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武术家群体中,郑怀贤教授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不 仅是我国著名武术家,而且是杰出的中医骨伤专家。®郑怀贤先后 师从“飞叉大王”李而清、戳脚门大师魏昌义、孙氏太极拳创始人 孙禄堂等武术名家,学习武术和骨科医术。1929年后,曾先后在上 海中华体育会、两江体育师范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陆军军官 等学校任职,从事教育和骨伤医务。1936年,郑怀贤作为中国体育 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武术表 演,展演的“飞叉”绝技技惊柏林,向世界展示了“奇迹般的民间 体育”,当地报纸评说其为“艺术的精华”,赞叹其技艺“神乎其 技”。归国后,郑怀贤教授凭借精湛的武术技艺被当时的黄埔军校 聘任为国术教官,其武术技艺享誉武林。
郑怀贤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武术技击家,同时也是教育大家、骨 伤科的专家,还是成都体育学院的教授、原国家武术协会主席,甚 至可以尊称为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郑怀贤教授 长期致力于武术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工作中,结合本身的医学专长而 创办了运动医学系,使得武医结合开始正式进入高校,成为国内武 医学科结合的奠基人之一,曾经担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 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的重任。郑怀贤教授将自己的全部 精力与毕生追求都奉献给了武术与医学事业,在武术教育和中医骨 伤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一节特色鲜明的武技体系
一、博学众长的武术技法
(一)万招归一的技法本原
武术技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引导,无论是它的运动形式、技击原理、 训练手段,还是它的拳理拳法、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乃至对技击方法 的理解和招式技艺的运用中,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光辉,涵 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智慧结晶。“武术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为 中华民族对武技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 质,包括思维特点、欣赏习惯、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观等,这些不仅 影响到了中国武术技术的风格的特点,并且影响到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 成。” ®因此,对于武术内涵精髓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必须深入地探求 浸润其中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意蕴,用以全面而精确地解读武术 技法。
关于事物本质的辨析,道家学派经典代表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 万物之本源,是世间万物发展所遵循的自然法则。中国武术在发展过 程中,汲取了老子对于“道”的认知与解析,也将其认定为武术的本质 与发展规则。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中国武术的认
知中,有着“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理论思想。而这种认识正是建 立在对于“道”的领悟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一招变万招、万 招归一”的思想认识即是到武术对于“道”的归一思想的阐释:武术的 技术动作是将原始单一的进攻防守动作,按照一定的运动路线,而演变 成千万个技术动作,后经这些动作的千锤百炼,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内外合一、精神传意的“神韵”。这种神韵不仅是武术训练到至高胜境 后的表现与证明,也是习武者将攻防意识、劲力发放,以及动作招式等 融会贯通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意境。不单单说明了拳技之道中的形神结 合与不可相离,而且也说明了招式寓神而化万招,万招归一神的特点与 追求。
郑怀贤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卓有成效的武术名家之一。纵观郑怀贤教 授的武学生涯,他将“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武学思想贯穿始终, 并且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西南地区,郑怀贤教授以孙氏八卦拳的技 击功夫而享誉盛名,更是被同道称赞为西南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他的 八卦拳活步推手、八卦拳散手、快摔、擒拿为西南武林中的技击绝技, 他一生最珍视的三大技击绝艺就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擒拿。在西南 地区四十余年间,以此三大绝艺而享誉“武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八卦拳控人技艺,是孙禄堂先生独创的太极、八卦融合之技,郑怀贤教 授幸得真传并加以完善,运用起来闪转腾挪随心所欲,走沾控人得心应 手。郑怀贤教授又善接骨、打穴、擒拿、摔跤和戳脚翻子,与八卦拳合 用,进一步增强了其技击功底,为其超群的技击实力奠定了扎实的技艺 功底。
由于郑怀贤教授自身武技阅历丰富、勇于实践,加之他在习武过程 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长此以往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技术特点:从 容淡定、劲力深透、身法灵捷、打法精确,一招制敌与游斗走控两种技
法的融合与运用可谓巧夺天工,把沾、闪、走、透、跌、拿的技艺发挥 得淋漓尽致。同时,郑怀贤教授结合自身习武经历与亲身体悟,总结出 一套自己独特的训练体系。他以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术的技法特点 为基础,融戳脚、翻子、八极、劈剑、大枪等技法为特色,创新形成了 集多种拳术于一体的训练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 “万招归一”的融会 贯通,将诸多拳种技法融熔铸为一个训练体系,总结为无中生有、刚柔 相济、长短兼备、动静如一的劲力结构。郑怀贤教授以高尚的武德修 养、对武医结合的开拓发展以及对武术训练体系的熔铸与探索,奠定了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武术家的至高地位。
(二)师承百家的技艺功底
1897年9月15日(农历十月十五),郑怀贤教授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 白洋淀新安镇北辛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幼年按照父母意愿,到私塾 读过两年书,郑怀贤天资聪颖,塾师所教的书,他过目不忘,颇得塾师 喜爱,后因家庭变故而辍学在家。当时因为白洋淀上芦苇很多,收割下 来垛成垛的芦苇最怕失火,因各家苇垛相连,若一旦失火必将“火烧连 营”。为此当地有着正月十五去火神庙祭火神的习俗,到这天下午,新 安城里的少林、五虎、龙灯、跑旱船、高跷等各路花会都要出动,而打 头阵的却是叉会。舞叉的动作花样极多,包括“十字披红”,即叉从前 胸滚过,转到后背;穿裆,即耍叉人左腿抬起,叉从裆下穿过去,又从 右腿下穿过来;撩叉,即把叉腾空拋起,耍叉人翻个筋斗,正好叉落下 来,接住再耍……1907年的正月十五,新安城里“出会”,这给童年的 郑怀贤教授以很大的震撼,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十一岁的郑怀贤追随着叉会看得出神,不由得跟着叉会转了一下 午,第二天就去叉会报了名学习耍响叉。十三岁时又跟安新号称“飞叉
大王”的李而清学飞叉,兼学接骨治伤本领。十八岁那年,郑怀贤跟李 而清一边靠卖鱼、跌打药膏维持生计,一边忙里偷闲学习耍叉的技艺。 这时,他耍叉的本领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涞水、易县一带人们为 看他耍飞叉,涌上前去买他的鱼。由于郑怀贤教授天资聪颖且身手活 便,后被途经此地的武术名家魏昌义看中,经过师傅李而清的同意,被 魏昌义收为弟子。魏昌义擅长戳脚翻子,在北方很有名气,经常游走各 地切磋武艺。尊师重道的郑怀贤教授不仅聪慧好学,而且刻苦钻研、勤 学苦练,跟着魏昌义师父兢兢业业的学艺,仅仅经过三年夙夜匪懈的学 习,就把魏昌义师父倏忽纵横的戳脚翻子功夫学有所成,与此同时还掌 握了魏昌义接骨的真传,为日后成为武医结合的一代宗师奠定了扎实的 技术基础。后来魏昌义年迈,见郑怀贤戳脚翻子的功夫已经出类拔萃, 便将郑怀贤教授介绍给他在北京的好友魏金山,让郑怀贤向魏金山学习 鹰爪翻子,进一步精进翻子拳的技艺。
翻子拳是我国现今流传较为悠久的传统拳种之一,也称“八闪 翻”、“翻拳”。明代杰出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曾经在《纪效新书》 中做出这样的论述,“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就其发展 而言,翻子拳兴起于明代,因为其动作特色,而自成体系与风格而流行 于全国各地。现在主要以河北、东北、甘肃、陕西等为主要代表。传统 翻子拳的套路内容丰富,动作短小而精悍。随着时代的流传最基本的拳 套为站桩翻、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六手翻、燕青翻、鹰 爪翻、龙形翻、一字翻、八盘翻等等。其风格特点:东北打法注重于脆 快一气,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却若重于雄厚道劲,更加显示出 翻子拳的技术风格与特点。
浏览5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