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虽有比赛的因素,但其着眼点不在胜负,主要是训练和培养练 习者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运用的能力。训练时可根据其任务和内容作 一些规定和提出要求。如初期实战比试时,为了使双方能灵活地运 用技、战术,防止受伤,可以规定点到为止,或者只限于一次性进攻与 防守(反击),不许连续进攻或反击;或在教练的监督指导下,交手比 试,教练员视情况随时暂停,分析和纠正练习者战术运用正确与否; 这样由易到难,待战术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可安排不同打法特点的练 习者,轮流互换交手比试;或者安排一个练习者“坐庄”,轮战几个不 同打法特点的对手,以训练和提高战术的应变能力。


  • 实战比赛。


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和规定,在比赛的条件下,训练和培养运动 员运用战术的能力,丰富临场比赛经验。也可根据从难、从严、从实 战需要的要求出发,安排有特定条件的比赛。如不同体重级别、不同 技术水平等的对手进行比赛,重点训练弱者。或者在一场三局的比 赛中,一人每局轮战一个对手,以训练和提高战术的合理运用及应变 能力。另外,通过与兄弟队合练或邀请比赛的机会,进行战术训练, 效果更好。

“既得艺,必试敌”。实战比赛是训练和检验战术运用的最有效 手段。同时应及时进行总结,养成研讨战术的良好习惯,牢固地树立 战术观念。

第六节散手的高原训练

一、高原训练概述

  1. 高原训练的意义


运动成绩的水平在不断增高,人们在加大运动负荷方面已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数量上,由于训练时间的限制几乎到了很难再增加 的地步。于是在谨慎增加负荷的同时,着眼于提高训练的难度,给予 身体更强的刺激,以调动人体的最大潜力,高原训练就是基于这种设 想而逐渐开展起来的一种训练方法。高原训练时人体要经受运动缺氧和高原缺氧,这两种缺氧相加 则对身体造成比平原更加深刻的刺激,人体对此产生的适应挖掘了 身体的潜力,以此来提高运动能力。高原训练的负荷大,也相当艰 苦,因此,对高原训练也可视为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强化训练。

  1. 高原对人体的影响


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是低压、低氧、寒冷、风找大、日照时间长、 日夜温差大、太阳辐射量及宇宙辐射量高等。其中对人体影响最大 的是由于大气压力降低所致的缺氧。大气对地面和物体具有一定的压力,在海平面上气温为0度时, 压力为760毫米汞柱,但压力随高度的变化而改变。向上升高时,由 于空气逐渐稀薄,气压呈规律地降低。在高原随着大气压及其氧分 压降低而出现了低氧环境。一般每升高1000米,空气中氧含量约降 低10%,1000米高度氧含量为89%,2000米为81%,3000米为 73%。以昆明(海拔1890米)为例,当高度接近2000米时,空气氧含 量下降约20%,血氧由于身体摄氧能力的调节作用只下降了 3%左 右,但到3000米高度上血氧下降得就比较显著了。根据高原实测人 体最大摄氧量表明,高度越高人体摄氧量下降得越多,到3100米高 度时,最大摄氧量下降为56%,可见超过3000米的高度对人体机能 影响较大,运动员是不宜在这种高度上进行训练的。基于上述因素,高原对人的生理、物理以至于运动能力产生了下 列影响:

⑴限制有氧能力。

高原氧分压的下降使肺泡气与血液中氧的压力梯度缩小,血氧 降低,供给肌肉的氧减少,在剧烈活动时难以支持长时间有氧工作。 在1500米高度以上,每增高100米,最大摄氧量下降1%。在高原初 期甚至中期有氧能力经常有一段时间的下降。

(2)影响恢复过程。

体内的适应性变化会加大消耗,如呼吸肌的活动增大加剧了氧 耗。由缺氧引起的耐力下降,以及肺对氧的扩散能力、内分泌过程的 改变、血乳酸的堆积,使激烈运动后的身体恢复更慢。

二、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基础

高原训练时人体要产生一系列的适应代偿的改变,机体的这种 动员是为了对付双重缺氧的需要。

  1. 呼吸系统


平原运动员到高原后,最初感到的就是呼吸频率加快,胸闷气 急。运动时通气量增加得更多。云南体科所调查平原运动员到昆明 的前几天,运动时的通气量较在平原同等负荷时增加23%或更多。 肺通气量加大可提高肺内的血氧饱和度,但血中二氧化碳大量排出, 使pH值升高,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的倾向。

最大摄氧量是衡量呼吸功能和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在高原的 初、中期最大摄氧量会有所下降,但在后期或回到平原后能恢复甚至 提高。

  1. 心血管系统


运动员初到高原,出现心率加快、收缩压轻度升高等现象。

  1. 血液成分


运动员到高原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含量增加,这与海拔高度有 关。海拔高时,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加得多,血红蛋白值可 增至16克%左右。血红蛋白也与身体消耗有关,如运动量偏大则会 低于在平原的含量。但是从高原回到平原后,绝大多数运动员的血 红蛋白值都会超出高原训练的含量,甚至能达到17 ~ 18克% ,2 ~ 3 周后又逐渐下降。据文献报道,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会提高血液载 氧能力,进而提高机体的有氧能力0

高原缺氧还有促使体内EPO(红细胞生成素)增长的作用。罗伯 特(1992年)称,EPO可以增加原始的红细胞,并提高其发育速率,提早释放进入血液循环。1996年马蒂拉对5名竞技自行车运动员在 高住低练模式(每天在3000米高度上居留18个小时,其余6小时在 平原训练)的11天高原训练中,测得EPO19. lOmu/ml28. 10mu/mlo由此可见高原缺氧对EPO的积极效应。但感到不足的是 返回平原后脱离了缺氧环境,EPO下降得比较快。

  1. 骨骼肌系统


高原训练时肌肉负荷加重,肌乳酸增高,肌肉耐力与全身耐力一 样也呈现下降。在高原用CT、钳式皮脂厚度计测定体重下降者,一 半是体脂丢失,一半是肌肉组织减轻。

肌肉适应的积极效应有:毛细血管数增加,肌红蛋白的浓度增 高,肌肉氧化酶(枸木缘酸酶)活性增高,肌肉缓冲能力增高(即对抗 体内酸碱度不平衡的能力增加)。

  • 血、尿生化方面


⑴血乳酸。

高原训练对速度耐力性运动的糖酵解无氧代谢能力有重要影响。

在相同亚极量负荷下,运动员在高原初期血乳酸值比平原几乎 高一倍,这也是高原持续高强度训练难以耐受的原因之一。个体的 最高血乳酸值仅见于高原训练时,由此可见,在高原训练可以得到平 原所达不到的强度。

随着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血乳酸将逐周下降,乳酸速度曲线呈右 移,这是有氧能力提高的表现。如果有乳酸不降或曲线左移,则意味 着机能不佳,应对训练负荷作调整。高原训练后的乳酸水平比高原 训练前要低,乳酸速度曲线也呈右移。

⑵血尿素。

人体剧烈运动超过30分钟后,蛋白质的分解会大大增加,从而 造成血尿素的明显增加。人体机能下降时血尿素也发生同样变化。

运动值高、次晨恢复值低时,提示机能状态良好;运动值高、恢复 值亦高时,提示运动负荷状态较差;如恢复值连续出现明显升高时, 运动负荷状态更差,多伴有明显疲劳感,应调整运动量。

⑶血睾酮。

高原训练比在平原训练对垂体一性腺轴系统要产生更明显的影 响。高原训练时血睾酮的水平是否上升与训练的合理安排有密切关 系,如训练合适则血睾酮上升,会加强肌蛋白合成,使肌纤维横截面 积增加,对力量素质有积极意义。如安排不当,血睾酮也会下降。

(4)尿蛋白。

尿蛋白值与运动负荷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高原时更 应重视次晨恢复期的尿蛋白值,如运动后尿蛋白值高,但在次晨呈阴 性或很低,则表示机能情况好,若次晨仍偏高,则不佳。

⑸尿潜血。

在高原尿潜血阳性的发生率并不高,一旦出现应视为训练后的 严重反应,应予以重视。特别是连续出现次晨也未消失的情况时,则 运动负荷过大,要作调整。

(6)体重、体脂。

在高原训练中体重丢失是常见的。高原训练3 ~ 4周时体重可 下降1 ~2公斤,最多时可下降5公斤左右。高原训练时体重一般多 为前期下降,后期回升。回到平原后几天内体重就可恢复到高原前 的水平。

测体重时要同时测体脂,如体脂下降得多,则意味着肌肉组织下 降得少。反之,则肌肉组织下降得多,应采取对策,如加强营养,增加 力量训练或适当减少运动量,因为肌肉的质量(包括重量)与力量素 质是密切有关的。

 

浏览6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