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敌制胜
冷兵器的发明推动了武术发展
武术作为一种定型的系统技击术,其最初的产生应是在原始社 会后期的冷兵器出现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 冶炼技术的出现,冷兵器时代开始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器, 武器随作战需要而不断改进,弓箭、投掷器、刀斧出现了。而人类 在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在胜利或休息时,人们把战 斗中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为示威或炫耀而重新表 演一番,这便是原始武舞的重要起源之一,也是武术发展的原型。 在军事格斗中武术用于战争的同时,统治者们在各种祭祀与庆典活 动中,为了炫耀武力和渲染气氛,经常组织士兵组成阵势,演练编 串起来的格斗技术。随后,为了表演的效果与气势,加进一些“花 法”,可使动作程式化。这可以说是武术套路表现的最初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冷兵器的出现,人类的技击能力大大增强。 但尽管人类已有了石链、石刀之类的亦器亦兵的工兵器,但离以 “克敌制胜”为目的、将战斗要领、技击动作形成套路演练和传播的 武术,还有一段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是在人们长期徒手搏击 或运用兵器进行技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人类一开始使用武器,便同时产生并积累使用这些武器的经验, 这是技击术的萌芽。刀是人类最早制作和使用的武器之一。在北京 猿人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原始石刀及骨刀。约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原始石刀制作出现多种形态,有长方形、半月形、条形的。 如刀背钻孔,有多至七孔,加上长柄,可做战斗砍杀大刀。新石器 时代出现多种石兵,除石刀,还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镑、 石铲、石槌等。这些兵器都让使用者在猎杀与争夺中占尽优势,成 为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越绝书》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考
古发现证实了这些传说。
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 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 的武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射的技艺在春秋时期已有很高的要求了,“百步穿杨”就是这个 时期提出的。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远古时期人类弓箭与射的人物或技 艺。这也证明此时的武技本身已有了完整的技、理、道的文化内涵。
说到剑技,比射艺包含了更深厚的武术文化内涵。卧薪尝胆、 终报会稽之耻的越王勾践也广招列国名匠,铸成宝剑八把,并按其 性能分别命名为“掩日”、“断水”、“转魂”、“悬剪”、“惊貌”、 “灭魂”、“却邪”、“真刚”。这些传说并不只是出自文人墨客的夸 饰,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197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一 把镌有“越王勾践用剑”字样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而且锋利无 比。出土后,有人做了试验:将十九层叠成一扎的白新闻纸置于剑 上,不加力可一一拖而断之。其剑身经过硫化处理,呈菱形花纹, 它被埋在地下两千年,重见天日时依然光洁如新。这种硫化处理技 术,西方国家只是在20世纪中叶才被发明,科学技术水平最高的德 国是1937年、美国是1950年才分别被列为专利的!勾践剑的考古 发现当时轰动了世界。冶剑技艺的高明,也旁证了古籍记载的中国 古代的剑术与武术的形成是可信的。
- 神赐的力量
——原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
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常常是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些多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均与武术的发源有紧 密联系。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崇拜,都常凭借原始 武舞来体现。据《说文》记载:“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 神也。”说明巫就是以舞降神。在原始巫术活动的舞蹈中,武舞占有 重要地位。人们在狩猎、战事等活动之前或之后,要跳武舞,幻想 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恐吓对手和 “战胜”敌人。
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 舞蹈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神物。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与巫术相结合的比武内容。据 《世本》记:“巴郡南郡蛮……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挪剑于石 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这个部族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乞神显 灵,并以此确定部落首领,似可称是武术竞赛的萌芽。在原始宗教 活动中,也常有寓教于娱的作用,祭祀活动的武舞,亦是教育的主 要内容。《周礼•地官•舞师》说:“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 祭祀。”这虽是西周的活动,也反映了远古原始时期的遗风。《史记 •封禅》中有:“自五帝以至秦……冬赛祷祠。”索引云:“赛,报 神为福也。”这个记载表明自远古黄帝以来,即有在冬季举行竞赛活 动作祭祀。竞赛有些什么内容,古籍虽没具体记载,但与祭祀有密 切联系的武术活动成为竞赛的内容,则是必然的。在原始时期多位 一体的文化形态中,武术得以在其中萌发而共生共长,构成了原始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某些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风俗中,还可看到原始宗教 与武术的联系。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 人,手执武器狂舞。云南傣族某些地区每年祭佛大会上,人们持刀 而舞,与兽搏斗而胜之。在原始祭祀活动中,还有一种模拟野兽形 象动作的武舞。《尚书•尧典》记载,有一个名叫“夔”的首领说: “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说:“啊!让我们敲打起石 鼓,大家模仿百兽动作跳起来吧!”这或许就是武术中象形拳的原始 形态吧。
二、中华武术的传承与演变
国运兴,武术兴。中华武术,自秦汉时期成型之后,先后经历 了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由盛而衰、民国时期的逐渐没 落、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的日趋式微、改革开放后的再度昌兴,这 样几个历史阶段。所幸的是,中华武术的国粹精华未因历史沿革而 埋没。可喜的是,中华武术随着今日中国的日益昌盛而走出国门, 扬威四海。
- 角抵手搏的艺术

——先秦两汉的促进,武术成型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武术文化体系,这点从 我国现存古籍中亦可觅得踪影。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 先秦、西汉的兵家五十三家,论著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内 “兵技巧”之类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中《手搏》六篇、《剑道》 三十八篇、各家射法共八种五十一篇。虽多数遗失,但班固仍肯定 这些都是论述“习手足、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 著作。有了如越女之剑的高超之技和如此众多理论著作的先秦武术, 怎能不说它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呢!
概括起来,先秦武术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有三个重要 特点:
其一,与帝王武功结合形成纪功武舞,它既成为周代国学的重 要内容、社会文化的中心,又成为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了原 始武术的舞练性质。
其二,与诸子百家的学术结合,产生了射艺与剑道的文化特色, 增加了武术的哲理、伦理内涵。
其三,先秦之士,特别是游侠与刺客对武艺的影响,使中国武 术自古与义侠相连,为后世武侠文学和武戏的兴起的先声,影响 深远。
《稗史汇编》称“秦武王好做角抵戏”,这说明秦末一统天下时 已经将燕赵地域的角抵戏引入西秦。秦始皇承先人之好,倡导此艺 自然很好理解。当然,他把宣扬三代武功的武舞,改为游戏性的角 抵,是为了突出他始皇帝的威风的政治目的,但对于武技向体育文 艺方面发展,却实实在在起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效法前皇,大兴角 抵,并称之为“百戏”,反映了当时的角抵已远远不止三五人相抵触 的角力。可能古人把一切带有武技的争斗、竞技的活动,都归于角 抵范围,当然也有可能是众多的百戏节目中,角抵一项最吸引人, 最具代表性,因此以角抵代称百戏杂技。不管怎样,武术在汉、唐 时代,除一部分军事武技外,大部分在宫廷和民间的角抵百戏节目 中,得到了交融发展。这从大量汉画像砖关于飞剑、跳丸、戟盾对 练的百戏刻绘中可以看出,这是民俗武术的一个特点。东汉末年出 现了 “武艺”之说,说明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 十八般武艺全面发展
标志着武术成熟的唐宋盛况

隋唐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时期,武术也从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缓慢发展转而逐渐崛起。先秦时期出现的角抵活动在晋代改名 为“相扑”,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相当兴盛,这种兴盛之风延续 到了隋唐时期。角抵活动在唐代宫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唐代 统治者招募了很多角抵好手以备用,“内园恒排角抵之徒以备卒招” (《角力记》)。朝廷还专门设有管理角抵相扑的机构,叫“左右军”, 亦称“二军”。另外,朝廷也会通过角抵活动选拔武术人才。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 续到清代,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主要是取“士”,选拔的 是文官。与此相对应,在唐代武后时期创立了 “武举制”,是专门为 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立的一项考试制度。
隋唐也是古代兵器发展的繁荣期。这个时期,兵器形制多种多 样,有刀、剑、枪、棍、矛等。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刀已成为军队 中最基本的武器装备。到了唐代,刀出现了四种形制:仪刀即仪 仗用刀;障刀即御敌之刀;横刀即佩刀;陌刀为长刀,即“古之斩 马剑”。
中国古代的剑形基本定型于唐代,而且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军队中,剑逐渐被刀取代,朝着个体强身健体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剑向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出了具有表演功能的 剑舞。
唐代的枪技较之前代也有很大进步,发展出了 “避枪”、“夺 枪”等技能。唐代出现了很多善使枪的人,如秦琼、尉迟恭等人。 五代时会使铁枪的人也很多。隋唐五代还有其他的兵器出现,如锤、 鞭等,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宋代延承了唐代的武术表演之风,“相扑”表演仍十分流行。在 宋代宫廷生活中,只要有重大的节日或宴会,就会有相扑表演。宋 代诗人杨万里在《角抵诗》中就形象地说出了当时的盛况“角抵罢 时还罢宴,卷班出殿带花回”。
宋代的剑舞表演亦有所发展,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这项活动,以 宋太宗为最。李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记载,宋太宗选拔 勇士,“教以剑舞,皆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 惧”。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宋时的剑舞较唐代有所发展,比如剑 舞不仅要“掷剑于空中”,还要能“跃其身左右承之”才行。
武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十分繁荣,尤其是“套子”的形成,更 促进了武术朝规模化发展,形成了许多武术团体。虽然统治者不断 进行镇压,但是这种武术团体还是层出不穷。《水浒传》中描写的 “梁山好汉”就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反映。
宋明时期武术已趋成熟,其中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拳 术为主体、配以十八般武器的训练体系,十八般武艺和十八种兵器 实际是相近而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是宋代南 戏《张协状元》戏文中,是泛指各种武艺俱精通的意思。后来在文 学作品中都有各不相同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全 传•第二回》说:“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扒。”这里却把《水浒》中使用最多的兵器朴刀 忘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涮《五杂俎》称:“十八般:一弓、二弩、 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又、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 白打。”“白打”指的是徒手格斗,显然这十八般中除“白打”外皆 有艺有器,可称“武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兵器已不止十八种之
多。一般说法是九长九短,也有一种说法为“武艺十八般,兵器三 十六”。即使三十六之数,也只能说是中国武艺的概貌,如蛾眉刺、 鸳鸯钺、阴阳锐、子午概等尚不在内。
文人谈兵、武将著书,更为武术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北宋仁宗皇帝命大臣曾公亮、丁度等人用了五年时间编写出一 部大型兵书《武经总要》,共四十卷。这部书是由朝廷出面编写的第 一部兵书,气魄宏大、影响深远,又非私家著述可比拟。
南宋名将岳飞对武术的贡献主要也表现在他的兵学思想中。岳 飞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思想, 直接被形意拳家引为造拳之据:“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故而岳 飞素被形意拳家奉为祖师。
- 天下英才入我毂中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据史书记载:长安二年(公 元702年),武则天颁旨,要求每年都像选进士一样,在全国招选善 习武者,并由兵部统管。考中者称“武贡人”,并委以重任。武举之 制,从此确立下来。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1)坐射
射箭在当时称为“长垛”。应试方法为:在105步开外,立有箭 垛,垛上设有标明“五规(环)”的环首。应试者以坐姿用石弓和 六钱之箭每人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规者中选,射入中心者为上, 入第二规(环)者为次上,三规(环)以外为次,淘汰。
骑射
“骑射”又名“马射”。应试方法为:立土垛上面覆盖鹿首,应 试者于马上持七斗力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 中为次上,全都不中为次。
马枪
“马枪”是测试习武者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应试方法为:在 比赛场地四周分列四个木人,应试者骑马持枪在快速奔跑中以枪 击倒木人而应试者不能堕落。“马枪”课试法规定,“所用枪长一 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个木人以上者高中,其余 被淘汰。
举重
举重在唐时称为“翘关”。应试方法为:应试者手举“翘关” (即门关)十次。“'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长一丈七尺, 径三寸半。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负重
“负重”是测试负重力和耐力。应试方法为:背负米五斛,行走 约二十步,为中第。
材貌
“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形挑选。应试者须在以身高六尺以上, “躯干雄伟”。不到六尺者被淘汰。
按应试方法还有“筒射”、“步射”、“案答”等。考试最后还有 就习武、制敌、统兵、守备等题目的课试提问,应试者须“应对详 明”方可被录用。
隋唐时期创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武举内容 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另外, 武举的创立,实际上又是对武术本身的推广。中举者能从此走向仕 途的巨大吸引力在当时无疑能激发更多人的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 响和意义不可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 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武举复兴,推动武学
宋代武举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唐末五代的时局混乱,武则天时正式确立的“武举制”已不复 存在,直到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恢复。宋元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四邻屡屡进犯中原,战争频发,因此 执政者非常重视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军事训练。这无形中加速了武 术的发展成熟。虽然民族矛盾尖锐,冲突四起,但也促进了各民族 武术的交融。
宋朝是一个内忧外患并存的国家,内有叛乱起义,外有辽、金、 西夏虎视眈眈,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权,统治者一直重视武备力量的 发展。
后来由于宋朝与西夏议和,武举制被废止,宋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1064年)才又重新设置。宋代的武举制考试科目分为武艺和 程文两类,武艺考验应试者的武术技能、兵器技能等,程文是宋代 武举制的创新之处,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兵书、策略的熟悉和理解能 力。整个考试过程分为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个等级,与科举 制的考试等级相同。
比试
比试是参加武举应试者的资格试,有时又称为“引试”。比试在 首都京师举行,由中央官员主持。也有部分边远地区则在当地举行, 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科目为武艺与程文两项。应试人数限制在二 百人左右。但边远地区,因兵事需要没有一定限制。
解试
武举解试由朝廷兵部主持。比试中的优胜者集中参加解试。每 场参加名额在七八十人左右。比试科目仍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 其中程文试以兵法《七书》为考试大纲,测试应考武举的谋略策问。 最后根据应举人武艺或谋略的特点,发解做出“绝伦”与“平等” 的最后应试结果。
省试
省试也是由朝廷兵部主持。考课内容同样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 策问。其中比试武艺增加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器械 等课目,其中又以步、马射为主。在不同项目中都有力量和技艺的 要求,要求中选者最少掌握其中三项武艺并考试合格。
依武举省试程序,一般先试弓马。弓马不精者被淘汰。程文考 试要求参试者讲释《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 义,“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说解释义理明畅者为通”。并以时务边 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问题,限七百字成文。最后考取七十人左右。
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点的测试。参加者为省试中的佼佼者,一般只 有十余人有资格参加殿试。北宋天圣八年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是 为宋武举殿试之始。殿试虽也有阅视弓马武艺一项,但以策问为主。
文武并举是宋代武举制的新发展,是宋代对武举制的一种创新。 为了配合武举制,就有了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武学”。这种专门练 习武艺的学校在宋代十分兴盛。入武学主要教授兵弓骑射等技能, 还教授兵法策问等知识,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免解试或者省试。到了 元代,武举制和武学都被废止了,直到明代才得以恢复。
- 流派林立,拳法众多
——明清两朝我国武术的繁荣
明清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明代 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武术专著大量涌现,对于人们了解
武术的源流、现状和原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 《武篇》、《耕余剩技》、《纪效新书》等。而在明清之际,则出现了 不少新的武术项目和门派,如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的太极拳、 八卦掌、形意拳等,就是在那个时期创立的。在清代,由于统治者 禁止民间练武,因此,一些武术组织常常以秘密会社的形式出现, 当时的许多会社如天地会、哥老会等,大多在会员中传授武艺。
明朝实行武举制,首先是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如 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其次,也为普通习 武者提供了一条晋升之路,武学历来是与武举制相配合的,因此, 元代被废止的武学也在明朝被重新设置。武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弓 马及《武经七书》等相关军事书籍,同时还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资格、科目、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到了清代,统治者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对武术军事人才 求贤若渴,武举制更加受到重视。
明清两代,各种兵器技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明代军队的武技训练中,除了练习刀、枪、棍等,还要进行拳 术练习。虽然很多人认为拳术对于战争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基于 拳术是使用兵器的基础,又可强身健体,所以还是会在锻炼军队作 战技能时训练拳术。
事实上,作为一种两两相斗的搏击技能,拳术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民间,明代拳术的各种套路层出不穷,拳种增多,拳派林立。到 了清代,这种景象蔚为壮观,拳种拳派更为繁多,许多流传至今的 拳种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明清时期著名的拳种拳派有:太祖拳、 少林拳、八卦掌、内家拳、梅花拳、太极拳、形意拳、洪拳,等等。
中国武术的练习方法十分独特,不仅讲究外功练习,同时还要 练就过硬的内功,这种内外功结合的武术训练方式,到了明清时期 已基本形成。
武术中所谓的外功便是“硬功”,主要是通过外在练习方式,比 如主动击打或被动抗打等方式练就过硬的功夫。主动击打,便是采 取打沙袋、踢桩等方式练习。被动抗打,就是通过忍受被击打的方 式练就功夫,旧时所说的“金钟罩” “铁布衫”等就是通过这种方 式练成的。
内功实际上是以练气为主,也被称为气功。在运用气功的方法 上,一种是把气功作为拳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拳谱上都把练习 气功作为重要的心法口诀;一种是气功与拳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 个新的拳种。清初,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将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肯 定了气功在武术中的重要作用。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还是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 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 一举成名天下知
——明清两代武举制度由盛至衰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还是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 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南宋之后,元代禁武,武举制因而废止。直到明英宗之时,武 举制才重新举行。明代武举制依照文帝制的模式也分乡试、会试、 殿试三级。
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初由兵 部,后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考中者称 “武进士”。明清武举考试初时尚无殿试一级。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思宗朱由检依从方逢年、倪元璐的奏请,开始了武举殿试。在 当年的武举殿试中,王来聘便成了明代武举的第一位武状元。
武举考中者一般都会被加授官职。天顺八年,按会试成绩,分 为二等。原有武职者官职会加升两级。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武举“皇上钦定一甲三名,授都司佥事;二甲三十名,授守备;三 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职方司遇缺便补,定限三年内选定”。崇 祯时,殿试一甲第一名授副总兵。
武举考试的方法,在明代大体一致,只是先后顺序略有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六年举行一次,考试课业分为策略与弓马两种。应 试者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后又改为每三年一试, 由皇上亲自“出榜赐宴”。武举考试方法有了一些改变,武举考试分 为三场,第一场在教场中试马射箭,以30步为距。第二场在教场步 射,以80步为距。第三场在考场笔试策论。这样,不管是偏重于策 论,还是偏重于武技的考生,都有了应试终场的机会。这种向武技 方面倾斜的考试,与明末边疆告急、急需武勇人才有关。
到了清代,与明代有所不同,武举制在乡试之前增加童试一级, 共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举者也被相应地称为“武秀 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考试内容也依然分为武考 射箭、文考策论两类。
清中叶后,世界列强皆以枪炮为军械。清军火器装备也逐渐增 加。至晚清甲午战争后募集的新军,全用洋枪装备。显然,武科考 试的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军事无涉,由此培养成的武举人、 武进士,也已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之职。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内外臣恭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改 试枪、炮。康有为甚至还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
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年(公 元1901年),清廷下令废止武科。
武举制自唐武则天创立至清末废除,历经了 1200多年。虽然存 在很大缺陷的武举制,并不能全面衡量习武者的水平,而且有些人 即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中举后在军事方面也未必有所建树,
但在当时为选拔军事人才所起的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无形中 推动了中国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这一点,历史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 从民间走入课堂
——民国时期的中国新武术
历经了明清时期的繁荣,民国初期的武术发展落入低谷。面对 新的战争需求,面对西方世界坚船利炮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传 统武术必须转型,只有找到新的方式才能保存下来。
虽然如此,当时民间还是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社、体育会等 武术组织。如“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等这些组织对民国时期 的武术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人反思中国落后挨 打的原因,总结出国民体质羸弱是造成外敌入侵的原因之一,所以 便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选入学校正常的课程中。当时, 各个学校开设武术课蔚然成风,不仅从各个武术社团中聘请武术教 师,还从民间习武之人中直接聘选教师。
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织化,当时最有影响的 有两个团体:一个是精武体育会,一个是中央国术馆。
精武体育会的前身是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会”。霍元甲病逝 后,精武体操学校先后更名为“精武体操会”和“精武体育会”, 简称“精武会”。精武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 为办会宗旨,其可贵的爱国精神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发展了很多会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精武会还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精武会的成立及其发 展,很好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传播。精武会开展的如兵操、文化课 程、音乐、足球、网球、标枪、溜冰等新的内容,也体现了近代武术
与西方体育的自觉融合,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在当时有影响的武术团体除精武会外,还有中央国术馆。中央 国术馆原名国术研究院,是由张之江筹办的,1928年,“国术研究 院”改名为“中央国术馆”,隶属国民政府,由财政部拨给经费。 国术馆采用“一会三处”(即理事会、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 的建制,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主要进行武 术教学活动。当时许多著名的武术人物如武当高振东、少林王子平 等都担任过国术馆的教员。同时,国术馆还举行“全国国术考试”, 仿照古代武举考试制度选拔武术人才,但实际上,国术馆存在期间 总共只举行过两次国术考试。国术馆设立的编审处出版了许多武术 著作,如《青萍剑图说》、《查拳图说》、《少林武当考》等。另外, 国术馆于1929年创立了中国第一部武术专业杂志《国术旬刊》,发 表了大量的武术研究论文,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中央国术馆还 积极地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国术馆成立之初,相关负责人便组织 学员到日本考察,与日本柔道比试,大扬国威。1936年组织南洋旅 行团,赴东南亚一带表演,掀起武术热潮。1936年国术馆组团赴柏 林,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进行表演,大获成功,为国家争了光。
旧的事物消亡,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东西,这是再正常不过 的事了。应该看到,武术失去了它原来的技击价值,转化为新的体 育项目,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 武术自身的进步。
- 弘扬武术,健身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武术在
涅槃中重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武术开始了新的征程。
早在1949年10月举行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朱德 同志就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形式1953年,第一 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会上,武术家们 共表演了少林、武当、八卦、太极等130多种武术项目,展现了新 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的最高水平。195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竞 赛制度规定(草案)》中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在此基 础上,新中国的武术蓬勃开展起来。
“十年动乱”期间,武术只退不前。“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武 术的地位得以恢复。198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的开展经验,制定了新时期武术发展的各项政策 和任务。之后,国家又连续出台了各种新的政策和指示,对武术的 发展前途提出了前瞻性构想,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国家的关怀和支 持下,武术事业得到复苏,开始了新的一页。
中国武术分布范围广,研 习人数多,为了方便统一规 划、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了 很多武术组织。民族体育研究 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国 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先后 成立。在国家体委的统一管理 下,省市各级又成立了很多武 术协会,使武术发展更有组织 性。除了国家正式成立的武术 组织外,群众也自动、自觉组 织了各种武术社团,在武术新 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 时,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被世 界所认识,各级政府还成立了 国际性的武术组织。1990年, 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武 术国际化的序幕。此外,世界各大洲也成立了武术组织,如在意大 利成立的欧洲武术联盟、在阿根廷成立的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 在日本成立的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扎伊尔成立的非洲武术组织等。
浏览8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