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林武术史
第一节少林武术发展要略
中国嵩山少林寺,历史悠久,名冠天下,极负盛名。它 不仅是名声显赫的千年古刹、佛教胜地、禅宗祖庭,而且是 博大精深,无法不容,以应无穷,名闻天下的少林武功发源 地。
十五个世纪以来,武以寺名,寺因武显,故有武寺我祖 之尊称,又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佳誉,还有少林武术甲天下 之美名。故少林寺、少林拳,则共名扬于天下矣!日本宗道 臣续宗认祖,美国华林派追本求源,皆谓之“武功搏得天下 奥,少林大名古今传,欧美东瀛闻向往,续宗认祖归其渊” 之验证也。
中国武术,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国技,是中华民族的魂宝。 嵩山少林武术,集中华武术百家精华之大成,成为整个武林中一个特大的主流干派。它以健魄强体、却病延年、保护名 山、镇守古刹、防身抗暴、杀敌制胜为目的;以朴实无华、 套路繁多、功法繁衍、内外武功著称;以技击性强、利于实 战为风格;以拳打一条线、威发卧牛地、打人不见形、打了 还嫌迟、内静外猛、刚中透柔、劲似曲蓄而有余、借力打人、 四两拨千斤、拳打一气连等特点,而独创一家,威贯武林。
少林武术是“博引古技,遍求古法,多宗多源,苞孕百 家,万里森著”的绝技。它是历代寺僧“意实明通、炉炉冶 冶、抉择精严、至精至微、极善极美、拳至大成”辛苦研练 的结晶。为了发扬光大少林武术,历代相承,流传迄今,真 可谓“桃李遍天下,万紫千红春,甄育多奇秀,巍然贯武林, 之一大旺脉也。”它犹如黄河长江、波浪滚滚,支脉洪流,绵 延不断,由东到酉,从南往北,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遍及 全国,波及世界。真可谓:“博大渊深,津逮万流”。如今, 崇尚少林武功、演练少林拳法的更是盈千累万。一代少林弟 子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层出不穷。
在历史上,少林寺僧廛战沙场、威名远扬,声震大千。 隋末唐初,十三和尚救驾秦王李世民,活擒平服王世充,立 有特大功勋,皇上钦封昙宗为大将军,至今仍传为佳话;元 至正年间,福裕和尚曾为河南九州提督,因保国有功,圆寂 后被追封为晋国公;明代嘉靖年间,月空等几十个名僧,帮 助朱洪武打天下,应召赴边。在抗倭卫国战争中大显神功, 勇猛无比,棍扫疆场,尽歼敌酋,战功累累。少林武僧曾经 得到历代王朝的封功嘉奖,倍受重视和优待。它在隋、唐、 宋、元、明的各个朝代中,都享有过政治特权和殊誉。
少林寺,创自北巍,兴于隋唐,盛于元明,衰于清民。 一千五百多年来,它历尽沧桑,几经风霜。曾遭受过“三武 一宗"之祸和“三次焚烧”之害。它有一部不寻常的历史和 神奇动人的美妙传说。直至今天,流传不衰,仍吸引着国内 外游入的向往和探索。这里兹就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的起源、 形成、发展、内容、流派及兴衰状况略做阐述。
二、少林寺位居“蓬莱仙乡”
少林寺,位居中岳嵩山五乳峰麓,形势巍峨,庄严宏丽, 景况超俗,实乃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寺前,少室山横亘西 东,端立围护;寺后,锦屏山雄居,五乳峰峦迤丽相连, 如凤展翅,围绕半边c少室山三十六峰,陡峭峻拔,直插云 表。其峰之秀,如玉笋排空,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山顶 有“九鼎莲花”开芯的胜景;山下自西向东,旗、鼓、剑、 印、钟五峰拱列,形势绝佳。山腰处有石板一块,每当盛夏, 雨后天晴,立少林寺方丈室极目南望,光耀夺目,银光一片, 故名之曰:"少室晴雪”,为登封八景之一。峰峦上晶珠万 千的"珠帘泉”由石崖下泻,汇成一条迂回曲折的“少阳溪", 经寺门前桥下潺潺流过。此真乃“嶂岭重叠,峰间多奇”之 胜景!无愧为古人说它是“钟天地之心腹,奇人间之秀气 古之少室,丛林茂密,孤寺深埋,灵境清幽。云雾、奇峰、 甘泉、少溪、绿竹、翠柏、花草、树木等,浑然一体,相映 成趣,好一个天然佳境,真可谓:“过涧鱼跃,穿林鸟翔,远 观少室郁苍苍,六六奇峰,三三秀嶂,映日色,一层层,浑 如雪霜降,心怡神旷,问仙童,果如处?水深鱼长?童翘指 曰:'地上少林避暑山庄、'蓬莱仙气
三、少林寺名字的由来
据史记载,古之少室山麓,密树丛林。少林寺座落于少 室出背靠的密林丛中。因此,我们知道它名少林,是取“少” 室山丛“林”的意思了。 •
四、 为什么要建造少林寺院
据史册所载,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风行一时。北魏孝 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从 西域印度苦足跋涉到中国传教。他博通经法,深受孝文帝 敬信。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拟谢人世疽' 于是帝就从其所好,选择了形似莲花的嵩山山脉之地,在少 室山荫丛林之深处,依山劈基,修建了嵩山少林寺院。从此, 跋陀就落迹于此,翻译佛经,广收门徒,(讲经说法,成为开 创少林寺的第一个高僧了。魏书上曾记载道:“西域沙门, 名佛陀,深道,为帝所敬信,诏于少室山荫,立少林寺而居之。”
五、 少林举渊源众说纷纭
少林寺,既是禅宗祖庭,又是佛门圣地。禅宗以清净为 本,佛门以慈悲为怀。那末,在这趺珈净土之上,然何寺里 的僧人武功会名冠天下?为什么少林武功会产生在这块与世 无争的路蓝清净之地上呢?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妙传真谛? 渊源在哪里?这个问题,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少林寺练武之风,源于跋陀的两个弟子慧光和 僧稠。跋陀爱中国武术,收了慧光、僧稠两个练武能手为弟 子。慧光身子轻灵,能在井栏上反踢蘑子一连五百,佛陀奇 之,遂劝度为僧。僧稠体质孱弱,常受师兄弟的戏弄和欺凌, 因而,激起他发愤习武,后来居然体壮力蛮,拳捷骁勇,练 就了一身好功夫C据《少林寺志》载:“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气故有少 林武术源于跋陀之说了
有的根据传说和书刊记载,认为少林武术起源于达摩祖 师。说达摩与僧众讲经时,每当入座说法,徒众即有昏钝不 振者,乃创《易筋经》、《易骨经》、《洗髓经》、《罗汉 十八手》等,教众僧于晨光熹微时,起而习之。罗汉十八手, 即后世少林拳的滥觞。故有达摩尊者,是少林寺的武祖或鼻 祖之说。
还有一本书中说:“少林寺僧人,由于长期静坐,精神 和肉体都不免因倦,而且身居深山密林之中,经常受到毒蛇 猛兽的威胁。他便根据山林中虎跃、猴攀、鸟飞、虫爬等动 轮,并效法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和锻炼身体的各种活动,初创 了简单的体操活动,作为健体护身来研究。有时也练几手方 便铲、手杖、棍棒等动作。”这段话,正如武汉体院教授温敬 铭先生所说的那样,不但没有说出资料的来源,而竟以肯定 的语气说出达摩创拳、创器械来,似属欠妥。
更为令人意外的是,有人把“单拐”说成是“达摩杖”, 似乎两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 不过把“单拐”换成“达摩杖”三个字。众所周知,和尚持 的杖叫锡杖,也叫禅杖。禅杖者,僧持也。杖头安环,摇动 作声,以锡为之,故名锡杖。振作时,锡锡作声,故名。怎 么把登封民众中和武林界大家所公认的“单拐”说成“达摩 杖”呢?凡此种种,书者不敢苟同。
六、少林举源渊之我见(上)
人类之武术,乃人类所创。中华之武术,乃上古时期, 人与兽斗所发生之自然拳势,皆不得谓为创自某人。少林武 术之所创,它能归功于某一寺僧吗?倘若称为某僧创者,乃 指门户派别言也。人多集其所知,而习用身手头足法势,才 能自成一家,否则,不可能也。那末,少林武术的源渊究竟 在哪里呢?我认为少林武术的起源,谈到天东地西,考其它 的由来,总的来讲,它离不了中华民族固有之国技这个范畴。
上古时,人少而禽兽众,人兽相斗,互竞生存。古书上 说:“鸯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凶禽猛兽对人类的袭击, 时有发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死安危。人类为了生存, 欲制各种凶禽猛兽的频繁袭击,便发生了拳打足踢,跌扑滚 翻,跳跃闪击等自然拳势。在同各种野兽的拼搏实践斗争中 而生机智,运用四肢,依山河星斗之象,仿沙虫猿鸟之形, 据其部位、效其动作,逐渐积累了手执石器、木棒、骨器与 野兽拼搏的姿势。
浏览1,1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