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成拳断手实作要点
大成拳断手无定法可言,身无定势,手无定处,足无定位, 动转腾挪,随心所欲。大成拳虽无固定方法,但原则要点还是有
的,初学者应循规矩而习之,待日久功深,自可臻于随心所欲而 合规矩之境。
宗师王茅斋先生总结了大成拳断手的6条实作要点,今录之 于后,以飨读者。
- 拳击一道尚精神, 内要提,外要随, 手脚齐到方为真。 意要运,气要摧, 拳似炮,蛇卷身, 应敌犹如火烧身。 充华必强骨,饰貌须表真。 计谋须远划,精神似劈雷。 心毒称上策,手狠方胜人。 何谓闪?何谓进?
追即闪,闪即进, 不必远求尚美观。
何谓打?何谓顾? 顾即打,打即顾, 发手便是处。
力如火药拳如弹, 灵机一动鸟难飞。
- 敌不动,我沉静, 敌微动,我先发。
不动如书生,一动如龙虎, 发动似迅雷不及掩耳。
- 手要灵,足要轻, 进退旋转如猫行。
身要正,目锐精,
手到齐到定要赢。
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
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拔草。
上打咽喉下打阴, 左右两肋在中心。
拳打丈外不为远, 近者只在一寸间。
手击如巨炮直冲, 足落似大树栽根。
眼要毒,手要奸, 步踏中门,钻入重心,
夺敌位,即使神仙亦难防。
- 鸽子入林燕抄水, 虎入羊群抖威风。
取胜四梢均齐整, 不胜必有存疑心。
声东击西,指南打北, 上虚下实,灵机自揣摩。
- 左拳出右拳至,
单手出双手来。
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 鼻为中央之土,万物生产之源, 冲开中央全体皆散。
两手结合迎面出, 自然把定五道关。 身如弓驾•拳如弹, 弦响鸟落见奇鲜。 遇敌犹如身着火, 打破硬进无遮拦。
- 力发出是在一刹那间,
在有形无形,有意无意,
有定位无定位,
整体局部,自动被动,具体而微。
使力时多半是,
举、抗、推、旋、搂、劈、钻、刺。
四、如何学练大成拳断手
大成拳无套路练习,亦不注重招法,因而一些初学者往往感 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甚至个别人因此而中止练功,实在可 惜。
宗师王芸斋先生著有《习拳六要》、《习拳三阶段》等文章, 系统论述学练大成拳的入门之法,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 试声、推手、实作等“大成拳七妙法门”,以上7个练拳的步骤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从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 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 声而固元气。
今录王茅斋宗师《习拳六要》于下,请广大读者和初学者认 真研读、领悟:“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由此则可
循序渐进,进入大成拳之正轨,日久功深,登堂入室,臻于上 乘。
- 要知拳益
不学拳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所以说拳功对人身关系之极切 要,能健身体养性命。人人应知此理,应习此拳,普劝吾人练习 之理由,一语道尽。若使吾知习拳之乐,习拳之益,致力于练习 功夫,定有欲罢不能之势。涉入歧途,吃力努气,伤及身体,是 学习错误,并非拳不可习也。
拳功如作到妙境,真得窃要时,在他人看来反认为精熟,不 好看者有之。故要知习拳为己,而非为他人也,此防身养身贴骨 之事也,更须平时一心存之于拳,蓄养血气,无论何时何地何事 俱无不拳。拳皆在操练,有时限之功夫,不如无时限之功夫,纯 正确切。所以非有固定时间及场地不能练习者未必是也。
- 要明拳理
拳有拳之理、拳之法、拳之意,得其法、理、意,方得谓之 能拳。故有拳法,而无拳理者非也,有拳理而无拳意者亦非也。 拳之动,其法不一而有原理,动静变化,机神无方,出之自然, 臻于神妙,盖由于一意之支配,得理尽法而成其用。所以习拳, 理字最为紧要。理字须从规矩中得来,能于规矩中得理参透,方 能有成。妙悟在己,学须自成,习拳者得其理,然后方可言气 力。有气有力,而不合于理,非有用之气力。知其理而不能用于 气,用于力,亦非真理。理与气合,气与力谋,动静合于理,则 气力为之用,而气力神妙自见。然神其用者,还权之于意,故习 拳之力,对其法、理、意,均需彻底认识,方有所遵循也。
- 要重桩法粗迹
世人多以拳为技,不值一习,岂根本之论哉。拳为吾人动之 始基,其理简而明,其迹粗而显,其玄妙在几微。故论拳理,言 之深者,根于几微;言之浅者,本其粗迹。夫粗迹者,极简极易 之运动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穷。但非今之拳套招法 也。拳之粗迹为何,乃桩法是也,岂可因其平易而忽之耶。观乎 拳之功用之神者,无不由此一站生出也。习拳须先求下手及著实 功夫之门,习拳下手处,站桩是也,久站乃为著实功夫之门也。 舍此恐无真实下手处。故学者应以此学,教者必以此教,习认是 在此,志向亦在此,终日乾乾,奥蕴自得,教习之道,不过如 此,微乎微乎。
- 要作体认功夫
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是得力关头,此四字系于 “体认”二字中求之。体认是一种实行功夫,运用意之支配,发 挥自身之智能体能之作用,将脑所接受者,使身体实行出来,以 身验知并以求所不知者是也。
要知心传口授,非真学真知,须得自己实行,方是实学实 知。故习拳重体认功夫,乃易空想为实相之实功夫也。且精神气 力之运化,非由体认不是自如自发自成也。
体认功夫,有内省、外观、实验三要点,缺一不可。内省 者,直察自己之意象如何也;外观者,内省自己,外观他人,以 他人之表现,参证其内容,作内省之助;实验系合内省外观之所 得,行之己身,而得有实效之事也。
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己者,得于师者为规矩,得于己者 乃循规程。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也。拳学不得于身,则规程 无益于己。
论及体认,原有力、气、神三步功夫。力气神皆体认功夫。 分言之,则习拳功夫深浅之界限;合言之,心气齐万力并足, 力、气、神原有不可分离之性,三者实统基于一气,气调则神经 之训练,血气之调理,筋骨之锻炼,均得体认之实功,做曰三步 功夫也。桩法所示要点,皆为养此气而培人生之基也。
- 要去三病
习拳有三病,一曰努气,二曰吃力(即用拙力),三曰挺胸 提腹。染得三病则动静不合于理,拳功定难得力得气,而神之于 理慎之。习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专以快用力教导初学 者,误矣。教以快用力,是欲手足用力也,要知四肢用力,心身 真劲力必淤结,久之为害甚大。于今学拳者应明此害,避之远 之,庶几进而免入歧途也。
今之习拳者,多急于拳套,用暴力以求迅速和美观,全身气 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之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凡 用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用其气而后用其力,至 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十年功 夫,而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
- 要作实功
习拳忌好高求速,恐不达也。某员请示发力,予答之曰,汝 已能得巧中味道,当能自信,对发力要领,恐尚未能领略,因发 力种类甚伙,无应用经验,敢断言不易知也,望加意用功,届时 必将详告。现在即告亦不能懂,即懂亦不能行,虑有务高反低之 病也。
又功夫宜经久,朝夕操练,无时或已,得有日新成绩,方是 进步消息,语云: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岂能有万变无穷之妙 用O
用功觉得全身气血川流,身体有物,养神敛性,全体无滞, 是初步功夫。若听全体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触即能跌人丈 外,是中乘功夫。身外生气,光芒四射,如用目视人,其人如失 知觉,然后渐入神化之境矣。
第二章 大成拳断手基本功
宗病王茅斋先生强调:“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大成拳 之所以把桩功放在首位,是因为站桩能获取技击所需要的力量体 系,尤其是站技击桩,可以达到培养锻炼“内劲”之目的。所谓 “内劲”就是肢体上的肌松力搠,而具有这一效应的途径,就是 在于桩功能改善或强化骨骼与肌肉性能。
无论是发何种力量,打出何种招法,都离不开骨骼作支撑, 毫无疑问,只有具有良好性能的骨骼作运动链,才能具有较好的 肢体支撑和搠劲效果。比如,用同样粗的木棍和铁棍去搭架子或 去击人,肯定是后者的支撑力和打击力要大得多,其原因是后者 的密度要远远大于前者。通过站桩可起到“骨重建”的作用,所 谓骨重建就是骨骼通过改变大小、形状和结构以适应力学需要的 功能,重建的结构可增加骨的密度,从而也就增加了骨的强度和 硬度。如此才能实现“不用力而处处有力”,才能增加推手或阻 截过程中的搠撑感,才能提高打击中的穿透性。对于一个长期练 习大成拳的人来说,我们可通过腕部的触点感知“其臂如棉里裹 铁”,这正是“骨重建”的结果。
站桩对肌肉的影响是:既能改善肌肉的质量,又可达到“肌 通连”的效果,即大成拳所讲的肌肉若一。由肌肉做功原理可 知,参与做功的肌肉质量越大,力量就越大,功率就越大。对于 一般人而言,进行某项肢体动作,往往是仅仅赖于肌肉的本能生
理活动,对于经过不同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虽然其质量可得以改 善(如肌节增长,肌肉体积增大等),但欲使之若一的参与某项 运动是有一定难度的。经过站桩的训练后,肌肉不但能有效的收 缩,而且参与收缩的肌肉可在力点的位置达到尽可能大的延伸。 这样,不但肌群数量与质量增加,而且动作的距离也得以延长。 当做到“肌通连”后,若用手腕搭扣于对方的手臂时,其力源不 但来自上肢肌群收缩,而且还可使肩部、背部、腰部的肌肉参与 收缩。此时,若让人触摸一下腰背,可明显的感到这些部位肌肉 的收缩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经过长期站桩的人能够具有较大的发 放力与穿透力的原因。
浏览7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