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功夫出众,仅靠苦练还不够;要学惊人才艺,尚需在扎实 功底的基础上进行巧练。李连杰在习武的前几年,就以好体力、高 难度、快速度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武艺才华。可是相形之下,他 的身法、韵律就显得美中不足。怎么办?只有勤看、勤问、勤练、 勤思。老师的启发诱导,个人的勤奋努力,使李连杰出色地再现了

老师的匠心。大家都知道,李连杰的甩头亮相与抖腕行臂的配合, 严谨协调,坚定有力,堪称一绝。但在他开始习武时,这个动作掌 握得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要领不明,用力不当。在教练启的迪 下,经过李连杰的多次实践,终于掌握了要领;他大胆地实施“梢节 起,中节随,根节追”的行臂技巧,取代了 “起于根,顺于中,达于 梢”的传统习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摸规律,抓特点, 通理论是何等的重要,“巧练”在武功训练中又是多么的不可缺少。

一般说来,经过苦练和巧练两部功,功夫就比较过硬了,但李 连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孜孜不倦地更加“精练”。什么是精 练?精练就是精益求精,就是精雕细刻。要刻得细、雕得精,就要 力戒孤芳自赏,应像蜂采百花酿成蜜一般。吴彬说:“李连杰不管在 他初学,还是有点名气后,都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李连杰习武三部功的概貌。其实,这三部功并不是截然 分开的,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苦”寓于巧,“巧”则必 苦;苦、巧不离,“精”生不已。“苦”中不“巧”,就是傻练蛮干, “巧”中不“苦”,必定弄巧成拙,终将艺荒于嬉,岂能生“精” ! 吴彬和他的学生李连杰深谙其理!

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因为参加学校习武班,凭着先天的资质, 被北京武术队教练相中,认为他是天生练武奇才,此后李连杰一头 栽进武术世界。十一岁时,李连杰获得第一个武术比赛冠军,并开 始有了固定的薪资,可以拿钱回家帮助家庭。1974年,李连杰高烧 三十九度,带病参加少年组全国武术大赛连夺三冠,技惊四座。

当时的《武林》杂志给予李连杰高度评价:“李正东武术动作 的特点是:速度快、动作准、力度大、弹跳好、节奏明、姿势美。 一个套路五六十个动作,他能在80秒钟内一气呵成,招招干净利 落,节奏鲜明。他腾空、跳跃的爆发力非常惊人,腾空时持续时间 长,一般的武术参赛者打一个’旋风脚’都感到吃力,他可以连续 打两个,而且动作十分漂亮。能有这样的水平,与他平时在教练的 指导下,注重磨炼基本功有很大关系。他的技术扎实、全面,刀、 枪、棍、剑、拳脚对练都颇具功夫,其中尤以刀、拳最精,达到了 出神入化的地步。”并称他在比赛中有创新成分。之前有媒体声称: 这是武术界的一桩大事,谁能凭武功摘取这颗冠军明珠,谁就能成 为“天下第一高手”。之后,他入选“中国武术

一般说来,经过苦练和巧练两部功,功夫就比较过硬了,但李 连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孜孜不倦地更加“精练”。什么是精 练?精练就是精益求精,就是精雕细刻。要刻得细、雕得精,就要 力戒孤芳自赏,应像蜂采百花酿成蜜一般。吴彬说:“李连杰不管在 他初学,还是有点名气后,都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李连杰习武三部功的概貌。其实,这三部功并不是截然 分开的,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苦”寓于巧,“巧”则必 苦;苦、巧不离,“精”生不已。“苦”中不“巧”,就是傻练蛮干, “巧”中不“苦”,必定弄巧成拙,终将艺荒于嬉,岂能生“精” ! 吴彬和他的学生李连杰深谙其理!

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因为参加学校习武班,凭着先天的资质, 被北京武术队教练相中,认为他是天生练武奇才,此后李连杰一头 栽进武术世界。十一岁时,李连杰获得第一个武术比赛冠军,并开 始有了固定的薪资,可以拿钱回家帮助家庭。1974年,李连杰高烧 三十九度,带病参加少年组全国武术大赛连夺三冠,技惊四座。

当时的《武林》杂志给予李连杰高度评价:“李正东武术动作 的特点是:速度快、动作准、力度大、弹跳好、节奏明、姿势美。 一个套路五六十个动作,他能在80秒钟内一气呵成,招招干净利 落,节奏鲜明。他腾空、跳跃的爆发力非常惊人,腾空时持续时间 长,一般的武术参赛者打一个’旋风脚’都感到吃力,他可以连续 打两个,而且动作十分漂亮。能有这样的水平,与他平时在教练的 指导下,注重磨炼基本功有很大关系。他的技术扎实、全面,刀、 枪、棍、剑、拳脚对练都颇具功夫,其中尤以刀、拳最精,达到了 出神入化的地步。”并称他在比赛中有创新成分。之前有媒体声称: 这是武术界的一桩大事,谁能凭武功摘取这颗冠军明珠,谁就能成 为“天下第一高手”。之后,他入选“中国武术表演访问团”,跑遍 五大洲四十余个国家,更连续五年夺得全能武术金牌。李连杰所缔 造的空前纪录,至今尚未有人打破。而他矫健的武打身手,也因此 让他受到香港银都影业的注意,并签为旗下艺人,正式朝影坛发展。图片1

李连杰20世纪70年代末从影,通过电影传扬中华武术,80年 代初推出处女作《少林寺》就轰动全球,并引发继李小龙之后第二 次全球武术热潮,他本人也被世人所瞩目,成为国际巨星。

1982年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张鑫炎所执导的《少林寺》,诚邀十七 岁的李连杰拍摄。影片上映后,李连杰的武打武术技惊四座,让他一 炮而红,奠定其日后成为武术巨星的基础。1988年李连杰移居美国, 演艺事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接连演出《龙在天涯》和徐克执导的 《龙行天下》。1991年回到香港演出了《武状元黄飞鸿》,为其演艺生 涯创下新的高峰,之后李连杰与徐克等导演合作多部武侠电影.成功 带动港台两地武侠电影的潮流,1997年后,李连杰将事业重心移往好 莱坞,正式向国际影坛进军,拍摄多部卖座影片,包括《致命武器 (4)》、《致命罗密欧》以及《龙之吻》,而不同于过往他在华语电影中 的武侠功夫形象,李连杰在好莱坞电影中展现了全新的动作片风格。 2002年,李连杰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英雄》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成 功,再次向影迷展示了他深厚的演技和高强的武功。

虽然到好莱坞向国际影坛发展,李连杰却依然保持着东方人的 传统性格,他曾说过:“我现在告诉你,我要做什么,可是三年以后 我可能会改变,因为周围环境改变了,所以我也会改变。一生不变 的只有一点,我永远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李连杰从影二十余年已拍摄三十二部经典功夫作品。1999年至 今被邀好莱坞发展,以优秀的成绩展示了东方武术文化的魅力。

李连杰形象俊朗、气质儒雅、品德优秀的功夫皇帝自然备受商 家青睐,从索尼公司以其开发的电脑游戏到目前中国众多品牌形象 大使,无不以其魅力锻造其形象。41岁生日时李连杰应香港星光大 道应之留名记录下其电影成就。

2004年12月26日,李连杰带两个孩子在马尔代夫度假时遇海 啸地震,几乎丧生。但吉人天相,有惊无险。早已修行佛门的李连 杰淡泊名利,大难之后感悟良多,以实际行动号召成立“壹基金” 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全球拥有众多影迷的李连杰通过自己的 努力创造了自己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肯定和赞扬。从一个武术界 奇才到银幕武术皇帝,从当初电影中的小和尚到现在生活中佛学智 者。这就是李连杰,内敛儒雅的东方魅力男子。至2007年李连杰在 好莱坞的片酬是150。万美金,成为亚洲最贵的演员!在国际影坛号 召力巨大。

李连杰为人处世稳重、刚毅、自信,以及更为内敛、更为深沉。 李连杰蕴涵了中国悠久的武术底蕴,成为李小龙之后的又一个武术 大家,作为国际影星成为中国武术和精神的象征。


  1. 神腿柳海龙


——国际散打搏击中的常胜将军

柳海龙,我国著名散打王,其成名绝技“柳腿劈挂”更是在武 林中声名显赫。

1995年开始习武,专门从事散打训练。在柳海龙的成名之路和 比武经历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2000年度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75公斤级冠军。

2000年全国冠军赛冠军。

2000年中国散打王。图片3

2001年中泰之战战胜泰国选手。

2001年九运会暨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75公斤级冠军。

2002年中泰对抗赛“金腰带”获得者。

2002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超级散打王”获得者。

2002年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80公斤级冠军。

2002年3月26日再度战胜苑玉宝成为中国超级散打王。

2003年战胜散打王宝力高再度成为中国超级散打王。

2004年1月2日获得2003年度中量级散打王。

2003年全国锦标赛冠军。

2003年11月在中国澳门世界锦标赛80公斤冠军。

2003年12月7日获得世界自由搏击IKF金腰带。

2004年1月2日获得2003年度中量级散打王。

2005年10月20日十运会第四单元负于江苏77. 5公斤级“乾 坤风火轮”郑伦。

此后,柳海龙淡出“江湖”。离开了散打的舞台。

2009年1月10日晚,在佛山举行了一场颇受国人关注的散打比

赛。这场比赛的重头戏是中国超级散打王柳海龙战胜日本自由搏击高 手伊贺弘治,这是柳海龙从专业散打队退役后复出参加的第一场比赛。

中华英雄柳海龙大胜日本K0之王,捍卫了中国武术荣誉。经 过三个回合的激战,最终,三名边裁打出的分数分别是28比19、28 比19、23比19,无可争议的判定柳海龙取得比赛的胜利,在这场中 日顶尖武术高手的交锋中,柳海龙以惊人的优势成为胜利者。

在搏击擂台上创下如此辉煌的战绩,难怪柳海龙会成为中国武 术界乃至国际搏击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柳海龙最得意的功夫,也是对手最惧怕的招法就是柳腿劈挂。

这种原本普通的武术招式到了柳海龙手里,成了对手闻风丧胆 的制胜绝招。柳海龙的劈挂腿是种用自己的腿自上而下的垂直攻击 技术。而散打王柳海龙更是以擅长此技术闻名。它以对手的头部为 攻击目标,在对手即将要做动作,还没做出来之前,用自己的脚跟 进行打击。根据时机和距离,又有很多的不同的使用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主动和迎击性劈挂腿,双方分别是针对自己需 要主动攻击的对手,和正在攻击自己的对手。其中技术运用的区别 在于,如果是主动进攻的劈挂腿,支撑腿需要先往前快速跨一步, 靠近对手后再抬腿攻击。而迎击性劈挂腿,只需要原地快速起腿, 迎着冲过来的对手,劈击对方的头部。

有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柳海龙既然在国内比赛和对外的商业比 赛中几乎战无不胜,那他要想夺得功夫之王世界杯的散打冠军自然 不在话下。柳海龙说:“我又不是神仙,怎么能每战必胜呢?擅长拳 法的欧美选手对中国选手研究得很透彻,中国选手在技术上已不占 绝对优势,胜负的关键要看平时的训练水平和临场的发挥。不过比 赛还是看最后的结果,过程出现被动甚至极为困难的局面是很正常 的。”经历过胜利也经历过失败的柳海龙表示,现在自己可以坦然面 对一切挑战。

也许,今后的擂台上人们再也难以见到柳海龙的身影,但人们 相信,这种神奇武术和武术精神,会在其他的人身上光大发扬,再 创辉煌,更胜一筹。

十七、千古流传的武林“圣经”

习武有诀,传武有经。多年来,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着各种版本 的武林绝学和秘籍。而在武侠小说家的笔下,更是被夸张到"一 经在手,天下无敌”的神奇程度。近年来,很多著名的武学经典 纷纷面世曝光。剥去了 "光环”和“迷信”色彩之后,让人们不 仅领略到这些武术绝学的精妙,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魅力。

  1. 少林绝学《易筋经》


在武侠小说中,《易筋经》一直被说成是一部少林武术秘籍,是 少林的上乘武功。

《易筋经》已证实不是菩提达摩所写,而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托 名而作。说《易筋经》是少林武术秘籍,就更有些问题了。据说 《易筋经》记载的是内功心法,可是少林寺一向是“外家”拳术的 代表,与“内家”拳相对,少林武功以“主于搏人”的“拳勇”而 闻名天下,向来不重内在修炼,与内家拳注重内在修炼、以静制动 相区别。李靖在《易筋经》序言中也说“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 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表达的正是这样的历史实情。所以, 《易筋经》不可能成为少林武术秘籍。

事实上,《易筋经》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 有变易的意思,“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强调内静

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据少林寺《易筋经》传人释延王说,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他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易就是变 化,筋就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中医理论中,纵向叫’脉’,横 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 督脉,是人体的子午线。按中医理论,人体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 《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

《易筋经》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修炼,而 并非小说中所说的只有武林高手才能够学会。修炼《易筋经》一般 人只需一年左右便可打通任督二脉,修炼“易筋洗髓功”能达到强 体健骼、治病、排毒、美颜、抗癌等功效,可说是结合武术、医学 及佛教的最高内功心法。

  1. 武术文献《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明•戚继光( 1528—1587)著。戚继光,民族英 雄,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因抗击倭寇有功,升总兵官,两年后与俞大猷剿平山东 倭寇,后调至北方镇守蓟州。《纪效新书》编著于嘉靖三十九年 (公元1560年),完成十八卷本的第十四卷,以后补上四篇,于嘉靖 四十一年初印。

《纪效新书》有多种刊本,目录内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选本分十 八卷,有关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牌宪》、《短兵》、《射法》、 《拳经》等(无《辛酉刀法》)。王象全本则分十四卷,有关武术篇 章在手足篇,记述了枪、牌、笑、棍、钳、射(无《拳经捷要篇》) 等与武术有关的内容。

《纪效新书》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俞大猷的《剑 经》,并在吸收民间各家拳法的基础上,自编了《三十二势图诀》

  1. 图解武术《三才图绘》


《三才图绘》,明代王圻与其子王思义辑等,此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在以后出版的《武备志》 以至《三才图绘》等书中均有转载。朝鲜在此书基础上编成《武 艺图谱通志》,。明万历三十五年 (公元1607年)刊行。全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 身体等十四门,其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 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采自《纪效新 书》。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精录了不少武术器械 图解。

  1. 学者说拳《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清•黄百家著。黄百家,清初学者。原名百学, 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内家拳法》成书约于顺治、康熙年间(公 元1644-1722年)。该书记述有“五不可传”、“应敌打法”、“穴 法”、“所禁犯病”、“口 口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人”,特别对通 臂六路与十段论述更为详尽,指出“拳不在多,唯在熟练之,纯 熟”。《内家拳法》一书收入《昭代丛书别集》,卷三十三。

  1. 民间经典《太极拳谱》


《太极拳谱》,李亦畲( 1832—1892)手订。李亦畲,河北永年 人。善文。22岁时从武禹襄学太极拳。武氏得之于杨露禅和陈青萍。 李经数十年研习,得其中精巧。光绪时编订《太极拳谱》。他在该谱 的“跋”中称:“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 见。”所谓得于舞阳盐店,指谱中首篇“太极拳论”,其他各篇大体 都是武禹襄和李亦畲二人之作,或是修订陈家沟歌诀而成。此谱包 括《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 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放》、 《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以 及《四字不传秘诀》、《太极拳谱跋》。计十六篇(则)。被近世治太 极拳者奉为经典。

早在火药发明之前,人类的搏击处在一个漫长的冷兵器时代, 此时的武术,作为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实战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 域,无论是击鼓厮杀的战场还是风声鹤唳的江湖武林,都谱写着刀 光剑影、一战成名的传奇。历朝历代,从官到民,随着武术渐渐普 及,逐步演绎成一种人人敬仰的技艺。从统治者设武科纳英才,为 无数武术英才提供以武杀敌、建功立业的舞台,到民间的武术高手 靠武术行侠仗义;从力拔千钧、骑马射箭的校场比试,到飞檐走壁、 保镖护院的江湖恩怨,冷兵器让武术达到巅峰,而武术让中华武术 成为独具特色、世人皆知的东方神话与英雄传奇。

中华武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武林中一直流 传着“北有少林,南有武当”的说法。其实在中国这片广袤无际的 土地上,武术就像神奇的星火,早以成燎原之势,在大江南北落地 生根,并繁衍出各具特色、各有特长的武术流派,百花齐放,争奇 斗艳,为风云江湖塑造了许多武术之王,增添了许多神话传奇。于 是,后人们看到了拳禅合一、济世扬名的少林武学,看到了玄功秘 练、行侠仗义的武当绝艺,看到了以内御外、以静制动的太极内功, 看到了刚勇势烈、裂碑开石的南拳外功,看到了永载史册、名垂千

古的一代代武术大家、武林巨星。

中华武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文化的核心就是侠义 精神。谁说江湖本无情,无情哪有真豪杰。千古传奇今又现,侠骨 柔情尽风流。

武林江湖,本是侠义天下。千百年来,尚武崇德、仁义为先的 中华武术,始终信奉着侠义精神,寓情于武,寓仁于力,将古老的 文明在铁血江湖中演绎,将侠义的传奇在武林中延续:宗师董海川, 开创八封一门传承龙脉之魂;义士王五,侠肝义胆为救国难舍身取 义;大侠霍元甲,为国人扬威一洗“东亚病夫”耻辱;仁侠黄飞鸿, 救黎民苦难,以武济世……

可见,江湖从来不只是一个比武较技的赛场,更是一个施义于 人、以德服人、以武济人的大爱天地。当武林江湖的硝烟逐渐散尽 褪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感天动地,诠释武术的侠义英雄。

在历史上,武术是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养性的人生修为 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中国先人始终把习文备武视为君子之业。 “武术” 一词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卷二十:“偃闭武术,阐扬文 令。”这里的“武术”只是泛指军事。1915年上海《申报》发表了 陆士谓写的一篇名为《冯婉贞》的文章,文章说:“冯有女婉贞, 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技,女无不习,习无不 精。”此后“武术”就做为专有名词沿用下来。1988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给 “武术”下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 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是功法、套路、技击术三位一体的运动。功法或称内功, 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术的基础。技击意识是中华武术所有流派与拳种 共通的属性,技击意识使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有着一种独特的 美质,而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有着独到的养 生修身之价值,使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其他运动项目。 有的运动有着强烈的攻防格斗性质,如拳击、摔跤、击剑等,但它 们没有套路演练,不能进行个人表演。国外虽也有许多技击拳法, 但由于过于注重力量的实增,与中华武术的内功修炼难以比拟。正 是这种寓技击、养生、表演和功法、武德、技道于一体的特色,才 形成了中国武术鲜明的民族特征。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中国 古典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学思想,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 传统武林有句谚语:“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说的就是武术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由于武术与舞蹈、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 其生成之始血肉相连,又形成了它与传统艺术的血缘和互渗,武术 文化作为一个起端甚早而定名颇新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为各界有识 之士所接受,这是任何其他体育运动所没有的特点。

武术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各种民间拳法, 虽经不断挖掘,然而却如深埋的矿藏一样,越深入越丰厚,而且与

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依互存,更使其有了超越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体育的博大精深的特点,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 面面。

今天,武术正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作 为民族精神的独特载体,在走向世界中不断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 尊敬。

  1. 人兽相搏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生存的需要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起源上来讲,如同其他绵延不绝 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样,武术也同样有其产生的历史源头。对于有着 数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而言,若追根溯源,必然要从远古社会说起, 武术亦如此。

原始时代,人类生活在莽莽荒原中,“人民少而禽兽众”,生存 极为艰辛和危险。据考古化石发现,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 牙齿扁平锐利,十分凶猛。《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 兽食颛民,鸯鸟攫老弱。”《山海经》记有:“封稀(野猪)惰蛇, 皆为民害。”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斗,而就是在这种严 酷的斗争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徒手,即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使 用器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 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技能。而器械的运用,更是人类 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早在六十余万年前的中国猿 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 尖嘴凿,还有不少骨器,有的锋刃尚锐。至于木棍,更与石器同时 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器械,只是木棍、木矛之类武器易朽不存。既有 徒手与器械的搏斗,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累积,哪怕是极其原始的。 经过若干万年的逐步累积,终于形成了技击的技巧、攻防的姿态与 动作,伴随这些动作技巧的掌握,人们逐渐产生自觉运用这些技巧 的观念。于是,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这便是原始武术在生 存竞争中的起源。

要想功夫出众,仅靠苦练还不够;要学惊人才艺,尚需在扎实 功底的基础上进行巧练。李连杰在习武的前几年,就以好体力、高 难度、快速度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武艺才华。可是相形之下,他 的身法、韵律就显得美中不足。怎么办?只有勤看、勤问、勤练、 勤思。老师的启发诱导,个人的勤奋努力,使李连杰出色地再现了

老师的匠心。大家都知道,李连杰的甩头亮相与抖腕行臂的配合, 严谨协调,坚定有力,堪称一绝。但在他开始习武时,这个动作掌 握得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要领不明,用力不当。在教练启的迪 下,经过李连杰的多次实践,终于掌握了要领;他大胆地实施“梢节 起,中节随,根节追”的行臂技巧,取代了 “起于根,顺于中,达于 梢”的传统习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摸规律,抓特点, 通理论是何等的重要,“巧练”在武功训练中又是多么的不可缺少。

一般说来,经过苦练和巧练两部功,功夫就比较过硬了,但李 连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孜孜不倦地更加“精练”。什么是精 练?精练就是精益求精,就是精雕细刻。要刻得细、雕得精,就要 力戒孤芳自赏,应像蜂采百花酿成蜜一般。吴彬说:“李连杰不管在 他初学,还是有点名气后,都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李连杰习武三部功的概貌。其实,这三部功并不是截然 分开的,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苦”寓于巧,“巧”则必 苦;苦、巧不离,“精”生不已。“苦”中不“巧”,就是傻练蛮干, “巧”中不“苦”,必定弄巧成拙,终将艺荒于嬉,岂能生“精” ! 吴彬和他的学生李连杰深谙其理!

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因为参加学校习武班,凭着先天的资质, 被北京武术队教练相中,认为他是天生练武奇才,此后李连杰一头 栽进武术世界。十一岁时,李连杰获得第一个武术比赛冠军,并开 始有了固定的薪资,可以拿钱回家帮助家庭。1974年,李连杰高烧 三十九度,带病参加少年组全国武术大赛连夺三冠,技惊四座。

当时的《武林》杂志给予李连杰高度评价:“李正东武术动作 的特点是:速度快、动作准、力度大、弹跳好、节奏明、姿势美。 一个套路五六十个动作,他能在80秒钟内一气呵成,招招干净利 落,节奏鲜明。他腾空、跳跃的爆发力非常惊人,腾空时持续时间 长,一般的武术参赛者打一个’旋风脚’都感到吃力,他可以连续 打两个,而且动作十分漂亮。能有这样的水平,与他平时在教练的 指导下,注重磨炼基本功有很大关系。他的技术扎实、全面,刀、 枪、棍、剑、拳脚对练都颇具功夫,其中尤以刀、拳最精,达到了 出神入化的地步。”并称他在比赛中有创新成分。之前有媒体声称: 这是武术界的一桩大事,谁能凭武功摘取这颗冠军明珠,谁就能成 为“天下第一高手”。之后,他入选“中国武术图片3

工具及其使用,为人类进化的最重要标志。工具的制作与改进, 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原始时期,工兵不分,以木石击物 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原始武器的萌芽,当从木石开始。考古 学家贾兰坡指出:北京猿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得力的狩猎武器 还应该是木棒和火把”。原始人生活于密林中,树枝最为易得,将其 磨制成木棒、木矛,成为人类最早的武器。考古发现:距今三万年 前,已有石制矛头加上木棒成为矛枪,这种复合武器的出现是巨大 的进步。

这些石器和木棒既可以采集、加工食物,也可以打击动物、保 护自己,既是简单的原始工具,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武器,工具与 武器在最初是合二为一的。但是随着战斗的频繁发生,兵器渐渐独 立出来,更具攻击力。《吕氏春秋》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 木以战矣。”蚩尤是传说中这一时期著名的“战争之神”,他发明了 许多兵器,《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 矛。”戈,是一种进攻时用的武器,是由镰刀演化而来,是当时颇有 威力的长兵器。殳,一种竹制的兵器,非常锋利。戟,一种专门为 战争制造的兼具矛和戈优点的武器,以矛为主体,侧有一横刃。矛, 一种长兵器,长度几乎是人体躯干的三倍,矛头有曲刃,顶端有尖, 两侧有刃。酋矛、夷矛大概是矛头大小、形状有区别。传说蚩尤发 明的这五种兵器,实用性很强,在战争中威力很大。在罗振玉考订 的《殷墟书契考释》中,甲骨文与钟鼎文中也涉及大量的武器,如 弓、矢、戈、斧、戟等。可见,不断地寻找能克敌制胜的武器,是 先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目标。武器的不断创造和使用,.极大地提高 了攻防的能力和质量,为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古人类的 生存提供了具有优势的充分保证。

  1. 生存竞争


部落战争促进了武术的诞生

武术的发展史同战争的发展史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是密不可分 的。武术的根本特性就是利用技击而获胜,其产生也源于这种 需要。

原始部落时代,由于有了疆界的意识和族群生存发展的需要, 开始有了战争,“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易经》)。战 争的出现、战争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及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都 促使武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 乃习用干戈。”轩辕即是黄帝。神农氏已经不能担当部落领袖,因此 轩辕取而代之。而轩辕成为领袖并能征善战的原因,就是“习用干 戈”。可见武器在战争中已广泛被使用,并且对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黄帝正是由于训练他的部落成员习用干戈,培养他 们的军事技能,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习用干戈的过程中,人类 学会了一定的攻防技巧,并自觉地运用武器,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 产生和发展。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和竞争意 识的出现。《晏子春秋》载:“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 道应》中有:“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古籍的论述认为具有竞争 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原始时期的战争,更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 争观念。有一则歌颂先民战斗精神的著名神话:“刑天与帝争神。帝 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传 说刑天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竞争被斩掉脑袋之后,仍不甘停止战 斗。故诗人陶渊明歌颂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 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中萌生了武舞,或 叫战舞。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 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数十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少数 民族,也有类似的武舞。我国先民的战舞不仅是武术击刺的演练, 也还有武艺表演而达到宣扬武威的作用。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 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手执 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给三苗族民看,这个武舞表现的威武雄壮 的气魄与高超的武功,使三苗族民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在现今存留的我国各地原始岩画中,也可看到一些原始武术的 图像。如云南沧源原始岩画中有一幅画面,战士呈横列状,右手高 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 武器,双腿弯曲呈马步下蹲式。这是现代能够看到原始武术形象的 一个生动例证。

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 巨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发 展历程,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7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