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笔记中载侠客事甚多,往往与武术相关。如陆长春《香 饮楼宾谈》云:“四川峨眉山有盗薮,其人皆能飞檐走壁,捷若鸟 隼。”并说其盗有能缩骨换形者:“我辈幼服缩骨丹,八尺之躯, 可缩至怀抱中物。而又习换形法,妍丑老少,皆可变易,非幻术 也。”看起来比后世武侠小说常写的易容术更神奇。此虽不属武 术,但由此即可知峨眉绿林侠家一脉其来有自了。

也有谈到武当山的,如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云武生童 之杰蓄一利剑,自云能斩鬼狐。后遇异人,谓此乃道家荡魔剑, 但他还不能尽其妙用,故授他口诀,再用符水把剑煮过,令他

下山降魔,相约年后晤 于武当山。童后遂为道 士终。这种道家斩妖 剑,虽不是武术,但它 与剑侠故事关系很深。 而由此记载,也可令我 们明白武当山在当时道 家练剑者心中已颇具地 位了。

然各山似乎都不能跟少林相比。由笔记小说看,少林几乎成 了拳勇的代名词,少林拳也最广行。《聊斋志异》武技条已载山 东人李超逢一僧,僧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 学成后,在济南逢一尼姑,才一交手,尼便呵止,说:“此少林宗 派也。”原来竟是同门。写《聊斋》的蒲松龄是康熙时人,此时 少林武技显然已声名大噪,故有此等故事。把少林称为“宗派”, 在各武术门派中亦最早,而且少林还有女弟子。

蒲松龄稍前,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已提到了少林拳勇之 盛,把少林视为“外家”的代表,而以王征南为“内家”。用王 能打败少林僧来说明王氏技艺十分高超。这种叙述模式,后来被 笔记小说广泛运用,少林僧常扮演吃瘪的角色。

可是这并不表示少林差劲,而是因少林早成品牌,所以要借 着压低少林来彰显它所要写的主人公有多么了不得。

可是,倒过来,就也有人要把王征南拉归少林宗派。如袁枚 《子不语》载湖州勇士董金瓯中途遇盗,盗打他不过,问拳法为 何人所授,答:“僧耳。”盗乃回去找妹妹来再与他斗。打来打去, 女曰:“汝拳法非僧耳所授,当别有人。”董以实告,曰:“我初学 于僧耳,后学于僧耳之师王征南。”如此,则王征南竟有僧人徒 弟矣!

上述故事同时也表明了僧人常以授拳为业。如徐承业《听 雨轩笔记》载:“嘉兴万永昌者,素多力,后学艺于少林僧孤云, 遂以拳勇著名江浙间,自号万人雄。从而习艺者以百计。”万氏 是亲从少林僧人受业的,另外还有些是私淑者,如曾衍东《小豆 棚》记“韩昌,汶上人。幼佣于路氏。路氏子弟喜讲少林拳之技。 韩从旁剽窃,颇有所得。曾一腿仆倒败墙,人遂呼为铁腿韩昌” 即是。江湖上辗转传习,或私相剽袭如韩昌者,殆不计其数。

当然,入少林习艺者,谅亦甚多。夏荃《退庵笔记》云:“夏 老鼠,康熙时人,以拳勇闻,少尝学技于少林寺。寺僧出巨球一,编麻为之,千万结,坚硬如铁石。嘱曰:’第解此!’老鼠穷 力解之,十指尽肿。阅三年,昼夜爬剔,球始解而技成。”此君 伎俩主要在十根指头上,另练有铁布衫法,可以运气到身上各 处,包括两耳轮,令人击打无碍。但练铁布衫之法未予说明,练 指之法则如此。这可显示当时民间流传的少林练功方法。
《罗汉十八手》与《少林拳术图说》中的少林拳谱

描述少林习艺状况的还有许多,如潘纶恩《道听涂说》“钟 和尚”条云有和尚去募化时常携一大口钟,放在店家铺案上,索 钱。人称钟和尚。有人去钟和尚道场学技,“有悍鸯少年寄此习 少林业者,亦数十人。……诸少年皆身轻捷,每跃起,迅如飞 鸟。寺前银杏十数株,围可三四尺。有数少年每晓起向树上疾飞 一腿,迅即退立树外,叶上露零如雨,无涓滴沾衣者。或立百步 外,以丸弹杨枝。第认定何枝,弹丸风发,顷刻繁叶乱坠,无一 存者,他枝不误损一叶。或立瓦一片,骈二指削之,则一角落, 而瓦立如故。或囊沙悬于四侧,人立其中,四面击之,囊无着身 者。又有以手挟数十斤沙囊,耸身中堂,以指掏屋梁而挂其上, 半晌乃下。如此之类,不可肄述。人各一技,晨夕演习不倦”。 这一条,是清朝笔记中记录少林习业状况最明晰的。钟和尚门下 练拳的处所,固然不是嵩山少林寺,但诸君所学为少林艺业,其 练习状况于兹便可一窥大要。

采有子《虫鸣漫录》另载少林习艺事云:“有书生欲复仇,学 拳于少林寺。……僧先令于空屋对墙自习。墙故遍画僧作各路拳 法形,久而习熟。又引至一处,墙开圆洞,令蛇行跃而出入,久 始便捷。”这又是练技之法,一是看图练拳,二是像上面说踢树 退行避开露珠一般,练习身法之迅捷。

这段记载又提到艺成后如何出寺的情况,说:“寺规,凡来学 者,由别门入,出则须由大门。大门有四僧守之,须斗胜方出。 二门则四马猿,持兵、亦能斗。二门内有巷,列木人十八,地设 伏机。步入其中,机发而木人持械乱击。”这就是所谓的少林木 人巷、少林十八铜人故事之张本。后来衍生出了无数小说情节或 电影电视桥段。可是没什么人提到那四只大马猴。

猴子本来就是我国武术中常见的高手。相传越女斗袁公,故 白猿之术夙为剑术之代名词,各式拳种中不但常有猴拳,也有单 招取象于猴子的,如白猿献寿、叶底偷桃之类,不胜枚举。明代 王士性入少林寺,亦曾见僧人舞猴拳,神态宛然一猴。可是这终 究只是传说或取象,真要训练大猿猴跟人搏斗,恐怕甚难,何况 相与格斗者还是艺成准备下山的高手!因此这大约只是小说家杜 撰之谈。

可是,为什么少林寺竟要以猴子把关呢?小说云僧人虽出了 家,其实仍免不了人情世故,为了杜绝讲人情而私下放水,才 要用猴儿把关以防弊。这个讲法也很有趣,可见时人对少林寺之 想象。

在当时人的认知中,少林僧人并未断绝世俗人情或情欲。该 书生入少林,便曾逢一女,为僧之甥女,也学了艺,二人“颇相 爱悦,私订嫁娶”。女子住在少林寺学艺,并与同去习艺者谈恋 爱,稀奇吗?若以为稀奇,请看下一个故事。

昭槌《啸亭杂录》“马僧”条,云年羹尧的二位幕客在旅邸 中逢二僧,看来都是狷黠少年,他们不免多看了几眼,不料其中 一僧不太高兴,说:“谁无眷属?看何为?”原来这位是尼姑,而且尼姑自承是僧之眷属。谈起来,才晓得僧人“幼时习少林寺手 搏法”,后来辗转江湖,昵妓女金环。因乏资,遂与金环削发回 少林。三十年后,二客之一的孙子过河南登封,“遇少林僧论拳 法,曰:’雍正中异僧来传,技尤精。然无姓名,好养马,因称马 和尚。后总督田文镜严禁,僧转授永泰寺环师。今环师亦亡。其 徒惠来者,能传其术。马僧就是那位和尚,环师则是妓女金 环。马僧之技,本学自少林。后来浪迹江湖,技艺当更有进步, 再回少林传技,应该对少林之艺有所提高,故寺僧云有异僧来 传,技尤精。此僧娶妓,又令此妓学艺回传少林,确实颇“异”。

不过此僧也非唯一异数,王韬《遁窟澜言》记一保定人卫文 庄精拳棒,一日,忽有少林僧人来访,道:“西安有一奇女,曰仇 慕娘,国色也。精晓各技,秦中无与敌者。特标于门曰:’有角 艺而胜者,愿奉箕帚。'小僧颇欲得之,恐不能胜,愿与君偕行, 不胜则君继之,未知姻缘簿为谁如意珠也。”原来是仇慕娘要比 武招亲,和尚准备去试试,来找帮手呢!

比武招亲,在清人笔记中常见,如宣鼎《夜雨秋灯录-谷慧 儿》、徐珂《清稗类钞-金飞惩徒》均有记载,本不稀奇。奇的 是僧人竟也来参加,且远赴河北保定邀帮手,意在必得。

笔记所描写之少林僧人,多是此等有拳勇而少戒行的。除狎 妓妻尼,或觊觎国色,准备去比武招亲外,少林僧人也常挟技索 金。如许仲元《三异笔谈-斗智斗力》载:“有少林僧人来募,指 名蔡氏索三百金。挟一蒲团坐石桥上,云:有能拉我过桥者,我 即飘然。否则且借宝店结冬矣。”其他拿巨钵、拿大石臼、拿大 钟放在人家店铺上强索金钱的还很多。

另外就是恃强斗狠,四处找人比武。故吴炽昌《客窗闲 话-某驾长》云:“拳勇之技,旧推少林寺,今则散见诸方丛林 中,往往有能者。然其道甚狭,稍有逾己者,必求胜而后已。” 具体的例子,如《虫鸣漫录》载“白下甘风池,精技击,善运 气,近地无敢敌者。有僧自少林来,闻而访焉”即是。

僧人尚且如是,学少林拳的俗家人士自然更不乏恃拳勇寻衅 挑衅的了。王韬《淞滨琐话•邱小娟》云有绳伎甚美,“轻薄子 习少林术者,涎其美,入以游戏语,欲与之扑。稍近身,跌出丈 许外”。这种少林门徒,就是丑角形象了。

当然,少林门徒遍天下,什么品类都有,也不会只有如此不 堪的。《荟最编》收了汪缙《莆田僧》一篇,就说一莆田僧人常 受里中恶少欺侮,不能保护寺产,后来去了少林,三年后才回来 惩戒无赖。这位僧人就有正面的形象,因为他说:“吾入少林,学 拳勇,将以御暴也。”御暴之后,亦不挟技骄人,平时绝口不道 拳武之事,看来武德甚佳。

《淞隐漫录》另载一秦雨杉,陕西人,“幼习拳勇,得少林家 法。……一时大江南北,殆无敌手。然生韬晦殊甚,不轻示人以 所长”(倩云),也是如此。又黄轩祖《游梁琐记》记朱大祺事, 亦复如是,朱娴技击,能旋风舞,手马刀,腾飞城堞。徒步至嵩 山东岳庙,谒北摩禅师,居一年,尽得少林真宗,归家授徒。后 来大惩贪官,颇令人称快。此皆少林之善徒也。

唯嵩山无东岳庙,疑此乃中岳庙之讹。五岳并尊,嵩山亦祀图片11天之所,无在中岳反祠东岳之理。中岳庙即在少林寺旁,故朱氏 习技,可能在斯。从前拍《少林寺》电影时,方丈自焚诸场景也 是借中岳庙拍的。庙地宏阔,固胜少林,而亦可见当时嵩山上并 不只少林寺一处在教少林武功,跟现在满山都是少林武校,恐怕 也差不多。

不过,齐学裴《见闻续笔-少林僧》一条却颇蹊跷。文说 嘉兴某人居某乡设米肆,夜就少林寺宿。寺僧导他入一室。结果 居然是间石室,门户格栅也是铁的。他把窗极毁坏后逃出,又潜 入伺僧人进来时操刀伏击,迭毙数人。返乡后,一僧忽寻至,拿 一大石磨放柜上索钱,他以帚扫出,僧即退。又年余,另有僧人 来,合十指胸。他早有防备,已预藏镜于胸,并口含着饭。僧人 合十时,掌力涌出,震碎了他胸前之镜;他把饭喷出,也粒粒 嵌入僧人头上。于是他诈死。另一僧人又来,知他死了才罢手 云云。故事很精彩,但把少林形容成一座黑店式的寺院,少林僧 人则睚眦必报,在少林相关记载中是很特别的。故事发生在上海

 

梁楷画中的高僧

 

嘉兴一带,这位仁兄是否会长途跋涉跑到少林寺去投宿,以致被 扃,不能无疑。因此也有可能这是另一座名为少林的寺院,否则 就是因少林拳勇之名太盛,令社会上某些人产生此种想象。

少林拳名气大、流传广,自然又有些人要强调自己才是真 传,与世上一般传授者不同,如前述说朱大祺“得少林真宗”就 是。《淞隐漫录》亦载一琴川人从僧习艺,僧云:“欲受我法,必 先学蒲团上功夫。能于一昼夜间一念不起,乃可教也。”其人从 教。僧复“启箧出《易筋经》一卷畀之,曰:此经不与世上所传 者相同,勿轻视之,演习一月,自有妙境”(《女侠》)。这即是强 调秘传的。它另一则《倩云》也说秦雨杉“幼习拳勇,得少林家 法。继获《易筋经》秘本”。似乎《易筋经》真是别有传承,与 无名氏所辑《静庵奇异志》所录“闵先生”条云,闵氏“任侠好 武,得达摩《易筋经》秘奥”类似。另外,《游梁琐记-裕州刀 匪》载汪静轩请一少年试拳,少年“演罗汉拳。初尚易破,后至 螟蚣跳、山鸡斗诸法,则迷离扑朔,目眩几不能辨”。罗汉拳乃 少林基本拳法,传习甚广,此处叙述,也是在说此拳其实另有奥 秘,非世俗流传者可比。

这种记叙,乃是对少林技艺的神化,表示少林功夫并不只像一 般人所见到的那样。神化的极致,就是把它跟剑侠传说结合起来。

所谓剑侠传说,并不是指一般用剑搏击的人。剑侠是有道 术的,能练剑成丸,或练剑入口鼻。使用时,剑化为一道白光或 气,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其人又擅长药法、符法,乃至可以隐身 化形,飞行绝迹,所以又称剑仙。此类传说,起于唐代,后世踵 事增华,传述不绝,至清遂衍为大规模的剑侠章回小说,对民国 时期的《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有直接影响。清人笔记 中,我找到的也有三几十条。这类剑侠,本有僧道渊源,例如唐 代著名女剑侠聂隐娘(汤用中《翼驷稗编》“隐娘尚在”条甚至 说她在清朝时还活着,且仍授人剑术)的师傅就是一位尼姑。对 少林技艺要肆其想象,让人觉得它很神奇时,当然也就会有人想 到可以把它跟剑侠结合起来。

上文曾提到嘉兴某人与少林僧角技的事。少林派来追杀他的 三位僧人,第一位徒恃勇力,拿大石磨来。第二位就有内功了, 合十时,掌力涌出,直袭对方心口。第三位更厉害,在某君诈死 的棺材前绕了一圈,脚下即砖石尽裂;对着灵堂吹三口气,棺材 亦如竹子破裂了一般。这种运气伤敌破物之法,就是剑侠手段。 《遁窟调言》“老僧”条,载少林僧去比武招亲,结果中了女子的 暗算,那女子在靴子里藏着匕首,故一脚把僧人腿骨折伤了。后 来僧人找了老和尚同来报仇,“老僧碧眼方瞳,眉长寸许,手爪 如麻姑。……瞥吐双丸,直射慕娘。慕娘凛然寒噤,但觉周身冷 若冰雪。……迨夜卸妆,则鬓发尽落,若刀剃然。乃解罗襦,则 红抹胸划然中断,方知老僧剑侠高手也”。这还是老僧手下留情, 因慕娘的师傅恰好与老僧同门,否则双丸既出,人头就要落地。

以上大略勾辑了清人笔记所载少林诸事,可以看出少林拳 在当时流传的状况及社会观感。这些记载,一部分可供武术史研 究者参考,一部分也涉及武技内容,例如练指力、练闪避腾挪之 法、练铁布衫、运气之法、静坐不起杂念以修行之法等均是。汪 缙所记莆田僧论棍法,说用棍“圆而不方,濯而无毛”,其技 便俗。如何才能不俗呢?僧云:“圆者方之,濯者毛之,进乎技 矣! ”这是什么意思?棍子是圆的,但用起来要让它仿佛有棱角, 是所谓圆者方之;棍身是光滑的,犹如秃子脑袋“童山濯濯”,可 是用起来又要让它有涩劲,像长了毛似的,能缠得住对方的棍,此 即所谓濯者毛之。少林本以棍名,此说虽出于小说家的体会,未必 即为少林之法,但对练棍的人来说,不无参考价值。

凡中国人无不知有少林寺。但我们所知道的可能是另一座少 林寺,而非处于嵩山少室峰的那一座。

例如我们习武的朋友,练洪拳,看电影演方世玉、洪熙官、 少林五祖,都说与少林寺有关,谓清朝派兵火烧过少林。这些, 可就都不是嵩山少林寺,而是指南少林。

南少林这类传说,有两个来源,一是天地会流传的故事及抄 本资料,二是小说《万年青》。

在天地会故事中,少林寺只是明代王室的象征,火焚少林, 代表明代灭亡。少林五祖也者,抗清的福王由崔、鲁王以海、唐 王聿键与聿粤、桂王由榔也。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卷四 载英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洪门总图一》说长房在福建、二房在 广东、三房在云南、四房在湖广、五房在浙江,正指以上五王的 根据地。少林寺既然只是象征,自然无法实指它到底在何处,所 以有时说它在山东,有时说在福建,有时说在广东。天地会洪门 中闽人最多,徐震《洪门传说索隐》又考证天地会出于台湾,因 此少林寺在闽的说法最占势力,但也有说在广东或山东的。其实 历史上只有北少林而无南少林,北少林在北京近郊的蓟县盘山 上,相对于北少林,嵩山少林应该就是南少林了。可是嵩山少林 也从未以南少林自居。

南少林故事所说的福建少林,地址不一,或云在福州府九 莲山,或云在福州国龙县、福田县、莆田县、盘龙县等等。但除 了这些传说或小说之外,并无更进一步的资料足供考论。上述地 名,大抵也都属附会或讹误。根本无此地名,更不用说有什么遗 迹史料可考了。故而史学界向来认为并无南少林,小说以及由之 衍生出来的种种戏剧电影电视,乃至拳派均不足据。

但福建人可不死心,他们拿着这样一个好题目,舍不得丢 掉,故而到处在寻找南少林的遗址。

上穷碧落下黄泉,久而久之也不可能毫无所获。泉州等地已 经有了好几座新建或重修的寺院,都叫南少林;也有好多武校称 为南少林。莆田、闽侯、罗源、长乐等地更都有人宣称他们证明 了南少林原先就在他们家乡。福清市尤为积极。

福清就在莆田旁边,一九九三年该市侨办所编刊物《金融乡 音》刊了刘佩铸《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引起该市各界之寻找 少林热。接着陆续找到一些宋明方志材料上提及古代是有一座少 林寺,于是寻到有一个少林村的地方,开始进行“考古”。逐步 发现刻有“少林院沙门”等字样的桥板、石础、石盂等,再来便 成立少林风景区、少林寺研究会,重建少林寺、制定少林村迁村 方案等等,态度积极,行动迅速。同时出版《福清少林寺》以为 宣传。

我在北大参加金庸小说研讨会时,金庸老家浙江海宁对金庸 的热情程度,令我印象深刻,因此我也很能理解福清人“发现南 少林”的热情劲。

但是,在少林村发现从前那儿曾有一座少林院,有什么好大 惊小怪的呢?且不说少林院是否就是少林寺,建在少林村的寺院 名为少林,岂不也是极为寻常的事吗?披经籍、考遗址,发现此 处千余年前曾有一寺,当然也不坏。可是这座少林院或少林寺就是南少林吗?它与清初的那座南少林又有什么关系?

迄今为止,所有发现了的所谓南少林遗址,我都不能不存 疑,而且我认为考古气力用错了地方。为什么呢?天下同名之寺 院庵堂极多,不能因同名而牵合,一也。南少林之说,清朝以 前,不见经传,二也。小说讲述故事,是否必为实事,大可斟 酌,三也。寻找南少林,工程诚然浩大,但或许也会像上海北京 南京各地都在进行的寻找大观园工作一样。除在《红楼梦》里以 外,哪里还有一座大观园呢?

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已经从武侠小说神奇魅异的情节中,逐 渐“除魅”,被视同健身运动、体操或搏击技术,展开了整理与 研究。大陆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勤快。

但我以为,中国传统武术,与健身运动、体操,乃至其他各 种搏击技术,如跆拳道、拳击、泰国拳、摔跤、相扑等,并不是 一样的。这些搏击技术,是真正的“武术”,只为了达到利用肢 体力量攻击敌人的目的而设计出来。讲究的是如何利用我们四肢 的功能,不断练习。是以体力为主、辅以技巧的技术。固然在进 行搏斗时,也能培养人的意志,但除了日本的柔道、武士道、空 手道、合气道之外,其他如拳击、摔跤,是连这个“道”的要求 也不太讲求的。

中国武术则不如此。中国武术门派甚杂,其中有许多是依流 行地域、创拳宗师为名的,如华拳、查拳、洪拳、蔡李佛拳、咏 春拳之类。许多拳种也标明了它的技击特色,如太祖长拳、岳家 散手、教门潭腿等等。这种标明技击特点的拳,其意义一如拳 击、摔跤一样,都指出了作为一搏击技术,它应有的性格。

然而,中国另有一大批拳种,不以此类方法命名,而将拳 法称为螳螂拳、猴拳、鹤拳、蛇形、龙形、虎形、鸡拳、鸭拳等 等。搏击贵在以力服人,取象物类,本无必要;纵使说是效法 动物界之搏杀活动,亦应取象于龙虎狮象之类,学鸡学鸭学猴学 鹤.是何道理?

这是中国武术的特色,为他邦技击所罕见者。要懂得中国武 术,这是第一个关键。

因为事实上不只是这些专以物类拟象所构成的拳,具有象形 的特色;即使那些未标明为象形拳者,其中套式招数,仍然部分 是象形的。如洪拳中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或十形拳;功力拳 中的霸王举鼎、黄莺舒翼、双龙入海、二郎挑山、武松脱铐;六 通短打中的金鸡独立、白鹤展翅;通臂拳中的鸽子串林、黄龙探 爪、白猿献桃、紫雁抄水、白蛇吐信……简直不胜枚举。这种强 调拳套以及大量采用譬况象形的情况,在拳击中不会有,在摔跤 中不会有,在泰国拳中也不会有,只有中国,以及受中国影响的 日本拳术才有。

可是,就连日本,也只保留了对套式的重视(他们称为 “型”,如空手道),并不太采用象形之法。以日本所流传的少林 拳来看,他们只说手刀切、拳背击、顺踢、逆踢,不像我们把兜 胸一拳称为“黑虎偷心”,把背后一踹称为“虎尾脚”或“乌龙 摆尾”。所以说,象形拳之多,以及以象形构成我国拳法的基本 理则,是只有中国武术才有的特质。

此即显示我国武术非一纯粹搏击技术,而具有强烈的观念 性。如果我们对于中国文字之“依类象形”仍有点概念的话,我 们就了解象形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中国的诗歌、书法艺术, 均大量采用过拟象批评。唐人之诗格诗律,其中即有“猛虎跳 涧” “毒龙摆尾”等名目。作诗论格律,与打拳讲套数,意义是一 样的。其套数招式的名称,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拟肖物象之法。

唯有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武术,且将武 术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据点,辨明它与其他纯粹搏击技术及 体能运动之不同。

中国武术强烈的观念性,以及它所含之文化意涵,更显示在 中国特有的思想拳种中。所谓思想拳,是说这些拳不以其技击特 色立名,如拳击、跆拳、相扑之类,而是用这套拳含蕴的思想内 容来称呼的。如甚家拳、太极拳、形意拳、无极拳、八卦拳、自 然门拳法、两仪剑、三才剑、四象拳、五行拳、六合刀、七星 剑、八卦掌等。此类拳法器械,既是根据一套思想观念而构成;又 企图透过这些拳脚刀剑,来表达此一思想。饶具意味,引人深思。

以太极拳为例。王宗岳《要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 伸”云云,显见哲理亦即是拳理。而这层道理的体会及拳术的发 明,正来自反对一般以体力为主的自然搏击之术,所以说:“斯技 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 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太极拳就是要反对此种依自然体能而建立的技击术,采取一 种反技击的方式来发展其拳技,指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讲 究“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齐”。

这种拳,完全奠基于中国哲学,所有动作,均为观念的外 化显形而已。故武禹襄《拳谱》说:太极十三势之中,“搠捋挤 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即巽震兑艮四隅也。进 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这样的学问,只以一般搏击来看 待,当然是不对的;将之视同健身体操,也不免买模还珠,未得 其要领。

我的意思是说:

一、现今体育学界研究整理中国传统武术的办法,可能大堪 商榷。国术教材的编写已有体操化的趋势。国术教学又走向两个 极端:一为将传统武术变成健身或表演体操;二为追求搏击场上 的实战技击效果,一味模拟空手道、拳击等技击之形态。凡此, 皆系中国传统武术的扭曲,是完全不懂中国武术之特质的办法。 此类弊病,海峡两岸皆然,而大陆尤为严重。

二、 武术,应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方式,对其进行文化 学的研究。目前此类研究,并未展开。盖以一般文人学士、鸿儒 硕学皆不娴武术;而擅武艺者又多属武夫、为体育界人士,徒能 演其技艺,不太明白其义理,更无力进行文化研究。但事实上, 通过武术,颇可以观察一民族的文化特征,犹如我们研究一个民 族的艺术、语文那样。

三、 反过来看,不单要通过武术,去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内 涵,也应倒过来,将武术视为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特别是中国 的武术,乃儒佛道三教哲学的另一表达方式,与《易经》的关系 亦极密切,研究哲学之学者,于此尚未取资,岂不遗憾?

我初入大学教书,教的便是“读书指导” “治学方法”之类 课程。当时一些师长大概是觉得我还算会读书,且平时又好谈方 法,故差我去讲这些课。岁月悠悠,至于今亦数十年矣。数十年 来,我总在谈这些与那些研治中国学问的方法。口讲指画之不 足,辄亦发表文章。用力不可谓不劳。

但总的成绩如何呢?说来惭愧,不仅没教会别人什么治学之 法门,自己也愈来愈糊涂了。

当然我不否认我不太会教书。学生在我这儿,只会学到困惑 和挫折。同侪偶或谈起,总劝我不可悬格太高、立言太峻,须矜 勉愚诚,循循善诱。这固然不错。然而,问题实不只在于此。

教书犹如教拳,教生徒练一套拳,并不太难。反复教习,纠 正姿势,自能熟练各种招数套路。随套式演练比画一番,亦可以有 模有样,煞有介事。一般所谓教与学,不过如此。此何难之有哉?

但谈到治学方法,却不是这个层次的问题。比如习拳,谁会 去追问这一招那一式,为何是这样?这一套拳又是怎么创出来? 照着拳套,一式式演下去,当然不难,但若猝然应敌,何时宜用 “黑虎偷心”,何处须使“白鹤亮翅”,便费斟酌了。

这才是治学方法之难以言传处。现在一般谈治学方法者,不 过是拿着语意、逻辑、版本、校勘、归纳、分析、比较、量化 等,讲些套式罢了。这算什么治学方法呢?学生学了这些,不过 如练拳的人学了几个套子,表演表演还可以;一旦应敌,弓也不 弓、马也不马,手忙脚乱,哪想得起什么“高探马” “揽雀尾”? 如果更问他演绎法与归纳法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相信归纳法及 史料考证在文史研究上是必须而且有效的,则大半瞠目结舌,未 曾想过。勉强要答,也只能说是书上如此说、老师如此教、大家 流行这么做而已。

但治学方法不是只去教人学一些套式。乃是要教人创拳之法; 乃是要人去思索太极拳为何不同于八卦掌,它们依据何种原理而 被创造成如此两种拳。更重要的,对我来说,它们提供了什么, 使我能发展出属于我自己的这一套。

如不嫌我拟喻不伦,这样的譬况不妨再继续下去。

事实上,一般所谓学者,都是拿自己的生命去就那一个个套 子。所以,你入了大圣劈挂门,就得学猴拳,而且只知道猴拳, 以为所谓拳术就是大圣劈挂,大圣劈挂门的武术可以应付一切攻 击。大家似乎并没有想到,自己这样的身材、性向,对武术的看 法,是否合适去学猴拳。而如果猴拳可以对付一切攻击,那为啥 又有其他各种拳?

这就是说,当初创立这套拳的人,是依着他对自己身材、能 力的衡量,以及他所特别关切的一些问题设计,才建立的一组答 案。学拳的人,不是呆呆地机械式地去演练一套拳,而是要由掌 握其拳理拳意中,发现搏击的道理,并依自己的需要,发展出自 己的拳式来。

这个道理,说来简单。然学界中人至死不悟者,岂不正在 于此乎?学界亦有学派,每派也都有他们的套子。讲结构功能理 论的社会学家,分析什么东西,都是那一套。依赖理论来了,乍 见新鲜,定睛看去,仍是套套。我们的学者,根本不考虑自己的 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各人出国去拜在各派拳师门下,学那一 套拳,学了回来便大演特练,自鸣得意,批评别人的拳根本不叫 拳,因为不符合他自己这一派人对拳术的基本认定与特殊关怀。

此“舍己徇人”之为学途径也。滔滔学坛,莫非此风。吾独 期期以为不可。但连我自己的学生都几乎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了, 我还能再固执地认为我才是对的吗?我越来越为此感到糊涂,岂 不宜哉!

浏览1,2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