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击中和擒拿时的手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有“先发制人”和“后 发制人”。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都是军事术语。先发制人是指在作战 时,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突然猛烈地发起进攻,达到一拳挫败敌人的目的。后发制人是指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釆取各种积极的手段,夺敌士气,抗敌将心,疲敌 体力,逐渐地疲惫和削弱敌人,然后适时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将 敌消灭。这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战法。运用到武术技击上,先发制人就 是当与对方格斗时,不等对方出手攻击,就先出手,打对方一个措手 不及,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住对方,压服对方,赢得胜 利。后发制人即指当对方出手向我进攻时,避其锋芒,然后再出手还 击对方的策略。“后发制人”的优点是能够清楚地观察对方招法的特 点和弱点,摸清来龙去脉,摸清对方目的和意图,抓住有利的时机和 空隙,准确有力地还击对方。
在技击和擒拿时不论是运用“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都 有它的优点和弊端,所以梅花粧拳派在技击和擒拿时善用“后发先制” 的策略。什么叫“后发先制”呢? “后发先制”要求技击时出手进招 在对方出手进招之后,虽然我们出手进招晚于对方,可我们所发出去 的手犹如雷霆闪电,完成整套攻击动作却在对方之前,既有“后发制 人”的效果,又有“先发制人”的威力,我们认为这才是攻击擒拿中 值得采用的手法。但是应该注意,不论是釆用“先发制人”,“后发 制人”或是“后发先制”的战术手法,决不能忘记一出手就应该想办 法打开对方的第三道大门,控制对方膀根部,粘连不离,随它任意变 化,都不让对方脱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否则再好的战略战术,再好的招法也会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控制对方膀根就能收到开寸离尺的效果。即拨开对方膀根处一寸, 前面手梢就会离幵或移动一尺,对方必然会出现防御中的空隙或漏洞 此时再近其身,制住对方,梅花桩拳术将这种开寸离尺的手法称为“闪 门之法”。
擒拿技术是短兵相接与敌人进行近身近战的一门格斗技术,手法 运用的好坏就更为重要了,它不但要求用技巧招法打开对方的三道大 门,而且还需要从拿的劲力上控制住对方的三道大门,有些擒拿技法 从表面上看只是拿住了对方的梢节部位(手指或是手腕),但是所拿 的劲力已通过梢节传至中节直到根节,这样仍然控制住了对方的三道 大门。著名武术家、搏击家韩其昌老师就经常教导门徒:“在运用拿 法时必须能够拿住对方的三节,只拿住一节或二节是拿不住对方的。” 这种劲力的养成是非常难的,它不但要有巧妙的擒拿连环招法,还要 有力量,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武术技术中特有的“运动知觉” “动知 者易,运知者难。”擒拿格斗中,对方稍稍一动,便不但知道而且能 够相应地做出迅速反应,从动作技巧上、从劲力上都能够贴上、粘上、 随上、跟上,虽然动作不停地变换而我方仍然力整不散,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做到随风而进,迎风而化,稳操胜券。
3.擒拿中手法的“巧”和“力”
在擒拿技术手法上有些人对“巧”和“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 或认识不清,处理得不好不妥,其实“巧”和“力”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顾名思义,“擒”字是捉住抓牢的意思,就是说要用巧(技 巧、技艺),在巧中求快,快中求准,准中求狠•,“拿”字是合手握 拢的意思,就是说要用“力”。在擒拿中,擒拿两字的含义是很深的, 当然不能只从字表面去肤浅地理解。武术中的擒拿,“擒”是指反挫 关节,分筋错骨,“拿”就是掐拿穴位,刁拿锁扣。俗话说,百巧奇 能,无力不行。“巧”的有效发挥,大都是通过“力”表现的。所谓 “以巧破千斤”只是话的一半,应该还有一半话是“千斤力在后”,这样意思才算完整。擒拿中有句话:“只有抓得住,才能拿得住。” 要想把对方拿住,就先得想办法抓住对方。抓住对方要靠攻击的时机 恰到好处,要靠动作的准确,更要靠力量,即有一定的功力,就如同 吊车要吊起一件重物,他本身的承受力必须超出所吊起的重物,甚至 大大地超出重物;第二要讲速度和时机;第三要懂得拿和抓技法的要 领和奥妙。虽说“千招百能,无力不成”,但是一个人光有傻力、蛮 力、笨力、拙力去抓拿对手,那么碰到力气比自己还要大的对手,就 会束手无策,俯首就擒了。因此拿法的精要是巧拙相济,刚柔结合, 既不只逞强力,也不只注意“巧”字。只注意了技巧招法,而忽略了 力量在拿法中搏击中的重要作用。以一大人与一小童比试拿法搏击, 小童即使精熟抓拿技法,由于本身力量相差太远,其作用于大人之手 时,又如蚍蜉撼树,无可奈何。因此,“巧”和“力”互为整体,同 样重要,缺一不可。
力量的获得是通过基本功的练习、套路的练习以及武术功法的练 习逐渐养成的。通过长期的武术练习,身体由表及里都起了变化,不 仅增长了力量,还能做到“三节五断六合如一”,初步达到形、气、 神的统一。这时再学习武术中的擒拿术、格斗术,才能较为深刻地领 会搏击中以巧破千斤的奥妙,掌握借劲、顺劲、听劲、化劲、用劲的 规律和原理。
梅花桩拳术理论有:“见劲使劲借他劲,不可争力逆进行。”可 以说这也是拿法中的基本原则。它精辟地阐述了擒拿劲力如何发挥和 运用。他要求在施展拿法时,首先洞察对方的各种招法变化和劲力变 化,并能够从招法到劲道、方向、动作等方面,迅速地跟上对方、随 上对方,贴住对方并能借助于对方的力量,顺劲拿住对方即所谓因敌 而变。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 胜者,谓之神。”它要求要能顺应对手的变化而动。如果在拿的过程 中,自己的力量与对方的力量相互顶扭在一起,僵在一起,顾不上对 手的动作,甚至为其所导引、所控制。战机失尽巧劲全无,只有招架 之功,还怎么谈拿法中的“巧”字呢?这样是不可能拿住对方的。
4.梅花桩拳檎拿搏击中的原则
各种拳法都有它自己擒拿搏击的风格招式和劲道,梅花粧拳法中 的擒拿搏击招数更是奥妙无穷,变化多端。而有些擒拿密招,更含有 极深的哲理和兵法韬略。比如:梅花粧擒拿原理中曰:“出手引敌手, 伸手不见手,见手必使手。”即在与敌手对拿的过程中,搏击的过程中, 犹如与敌手摆迷魂阵,使其摸不清我方的真实意图,甚至有意无意地 使对手按照自己的路数而动作,将之引入为对手而设的陷阱,为我所 执。有的时候伸出的手并没和对方肌肤接触,只是在对方面前虚晃引 逗,当对方一出手进攻,则将手迅速抽撤回来,仍然和对方保持一定 的距离、角度和方向,以观察对手的动静虚实。有的时候为了更有效、 更直接地引逗对方出手进攻,有意先将手伸出,点出破绽,发出去的 手并不避让,任凭对方来抓来摸,更换招式,出其不意地制住对方。 此种手法变化较多、较快、时抽时出、时左时右、时上时下、时有时 无,好似用手与对方捉迷藏。梅花粧拳中称这些手法为“出手引手, 伸手不见手”。在互相出手抓摸引逗时切记一条,就是当伸出去的手 能够上对方,与对方的手或是身体任何的一个部位接触时,就绝不犹 豫,迅速进招攻击对方,决不能再将已经伸出去的手撤回来,重新出 手进招。重新出手进招就会贻误战机。梅花粧将这种该进不进贻误战 机的错误动作称为“另起炉灶”。所以“见手必使手”是擒拿搏击中 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出手引手,伸手不见手,见手必使手。”不 仅仅用在拿法中,它在武术技击踢打摔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实战意义。 在运用“出手引手,伸手不见手,见手必使手”的原则时,还应该注 意看清摸清对方来掌来拳的方向、劲道、位置、虚实、进退,及对方 来掌来拳的手形是什么,掌面朝上还是朝下,来掌的高低,阳掌还是 阴掌,劈掌还是踏掌,腿是蹬还是踢,是点还是踏,再根据他们的方 向、位置、劲道,以及我与对手的方位关系,进一步决定自己用抓还 是用刁或是用其他手法来对付,当然这些都是在瞬间做出的反应,是 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得来的。反手向外抓拧敌人为刁手,正手向内抓 敌人为抓。刁和抓手型不同,方向不同,刁住和抓住之后在擒拿搏击中所用的招法也截然不同,但是有一条是相同的,只有抓住、刁住敌 方才能拿住对方。刁抓住对手才能决定下一步用什么招法还击。所以 一些著名武术家说:“只有抓得住才能拿得住。”

浏览7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