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正确地掌握散手技术是教学 和训练的重要环节。

散手技术分有实战姿势、步法、进攻、防守、防守反击和摔法六个 部分。

一、实战姿势

散手的实战资势,通常也叫预备姿势,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预备 姿势。如形意拳用三体式,长拳用高虚步,南拳用马步,八卦掌则用 摆扣步,等等。都是局限于本拳种的特点或某个典型动作。练习者 通过久经磨练、反复实战而把它运用得得心应手。然而,分析某一个 姿势是否合理,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不管选用什么样 的姿势,它都应具有以下三点:


  1. 便于步法移动


散手实战时,运动员需要根据攻防动作的特点和要求,在不同的 时机、距离、条件下不断而迅速地转换步法和变换姿势。本教材中所 述实战姿势,便于步法的移动,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不论做前后左 右的移动都是等长距离,无须明显地倒换重心。再者,微屈的两腿使 身体总处于一种欲动的“弹性”状态,增加了步法移动的灵活性。

  1. 便于运用进攻方法


实战时,运动员必须准确地把握进攻的时机。而时机是靠运动 员应急的敏感性来获得,特别是防守反击时,实战中对方时而拳,时 而脚,时而打上,又时而击下,而且距离时时变化。这时实战姿势两

19 手所放的位置,两脚站的距离至关重要。应是距对手最近,路线最 短,便于灵活地变换和运用各种进攻方法并使之发动迅速。

  1. 便于防守


散手的防守方法有时是闪躲防守,如后闪、侧闪、下躲闪等;有时 是用四肢防守,如左右拍击、格档、提膝、阻截等。选用散手实战姿势 是否有利于防守应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身体的投影面要小, 即暴露给对手的身体部位要少;其次是防守面要大。因此,实战姿势 要求身体要侧向站立,两臂一上一下紧护头部和躯干,使胸、腹、裆等 得分或要害部位处于有效的保护下,另外还要求竖项梗脖,下额微 收,闭引合齿,缩小咽喉的暴露面。

二、步法

散手中的步法在各拳种中有不同的内容。目前,比赛常用的步 法有:进步、退步、纵步、垫步、上步、撤步、闪步、跃步等。拳谚说:“练 拳容易走步难”,步法的快慢,移动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攻防的效 果。故此对步法的技术要求是:



活,是指步法移动、变换要灵活敏捷。运动时轻松自如,虚实变 换,让对手抓不住自己的身体重心所在,给对方造成判断困难。判断 对手的重心所在是使用方法的依据。比如对手用右贯拳进攻,身体重 心必须落在前脚,如果在防守的同时以右勾踢腿踢其前脚,出现的效 果就会很巧。另外由于对手身体重心在前脚,欲以前腿反击已不可 能。那么如何使步法活呢?在田径项目中,短跑的蹲踞式起跑比站立 式起跑要困难,途中跑加速要比静止时加速快。原理就是身体重心太 低,下肢肌肉的负担重,静止中加速没有初速度。不难理解,散手步法 要活,首先力量是基础,膝关节、踝关节弹性要好,其次在站立时两脚 相距不宜太宽,两膝弯曲不能过大,身体重心尽可能不向一边倒(除必 要的进攻外),实战中人应该是“活动型“,尽量避免“静止型”。



疾,是指步法移动的速度。拳谚说:“手到脚不到,破敌不得妙”、

20

 

“手打三分腿打七分,胜人全凭脚下疾。”双方交手前都处在相峙和窥 视状态之中,互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任何一方发动进攻,必须以快 速的步法接近对方,在有效距离施以方法进攻才能有效;同样防守一 方,也必须具备有快速的后退和躲闪能力,防守方能成功。



稳,是指步法移动的稳定性。拳谚说:“步不稳则拳乱”。素以下 盘稳定的南拳亦有谚语说:“手是铜锤脚是马",“起腿半边空"。在北 方诸拳派的攻防要决中也讲到“借势打势,顺手牵羊,四两拔千斤” 等,这些都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掌握了对方的身体重心及移动的规 律,破其稳定,以巧取胜。例如,有的运动员冲拳时只注重力度而使 身体重心过分前移,超出了支撑面,对手如顺势一带就失去平衡;还 有的运动员使用腿法进攻时,一味追求腿的击打高度,造成支撑腿站 立不稳,遇有对手使用掀、托等方法,便会倒地,这些都是步法不稳的 结果。



准,是指步法移动的准确性。准确地移动步法,能为进攻、防守 或防守反击赢得时间。进攻时的步幅太小,则不能产生最佳效果,步 幅太小又影响了二次进攻和回位防守;防守时步法移动的距离不够, 有可能被击中,而移动过多,又不利于反击。把握步法移动的准确 性,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时、空感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 于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地摸索。

三、进攻技术

进攻技术是散手技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 着比赛的胜败。故此,让运动员掌握好进攻技术的规格、要领是教学 训练中的重要任务。

进攻技术包括有各种手法、腿法和摔法。按动作的结构分类,可 分为:直线型,包括冲拳、踹腿等;横线型,包括抄拳、劈拳等。任何一 个进攻方法都存在着动作的起止点、受力点和运行的路线三方面的 规格要求,改变哪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方法的改变或是错误的动作。

 

因此每学习一个方法都必须严格要求并准确地掌握它。现将其共性 特点归纳为“十五字要决”。

  1. 速度快


兵书上说“兵贵神速”,拳理上讲“拳似流星眼似电”,“拳打人不 知”,“箭来不易躲,因其疾;拳来不易防,用其快”。进攻技术如能打 出“快”的特点,就会收到使对手防不胜防的效果。影响动作的快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肌肉力量是基础。进攻动作的完成最终是靠肌肉的收缩 而产生力量,没有力量作为物质保证,欲做到快速进攻是不可能的。 但是力量和速度,在没有掌握用力的技法以前是很难成比例发展的。 不难想像,举重运动员力量很大,但做起散手动作来则不尽如意了。

其次,拳握用力技法是关健。任何武术流派的用力技法都要求 刚柔结合,刚柔是用力技法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两个方面。刚柔 相济、先柔后刚、刚后必柔这种周期性的放松一收缩一放松就是武术 用力的技法所在,它也符合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理论:只有肌肉处在完 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第二次的最大收缩力量。有的运动员看 起来肌肉很发达,但在击拳踢腿时动作僵硬、滞缓、欲速而不达,没有 “寸劲”,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用力的技法。

再者,避免动作的“预摆”是根本。每一个进攻方法运行的路线 以及动作的起止点是有严格要求的,有的运动员为了加大力量而把 动作幅度做得很大,或带有“预兆”,如先收后放,先拉后打,等等。无 意中增加了动作的运行时间,结果达不到快速出击的效果。

  1. 力量重


力量重,是指踢、打、摔的力度要求。散手比赛,运动员处在你追 我退,或你攻我防的激烈拼搏中,所用方法须有一定的力度,才能做 到“清晰有效”,同时也才能给对方一种威胁。例如,甲追乙退,乙欲 以左踹腿阻击,若力度小,不但不能挡住甲方冲击,反会因踹腿而反 作用于乙方,造成乙方倒地,即起腿半边空。

如何加大攻击方法的力度呢?除了运动员必须具备力量素质

22

 

外,还要提高全身发力的协调性。在现有素质的条件下发挥出更大 的能量。行家们说:“腿腰肩臂力要聚,出手不凡力自整。”还说“力由 腰发多根基,贯入两肋四肢躯,发到手足成一点,丹田叫力山也移。” 这些理论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发力,都是通过腰的作用点而贯 至四梢的(两手和两脚),没有高度的协调性,很难使动作发力完整。 例如,右冲拳或右贯拳,先是通过后脚的蹬劲,前脚的制动后使力传 至腰,又通过腰沿纵轴方向的转动传至臂,最后达于手。再如垫步左 踹腿,从垫步的蹬地获得水平速度,经过提膝制动后传到腰,通过腰、 胯、膝等关节的屈伸,使力达到脚跟。一个动作只靠局部力量是有限 的,必须全身协调一致。同时在发力的一刹那,配合呼气,屏气蓄劲, 以气催力,达到意、气、力三者合一,使力量更加完整。

浏览5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