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的延续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是以实物的保存、运用包 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符号的纪录等,这种延续的方式是通过物质或

者借助于物质载体把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客观化、外化的保存方式。 二是以人的活动形式、心理、行为方式存在的这部分文化的延续,就一 定要通过人这个主体才能实现。” ®武术文化的延续也是如此,郑怀贤 教授武术技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成都体育学院后辈武术学者所整理出由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郑怀贤教授武学丛书——《飞叉》《形意拳与八 极拳》《八卦连环掌与连环拳》《形意拳对练与对擒拿》《中国猴拳》 《绵拳与自然剑》《三人对练》《双匕首与双刀》《八卦龙形剑与八卦 散手刀》等武学专著中。尤其是将郑怀贤教授经典的武术套路和内容系 统纳人到武术主修、武术专修等主干课程中如“八卦龙行剑”(郭洪海 老师、冉学东老师等)、“八卦掌”(冉学东老师、艾泽秀老师等)、

“对擒拿”(王树田教授、邓昌立老师、邹德发老师、张茂于老师、周 直模老师等)等;且在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梳理并构建以郑怀贤教 授武学为素材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程。为推动学院整 体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以郑怀贤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武术家武 学思想的推广与传播,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的 核心竞争力。武术学院开设一系列特色创新课程,如武术套路系专业核 心课——郑怀贤教授武学精粹;武术搏击系——郑氏擒拿 格斗术以及武术学院和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联合开 设,适用于本科生专业基础课——郑氏手法练功学

须‘德’、4技’兼备。”亦是将“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精神,融 入到郑怀贤武技传承上升为一种文化的教育。2016年,经过不断地积累 与沉淀,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 “郑怀贤武学研究所”(图1-12),并举 办了“郑怀贤武学思想研讨会”。

“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的建立,是落实成都体育学院“一线两翼” 人才培养战略的探索实践,是推动学院实现引领行业话语权的具体举 措,是助推学院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 型大学”的实际行动,更是健康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一 系列教学改革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抢占行业话语权,为此武术学院更 好的继承老一辈武术家的武艺精粹,发扬郑怀贤教授的武学思想。一方 面是对郑怀贤教授武术技艺及社会贡献的认同和尊重;另一方面更在于 学院对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品牌,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信心和 决心。

的武术敎学理念

中国武术传承在保持武术技属性的基础上,是以技术为核心 的文化体悟过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也 在发生着多元化的延伸和传递。:从教学层面来看,传统与现代相统 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价值需求,对传统文化的 发展也能起到科学指导的现实影响。基于此,本章以传统训练、严 谨教风、创新思想为逻辑主线,系统阐释郑怀贤武术教学思想对现 代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发展的价第一节打练结合、借假求真的
武术教学理念

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凝聚的文化意涵,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与武术 形式的深度交融,对于武术的解读与传承,不仅要了解外在形式的演练 结构,更要通过传统文化引导下的攻防含义进行练习、揣摩和使用。攻 防可以视为武术中关于打的方法,也可以视为武术本质上的传统逻辑。 而郑怀贤教授以攻防技击与技艺表演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武术传承层 面上可以理解为,是透过身体锻炼的形式功能,进行传统实战技术的文 化传递。基于此,本节将以“打练结合、借假求真”的武术教学理念为 视角,系统阐释郑怀贤教授对于技击训练与传统熏陶在武术教学中的辩 证运用。

一、打练结合注重技击

“打练结合”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技击文化,表现了武术技击 的逻辑性思考过程,反映了武术在训练与教学层面中的传统思维方法, 最终以逻辑性的思考转换武术技击在现实演练中的艺术创造性。从技术 层面而言,“打练结合”不是对武术动作的单纯形态模仿,而是在具 备了一定攻防意识的前提下,对武术技击进行艺术形式追求的创造性结 合。从教学层面而言,“打练结合”在武术教学中形成的标志性方法, 分别展现了不同性质的武术练习技巧,通过反复结合带有技击意味的 “打”与表演意味的“练”,以真实的身体感悟实现对武术的真正掌握 和理解。

(一)“以打带练”突出“打n的本质含义

在武术的历史发展中,对武术功能的文化解读是伴随着社会结构的 调整,通过提升“打”的技术层次,满足人们对武术价值的社会需求。 在原始社会时期,为了满足人们顺应自然发展的生存需要,“打”仅仅 体现在人类与野兽进行搏斗时的猎杀技术,虽然打斗的形式相对简单一 致,但“打”的目的与初衷,是附加了带有主观能动性的对抗思维。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熟练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与生活,对于 资源的占有,逐渐以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进行能动心理上的基本意识提 升。因此,武术在当时社会结构中作为军事需要,不仅体现了军事为维 护社会资源而采取的管理手段,更提升了武术技术在制度习俗层的文化 地位。因此,武术经过军事训练方法的推进与演化,在技术掌握中通过 长期而系统的“打”的训练,获得武术功夫在能力体验中的内在提升。 武术功夫是围绕“打”,对劲力、速度、柔韧等技击素质表现的综合提 炼,反映了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与造诣。对于功夫的获得,必须要经 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体悟武术招式在“打”中的技击效果与攻防意 义。郑怀贤教授在武术教学时经常提到“练套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 训练警句,认为武术套路应紧密结合武术功夫进行训练与教学。虽然武 术套路注重攻防招式的表演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达到武术技击能力的 提升,是不能够体验武术逼真的“打”在观众感官上的直接刺激。基于 此,“打”主要突出了武术的实战能力,反映了武术在技击本质上的实 战功能,是一种真实且实用的武术技法。进而,借此反思“徐晓东与太 极拳雷雷事件”,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取决 于拳种传承过程中的价值功能取向,是否以实际的形式传递武术的实战

功能。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武术的发展已褪去原始社会时期的 冲动与无知,在总结冷兵器时代的武术特征后,武术的概念逐渐延伸为 “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与搏斗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 重内外兼修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现代社会中,武术的概念影 响着高校武术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散手和套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进 行教学实施其中,散手作为对武术技法高度凝练后的武术教学形式, 通过踢、打、摔三种基本技法,直接反映了武术在“打”这个层面上的 实际操作方法。散手在逻辑概念中包含于武术,散手的技法体现了武术 对“打”的技术思维成像在技击空间感知方面,散手的技法通过“远 踢、近打、贴身摔”的实战要求,较为完整地把控了不同实战距离中 “打”的有效方式;在组合练习形式上,不同的散手组合训练方法,以 功能主义架构起实战技术中关于“防守反击”、“主动进攻”、“接腿 摔”等使用目的明确的固定组合练习,以此满足“打”的“时间差”在 武术传统攻防思维中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散 手作为竞技武术的活动内容之一,在20世纪50年逐步形成与发展。散手 拳法和脚法的技术,在“拳击”、“跆拳道”、“泰拳”等不同国家的 技击形式上,都能够找到相同的攻防特点。而使用摔法在散手竞赛规则 上的确立,是区别于美国、韩国、泰国等国家搏击术的标志,形成具有 中国标示意味的搏击形式。基于此,“打”作为中国武术的核心理念, 并不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归纳,是可以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训练,提升 “打”的实战能力。同时,摔法作为手脚协同操作下的技击方法,不仅 能够标示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色,而且也能够反应“和谐、统一”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形式上的思维映射。

(二)"以练促打”提升"练”的价值功用

武术作为一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身体技术,学会武术并不 是对武术传承的终极表现,只有达到练懂武术,才能以内外兼具的体 悟方式,完成武术演练表象下的内化传递。武术拳谚中经常提到“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练武在历时性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 坚韧品质,在快速学会武术动作后,经过长期的练习,达到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的动作表现,以正确的武术动作练习,体悟武术在功力方面的 使用技巧和思维逻辑。

“练”作为武术文化外在形式上的直接传承方式,在武术教学中, 表现为一种直观性的训练方法。郑怀贤教授对于武术训练的要求,始终 以“练功不练腰,终身艺不高;练武不练腿,到老冒失鬼”强调武术练 习的重点,督促学生在练武过程中注重腰腿功力的提升。腰在中国传统 武术认识中,表现为丹田气的发力起点,“气沉丹田,力从腰发”就是 借助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穴位意识,增强腰部力量的发力技巧。同时,腰 作为人体生理结构中的核心区域,是连接上下肢协同运动的重要部位, 通过“切胯”、“转髋”、“藏腰”等武术传统训练要求,体悟“开 合、吞吐、起伏、拧转”在武术演练中的劲力表现。然而,力量作为武 术技击的内在基础,是要借助一定的外在肢体形式,达到武术在攻防中 的现实使用效果,所以,腿法的训练在武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拳谚有 云:“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的灵活性决定了手法在武术技击 中的虚晃意识,通过手法的变换找到对方的技击漏洞,而腿作为力量的 体现,以打时间差的方式达到武术对人体的击打效果。基于此,在当代 武术教学中,普遍以“正踢腿、外摆腿、里合腿”和“步型转换”等作

为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内容,实际上就是以提高腰腿练习为主的武术训练 方法。

浏览7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