚实。总体言之, “铁砂掌”是用铁砂、药物作为练功辅助物,通过特定习练方式达到一 种可攻击、可防守、可表演的掌上硬功。正如拳歌诀曰“铁砂掌功毒气 发,药力深入肌肤。筋骨坚实成毒手,重击强敌染黄砂”。上述内容正 体现出了铁砂掌的习练形式与目的与中医按摩的功力练习形式和目的相 同,两者相得益彰,互为所用。
中华武术与中医骨伤科学共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拥有 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习武者懂医术,医者练功,真正做到“文武 兼备”、“精通医理”、“武医结合”。在思辨“武医同源”的理论 和实践时,我们不难发现武医之间拥有同根同源的学理论述,如中医指 出“心、肝、脾、肺、肾五脏,若过劳为五劳”,中医还称“伤睥、 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为七伤”;对此,习武者也要 求“养心、护肝、健脾、洁肺、强肾”,习武者也有“七忌”与七伤 等武学内容之说。此外,对习武者而言,在习练武术时,要求练功者意 气贯掌,劲力含蓄,譬如形意拳的“劈、崩、钻、炮、横”五拳,对应 “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医学中的“心、肝、脾、肺、肾”五
脏。《周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由阴阳统辖寒热、虚实、表 里,武术由阴阳派生刚柔、动静、虚实”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 《周易本义》中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 @。并阐释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万物。”武术拳种林立,门派众多,象形会 意,虽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拳种,其动作表现形式不 一、名称之异,然理则一。即“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诚如国学 大师林语堂所言“道是一切现象背后活动的大原理,是使各种形式的生 命兴起的、抽象的大原理。......它是物的原始,同时也是一切生命所显示
的形式最后还原的原理”
无论是中医推拿功力的习练,抑或是武术功法的修习,无非是想达 到各自所需要的“内劲”。而对于功力中“内劲”的获得,武术运动 对此修炼的方法可谓独具一格,无论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 拳,还是五禽戏、峨眉桩功等运动形式,都有各自功力习得的训练方法 和修炼方式,虽运气发力方法和修炼方式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 皆是“运用姿势的调整(既调身呼吸的锻炼,内气运行的掌握(调 息);身心的松驰与安静,意念的集中与运用(即调心)。这三者相结 合,以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为主体的一种整体自我身心锻 炼的功法”气^
因此,无论是武术动作抑或是骨伤科手法,都要求对力度的掌握收 放自如,也就是劲力的运用和控制技巧。特别是武术中“手、眼、身
法、步”的要求,以及功力练习的方式和习得方法,都对中医骨伤科各 种按摩手法的运用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医 者练功或进行相关的身体功能锻炼,能提供良好的力量基础及控制训 练,以及姿势、身形的协调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各种手法技巧操作变得 更加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拙力蛮干。例如“指卧撑锻炼手指的强度,协 调地掌握按摩技法的身形姿态,可以保障有力地按摩;按摩时保持肘关 节的微屈,可使手法操作具有弹性,而致柔和;重视技巧而非蛮力,可 保障按摩的持久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中华武术与中医骨伤按摩医术,在一定程度上 不仅武医技理相通,且健康养生理念趋同,从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按摩 功力练习和临床技法中,可寻迹到传统武术功法练习踪迹,两者相互借 鉴、互为促进,共同继承与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郑怀贤教授所创 中医按摩手法功力练习体系,真正切实做到了武医技法结合、理念融会 贯通,对中医骨伤科学按摩手法的创新发展和武术传统功法练习的另辟 蹊径继承都起到了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浏览1,1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