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一五式之不同,亦无所谓九十式者。
三、 《无极歌》《太极歌》两篇,前者仅见于姚馥春、姜容樵 于一九三。年合编的《太极拳讲义》,上海武学书局出版。据姜 氏说,此本得之于汤士林,“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 太极之要诀”,可见此《无极歌》为历来各太极拳谱所无。《太极 歌》,亦仅见于姚谱及一册以“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十行纸抄 写的《太极拳功解》(一九九一,沈寿整理的《太极拳谱》称为 万本)中。可见它代表一种特殊的观点,非一般太极拳家通行之 经典,与各派拳术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四、 这个特殊的观点,具见于它所传的太极拳谱中。底下我 就准备谈这一点。
该谱直接引“道家之言曰:道体之本原,曰无极,无极而生 太极”。此与太极拳之拳理其实已有了绝大的差异。按:在太极 拳史上,王宗岳《太极拳论》已将太极与无极合论,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者无极而生,是 什么意思呢?是说无极在前,生出太极吗?若如是,太极拳岂不 应称为无极拳才更高妙些、更合理些?但太极若为阴阳之母、动 静之机,则太极便是本源,此一本体岂能又是无极所生?
这个争论,要回到《太极图》上去探究才能明白。太极图之 传,自周敦颐之后始著,《张三丰武术汇宗》所载的也就是这一 幅图。宋朝朱震《进易表》曾提出一种说法,谓该图乃由陈挎、 种放、穆修传来。后来在清朝初年黄宗炎、朱彝尊进而发展此 说,云该图原于道教,只不过周敦颐把原先由下而上的炼气过程 颠倒了过来,以讲天地生化罢了。朱熹对朱震之说不以为然,认 为乃周氏自作,非受诸穆修等人。这个辨明,对于《太极图》宗 旨之确定,甚为重要。因为朱熹与陆九渊九韶兄弟辩论时,陆九 渊就说:“将'无’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无极一词,见 《老子》二十八章,庄子、列子、淮南子也都有这个词,所以陆 九渊认为它是道家之学。可是朱熹并不承认周敦颐说无极是受了 道家或道教的影响,故谓图乃周氏自作,对“无极而太极” 一 语,亦有他的解释。
按陆九渊兄弟的看法,《易经》只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之上不应再说无极,因为太极就是“万化之根”。朱子则主 张太极是理,这个理,“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 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 (《文集》卷三六《答陆子静第五书》),故以“无极”来形容之。
其注《太极图》说云:“上天之载,无声 无臭(原注:是解“无极”二字),而实 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原注:是解 “太极”二字)。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 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说得甚为明白。无 极,只是对太极的描述语。
陈鑫(一八四九〜一九二九)《太极拳推原解》康述此义, 其说也很明显本于此类哲学。它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 阳之气(言气而理在其中)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气在 其中),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 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 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陈氏论拳,强调主敬;所撰拳论, 颇有理学家气味,渊源脉络,正不可掩。因此,我认为太极拳的 拳理,所根据的其实是理学家式的《易》理,受朱子影响尤其深 远,与道家道教并无干系。王宗岳所讲的太极,正是由《易》理 体会出来的拳理,其云太极,实即本于朱 子之说。所以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 则合。……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太极者,无极而生,用 朱子的话来说即是:“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 有无极也。”(《文集》卷四五《答杨子直第一书》)动静阴阳,理唯 一贯云云,用朱子的话来说,即是:“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 者,所乘之机也。谓太极含动静则可,谓太极有动静则不可。”(同 上)“静即太极之体,动即太极之用”,动静均是这个理(《语类》 卷九四);“太极即在阴阳里。若论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 但言次序,须先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同上)。此所以王宗岳 云太极为阴阳之母、动静之机,而变化万端,理唯一贯。
《太极炼丹秘诀》《张三丰武术汇宗》一类著作则不同,它们 要把太极拳归入道家教谱系中,理论上便要改变朱子式的太极 图解释,说:“道体之本原,曰无极,无极而生太极。” “太极原 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 中。” “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太极之先,本为 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 之机也。”这里,都是把无极、混元一气视为本体,并由此生 出太极。太极非实理,而是虚无之气。强调无极、强调虚、强 调气。以此论太极,恰好成为朱子的对反,成为陆九渊所说的 “老氏之学”。
故此乃对太极拳的转化。经此转化后的太极拳,事实上已是 无极拳了。
而此时也确实就有了一种号称为张三丰祖师所传的无极拳出 现于世。
(二)创造出的无极拳
民国二十四年廖璜、吕一素合编《无极拳谱图说》,说北平 一位李先生传这套拳,共一百二十八式。并谓:“无极拳者,张三 丰祖师最后之组织,与太极八卦合为一部大道者也。……按八方 四时五行,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图,而为一周天也。…… 谓之先天拳可,谓之天地人本源之象亦无不可者也。……老子重 柔,三丰祖师致柔,道道相传,故我拳之运动纯任自然,缓缓以 行之。”
这套拳,来历不明。因为述者只说它传自张三丰,而未说明 张三丰之后授受之经过。且传者仅云为“北平李先生,隐其名。 飘忽来往于阳羡梁溪之间。尝为薛星使福成所延以课子弟”,连 他的名字都不晓得。且所传拳式,又是“由李君弟子口述大意, 廖君子玉演绎为详备之”。这个讲法也极为模糊,似乎拳式实际 上乃由廖氏依李氏弟子所述大义演绎而成。演绎而成的这个拳 谱,则又是由“河北霸县抱道氏” “藏诸筐笥有年”,再予发表 的。故我推测此拳谱若非由这位抱道氏故弄狡猿构造出来,即是 由廖氏编成的。编出后,故意神秘其说,晦其授受流传之迹,才 会如此云烟模糊。
同时,这套拳的结构也很不明晰。它宣称是与太极八卦合 成一部大道,无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各一百二十八手,合为 三百八十四手,宛若三八四爻。可是今所传仅无极拳一二八手, 它如何与太极八卦合成一部大道,邈焉难晓。而其太极,“手法 步法宛有三角之朕兆,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画,为无极而 太极也”,更令人莫名其妙。因为太极也者,以五行八法为其基 本原理。所谓八法,指四正四隅。所以是一个八卦八方位的架 构。怎么可能出现一个三角的形态?三角的太极拳,有违太极拳 拳理,亦不知它将如何体现无极而太极之义。他的八卦拳,则自 称:“立不易方,令人易迷,实以一百二十八手图写一点而为大地 团团人王法地之象也。”同样使人不知究竟在说啥。八卦拳手法 步法取象八卦,游走于八方位上,焉能立不易方,站在一个定点 ±?站一个定点而面向八个方位使拳,纵或也能称为八卦拳,它 与“大地团团人王法地”又有什么关系?此种八卦拳,与其无极 拳又怎么配合组织?
创造出如此悠谬无稽的拳法,也许是个大玩笑。因为太极拳固 然已有创自张三丰的传说可供依附,八卦拳却是谁都晓得创于清朝 中叶的。硬把它们跟所谓无极拳结合起来,说此乃“张三丰祖师最 后之组织”,非开玩笑为何?世人好古、好将拳理玄学化,讲得仿 佛甚为玄奥,他就故意跟人开玩笑,造出一套这样的拳来。
这样的拳,我不以为它有实际搏击功能。他自己也只说其用 “但觉身体轻捷、神气清闲、夜卧酣适而已”,效不在攻敌御侮。 可是,无疑地,它是历来最喜欢讲道理的一部拳谱。
他用这一套拳,来讲一套糅合三教的道学,称此为重玄之 道。每一式,其实就是对这个道理一步步地说明。从无极而太
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万法归一居中 心、居中本来是元神、一动一静在居中、居中六贼战魔君、真空 无相的真,拳式显然即是一套修道之功法。作者在每一式中大谈 玄理,例如“领神抱太” 一式,他的解说是这样的:
北极之北辰又号太乙之象。盖河图是此无极拳之外 层,洛书是此无极拳之内层。起手无极圈向南请来。转身 分太极,以两大拇指先分,而分手于面前,而大着于领神 抱太之北极观。太乙尊神行于洛书九宫,即为洛书坤宫为 一之一。而稍稍作势向东去者,之复阳机兆也。夫神,不 疾而速、不行而至,遂感而应。诚以求之,自然随机赴 感。昔者三丰祖师自北往汴京,中道为贼所阻,梦玄帝授 以拳法,乃人莫能敌,盗贼辟易,而出重围,后乃栖隐武 当,创此大拳三套。三百八十四手连成一气,以合六十四 卦之三百八十四爻。此无极拳为中字之一圈,太极拳为中 字向东西安放之一竖,八卦拳为中字平放一圈之上下一竖。 三百八十四爻,以为闰年之日。而此无极拳中四个领神抱 太、四个转转无极,各有三手,实应二十四气之数。又转 无极前后,有无极两半,领神抱太不过两姿势,而以第三
姿势寓于第二,故如以两个无极两半合为一无极观。则四 抱太、四转无、四领神、四两半。实为邵康节先生四象相交 成十六事之旨,亦即八卦之倍。为此则将两手上下抱持之, 左右手捧势如分开,上下手抚持如合拢。领神之末即为抱 太,故二者不分别命名也。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上丹 田在眉目之间,又可云在山根之上。此是玄珠密语,道家 每秘而不肯说出者,勿轻亵也。道家于下丹田,则凝神注 想之。而于上丹田,则有穷想山根之说。是静中动之法也。
此无极拳等则动中静之法也,领神抱太,即表示此义。
全书均如此。将佛、道、中庸、易卦、河图、洛书,穿插钩 合之,在各拳谱中可谓独树一帜。自谓:“能修道者便是教,能修 身者便是教。无极拳等,修道而修身之动功夫也。”已自道其宗 旨所在。
拳名无极,是强调它的混沌。而以太极为无极之作用,本在 无极中,分而为太极。又说无极拳是。,太极拳是一横,八卦拳 是一竖。说理均未莹澈,语多附会。故此拳不但结构有问题,其 玄理亦不高明。
然而,太极拳之后,出现这样一种依托于张三丰、高揭无极 之名、合修身于修道的拳术,却是值得重视的。它比《太极炼丹 秘诀》《张三丰武术汇宗》一类著作更进一步。那些作品将太极 拳归入道教道家谱系中,并在太极之外,强调无极,都仍只能借 着太极拳来说话,以转化太极拳之方式为之。此则迅速越过了太 极拳,径自构作一套属于道教的无极拳来表达它的观念,完成它 修身合道的宗旨。
(三)自然门武学探源
无极拳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门武术。自然门武
术,显名亦甚晚,而其渊源也不详,万籁声著《武术汇宗》,自 述其自然门拳术渊源时说:“本门渊源不得详考。……然综其手法 用劲,亦不出少林武当之渊源耳。”《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则谓此 派“据传为四川人徐矮师(一名徐师)首传予湖南慈利县人杜心 武(一八六九〜一九五三)。徐矮师如何学得,或为其所创,不 可考。”(一九九八,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今考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卷首载:“师弟杜心五,名慎 愧,湘之慈利人也,家世业儒,祖父修道归山。所投名师不下十 余位,修道师了然了空,武术师江湖大侠名徐矮子者,自创自然 门派。……迄今仍浮沉各都市中,修养性命真功,大伟人屡聘不 就,专喜修养性命。自言二十年后,身外有身,明现于世界,看 我三教有真传否。”对杜心五之道脉渊源,说明甚详。则可知所 谓自然门,真正的创派者,其实是杜心五而非徐矮子。徐氏仅擅 武术,杜氏则熔武术与修真为一炉,所以才有所谓自然门。
西江派中,据日人吉冈义丰《道教〃研究》所考,内中有十 个支派,包括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王屋山自然派、三丰自 然派等。杜心武自称其术为自然门,会不会与此有关呢?其徒万 籁声晦其渊源,只说其手法用劲 不外少林武当,或即暗指此一层 关系而言。但万氏叙述本门武学 时,亦因晦其与道术之关系,故 对于自然门何以自然、如何自然, 不免语焉不详,只是一些手法步 法的技术而已,非能技进于道。
然而其道究竟如何?依赵避 尘所述考之,盖本于了空禅师所 述柳华阳语,谓:“守窍灵慧自 然生,生出真慧,下与气穴真命 相接,即为金丹。”此即为其自然之法。此语讲得隐晦。盖修道 人对其秘诀,不得不如此处理。若由我明白说来,乃是趁子时阳 气生,男子阳具涨大举起时,以凝心及呼吸法,使其收缩。再运 用呼吸,提尾闾,将精液升入丹田,还精补脑。有歌赞云:“流 珠烁烁照昆仑,九转丹成只自然,一粒自从吞入腹,始知世有活 神仙。”(卷十一)杜心五殆习此类道法,故自言二十年后身外有 身。此为张三丰道学武学之另一支派也。
(四)再创内家拳
无极拳或《张三丰武术汇家》所载太极拳,虽属拳功,实为 道法,技击之意少而修仙之意重,近于太极拳而又不尽相同。自 然门武术,则为道学与武术并重。可见依此一路向发展者,也并 非无技击家言,倪清和《内家拳技击篇》《内家拳拳法篇》即属 这样的著作。
倪氏为永嘉人,自称其术乃“浙东嫡传”,凡有《拳法篇》《技 击篇》《禅理篇》《功夫篇》四部,今仅见《技击篇》一册。据他 说《禅理篇》“深入于性理,直入于道”;《功夫篇》“尽性命之穷 际,以见真道”,大概也是偏于说道的。《技击篇》则不然,旨在 教人以技击之法。故所述以十三种粘手、十段连手(十套散手拆招 对练法),入白刃法、击众法、倒仆法、穴法为主,颇为实用。
它称为内家拳,且自认浙东嫡传,当然是取义于黄宗羲黄百 家对内家拳的描述。古无称内家外家者,有之,自黄宗羲《王征 南墓志铭》、黄百家《内家拳记》始。倪氏把自己这套技击法推 源于浙东,又只说是内家拳而不说是太极拳,正是绕开河南陈氏 传出太极拳这一脉络,截断众流,直接接上更早的内家拳这一称 呼。他虽自道“外界学者所注意者二事,一为内家拳究否为今之 太极拳,二为内家拳究否比今之太极拳为完善。此二者,非余之 职责”(十二章),可是实有以此与太极拳分庭抗礼之意,表示我
比你更早、更正宗。
但察其所谓内家拳,其实仍与太极拳大同小异。例如它名 称“内家长拳”,而太极拳本来也就叫作长拳,见王宗岳《太极 拳论》。其拳理,重在虚灵、致柔、舍己从人,亦与太极拳相符。 其手法,强调粘、用松劲,更与太极拳若合符节。盖即从太极拳 变化而出,而依托浙东内家拳之名以自张一军者也。
不仅如此,他所谓的浙东嫡传,不只是传黄宗羲、张松溪之 法而已,他更要说此法乃由更早处传来,谁传的呢?张三丰。
该书第一章《陈州同内家意旨心传》,先以张三丰的口气 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包括序以及所传之法。其法,实即《老子》 摘抄,但分成若干段,以述为作,分别是太极本始、反其道而 周、当法天之致虚静与致常、弃暴力、气之生化及用气之道、 不可盈、悠久之法、在精神不在骨肉、致静之要、消敌力于未 形、舍己从人因敌制宜、致柔之道、居下之诀、曲中求直蓄而 后发之法、中正之妙、胜敌在志、借敌之力,合称为《老子内 家意旨心传》一卷,表明此乃 张三丰所传。
据它所载明正德十五年陈 州同的跋文说,这一卷书,他 得自其师王岳峙先生,岳峙先 生得自玄玄子张全一,玄玄子 得自冯一元,冯氏得自臧性初、 臧氏得自逍遥道人单真,单氏 得自陈中规,陈氏得自龙啸天, 龙氏得自张三丰,“乃吾门历代 命脉所系”。
这个传法谱系当然也经不 起推敲,因为玄玄子张全一就 是张三丰,如何六传之后才由张三丰传到张全一?编故事的人, 只看到两个名字,却不晓得张氏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据 《太岳太和山志》),遂闹了个大笑话。
因此,我认为这是依内家拳之传说、记载,参考太极拳而发 展出来的拳法,所传五诀,为“敬、紧、径、劲、切”。敬指精 神、紧指时间、劲指劲力、径指直接、切指位置,倒是承袭自王 征南。所谓十段连手,也是依王征南十段锦而造,故称为十段连 锦功打法名色。但斫法终不可见。征南之艺,禁犯迟缓之病,手 法又甚繁,凡三十五种,却无粘。粘法及迟缓柔软,乃是太极拳 之法,倪氏由太极拳发展变化而成的所谓浙东内家拳,在这些地 方均与王征南之术不合。至于将拳与道结合起来说“当知内家拳 者,道也。今以拳言者,不离身心,而更有超乎身心者。……惟 当绝欲修炼,方可致正大之果”云云,更是王征南不曾有过的想 法,符合张三丰道学武术的形态。
参考书目
浏览1,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