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

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世界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华武侠文 学会会长、中华历史文学会会长、联合报主笔、艺术行政学会会 长、自然医学学会会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 心主任、少林禅武学会会长、南洋学会会长、龚立逑教育基金会 董事长、台湾视障学会会长、中华易学研究院院士、东亚孔庙联 谊会召集人、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亦曾负责台湾两岸文教交流 业务。

现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有龚鹏程国 学院等学术组织及活动,遍及各地。

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近百种,精博渊懿,为世所 称。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 双年奖等。亦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

我耽迷于文字,喜欢探索文字中的世界,也乐于以文字记 录我对世相的观察、对天道人情的理解。历年涂抹,出版者近百 种,主要涵括文、史、哲、宗教、艺术、政治、社会、教育诸领 域,未刊稿尚数百万言,佚散难以捡拾,我也不自爱惜。总觉得 仍在写作中、仍在努力求学问道中,还不急着作总结报告。

但旧学商量,益加邃密,做过的研究、有过的思虑,统汇起 来。便于检核修订,自是进学之良方。对读我书的朋友来说,也 未尝无益。因此,劳烦东方出版社帮忙辑成了这套作品集。

说作品,其实甚感歉然。古代以创作为神圣之事,故曰“作 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高明如孔子,也仅自称述而不作,吾 辈小子,何敢妄言作者作品? 一时笔谈,多属因机因地之权;偶 然墨戏,或邻谤佛谤圣之讥,聊等佯狂,肆此乱世之哀感而已。 知者怜其瞥悖,会者通其神韵可也。

周作人《看云集》自序说:“书面上一定要有序的么?这似 乎可以不必。但又觉得似乎也是要的。假如可以有。虽然不一定 是非有不可。”文势扭捏,一句一断,正表明了写书人替自己的 书作序时之复杂心情。那用一整本书都讲不清楚的心绪与想头, 竟要在这一篇序文里写明白,岂是易事?赌起气来,就索性不想 写了。可是真不写嘛,自己心上又过不去,于是终究还是要说一 说。虽然说得嗫嚅蹇涩,让人觉得还不如不说的好。

我写此序时,便颇有此种情绪。武术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 活动,如今年岁老大、江湖梦远,徒能于纸上谈侠说剑,不无 感慨。而频年混迹上庠,讲论诗书,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 儒,看来好像也不适合再去聒絮好勇斗狠的武林旧事了。可是 少日一段情缘,竟尔割舍不禁,仍要耗费我许多笔墨,想来亦 自觉可笑。

旧作《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之自序,曾略述我少年侠行, 那实在是荒唐浪荡,不堪回首的。大抵我先是从文字上获知了 一些武林掌故、技击逸闻,其后便实际练将起来。以一本李英 昂先生所编的《二十四腿击法》入门,故首先接触的就是北派 长拳之体系。先学十二路潭腿,继练功力拳、华拳、甘凤池所

传少林拳、太极拳、螳螂拳等,渐渐泛滥无归,南拳北腿,什 么拳种都要去找书来练一练,四处打听得有什么高手都要去会 一会。台湾与香港的武术书,几乎被我搜罗净尽,还要去柔道 馆、空手道馆体会体会,能找到的各种译介,也都穷力搜集。 六七年间,积书数百种,养成了我后来做学问的一些习惯或方 法,并让我大体摸熟了中国武术之来龙去脉及各门各派的功法 特点。

我之习武,本不是用来做学问的,主要是技击实战,每天 邀人手搏,打得个不亦乐乎。可是由习武而博考文献,考稽参 互其异同,竟使我获得不少文献学的知识与方法,对武术史 有些了解,实为意外之收获。我后来成为文史工作者、学者教 授,契机实肇于此。

学武而有收获者,不只如是。例如我因练拳习武而需略知 医药经脉之学;因练功行气,而需略知内养修道之学,也开启 了我对医学与道学的认识。后来我能在长庚大学中医研究所 讲课、能参与创办中华道教学院,均与此有关。而我因好武论 侠,又需上溯中国侠义之传统、讨论武侠文学与实际武术之关 联,对于门派帮会在中国社会之发展也需留意,以致后来创立 中华武侠文学学会、著作《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侠的精神文 化史论》,亦皆得力于这段旧时童子功。可见我后来的许多作 为,事实上都可说是练武生涯的延伸。就是拳武本身,好像也 一直未曾脱离过,二三年我还创立中华少林禅武学会,想 发扬发扬少林一脉武学呢!目前,嵩山少林寺准备重建少林, 我也还担任着北少林功德会的副会长。

可是毕竟我这三十年间主要活动的场域不在江湖、不在武 林,而是在所谓的学术界、文化界。在这些地方,武术乃是支 流甚或末流,一般人不懂也不关心。文人学者,袖手雅谈而 已。对于武术竟能关联于中国文学、医学、药学、儒道佛学、 帮会史、社会史等,大抵均无概念,不知此乃欲了解中国社会 与文化之秘钥。

相对来说,武术界的朋友,演武论技,固擅胜场,但文史 非其所长,又常不晓学术规范,故其讲古论艺,时不免河汉其 谈。更常因门派所囿、见闻所限,知识不广。

因此我在学术界与武术界其实两方面都缺乏共鸣者,我只 是一直在做着我自以为好玩的一些事而已。偶或稽古考文、说 拳论剑,常也不知写成的文章可持与谁看。

山东画报出版社韩猛兄因编辑出版我《书艺丛谈》《侠的 精神文化史论》而知我于武术一道嗜痂有癖,乃催促我裒集旧 稿,辑成兹编。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许神州之大,仍不 乏与我同怀者,我的一些看法或许竟能找着知音,亦未可知。 我感其盛意,乃辑此旧作、附益新篇,拉杂谈艺,弄成了现在 这样一本书。

此书首论达摩《易筋经》,次论张三丰武学,间接就说明 了少林派与武当派的相关问题。接着分论16崛、昆仑、峨眉、 青城各派,及迷踪拳、筋经门。少林、武当、峨眉、蛇崛、青 城是传统门派,迷踪拳也是传统拳种,但昆仑是新兴门派,筋 经门则不见经传,乃所谓“秘传”之学。我承认武学中有此一 类,也相信大陆卧虎藏龙,民间应当还有不少此类能人,故择 此以示例。武术门类虽杂,大体不外这几种。

大体介绍了大陆武术门派功法与发展状况之后,继之就要 讨论台湾。台湾的武术十分复杂,我以宜兰县为例来做说明, 并以台湾北部淡水的海盗史来为它之所以武风盛行做个背景的 补充,以供想象。

当年做此研究,申请了国科会的研究经费,研究助手为学 棣林明昌教授,得他襄助甚多。他精于太极。我办佛光大学 时,体育课就是请他来给学生们教拳。后来我在太湖办道学研 讨会,他也提交了《郑子太极美人手研究》一文与会。郑子太 极,是郑曼青所创,风行于海外,可是大陆并不熟悉,故亦附 入本书,以见台湾武艺之一斑。

宜兰县武馆那篇,讲的大致属于台湾传统武术,郑子太极 却是一九四九年后由大陆传入的新拳种,两者合观,或许较可 一窥全豹。本来我少年所习,以大陆传入之北派拳术为多,对 于这些拳术,一直很想好好阐扬一番,可惜因循未就,仅能拉 明昌此文来替我补拙,说来也甚惭愧。

台湾的武术,除传统由闽广传入、一九四九年以后从大陆 输入者外,引进日本、韩国武术亦较大陆为早,且发展蓬勃。 这里我选择“中华合气道”来做介绍,说明此种武术如何传 入、如何发展,并探讨它未来与中国武术融合之道。增加这个 面向,讨论台湾武术才较完整。

中国武术向海外移民社会的拓展,台湾只是其中之一端, 东南亚为另一更大之领域。例如近三十年武术文化复兴,香港 武打影片功不可没。此即可见武术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地位 及重要性,尤其是李小龙演出的《精武门》,开创了武术文化 的新时代,也令中国功夫成为国际语言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符 号。而在那个时代,大陆的精武会乃至大部分武术团体和门派 却都还没什么活动;薪火相传,往往仅能恃诸海外。

《精武门》电影当然是虚构的,没有陈真这个人。但编剧 之所以选择以精武会来说事,正显示了精武体育会在海外发展 甚为蓬勃、精武之史事易动流俗之观听。可是到底精武会在海 外的传播如何,迄今我倒还没见过有什么正式的研究。我此处 以马来西亚的精武会为例,说明海外华人武术社团如何经营发 展,以见传统武术在海外之概况,或许可供有心人参考。

华人世界讲完,接着就要谈中国武术传播于异邦之问题。 琉球本是中国藩属,后来并入了日本。日本原先也是中国藩 属,明代以后才独立且与中国抗衡。所谓藩属,即是广义的中 国属地,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虽然独立了,渊源关系亦终不 能掩去。故论中国武术,自不能不述及这个层面。

在这个部分,《琉球武术小记》介绍琉球本土武术及由中 国少林拳传入的“唐手”两系。唐手尔后传入日本本土,衍为 空手道,可说是中国武术曲折地传播于日本之一例。日本当然 也有直接由中国传入的武术,例如后来发展为柔道的柔术,即 由陈元赍所传。但柔术流派很复杂,我在谈合气道时已大体介 绍过一些情况,所以就略去了,仅概述其剑术。日本古剑术, 与今人习知的现代剑道并不是同一件事,门派众多,技法繁 杂,乃专门之学,我之简述,聊备参照而已。这一篇谈的主要 是“术”,另一篇《武士禅》则说日本武道之精神内涵,并对 此精神内涵略作评议。

最后几篇,谈拳经、剑法、奇门秘技、南拳北腿、武学医 学药学等,乃是对以上所述的简略补充。本来这些问题都该深 谈,此外也还有许多专题需要进一步申论,但言不尽意,这样 简单写写,聊以述情也就可以了。

全书框廓,大抵如此。稍示武学之广涂,偶恣胸臆于谈 锋,提要钩玄,愧乎未能,徒存少日之意气,志一时之芳菲而 已。知我罪我,何足道哉!

天下武学出于少林,少林武术创自达摩,达摩所著《易筋 经》为天下武学圣典,是现今中国人共知的常识;也是武术派 别、拳种、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电玩等据以发展的基石之一。

我这篇小文,则要说明此等常识概属虚妄:天下武学固然不 源于少林、少林武术也不创于达摩。然后再解说一下《易筋经》 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功法之底蕴又为何,说明《易筋经》也不是 佛教的功夫。

一、少林武术不出于达摩

少林武术出于达摩这个传说,起源本来就不太早,而且恰好 就起于《易筋经》。《易筋经》,从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到 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一直只有传抄本,道光三年起才印 抄兼有。此后版本纷纭,繁简不一,内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 有唐初名将李靖、宋代名将岳飞的部下牛皋的两篇序文。

据李靖序云:达摩面壁于嵩山少林寺,九年功毕示化,留下 一口铁箱,箱中藏经二部,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后者 被慧可取走,前者经寺僧发扬光大。但寺僧“各逞己意,演而习 之,竟成旁门,落于技艺,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仅以 角技擅名,是得此经之一斑也”。这个说法推少林武术之源于达 摩,且谓后世少林武术皆源于《易筋经》。

但李靖这篇序文乃是伪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礼堂文集》 卷二五《与程丽仲书》已考证:唐代除了天宝三年至乾元元 年改“年”为“载”以外,无称载者;此序题“唐贞观二载三 月”,显属伪造。其次,虬髯客、扶余国事,亦仅为小说语,非 史实。民国十七年,徐震《易筋经洗髓经考证》又举了几个理 由论证其伪:

一、 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药师甫序”,据《旧唐书•李 靖传》,李靖原名药师,靖字是后来所改,故撰序时不可能自称 “李靖药师甫”。

二、 序中说该经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谛译,“徐鸿客遇之海外, 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后授于余”。虬髯客的事迹也 不是史实,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

三、 序文署明写于贞观二载三月,这时李靖正任关内道行军大 总管,以备薛延陀。身份与序文中自称功成身退时的口吻不符。

四、 序文说般剌密谛译这两部经典,时在隋代。可是这位般 剌密谛是确有其人的,他于唐武则天神龙元年曾译《大佛顶首楞 严经》。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已来华译《易筋》《洗髓》二经,则 译《楞严经》时至少已在一百二十岁以上了。

五、 此序之文词非唐人语①。

这些证据,都很明晰,足辨其伪。序文既伪,序中云达摩传

① 见徐震《国技论略》上编《辨伪》中《易筋洗髓经不出于达摩》《辨少林 拳术秘诀言师授渊源时代之误》二节(一九七五年,华联出版社重印本)。又唐豪 《少林武当考》上编第五节《达磨与易筋经》,一九八三年,华联出版社重印。

经云云,当然也就不足信案了。 此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

但事实上,辨伪也不须 如此费劲。因为佛典中凡称经 者,除少数例外如《维摩诘 经》《六祖坛经》之类,概皆 为佛说。其经名、经文均有定 式。而《易筋》《洗髓》两书 却完全不符佛教经典的惯例, 故不仅非达摩所传,亦必非般 剌密谛所译。般剌密谛所译 《楞严经》具在,稍一对勘, 便知经文纯属杜撰。所以说, 这是经伪、序伪、译伪、所述事迹亦伪之书。

再说,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会而成的。早 期文献,如《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均无达摩长驻少林寺或 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裴濯《嵩岳少林寺碑》 才曾说达摩与弟子慧可“尝托兹山”。到北宋辑《景德传灯录》, 始云达摩于后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阳,后入少林寺,“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这是最早讲达摩在少林寺面壁 的资料,也是后人说达摩面壁九年之张本。因为由太和十年至 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图片1

一、 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 十九年。

二、 太和亦非孝明帝年号,而是孝文帝。

三、 所有唐代文献,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贞 观六年《发还少林寺赐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记》、 开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贞元十四年《少林寺厨库记》 等,也都不曾谈及达摩面壁和少林武术与达摩之关系①。

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出于达摩、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 传寺僧武术或留下经典等说法,全部都出自附会依托。达摩既未 于少林寺面壁,又何来传经授艺之事?此为本文第一个要辨明的 问题。

二、少林武术不本于佛教

第二个问题,是少林武术之内涵到底为何?

少林武技,见于史实,是因寺僧帮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缘 故。原先,在大业末年,天下纷乱时,“群盗攻剽,此寺为山 贼所劫,僧徒拒之”。后来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对峙,王世 充之侄王仁则据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书寺僧,请其“擒破 凶孽,廓兹净土”。寺僧响应了,率众与王军作战,而得到唐 太宗的旌奖。

这时少林寺僧当然已颇有勇武,而这个光荣的历史当然也可 能使少林寺僧以练武为其传统。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 此后的唐宋金元时期,却都没有少林寺僧习武擅名的记 载。因此隋唐之际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现,也可能是鉴于大业末年 山贼曾经劫掠该寺,“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攸焉同灭”,所 以才奋勇起来护卫自保。也就是说,斯乃一时之激发、偶然之特 例,唐宋金元之间,则少林寺未必有习武之传统。

二、 “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类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时 少林武技与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无直接或间接之关系。

① 另参林伯泉《中国武术史》第五章第八节,一九九六年,五洲出版社。

少林武术之盛,明确可稽者,实在于明代。具详林伯泉《中 国武术史》第八章第八节,此不赘。仅强调三点:

一、 当时少林武术以棍为主,少林拳之威望则不如棍,故程 宗猷《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说:“少林棍名夜叉,乃紧那罗王 之圣传,而今称为无上菩提矣,而拳犹未盛传于海内。”

二、 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发展中,广泛汲取各界之长 处。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过少林,观看寺僧练棍,就说其 棍法“传久而讹,其诀皆失矣”;所以挑了两位僧人来教诲, 要他们“转授寺僧,以永其传”(《正气堂集-新建十方禅院 碑》)。足证此时还不是“天下武术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广泛 吸收天下武术之长以丰富其艺。棍法如此,拳法亦然。底下还 会谈到这一点。

三、 少林武术跟佛教扯上关系,也由此时才开始,如程宗猷 所谓少林棍法乃紧那罗王所传云云,即属此类。但此类说法,仅

推源于佛教传说;少林武术与佛学仍乏具体之内在关联。而且这 牵合武术与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见。我们只能说这时确实是有不 少少林寺僧人在练武罢了。可是他们练的武术与非出家众并无太 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学之源,乃天下武学汇聚之海,其武术本来就 是吸收各界武术而成的,其拳棍同于方内之士,殊无足诧。据明 末王世性《嵩游记》称他在少林寺曾见“中有为猴击者,盘旋野 跃,宛然一猴也”。这是象形拳,取拟物类,与佛教思想可说毫 无关系。明代已然如此,至今当然更为严重①。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所载少林各种 拳法来看,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数,暗藏先天无极之 象”;少林十三抓,“由龙行、蛇变、凤展、猴灵、虎坐、豹头、 马蹄、鹤嘴、鹰抓、牛抵、兔轻、燕抄、鸡蹬等十三趟仿生动 作而成”;少林五行柔术,“模拟蛇、虎、龙、鹤、豹五种动 物形象。……演练此拳,以气功为上乘,而气功之说有:日养 气、月练气,气养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进 退得宜”;少林五形八法拳,“包括龙、虎、豹、鹤、蛇五种拳 法和内功,主张练功修心”;连拳,据传为岳飞所创,后为少林 艺。凡此等等,运用应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气神诸观念构思 其拳路,明显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会上各色拳种才形成

象形拳,又称仿生拳,意谓模仿生物而成。其中猴拳起源甚早,《纪效 新书》已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回拳,名 式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曹焕斗《拳经拳法备要》也有站步式,注云:“亦 名疯魔步,猴拳从此化”;铁拐李颠桩式,注云“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从此生 出”。两者对勘,可知猴拳流传已久,而少林拳法中亦颇重视猴拳,其法则以颠 醉佯狂之步法为之。然而,后世所谓少林五拳,却是龙、虎、豹、蛇、鹤,见尊 我斋主人编《少林拳术秘诀》,一九八四年,华联出版社重印本。此盖猴拳在少 林宗派中渐失其传,而亦可证明少林五拳之说属于后世之附会。

少林寺白衣观音殿 内的清代壁画“拳术对 打观武图”(局部)

了这样的结果。其中连拳本于岳飞、十三抓源于元代山西太原人 白玉峰,更是该书业已声明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 九二页)

此外,如上海大声图书局纂辑出版的《拳经》,《中国武术百 科全书》也说是少林拳术之专集。但该书第二卷论潭腿、太祖长 拳三十二图、内家张三丰内家拳、外家少林宗法等。可见“少林 拳”也者,有时甚至包括了张三丰内家拳而说。什么拳都可纳入 其名下,所以说少林已成天下武学汇聚之海

不过,把内家拳包括进少林拳中毕竟是较晚期的现象。在明 末,少林拳是以刚硬著名的。所以相对于“内家拳”而有“外家 拳”之称。

① 尊我斋主人所编《少林拳术秘诀》,亦以少林武术为“柔术” “气功”。 此即其书晚出之证。

此一称谓,起于康熙八年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该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 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康熙十四年, 黄氏子百家复撰《内家拳法说》,昌明其艺。雍正十三年,曹秉 仁编《宁波府志》记张松溪与少林僧比武事,也谈到:“盖拳勇之 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 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则张松溪之传 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 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这些记载,均将少林拳与内家拳相对 来说,而且认为外家不如内家。

少林拳面临这种内家拳崛起的挑战,对应之道,仍跟碰到俞 大猷而发现棍法已经不行了一样,其办法就是以敌为师,采撷内 家拳之长。所以后来少林拳拳经中才会论叙内家的张三丰拳法。

故总结来说,少林武技首显于唐初,以棍法为主。其拳名不 甚彰,至明才渐大盛。不仅传承棍法,而且开始刻意钻研拳法, 又广泛吸收社会上各种武技,故越趋成熟,此其发展之大势也。 不过,也由于如此,少林拳,只是僧人习武有成而已,殊难谓其 艺与佛教有何内在之关联。

三、易筋经乃道教导引内功

跟少林拳比较有关系的,反而是道教思想。这是第三个问 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借用《易筋经》来做些说明。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另出了一种《少林拳术精义》, 题达摩大师著、玉峰余问犀缮校。卷首有李靖贞观二年序、牛皋 绍兴十二年序二篇。书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作于明天启四年 (一六二四年)的跋文,以及祝文澜嘉庆十年(一八。五年)的

序文。内分上下两册,内容也分为两部分:一是服气、行功、排 打练习图式与说明;二是总论、内壮论、膜论、阴阳配合论、静 功十段、动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锦、神勇余功等。

这本《少林拳术精义》,其实就是《易筋经》的翻版。改成 这个名称,适足以看出《易筋经》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认为 它就代表了少林拳术之精义。

不过,清朝流传之《易筋经》也有许多不同的本子。其一体 例如上。另一本载十二图式,一般又称为《易筋经十二式》,凡 有韦陀献杵三式、摘星换斗式、倒拽九牛式、出爪亮翅式、九鬼 拔马刀式、三盘落地式、青龙探爪式、饿虎扑食式、打躬式、掉 尾势式。

这些式,其实均非攻击或御守的架势及招式,而是导引的姿 势。正如另一本《易筋经》上记载的静功十段、动功十八式、神 勇八段锦也都是导引势那样。为什么少林寺的拳法秘籍却大谈导引呢?

《易筋经》篇首虽有李靖之序,但前文已说过该序乃后人伪 作。牛皋之序同样出于伪造。凌廷堪说:牛序自称“宏毅将军汤 阴牛皋鹤九甫序”,但牛皋为汝州鲁山人,非汤阴人,亦不字鹤 九。宋代更无宏毅将军、鄂镇大元帅等官号。序中又云“徽钦北 狩,泥马渡江”,然而 钦宗庙号乃绍兴三十一 年乃定者,序既自称作 于绍兴十二年,焉能预 知钦宗庙号?牛皋卒于 绍兴十七年,卒时钦宗 尚在。又,序谓牛皋为 将,乃应岳飞之募,亦

误。皋初隶田师中。序 《少林拳术精义》书影 中云云,全与史传不合。徐震则考证道:牛皋序文中谈到宋高宗 “泥马渡江”,斯乃小说家言,并非史实。其序自署绍兴十二年 作,并藏其书于嵩山石壁中;可是绍兴十一年,宋已将河南割给 金国了,牛皋又怎么可能在次年去嵩山藏书呢?类似的考辨,清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曾论及,可见清人即已不信其书是唐宋 传下来的。现在因该书有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序,故《中国武术百 科全书》认为其书即宗衡所撰。

按:宗衡序文写于天启四年,然台湾“国家”图书馆(旧名 “中央”图书馆)曾藏有述古堂钱遵王抄本《达摩易筋经》,即收 有宗衡“后跋”。钱遵王与宗衡年代相仿,又为藏书大家,若该 书迟至天启间始出,遵王不应珍重乃尔,亦不应毫无鉴识能力。 故由钱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题为达摩所传之《易筋经》,出现 年代当在此稍前。前曾谈及程宗猷说少林本以棍法闻名,明末才 努力钻研拳术。其时代在万历年间。因此,《易筋经》可能就是 这个时候被造出来,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书甫出,天启崇祯间犹未大行,钱遵王、宗衡,应该都是 热心的推介宣扬者。一九六八年台湾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 经、秘本洗髓经合刊》,另有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叙记①。萧 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经例言》复云其所据者,为蒋竹庄家藏明 版本刻本。则是明末传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过,明代已有刻 本之说是可疑的,蒋竹庄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较于黄宗 羲、黄百家对当时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经》仍在刚推广 阶段,对天下传习少林拳者也尚未发生风行草偃、转移风气之作 用。少林拳艺,当时仍以刚猛、搏攻、跳踉奋跃见长。

可是这种拳风在当时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战,无论是黄宗羲的 《王征南墓志铭》或曹秉仁的《宁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种以静制

海岱游人叙记,一本题为元中统五年,见前注引唐范生书。

动、内敛的拳术,而且 评价在少林拳之上。这 种内家拳术的崛起,事 实上是一时风气,如太 极、形意、八卦这类拳 术,其后均由此风气发 展而成;同时大儒颜元 亦学运气术,往往“夜

中坐功”,并习双刀单 明人宗衡的跋文

刀(见《颜习斋先生年谱》)。面对内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 不有所更革。或者说,内家拳之崛起,代表着一种时代新思潮, 少林拳也在这一思潮中形成了变革。

内家拳之兴起,乃是导引运气理论与武术的结合。明末清初 以前,所有武术著作都没有练气的讲法。即使是戚继光的《纪效 新书》也没有这类言论。但明末清初以后,练气,却成了普遍之 观点与功法。

乾隆间王宗岳(一七六三~ 一七九五)《太极拳 论》明言使拳应“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同时期在乃周 (一七二四~ 一七八三)《芸氏武技书》也在论拳法时大谈《中气 论》《行气论》《养气论》,谓练拳者必须“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 内” “神与气合,气与身合”。一些武术名家,如康熙雍正间的甘 凤池,《清史稿-甘凤池传》说甘氏“善导引术”“拳法通内外二 家秘奥”;乾隆时的唐际之,《清稗类钞-技勇类》说他“能运气。 运气到处,有硬块坟起如核桃,刀石不能伤”。

一些民间宗教教派,如乾隆时八卦教张百禄,据《军机处录 副奏折》说其教徒“拜张百禄为师,学拳运气” “学八卦拳,并 授运气口诀”;嘉庆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学习义和拳棒”,并 “运气念咒”;嘉庆八年,离卦教首领张景文教授徒众,“同教中
棒者”,直到道光间,该 教仍教徒众“每日坐功运 气”。而这个教即与少林 颇有关系。据《那文毅奏 议》说,嘉庆间离卦教徒 张洛焦,曾习金钟罩,时 常来往少林寺。足证运气 之说已流衍天下,且往往 与宗教结合,少林亦受此 风气之笼罩。故《清稗类 钞》说:“少林拳法有练功 术,运气于筋肉,则脉络 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 革,刀击之不能伤也。”
“遇少林寺僧,授以运气 传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运气时,虽刀斧不 能伤。其状大类前面所述及的唐际之。
《易筋经》图像 郑板桥也说湖北魏子兆

这种重视气的新武术观,必然会将武术由形体动作、趋避腾 挪、技巧姿势、力量速度,转向内部之血气运行层面,此所以称 为“内家拳”。内向化,成为这个时期一种重要的趋势。

《易筋经》就是这一趋势最好的证例。它说练其功法,可使 人“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 腹,侧其掌可断牛项”(《内壮神勇》)。这种效能,非一般之勇 力,而是靠气。故非外壮,而是内壮;非一般之勇力,而名为神 勇。《内壮篇》说: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 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 也。……凡练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专于 积气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 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 冥心。……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于是。…… 二曰勿他驰想。 三曰持其充周。 气既积矣,精神 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唯中蕴而不旁溢, 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

浏览7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