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训练的特点
- 高原训练时间短,一般只有4~6周,而强度相对偏大。从运 动员的感受来说比实际负荷要高一个等级。如在高原进行中等强度 的训练,在感受上相当于平原的中上强度,部分训练手段的强度在 95%以上或接近最高强度,这对运动员具有较大难度。
- 高原训练通常安排在赛前的一个阶段,为训练周期的最后一个高峰。
- 训练内容要考虑到承上启下,与比赛前训练有密切关系。
- 高原训练的安排
高原训练安排所采取的形式有三类:
⑴赛前高原训练,目的是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结束日距比赛 约为
3~4周。
(2)为提高运动能力的高原训练,结束日距比赛可在
6周或以 上,这之间还可安排一个小周期的训练。
⑶赛后高原训练,目的是防止赛后运动水平陡然下降,以迎接 下一个比赛。
- 高原训练的适应过程
散手运动员一般到高原后的第
1周为适应阶段,在此期间有运 动能力下降、易疲劳、睡眠不好等不适应症状。因此,第
1周训练量 宜减少
10% -20%,强度以低、中为主。在此期间常安排长跑(慢 跑)、爬山、游戏等,对提高心肺功能的适应效果较好。经常去高原训 练的运动员,通过几天的适应即可投入正常训练,进而从事大运动量 训练。第
2周的训练量和强度可逐渐达到在平原地区的水平。激烈 的大负荷训练则安排在第
3、
4、
5周。
- 影响高原训练的因素
有些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后成绩并未上升,少数人的成绩甚至 还出现下降。于是有人对高原训练产生疑虑。诚然,要看到高原训 练的难度比平原训练大,驾驭高原训练并非易事。
要使高原训练达到一定的成效,必须处理好下列八个因素,即训 练地点的适宜高度、训练的时间、训练的强度、训练至比赛的时间间 隔、训练效果的持续时间、高原训练前后的负荷结构、如何提高再次 高原训练的效果及高原训练中的辅助训练。
四、高原训练和比赛时应注意的事项
- 预防疾病
高原训练是个难度大的训练,对身体条件要求高。在进入高原
102之前,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健康条件。对体内隐伏的病灶,如
81 齿、痔疮、扁桃腺炎、鼻窦炎等都是在缺氧加劳累状态下易发的疾患, 需要事先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高原的日夜温差大,中午热,早晚气温低,在阳光照射处与背阴 处温差明显,容易受凉,且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感染后机体抵抗力下 降,适应能力下降。而且寒冷可使机体耗氧量增大
2~3倍,这对于 缺氧条件下的运动是不利的,要做好防寒保温。
- 营养问题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有 一定的特殊性,应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主,含脂肪较多的食物需 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才能转化为能量,且不易消化吸收。解决好高原 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营养需求,是保证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提高运 动能力的物质基础。高原训练对营养的考虑是:
(1) 合理均匀的营养。
营养物质的三大要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热量比应分别 为
61%、
25%、
13%。中国人的饮食多碳水化合物,既符合健康,也符 合运动员的需要,因其最容易化为能量物质一糖元。在高原,消化 液(唾液、胃液、肠液)受缺氧的影响分泌得比平原少。要少吃油腻及 油炸食物,肉食可选择牛羊肉、瘦猪肉、鸡、鱼等。
每人每天要吃
1斤蔬菜、
1斤水果、
1斤牛奶。前联邦德国人非 常强调在高原要多吃蔬菜(洋白菜、萝卜、菜花等)。英国人在
1992 年奥运会前规定一日五餐,认为营养是高原训练成功的重要组成部 分。
我国运动员经常在晚上加一个副一汤等,看来在高原实 行一日四餐也是可行的。
(2) 注重对铁的补充。
诸营养因素中特别是铁的储备,对在高原训练中的运动能力有 关键作用。
1993年美国人莱文在高原对
41名长跑运动员调查发现, 其中
12人
(7女、
5男)的铁储备处于低铁水平,并认为这些到达高原处于低铁水平的运动员,不能增加红细胞容积的容量,也不能增加 最大摄氧量。因为铁是肌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细胞内线粒 体的细胞色素。铁不足不仅损害携氧能力,而且也抑制对氧的摄取, 降低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因此,在进行高原训练之前必须使体 内铁的储备达到正常水平。可以采取口服高剂量的铁剂(每日分次 服用,日总剂量为
200 - 250mg),由于铁剂对胃有些刺激作用,可采 用最易耐受的小儿科用的液体制剂,这样可使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
1994年舒尔茨用放射免疫法测运动员的血清铁,认为在
2500米 的高原上训练,每天要补充超过
200mg的铁剂才能使血清铁维持正 常水平。
在高原地区由于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维生素的消耗量会增大。 出现维生素不足会影响到整个机体代谢,使运动能力降低、适应外界 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等。在高原补充维生素不仅能提高 缺氧耐力增强对高原的适应,而且能改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减轻疲 劳和提高运动耐力。
运动员在高原除从饮食中摄取维生素外,可每天另补维生素
C WOmg,复合维生素
B10mgo俄罗斯雅可夫列夫主张,在高原期间可 在医务监督下服用维生素
B/葡萄糖二甲氨酸酯),既可提高组织的 氧化代谢率,又具有解毒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在血氧过低情况下的稳 定性。一般在赴高原前一周开始服用维生素昭,每天
150mg,并应 在整个高原训练比赛期间连续服用。
①在高原地区体液的丧失比平原为甚。这是由于高原空气干 燥、呼吸次数增加、通气量大使机体水分丧失造成的。②补液的目的 是防止血液过于浓缩,因血液浓缩会增高其粘滞度,影响血液流速及 增加心脏负担。③德国的一份资料表明,在平原每跑
1小时要补充 水分
2L。美国的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一场比赛当中及稍后,按规定 及习惯共补液
3L(计
300ml 一瓶的含碱性、低糖、含丰富电解质钾纳、名为隹得乐的运动饮料共
10瓶)。④目前我国散打队在高原补水已 较为重视,但缺少定量供应要求。
⑤1995年英国人尼莫建议,在高 原运动时可选用矿泉水,最好再加入(每升)葡萄糖
3.56g,氧化钠
0.47g,氯化钾
0.30g,枸橡酸钠
0.53go⑥每天需要饮水
3L,在进餐 时每餐再饮用一般液体半升。这种补液量和方法有其道理,可供参 考选用。
- 消除疲劳与恢复措施
在高原训练期间由于运动和高原的双重缺氧,所以身体容易劳 累,特别是把机体推向极限负荷的边缘时,更需要采取综合的消除疲 劳与恢复的措施,散手运动的对抗性强,在肌肉弹性降低的条件下, 容易出现肌肉损伤。对此能采取的措施可分为三大类:
⑴物理疗法。
①按摩。如手法按摩、器械按摩、水按摩、加压按摩(有一种为体 外反搏法,即用橡皮气袋套在双手双腿上,将袋内充气压迫肌肉使血 液向心脏回流,此法可放松肌肉及加速清除肌肉乳酸)、超声按摩等, 各种按摩可交叉使用以提高效果。②热疗。桑拿浴、红外线照射。 ③电疗。直流电刺激(让肌肉被动收缩放松,以达到松弛肌肉目的), 电磁疗。④针灸。针剌穴位放松肌肉。
(2)药物疗法(下列药物都不是国际奥委会所列的违禁药物)。
①对抗缺氧的中草药——红景天。它生长在青藏高原,具有抗 缺氧、抗疲劳、抗寒冷、抗微波辐射的作用,可提高工作效力及免疫能 力。②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如谷氨酸等。③提高免疫能力的药物, 如冬虫夏草等。④中药熏洗,减缓肌肉紧张度。
第七节女子散手训练
一、女子的生理特点与散手训练
1.运动器官
(1)体形。我国女子体形属长躯干型,脊柱较长,下肢骨较短细,
105 尤以小腿较为明显。青春期后,由于女子肩带肌肉的发展比男子差, 肩宽比男子小,下肢围度增长较快,大腿和腰较粗。形成了女子上身 长、下身短粗、肩窄盆宽的体形特点。
(2)骨骼。女子骨骼比男子短而细,骨密质较薄、坚固度低,重量 轻。骨重量约为男子的
90%,骨骼的抗弯、抗压能力较差,但韧性 大。因此,女子运动员在进行较大重量和大强度负荷训练时应注意 动作的合理性。
⑶肌肉。女子肌肉比男子纤细,肌肉重量约占体重的
32% ~ 35%(男子肌肉占体重的
40% -45%),占男子肌肉重量的
80% ~ 90%,女子肌肉横断面小,肌肉中白肌纤维的比例较男子少,肌肉的 绝对力量仅为男子的
60% ~ 80%。
由于女子肌肉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需要各种力量素质的动作 中显得比较薄弱,爆发力较差。散手比赛中女子在完成拳法、腿法及 摔法时会表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因此,女子散手运动员应特别注重 力量素质的选材和训练。
女子散手运动员力量训练应注重全面性,不能只局限于下肢,肩 带肌、上肢肌、腹肌、骨盆底肌的力量也较为薄弱,这些部位的肌肉力 量与散手运动密切相关。散手运动最需要的是爆发性力量,女子散 手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始终应把目标放在有助于爆发性力量的发展 上。同时应注意与灵敏、速度素质的训练结合,在促进各素质独立发 展的同时更好地改善爆发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女子运动员通过力量训练使肌肉力量 明显增长,但肌肉体积并不像男子运动员那样容易增大,这是因为女 子缺乏对肌纤维体积变化起明显作用的雄性激素,肌肉力量的增大 主要是通过肌肉神经调节机能得到改善。向运动员讲清楚这一原 理,可减少运动员惟恐肌肉体积巨增影响体态美的心理顾虑。
- 脊柱、关节。女子脊柱的椎间盘较厚,关节囊和韧带较薄,关 节韧带,肌肉较松软,因而各关节活动范围大,灵活性,柔韧性好。针 对这一特点,训练中应通过提高动作的幅度和难度来改进技术动作。
但是女子关节的稳定性较差,易受伤,训练中应注意运动环节的合理 性,以防运动损伤。女子腰腹柔韧性好,完成收腹、展腹动作有一定 优势,必须注意和力量并行发展,尽可能使腰腹活动柔中有刚。
浏览1,0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