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少林举源渊之我见(下)
在搏斗中,所出现的砍、劈、戮、扎、刺、 掷、投等萌芽时期的长、短、远、射兵器的使用,来保卫自 己和猎取食物。萌芽时期的拳打足踢和用棍棒去击打凶禽猛 兽,是有拳无术、有勇无谋、以力为主,以智为辅,斗争之 胜败,全凭勇力之强弱,这就是武术的开端。由是推进,进 而追求技击之术。兵器发明,人与人争,斗智较力,战争发 生。正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这篇文章中说:“昔者,神农 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擒蚩尤;尧伐骤兜,舜伐三苗,禹 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
纵观我国古代一些兵法专著,多如孟康所说的“兵家之 技巧。所谓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 胜。”历代帝王师相,为了巩固其万世之大业,都很重视军事 力量,在治军中,竟把有选拨勇武人材定为法律的。如《管 子•小匡篇》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秀出于众 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可见当时 国家对武才的重视达到何等程度。此外,古代对肢体锻炼的 要求更为严格。如《管子•七法篇》记载,当时武勇者技艺 十分精湛:“拳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使人 “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围气每年“春秋两季 角试”比赛,“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俊雄”进行武技。 由于齐国的崇武,使齐国的拳技术得以发展。如《荀子-议 兵篇》说:“齐人隆技击气《汉书刑法志》云:“齐民以技击 强气《孙子》云:“搏刺强士体气《周礼》载:“发扬蹈厉, 有勇方知气汉武帝喜观角抵戏,隋文帝尝募善扑者。试观古 之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其所以能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代伟人 者,安见其有一不仗斧钺哉!由此可见,拳术一道,早为我 国古人所重视,以为大战之所助也,以信足亦明矣。此乃三 代以后,武术兴起之明证也。
到了汉代,汉武帝虽然喜欢角抵之戏,但他重文轻武, 流风所播,益以萎靡。但汉代的养生家,特别重视腹式呼吸, 提倡“胎息”、“龟咽”等呼吸法,所以导引吐纳之术,这个 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一般地说,有太清导引法、宁先生导引 法、彭祖导引法、王子乔导引法。特别是名医华佗的导引法 五禽戏,更为人们所重视。据《华佗传》云:“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人体贵得劳动,但不得使 其极耳。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 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晒顾,引挽全 体r动诸关节,以求雄老。倘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则 怡然汗出,身体轻便,而思食矣。此乃畅言运动之戏,有裨 益于身心者侦
达摩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始悟健躯骨而静灵魂之术理, 因此,遍求中国古时之武技°考其少林龙、虎、豹、蛤「鹤 五拳创始,实系取法乎华佗氏,不过略为变通而已。而五拳 师承其意,只将其鹿、熊、猿三者,改名为龙、豹、蛇。而 鸟之一术,仍袭其意,不过变鸟虚称而为鹤之实。可见五拳 之渊源,固有所本,不得谓为达摩尊者之开创也。达摩尊者 有言之曰:“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 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故体烦劳动得中, 便筋畅神恰,而后灵魂无拘项带瘁弱之苦”。研其尊者之所论, 与前华氏强身之言,非常合度,故而,五拳源于华佗氏之五 禽戏者,更无可怀疑也°况早在战国《庄子》“刻意篇”中 就有“熊经鸟伸,唯寿而已”的记载。可见在这时期,人们 就已经把模仿禽兽的动作,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运动方法了。 由此,说明少林“五拳”取法乎我国古代之武技者,实乃有 论有据。此五拳,嗣后由沙门而传播天下,谓少林之“五虎 拳”,这就是少林武术的起源。
七、少林武术的形成
纵观少林武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就其内部因素看, 有寺僧们强身健体,活跃生活和护守寺院的需要;就其外部 因素看,则参加抗击敌人等卫国护君的实际战斗是一种非常 突出的社会需要。基于这样的原因,众僧才有从事习武的活 动,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少林武术不断发展,即:一是博引 古技,遍求古法,继采古人之长,广泛吸取民间武艺,融会 贯通百家之术,脱颖而出;二是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 不乏其人的武师武士;三是历代寺僧兼收并蓄了万理森著之 拳理,精心研练的结果和集体智慧之结晶。正是集历代寺僧 习武之精华,才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少林武术,而众 多的著名武僧,则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隋末唐初,武德年间,隋将王世充,窃据洛阳,称王道 帝,与唐开国元主高祖李渊对抗,高祖率兵伐之,因战事失 利,秦王李世民被掳入洛阳囚禁。少林寺以昙宗为首的十三 棍僧,应诏参战。他们大展武功,生擒王仁则,活捉王世充, 救驾了李世民。因保驾有功,太宗登基继位后,赐给少林寺 食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建殿宇僧房两千多间,寺院面积扩 大为五百四十亩,为十三和尚各授紫罗袈裟一袭。封敕昙宗 和尚为大将军,恩准少林寺招收僧兵,自立营盘,食用归公。 并把亲笔签暑的圣旨勒于石碑之上,将十三武僧的法名,一 一列于石碑后面,以昭其绩,留芳百代。从此,少林武术大 大发展,少林和尚练武之风大振特振,可以说达到鼎盛的时 期。为了加强并提高其实战能力,少林寺僧,不仅习拳弄棒、 练气练力、研练氤氯.导引轻身、点穴、卸骨、擒拿之术, 而且,深向枪刀剑戟、九长九短、十八般武器和马、步战术 等方面发展起来。真可谓:
少林古寺肃杀气,枪刀剑戟送日夕。 九长九短十八艺,点穴卸骨草上飞。 行武擒拿除隋履,十三棍僧救唐帝。 昙宗敕封造士您-,法名 刻石记0 怪得僧徒偏武技,拳钺为帝奠国基。
注:①造士:爵名,汉武帝时制,以赏军功,位第一级。
北宋初年,少林寺有名武功贯绝的方丈,福居大和尚, 为了振兴少室,集天下武术精华于少林,每年一次,一连三 年,邀请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会武,进行武功交流, 广泛地吸取了众家之长,最后他认真汇综,整理成了一套《少 林拳谱》。拳谱对十八家绝手妙法作了这样的记载:“以太 祖长拳起手,韩通之通臂为母,郑恩之缠封尤妙,温元之短 拳更奇,马藉之短打最佳,孙恒之猴拳且盛,黄祐之靠身难 进,绵盛之面掌疾飞,金箱之磕手通拳,刘兴之勾搂探手, 谭方之滚漏贯耳,燕青之粘拿跌法,林冲之鸳鸯脚强,孟甦 之七势连掌,崔连之窝里炮锤,杨滚之捆掳真入,王郎之螳 螂克敌,怀德之摔掠硬崩疽'拳谱还说:“夫短打者,即长拳, 原自少林福居禅师删集也。习学诸家手法之多年,乃得真传。 最要者,有功三乘:第一行动积力;第二推送沙袋,操练拳 掌;第三演习诸家手法,此乃习武之要也。如金钟罩、吞符 水、吹丹在手、纵地法,皆系外道,不堪传世。删集之时, 一概焚之。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对少林拳术研究功夫最深, 尤精三十六路长拳。如今,我传给长子宏业的“练步拳”(也 叫龙拳)和三十二势长拳,就是属于太祖门的拳术。
据《少林寺志》和《少林拳术秘诀》记载,觉近上人, 系金哀宗正大年间人,他因事剃度少林寺为僧,拜洪温和尚 为师。觉远和尚性豪迈,喜剑术,善技击,精罗汉十八手。 为增其益,变十八手为三十二手。自是之后,人多习之,少 林名声,逐渐著之。俗士名人,亦有远道来学者,上人知此 术不足以称绝技,乃谢绝僧徒,改俗装,挟重资,游西北川、 楚、滇、蜀各地,欲求精于此者而师焉。游至兰州,遇J 李叟,先本中州人,数十年前,迁于兰州,以木工为业,此 人功法精绝。觉远求叟,汗漫从游,叟为偶尔相逢,不肯从 之。觉远视叟为高明之士,有振少林之技,便敬而不弃,叟 无奈,又荐洛阳白玉峰氏。为振兴少林,树少林一绝技,觉 远强叟与子行之,同赴洛阳与白氏相见。白玉峰,躯干瘦小, 精锐之气逼人,年五十余,壮健非常,叟为绍介,同居洛之 同福寺。觉远上人,朝夕求教,倾心请益,叟与白氏,感上 人之诚,遂同归少林c白玉峰乃山酉太原人,身怀绝技,乐 以习武交友,同游四方,以授徒为生。他精通拳械、气功和 剑术,乃当时大江南北、大河上下武技之魁。入寺未几,白 氏竟自愿剃度为僧,号为“秋月禅师”。叟子旋亦皈依禅林, 改号澄慧,唯叟在寺十余年,未曾剃度。李叟以擒拿著名. 平生喜欢练大小红拳,故身法甚灵捷,以掌法骈指为专门绝 技,并精棍击术。少林自得白氏与李叟后,名声大振,技术 为之一变,融会旧时宗法,而创增为一百七十三手,从此, 内外交练,遂成少林派中之神妙绝技,此乃皆觉远上人一人 之功也。故后人尊他为少林拳法的“中兴之祖气。
浏览1,0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