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又称散手,古称角力、手搏、卞弁、白打、拍张、 抢战、手战、打擂台、相散手等,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以踢、打、摔等技击动作为方法,在一定的规则和护具保 护下进行斗智较技、制胜对手的徒手对抗性运动。散打运动的形 成和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少而禽兽众”,庞大凶猛的禽兽对原 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韩非子•五蠢》就有“莺鸟攫老 弱,猛兽食颛民”的记载。当时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人们为 了自卫生存,获取生活资料,必须经常徒手与禽兽进行殊死搏 斗。久而久之,慢慢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跌摔、躲闪等动作 “手搏猛兽”。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人与 兽斗变成了人与人斗,开始了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原有的搏斗 术,本能的自卫活动已过渡到有意识的运用搏斗术,这就是武术 搏斗运动的萌芽。商周时代,徒手搏斗术被列为军事训练内容,出现了徒手搏 斗的比赛。《礼记•王制》有“凡执法论,适四方,赢股肱,决射 御”;《谷梁传》有秦虞文与梁纥“以力相高”的记载。这表明徒 手搏斗已有了体育竞赛性质,武术的对抗性运动形式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相搏”已较普遍。除了运用技术外,战术 的运用也开始出现。《荀子•议兵篇》、《资治通鉴》中载有:“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荀子集解》注道:“先击头目,使知之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 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对战术的运用,已有相当的水平。徒 手攻防技术中,除打法外,摔法、拿法也有发展,《公羊传》记 载:“万怒,搏闵公,绝其腹建“绝其腥”就是擒拿中的“锁 喉法”。秦汉时称做手搏,比赛已较为正规。比赛通常采用一定的形 式,在设立的台上进行,并由裁判判定胜负。1975年湖北出土 的秦墓中发现一个木篦上,绘有手搏比赛的场面:在挂有帷幕飘 带的台上,右边两人正在进行手搏比赛,一方拳击对手头部,一 方躲闪后用弓步冲拳还击,左边一人两手向前平伸,作裁判状。 另外,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砖及河南密县东汉墓室壁画中也都有 “手搏”的图像。隋唐五代时,手搏不仅深受人民喜爱,也为统治者所喜爱和 重视。《通鉴纪事本末》载“汉主好手搏”。当时的角抵也使用拳 打、脚踢、跌摔等技术,接近手搏的形式。民间经常在传统节日 举行比赛,可谓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隋书》记载了当时比赛 的热闹场面:大业六年,角抵于端门街,天下奇技毕集,终月而 罢。随着手搏运动在民间的广泛开展,比赛几乎形成制度,手搏 的技术不仅有相当大的提高,而且也相应地产生了一定的规则。 大体有:1.主要使用踢、打、摔的技法;2.多在方形的台上进 行比赛;3.不分体重级别;4 .没有护具保护;5.犯规时处罚不 明显;6.获胜者给予奖赏。到了宋朝,手搏在民间更为流行。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手 搏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以“社”、“团”为形式的练武组织,比赛 极夙/盛行。司马光的《源水纪闻》曾有“县令世衡下令较手搏, 倾城人随伍观之”的记载。在当时的比赛中规定可以“拽直拳”、 “使横拳”、“使脚剪”,不准“揪住短儿”、“拽起褥儿”等,与现 在的散打比赛中的一些技法和规则类似。可见,在宋代,直拳、 摆拳已是手搏比赛的主要拳法,甚至还使用了地趟摔法。元代,统治者禁武,民间手搏一度受限。尽管如此,但民间 练武暗地里仍传习不止。明清两代是武艺集大成的大发展时期,可谓流派林立,拳种 繁多。各门派拳术风格不同,打法不一,经常通过比武较量发展 技艺。正规的手搏比赛,民间称“打擂台”,“打擂台”在民间广 泛流传。擂主在公开场合搭上擂台,迎接四面八方的人来挑战。 这种比赛不用事先报名,来自各地的拳师只要地方同意,立好生 死文书,即可上台比武。由于比赛开展得较为广泛,手搏运动有 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有关武术散打的书籍,为明代 戚继光的《纪效新出》、升霄道人的《散打秘钥》等。这些书籍 的问世,不仅丰富了手搏运动的理论,而且对手搏技术的全面发 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手搏运动按照踢、打、摔等全面技术逐 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当今的散打运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搏击运动有了较大发展,我国的手搏 运动在这一时期也竞相发展,此时已称做散打或散手。出现了一 批技艺高超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志士,如霍元甲、王子平、 万籁声等,他们用高超的散打搏击术击败了一些来自英、美、俄 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武术高手的挑战,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另 外,众多武术组织将散打列为练习内容,经常进行比赛,志在雪 外国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东亚病夫”之耻0 1928年10 月28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参加者是 国术馆的教师和学生,赛期10天。散打比赛采用双败淘汰制, 三局两胜,比赛在长方形的场地上进行,打法可用任何流派的动 作,不分体重级别,临时抽签分组比赛。规则规定:不带任何护 具;凡用手、肘、脚、膝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眼、喉、裆 部为禁击部位,击中为犯规,犯规三次,取消比赛资格,严重者 一次取消资格。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第二届国术 国考”。散打比赛以点到为止,没有时间限制,凡用手和脚击中 对方任何部位得一点,这样,即使只用脚尖踢中对方或手指摸到 对方的头发也算得点。由于过份强调安全,而忽视击打的功力和 效果,使一些技术没能较好地发挥出来。1929年初,浙江省国 术馆承办了 “国术游艺大会”。参加散打比赛的运动员有125人, 参赛者均着大会统一的短装,扎腰带,分为红白两色;擂台高 1.3米、长20米、宽18.6米;以被打倒或自视不能胜而认输者 为负方。由于规则有漏洞,边打边改,到决赛时,决定“拳脚一 律解放,踢击各部位均可\ 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 “全国运动 大会”,散打比赛以性别分组,按体重分级别,并带有护具;头 和裆部均为禁区,将对方击倒算胜一局,三局两胜为赢,没有时 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些原因,散打运动不作为体育竞赛项 目,只在民间流传。1979年3月,为了进一步全面继承和发展 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国家体委决定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 体院、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同年 5月,在南宁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三个试点单位 做了汇报表演。在同年10月的第四届全运会期间,浙江省、北 京体院和河北省散手队进行了公开表演o 1980年10月,国家体 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制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 经集思广益,拟定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 年5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院和武 汉体院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表演赛。1982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 采用上述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邀请赛。自此,每年都举 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散手表演赛。到1987年全国武术散手表演 中,采用了设台比赛的办法,确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 抗性项目竞赛形式。几年来,散打运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散打运动不 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的青 睐。迄今,散打运动已被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除了全国性的 散打比赛外,国际性的武术散打擂台赛已成功地举行了多次,散 打运动正以“中国特色的搏击运动”这一面貌走向世界,相信不 久的将来,武术散打运动将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成为奥运会比 赛项目。
第二节散打的特点
散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 鲜明的民族性
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瑰宝,是在不同的历史条 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散打与 目前世界流行的技击术如拳击、柔道、空手道、踢拳道、跆拳 道、泰拳等相比,技法不同,比赛形式和方法也都不同。散打体 现了中国武术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原则,沿袭了中 国古代的“打擂台”的比赛形式,是在继承中国武术传统的基础 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体育竞赛项目。
浏览5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