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 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自然地融会了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 观念,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 深邃,既具备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 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 葩。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 21世纪。在 新世纪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了相当富裕的物 质生活。而与此同时,“亚健康”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人们在享受富裕的物质和由先进科技提供的高度方便的现代生活 的同时,却正在精神和肉体上不同程度地经受着由这种现代生活 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病变的煎熬。一方面,现代生活加剧了人与自 然的对立。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欲求,利用现代高科技为人类提供 的有力手段,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各种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 发,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 威胁和烦恼。另一方面,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造成人们生理 上、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人类自己创造的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开发 和应用,不单纯是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反过来也成了控制和支 配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力量。在精密、自动、高速的强制下,人

只能听从机器或自动程序的安排,成为机器或程序的奴隶,生活 变得紧张、机械和被动、单调乏味。人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个体 自我本有的种种主动和自由,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失落感和对 生活意义的种种迷惘。

不可否认,现代人所面临的危机首先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 制度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与一定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 系。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人 的价值问题。因为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又是自身存 在的价值主体。它包括内在性与外在性两方面,前者指人的自我 实现、自我完成的内在潜力及其价值取向,后者指人的社会角色 及其活动等,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就人的根本存在而言, 其核心则是内在方面,即实现心灵的超越,追求高尚的精神境 界,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武术作为 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O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卡普拉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 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 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 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而武术是一种求生存的运 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在 实现心灵的超越,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方面,武术更是中国文化 内外兼修的一个很好的运动形式。

中国文化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超越性和内 在性”的问题。所谓“内在性”,指“人的本性”,即人之所以为 人者的内在精神,如“仁”,如“神明”等等;所谓“超越性”, 是指宇宙存在的根据或宇宙本体,如“天道” “天理” “太极” 等等。所谓“内在超越”是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并非是 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客观存在的超现实世界。它仅仅是一种超越 的精神境界⑴。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内在超越”追求的是道德上的 理想人格,而道家追求的则是精神上的自由。中国传统文化除儒 道两家的主流是以“由在超越”为特征外,中国化的佛教(如禅 宗)同样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禅宗认为,所谓“佛 性”就是人的“本心”。“佛性”本在自己,何必外求,所谓超 越的理想境界就在你身边,“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 般若”,本来天堂就在你眼前,哪里另外还有一个天堂。由此可 见,中国的儒、道、释都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通过自我 反省、自我修养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的“内在超越”在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高方面 有着特殊的贡献,它是解决当今社会“人的异化”问题的一个较 好的方式。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下,它的“内在超越性”表现得也非常突出。

首先,武术讲究精、气、神协调统一。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 活实践中认识到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持和延 长寿命的决定性物质,很多武术家也把“精、气、神”作为人体 的“三宝”来看待。他们认为练武从外部形态上来讲可以称为 “练把式”,而从人体内部来讲练的是精、气、神。

什么是“精、气、神”呢?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生 命现象产生及其变化的根本。

“精”是构成世界和人体的本源,又称“精气”。是维持人体 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古代关于事物存 在形式的基本范畴,指无形无象的、永无止息地化生天地万物而 具有生命力的细微物质存在。“神”则是指人的内在的生命力。 精、气、神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它们三者互为依存条 件,即精为全体之营,气为生命之本,神为仪表之威,精亏则形 枯,气亏则体衰,神亏则光散。如果精绝、气断、神灭,那么人 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具体到武术运动中,就体现为练精 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通过精、气、神的锻炼,一方面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所 以,古往今来的武术家十分强调养精、调气、摄神三者并重,做 到先保住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另一方面,只有精神 充足才能心手眼相应,周身上下动作相随,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 整体效应。并且,精、气、神合一能够保证练习者无论是在练习 还是在实战时的充沛体力,尤其是气的练习,讲究气沉丹田。只 有这样,在运动中才能气不易上浮,心神不易慌乱,意念相对集 中、专注。也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超水平发挥技击动作。故 而有“技击之道,气沉者胜,气浮者败;神清者胜,神昏者败; 性定者胜,性乱者败”的说法。这不仅是对武术运动而言, 对人生的修养也是如此。

在武术运动中,只有将精、气、神三者合一,才能使人的内 外合一,才能做到顺应自然,发挥武术的技击与健身作用,从而 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超越。

其次,武术也强调刚柔相济。“刚”指坚强、硬;“柔”指 软和、不猛烈。在武术中,刚主要指的是坚硬、强悍、干脆、果 断;柔则主要是指柔韧、顺行不悖、不丢不顶、不即不离。

以内家拳的典型——太极拳为例,陈长兴在其《太极拳十大 要论》第十章刚柔篇中写到:“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 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 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还绕不 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 连、随、腾、闪、折、空、挪、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 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武术的练习一方面是技艺的掌 握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精神的修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动作刚 猛、迅速固然好,但刚猛不是人生命活动的全部,一味追求刚猛 只会给人带来不适。而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动作以柔缓随和为 主,能达到“明足以舒展筋骨、暗足以调和气血”,特别适合身 心的修养。

除了内家注重刚柔相济外,外家也非常注重刚柔相济。在 《少林拳术秘诀》中写到:“柔术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释 有上中下三乘之别。……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由判焉。上 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如猝然临 敌,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所谓中乘者何……流于强使气力,刚 柔无相济互用之效。……此刚多柔少之所以非上乘也。术以柔为 贵。至于专使气力,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 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 此下乘之拳技。”⑶少林拳素以刚猛闻名,成为外家拳的代表, 而实际上从上述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林拳也非常注重柔 术,把刚柔相济当成最上乘的功夫,而把只用蛮力不懂刚柔互用 的技术看成下乘功夫。也就是说,武术中不论是内家还是外家, 都非常重视刚与柔的辩证关系,在演练与运用时都讲求刚中有 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故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又说“天 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再次,武术还注重动静结合。《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静 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论述。老子也说“致虚极、守静笃” “归 根曰静”(《老子》第十六章)。在杨澄甫等著的《太极拳选编》 中明确写明“太极拳以虚静为主……以修养精神为其无上功效 ……如粗、躁、滞、钝等弊均在禁忌之列”。之所以武术对动静 这一对矛盾非常重视,讲究动静结合,就在于古代武术家从实践 中认识到,一个人生命力的强弱,不但表现于体质的优劣,而且 也取决于精神旺盛与否和创造力的高下。只有透过“虚静”的功 夫,才能少费精神,深蓄厚养,储藏能量,从而增强人的生命活 力。故而武术运动要求:静要貌峻颜威,动则迅猛无比;静要有 镇人之威,动要能催人之志。这正如武术谚语所讲的“动如涛,

静如岳”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除此之外,武术运动还讲“仁”。仁者,爱人。(《论语•颜 渊》)武术的“武”字本来就是指“止戈为武”。也就是说,人们 习练武术,目的不在于争战、争斗,而是为了尽可能地制止争 战、争斗。古代兵家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唐李问对• 卷下》)《手臂录•附卷上•石敬岩枪法记》中说的“石师交手思 安闲,如不欲战,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这段话一方 面说明石师技艺高超,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武术家对人的生命的关 怀,是“仁”的具体表现。中国武术要求习武之人谨守仁义之 道,在完善自身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 界。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表现。

武术运动是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武术精髓的 掌握是习练武术者的终极追求。而这一追求过程所运用的正是中 国传统文化倡导“尽心、知性、则知天”及“渐修”与“顿悟”。 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到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当今世界,物质文明极大地发展了,而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 发展却不完全同步,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如精神 空虚、信仰危机等等。这就需要人们能在外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 界之间寻找一个纽带,让人们在物质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世界 也能同步发展,从而使人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武术作为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 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运动 竞赛的模式下进行继承与发展,不能仅限于在运动形式上或技术 上有所发展,即不能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提高。还应该注意精神境 界的提升,即通过武术的练习使人们对自然、对生命有深刻地认 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通过武术练习 使人们在自我修养与向外发展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积极的互 动,从而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提供一个较好的方式。

形意拳作为一种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拳艺,不仅是颇具浓厚色 彩的内功拳、技击拳,而且是蕴含传统文化特色的哲理拳,因此 有必要对形意拳对社会的特殊贡献及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多 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从目前国内外对形意拳的研究资料看,探讨 形意拳的发展历史、健身价值、练功方法、技击原理等方面的专 论不少,但对形意拳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从形意 拳的立论基础、拳法套路基础、套路形式特征以及形意拳的健身 养生四个方面探索形意拳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此提高人们对形意 拳文化的认识。

形意拳是一种古老的内家名拳。它以中国传统文化阴 阳五行学说为立论基础,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解说人体内组织 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阴阳变化互易之 理,创编出以锻炼人体五脏的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 拳、横拳。五行拳动作简单朴实,左右互练,拳法多样,它按五 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拳。五行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五行拳之间 的相生关系是: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 横拳,横拳变劈拳。劈拳为五拳之母,五行中“万物土中生”, 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意味着

互相排斥,五行拳的相克关系是: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 拳破钻拳,钻拳破炮拳,炮拳破劈拳,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拳又进一步根据人有心、肝、’脾、 肺、肾五脏,以及目、耳、鼻、舌、人中五官与五行拳相配形成 了系统的理论。如劈拳属金,五官练鼻,五脏练肺;崩拳属木, 五官练目,五脏练肝;钻拳属水,五官练人中,五脏练肾;炮拳 属火,五官练舌,五脏练心;横拳属土,五官练鼻,五脏练脾。 操练五行拳要求内五行要静,外五行要动,静为本体,动为作 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内外五行合而为一体。因此,五行中 相生相克的哲理是构成形意拳的结构模式和拳理的基础。

(二)阴阳学说是武术传统理论的哲学结构。形意拳是武术 的组成部分,故阴阳对立统一观也渗透于形意拳的哲学理论中。 形意拳家以“阴阳为母”述以拳法变化无穷之理。阴阳贯穿于人 之周身。身躯之前为阳,后则为阴;躯体之外为阳,内则为阴; 手心为阳,手背为阴;行动之中,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 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进为阳,退为阴。,阴阳互用,阴阳相 合。周身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 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进中有退,退中有 进,进退相随,无处无有阴阳。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

形意拳拳法套路以仿生学思想为基础

(一) 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创编了五行拳,采动物 技能之长,再创编了十二形拳,即虎、龙、猴、马、鸡、鹦、 燕、蛇、鹰、熊、毫、骑十二种动物的象形练法,形成了形意拳 运动的主要套路内容和基本拳法。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古典哲学 思想,而且具有象形会意的仿生思想;模仿与会意兼修,形意合

'O

(二) 我们的祖先在和动物的相处过程中发现,人虽为万物 之灵长,但在某些技能方面却逊于飞禽走兽。例如,躲闪灵巧, 机警敏捷不如猴;凶猛刚威、扑食之勇不如虎;飞翔活泼不如鸟 等等。这给拳术家无穷的象形取意的遐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 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在导引吐纳的五禽戏中,仿效鸟兽形态和动 作,以求活动筋骨,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素质。形意拳就是在古 代体育仿生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而奠定了形意拳套 路的内容和拳法基础。

(三) 形意拳的命名、十二形拳的意义以及形意拳身形练法 要求,都充分体现了仿生学思想。从形意拳的名称分析,“形” 不仅讲的是外形,即本身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外表形象,而且还包 含了许多动物的特征和技能;“意”则讲的是意念、思维。形意 拳在演练中不仅要求内意和外形统一,而且还力求体现出动物技 能特长的内涵,体现出内在的思维形象。形意拳名称强调形与意 两个概念,但其立拳的基础则是仿生思想。如果形意拳离开了动 物特技的模仿,就失去了它本质上的意义。

(四) 形意拳模仿十二种动物,是吸取动物的技能,如虎有三 绝:凶残、刚猛、扑食之勇;猴极具灵性,有纵山之灵、躲闪变 化之巧;蛇有盘绕曲伸之能和拨草之技;燕有抄水之妙、闪避飞 翔、灵巧敏捷之能等,吸取十二种动物的技能和特长以弥补人的 不足之处。形意拳家根据这些动物各自特有的技能,编成拳术套 路,练习搏斗之技、健身之术,并转变成人的本领,为人所用。 这就是以动物之长处来弥补人的短处。形意拳谱云:“十二形实 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妙效其性能,摹 效时久,自然精神入体。”这是学习形意拳仿效动物形象的目的, 即仿其法,效其技,练其功,悟其真意"以除疾病,进而全面提 高身体素质、特别是运动能力。由此可见,古老的体育仿生学思 想,是形成形意拳健身性与技击性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基础。

形意拳套路形式以风水方位学为特征

(一)形意拳创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形意拳套路, 拳路简而意深,拳势紧凑,动作明快有力,一出一入,一进一 退,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形神一致,多是单动作重复,易学而 难精。从演练的套路形式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它还以华夏民族 传统理论中的方位学为演练套路的基本特征,其起势动作面南向 北,居右虚左;行功走趟,左右往返,循环不已;起势收势有始 有终,回归原地。

(二) 从起势动作看,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础套路的开势。 按照传统习惯练法,起势要站在场地右侧,身体面南向北的方位 开始演练。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北方属水,性阴;南方属火,性 阳。人体面向南,背向北,形成了向阳背阴之势,与古代“负阴 抱阳”的哲学观点相吻合。“负阴抱阳”讲的是宇宙万物都有阴 阳二气对立而统一的意义。这一传统思想对形意拳的影响很大。

(三) 从行动走趟(段)看,形意拳基础套路结构都以双趟 进行演练,每趟以四步或六步为偶数组合。单趟由右向左,双趟 由左向右。根据个人体质,运动量可大可小,为增加功力而左右 往返,循环不已。形意拳演练规矩甚严,阴阳分明,动作简单, 但其文化内涵却极其丰富:其一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转 化,阴阳相济,阴阳消长”的观点,行功走趟一直不停地由右向 左即由西(阴)向东(阳)或由左向右单向练习,否则会阴盛阳 衰或阴消阳长,破坏身体平衡。为求平衡就必须正反方向阴阳转 换,左右往返,以求具“和”;其二是从传统美学的角度看,形 意拳讲究左右对称、成双配对、均衡协调等美学原理;其三是从 宇宙观来说“天下之理,终而复始”。形意拳练法上讲究阴阳互 易变化,实质上是在进行一个圆和圆弧运动,因此在套路演练上 周而复始的左右往返符合天体运动。

(四) 从套路收势看,形意拳很讲究背阴向阳之势,负阴抱 阳三象,与起势一样,必须回归原位,即从场地右侧起回到右侧 原方位上。收势与起势力求的一致性,恪守着一种传统的理念, 即体现有去必有回、复归本原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时空之循环的传 统意识。还内涵炎黄子孙历代相传依恋故土的心结,崇尚落叶归 根的爱国主义美德。因此,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寻根归宿的民 族意识和伦理道德,就自然而然地对形意拳家创拳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形意拳套路结束动作回归其原位,正好反映了华夏民族 传统文化的回归心态。

形意拳健身养生的指导思想源于“天人合一”

(一) 形意拳还是一种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养生之道,有极 好的健身效果。它创编以锻炼人体五脏为主的五行拳;模仿动物 形象特技的十二形拳。以此锻炼筋骨,灵活肢体,疏通十二经 络,对调节人体平衡、强化气血运行起着整体的滋补和康复治疗 作用。

(二) 形意拳很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这

种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形意拳修心养性理论具有明显的指导 作用。其修炼的理想效果,则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作为一 个小宇宙,必须遵循宇宙法则,让人体本性和宇宙达到共振,与 自然相融,以求得身心和谐。形意拳主张凝练生命的深度,提高 健康质量和精神境界的层次,力图通过修道积德、练意调神,涵 养品性,内外合一,以追求人生的完美。形意拳重内、重气、重 合、重神。讲究“内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与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种“合”,既 是运动协调一致、和谐平衡的技术要求,也是内在的心意思维与 外在形象动作相合一的表现。形意拳的站桩练法,无论是浑元桩 还是三体式,都要求“合”,意守丹田,独立守神,心意领气, 以气运身。

(三) 形意拳的修炼很讲究人体自身之平衡。根据天人合一、 阴阳平衡的思想,人体若失去平衡就会危及身心健康。形意拳锻 炼实践证明,阴阳结合,五行调和,对人体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 义。以五行拳之术,练五行之体。以形意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 来加强提高内五脏之间互相滋生、互相制约的生理功能。从相生 关系看,脾(土)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强肺(金);肺气 清肃而助肾(水);以肾水之精而养肝(木);以肝藏血而济心 (火);以心主热而温脾(土)。其五脏之功能循环不已,和而互 生。从相克关系看,肺气消降抑制肝阳上阳,肝顺达而又可疏泄 脾郁;脾运化可限制肾水滥;肾滋润可防心火烈;心阳热可制约 肺清太过。五脏相克之理不可互相限制太过、太偏,这样才能使 体内相辅相成,水火相济,阴阳平衡。体弱者通过锻炼,可增进 健康,达到平衡。

(四) 形意拳强调,在锻炼人体生理平衡的同时,更需重视 修炼心理平衡。要求以诚实、仁爱、宽容、理解之心,面对一切 人与事,力求道德的完善,“养性得天和”,这种重视精神和心 理的养生作用,是形意拳内外兼修,优化自我,完善自我,天人 合一思想的体现。为人处事谦和礼让、守仁守义、与人为善、互 帮互爱,使个人行为符合大道,就会身心平衡,统一和谐,德高 功高。“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这充分说明了形意拳既 求生理平衡,又求心理平衡。心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是必修的,是伦理观与平衡和谐思想在形意拳中的反映。形意用 意练拳,行拳练气,“气为生命之源”;静养与动养结合,其内 涵是练意调神。把练拳健身与修心养气,修性养心与涵养道德融 为一体,以实现人的身体与精神,即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进 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 形意拳重意识、重养气、求自然、修品德,把天体与 人体相结合的平衡、和谐的特色贯穿于练法之中,奇正相生,刚 柔相济,左右平衡,阴阳结合,天人合一,揭示了人体生命的基 本规律和保健的根本法则。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形意拳作为武术的一种拳 种,在中国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立论基础,拳 法套路以仿生学思想为基础,套路形式以方位学为特征,其健身 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因此,形意拳具有华夏传统文化深 刻的内涵。深层次地认识形意拳文化内涵,是继承和发展形意拳 为国为民造福之必需,其意义十分重大。

问题的提出

散打运动1989年被列为全国性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被 列为全国运动会项目,1998年被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散打 运动虽然作为全国性及国际性比赛项目时间不是很长,但它是 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 璀璨明珠。近年来各种赛事繁多,技战术发展很快,运动员技 术水平也越来越接近。从九运会和全国锦标赛可以看出,部分 运动员就是在关键的时刻因自己身体失去平衡而倒地失分,从 而丢掉夺冠的机会。由此看来,散打实战中人体保持良好的平 衡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尽量减少失分(由于身体平衡与 稳定保持不好而摔倒或附加支撑),还有利于运动员技术的发 挥,使自身在运动中保持有利地位,是行使各种技术方法的基 础。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较多,如力学因素、生理因素等。在 此,本文通过探讨与研究我国部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在实战中 身体失去平衡的规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散打竞技水平、为第 10届全运会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依据。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武汉体育学院及湖北男女散打队,其中男子34名主力运动 员、女子16名主力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对1996-2003年发表在《武林》《中华武术》等杂志,《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院学报》等有 关文献资料进行查阅。

  1. 专家访问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 上,设计了 “影响优秀散打运动员实战中身体平衡的因素”调查 问卷,供专家筛选。调查对象为本专项的专家教授、教练及国家 级裁判员共26人。

  1. 现场统计法


对武汉体院及湖北男女散打队的现场实战共统计86场228 局。

结果与分析

(—)实战中人体平衡的作用

散打实战中,无论是相互搏击还是暂停的瞬间,都应力求保 持自身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否则,将失去攻击或防御的能力。 因为实战中,任何一个正确的动作,都需要平衡与稳定的身体来 配合。例如,用左侧踹腿攻击对方,在提膝蹬腿的同时,上身应 适量地向右侧体,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也有利于下一个技术动作 的发挥。在瞬息万变的搏击中,需要大脑机制处于清晰状态下进 行思维、定向,以保持与外界环境联系的机敏力等意识活动。所 以,在实战中,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必要 条件。如果在实战中,运动员因某种原因而失去平衡,由于体内 重心的改变和机体产生了反射性的调节作用,改变了适应实战的 正常体态,必然不能再与其攻防动作协调配合,更由于失去平衡 时,机体因不适应的刺激产生了不稳定感觉并对此产生相应的调 节,使大脑瞬间失去了适应实战所需的意识活动,这样,大脑皮 层因受到外抑制的作用将会暂时失去对外界的应激反应能力,使 运动员在实战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情况,凡从事散打训练和比 赛的人都应该有亲身的体会。本人大学时代从事散打专业的第一 次实战中,对方一个直拳击中我的头部,我便茫然不知所措,只 觉得重心在向后倒,不知闪躲和反击,只一个劲地向后退,结果 出了边线。由此可见,在散打实战中,平衡具有维持正常体态和 维持大脑皮层正常意识活动的作用,即通过大脑的意识活动,分 析、判断、综合搏击中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节反应,如寻找 进攻时机,判断对方的进攻,执行或改变战术等,而只有在正常 体态下才能提高技能动作的准确性。即加快动作的速度,增大动 作的力量和做出正确动作的形式,从而提高实战中的攻防能力。 有实战经验的运动员,像原浙江队运动员尤邦孟无论在什么情况 下,都能相对较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便于进攻和防守, 从而取得胜利。

此外,保持身体的稳定平衡,还能增强战胜对手的信心。运 动员都有这样的直觉:若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稳定,对手的攻 击威力往往是有限的,这样自己则会逐渐增强战胜对手的信心, 从而更有利发挥自身内在的潜力,而对方容易因此导致消极情绪 的出现,故它也是重要的心理战术之一。像武汉体院队的谢尚夫 每次在实战中,对方拖住他的腿都很难把他摔倒,这样既大量地 消耗了对方的体力,也造成了对方的心理压力,这也是谢尚夫连 连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体平衡调节机制与失去平衡的原因

人体稳定与平衡同样要遵循物理平衡定律,但由于人体的特 殊结构和特殊机制,不能简单地像一般物体那样遵循物理学的平 衡规律,而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达到维持机体的平衡, 其稳定程度有时远非一般物体所能比,有时却因其心理作用而失 去平衡,因此,其平衡规律要复杂、特殊得多。

正常人体要在平衡稳定状态下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各 样的位移运动,需要机体内有精密完善而又健全的平衡调节系 统。通过专家们的各种实验、研究,现已知维持一定姿势和进行 位移运动时,人体的平衡稳定状态是通过位向感受器接受各种各 样的刺激,引起神经兴奋,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地引起 全身肌肉张力的重新调整,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和恢复身体的 常态,防止人体出现不稳或跌倒现象。机体内视觉深层本体感觉 和前庭感觉系统是发生位向感受的基本器官,故合称“平衡三 联”。由于视觉体验,得以认识周围物体的方位,以及身体与外 界物体的关系,由于本位感觉传导,体内时时刻刻地了解到自身 的姿态、位置及运动范围、幅度,更由于前庭器官的感受,人才 能辨别肢体运动的方向,判断躯体所在的方位,躯体重心一旦发 生转移,肢体一旦发生运动,平衡状态立即发生变化,于是视 觉、本位觉、前庭平衡觉的感受器纷纷将变化的情报向中枢神经 传入,经过大脑皮层下结构整合作用,再由运动系统传出适当的 动作,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纠正偏差,稳定躯体,以达到维持新的 平衡。但是,机体这一调节范围是有限的,当人体体态严重的改 变,体内重心移动超出了机体的适应范围,则会出现不稳,甚至 跌倒现象。

当人体处于什么样的体态会失去平衡?散打实战经验告诉我 们:实战中,当步伐紊乱,行使技法超出机体生理适应范围,如 腿踢得过高,或是重心被对方的外力破坏等。步伐紊乱,常因采 用不合理的步伐,训练不足,恐惧心理,实战中未能正确判断攻 防时机而轻易改变正常体态所造成。此外,如果在实战中,机体 内产生错误的知觉(视觉与平衡提供的信号不协调,即错觉) 时,也会出现不稳,甚至把本来符合物理平衡规律的体内重心移 出支撑面而出现失平衡现象。

提高人体在实战中的平衡能力。一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在实 战中其平衡能力皆远非初学者所能比,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运 动员机体内对于自体平衡的调节能力增加,加上他们能正确地应 用平衡规律并较客观地根据实战中的需要来控制自身的平衡。此 外,运动员情绪稳定也是控制平衡的重要心理因素。•

怎样才能提高人体在实战中的平衡能力呢?本文提出三点建 议:

(-)增强平衡调节能力

通过有效的训练达到提高机体对平衡的调节能力。它包括提 高机体平衡器官的感受能力,以及大脑的调节机制,减少错觉的 产生,降低不良刺激的感受性,提高机体的柔韧素质。目前,除 柔韧素质经过专门训练外,多数是直接通过专项技术动作和实战 交替训练来达到上述目的的。

专项技术动作训练,就是将一些科学性较强、惯用且适应自 己的技法,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促使体内平衡器官能更精确 地感受动作的平衡动力,大脑皮层迅速产生相应的调节作用,从 而直接促使机体对平衡的调节能力。

由于体内平衡器官感受力日臻完善,能更精确、客观地定向 自体在空间的位置,这样,必然减少了失平衡错觉的产生。未经 训练之前,机体内对角加速运动的适应力极差,这样当体内产生 角加速运动,如实战中使用旋转性腿法时(后摆腿、后扫腿), 很容易产生不稳定感觉现象,而经过专门技法动作训练后,能降 低这种不良刺激的感受性,达到稳定身体平衡的作用。

实战,是一项很重要的综合性训练方法,在提高机体平衡能 力上,它不仅能达到训练专项技术动作平衡的作用,还能弥补一 些专项动作无法达到训练目的的作用。因此,反复地进行实战, 是提高机体对平衡调节能力不可缺少的训练方法。

众所周知,柔韧素质差者,腿踢得高些和弧度大些就很容易 失去平衡,当运动员柔韧性素质提高,运动范围扩大,必然减少 失平衡的可能性,故提高机体的柔韧素质,也是间接提高机体平 衡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二) 增强平衡控制能力

在实战中,通过正确地维持体态,妥善地调节稳度,达到提 高实战中的平衡能力。

正常体态是运动和行使技法动作的基础,如果失去这种常 态,则不能维持任何有意识的运动,更谈不上人体稳度的调节。 所以在实战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力求维持正常体态。它 包括静态(相对)时,维持人体重心合于物理平衡原理;动态 时,维持人体运动适应于机体调节范围。前者也就是在实战中, 当身体处于相对停止运动状态,使体内重心维持在支撑面(双脚 间)内;后者是指行使任何技术时不要超过机体的调节范围,防 止正常体态的丧失及不稳的出现,这样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运 动员则能随意地控制平衡并调节自身的稳度。

(三) 稳度调节

实战中力求维持正常体态的重要原则。人体在实战中的强 度,则应根据实战的需要而改变。稳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体 内重心,双脚间的距离,角度及支撑腿的力量来调节控制,如需 要稳定性高时',可使双脚支撑面扩大,使重心降低,并摆成一定 角度,下肢部分肌肉收缩等。实战中往往需要增强人体稳度来预 防因对方外力作用而失去平衡。如果缩小双脚间的距离,提高体 内重心,改变两支撑脚的角度,使下肢肌肉相对放松,这样人体 稳度虽下降,但有利于体内重心移动及步伐调节,从而适应实战 中的进退、躲闪,防止失平衡的产生。1

浏览8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