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北腿,久成通称。但这种通称有无道理呢?那就还得考 上~考。

先说南北。

南北看来最不成问题,南方北方之分,在我国早有成例,如 禅宗即分南宗北宗,画家在明末亦分南宗北宗,书法则有北碑南 帖之说。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曾著《南北文化不同论》《南北文 学不同论》,详细介绍了南北在学术文化及文艺上的这些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会形成此类区隔,一点也不意外。犹如论行 则南橘北马、论食则南茶北酪,南人北人之性行体气也多有不 同。这种差异,表现在武术上,自然也就形成了南拳北腿不同之 风格。

可是,南」偃然可分,南北究竟指什么,醇朝代却并不一样。

秦汉以前,所谓“南风不竞”的南,讲的是荆楚;而荆楚所 包涉的地区,就北及山东河南的南部。南北朝时期,南北之分, 则指的是中原地区和江淮流域。故所谓南北,乃相对之词,古代 岭南尚未开发,江淮一带便可称为南陲。不似现今讲到南拳北 腿,我们脑子中想到的南拳典型都是闽粤拳术那样。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徐震《国技论略》一书谈到南北, 南仍指的是长江流域,谓:“今世通语,谓长江一带拳术,架式小 而势紧促者为南拳,亦曰南派。以豫鲁一带拳术架式大而势宏敞 者为北拳,亦曰北派。”可见当时论南北,仍以江淮为南。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时岭南不是早已开发了吗?

原因是现在岭南练拳的人恐怕不爱听的,因为当时岭南武术 在全国并没什么声望。

闽粤武术当然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技艺亦各有其特点,但 当时并无特别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全国性的知名武师。精武体育 会和中央国术馆两大系统中均没什么闽粤武术教练即为明证。这 也大大限制了闽粤武术的推广,使其终究只能局限于一地。

我看《精武》月刊二八年二月号,有《黄达生答记者 问》一文,记者问:“洪拳今日有些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否与上世 纪二十年代万籁声、傅振蒿、顾汝章、万籁鸣、李先五等著名的 北派拳师联袂南下广东传拳有关?”这个问题问得未必恰当,因 为洪拳“今日”未必门庭冷落,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岭南 武术确实在声望上不如北方。

北方这些武师,如顾汝章、万籁声等均具有全国性声望。他 们能南下,而南方拳师无力北上,即显示着这样的声望差距,其 拳术是不会有人拿来与北方武术相提并论的。反而是北方武术在 南方大力拓展,颇有成果。像我少习螳螂拳时,主要参考资料就 是黄汉勋先生在香港所编的螳螂拳一系列丛刊。黄氏乃广东青 年,裁成甚众。此南人而濡染北风者也。北人而习广闽拳术,却 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

现在一讲南拳,就说洪拳、咏春、黄飞鸿。实则洪拳为全国 性拳种,并不只流传于闽粤;黄飞鸿在广东固然是大人物,今日 经媒体渲染,尤其声名显赫,无与伦比,但当时则历数风云人物 时却几乎名不见经传。因此徐震才会说:“今世通语,谓长江一带 拳术为南拳。”

当时长江一带拳术之 特征为何?此或可于民国 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振 民编辑社出版《少林宗法 图说》见之。

此书大部分篇章与 《少林拳术秘诀》相同, 后来国术统一月刊也予重 刊。其内容据徐震所考, 乃是“兼采南北各派,实 以湘派武术为本”。因 为“湘中既为红帮盛行之 地,其拳家则几乎皆称少 林派。红帮起源本与明室 遗老有关,此派少林拳史事之传说,当由武术家之在帮者所演成 也。又红帮以湘、黔、蜀、陕、鄂等省为盛,此书所述拳派,常 及此数省”。可见当时所谓南派少林也以洪拳为主,但基本上是 以湘中武术为代表,兼及黔、蜀、鄂和江西。徐震说“书中所 述,湘派而外,于江西关中二派所取较多”,即指此。不过,因 该书也兼采关中之法,可知其术本不限于所谓南派,唯于此可见 当时长江一带流行的洪拳概况罢了。

另外,徐震说当时在江南一带有专学短打的四家:“许氏,即 许云南,祖长手,有上飞、无下杀,用开足直立八字步,操手为 操对打。谭氏,谭国泰,祖中手,下杀为主,上飞为附,其屈膝 水平八字步,单踵举起丁字步,皆上下相应,其操手有携还、携 打、还打之名。杨氏,未详,祖短手,手面上不过眉,下不过 膝,脚步视水平为尤低,世称为短手之圣手。曹氏,曹凯,祖中 手,手腕多扬手,脚步操手,与谭氏略同。此皆江南各家短打之

家法也。近世有朱庆余, 从南通张氏、湖南李氏习 南方短打,传至其孙鸿 寿,著有《拳艺初步》及 《拳艺指南》

这些江南的短手,用 八字步,操手对打,拳不 上眉不下膝,略似现今南 方咏春一类打法。但终究 仍是江南之拳,非岭南之 技。而且若据此以说“南 拳”也不恰当,因为北方 如弹腿就也有六路短打。

以上是就地域说南

、-吁九年刊行的徐震著作《国技 北,并解释早期所谓南多 论跆书影 指江淮流域,与现今以闽

粤拳术为南拳之代表者不同。

其次要讲的是南北还不只是指地域,也可能是指内外家。此 说之主要代表人即前面提到的徐震。

徐氏《国技论略》大倡此说,谓:“南派之名,系专指太极八 卦等尚柔一派者。北派则通指长拳短打各家而言,凡尚刚猛者, 皆北派也。”徐氏不赞成内家外家之分,认为太极拳等只能称为 内功拳,因它们与古代的导引术关系较密切,而又跟黄宗羲父子 所记载的内家拳内容不同(见其《太极拳考信录》诸书)。因此, 为了避免仍用内家外家名词产生混淆,乃改以南派来称呼太极八 卦等较偏于柔和、炼养之拳,而以北派来称呼一般搏击之拳。

为何把太极八卦形意称为南派呢?他一是说此派源于武当之 张三丰,二是说黄宗羲父子曾传王征南之拳法六路,又为十段锦 歌诀作注,故太极为南方之学。

但此说与他自己的考证是相矛盾的。前面讲了,他认为王征 南所说之内家拳跟今传太极拳本不相干。他又对太极出于张三丰 的传说花了许多气力去驳斥。孰料为了建立南派的统绪,他竟然 重回张三丰创拳的老路,说太极拳创自武当丹士张三丰,传王宗 岳、张松溪等,一直传到王征南、黄宗羲。这样自乱其说,诚可 谓心有蓬塞,故不自知其妄谬也。

另外,前面已提过的另一本书: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 秘诀》则称武当张三丰为北派,说:“张全一,名君宝,号三 丰。……于少林师法,练习最精,后遍游于川蜀荆襄沔汉之间, 其技更进,……着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 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

为何张三丰竟是北派呢?他说因张氏本是北方人的缘故。然 既以张为北派,南派又是谁?他说:“有李东山者,与张同时,亦 以技术显,为南派中之巨子,且精风角奇门六壬推步之学,《明 史》未有传。”

这李东山也名不见经传,以之为南派巨子,纯是尊我斋主人 瞎编出来的。尊我斋主人这本书东拉西扯,编凑而成,徐震、唐 豪都有辨正,而其说南说北也一样妄诞不经。

陆师通《北拳汇编》则又以少林为北拳,云:“少林派亦称外 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以少 林为外家,早见于《王征南墓志铭》,但说少林源于赵太祖,乃 是因闽中号称少林拳的多是太祖拳之故。以此为北派,亦令人不 知所云。

于此即可见南派北派,一旦深考起来,便多不可究诘。至于 南是否以拳胜,北是否以腿击见长,那就更不好说了。

前面讲过,徐震以外家为北派,而北派之中他就又分为长 拳、短打、地趟三种。长拳包括太祖、二郎、迷踪、八极、番 子、劈挂、查拳、红拳、弹腿、掇脚、少林等门。短打包括绵张 短打、弹腿门之六路短打、江南之天罡手、对打之红操等,“其 架子紧而手法密。粤地通行之拳术,亦属此类”。此外,“今长江 一带流行之拳术,其跌扑之法,虑无不出自猴拳、醉八仙,而又 与短打相混合者”。

这是把长拳短打一并归入北派,故与俗称“南拳北腿”完全 不符。唯其中论及广东拳术,认为属于短打,似乎可说明闽广重 短手而不重腿击之特点正在于此。早期广东洪拳拳架步较高,以 短桥手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这种短桥窄马的风格,确为短打特 征。现在练洪拳的朋友,长桥大马,倒不好说它是不是仍属于短 打了。

徐震又说:“粤中之少林拳术,传自蔡九仪。……蔡遁匿于少 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法,能飞跃寻丈 以外,疾如鹰隼,人不易防。其及门弟子以莫氏麦氏为最,二人 皆顺德人,不知其名……为粤东技击之泰斗。”讲蔡家拳之渊源, 大抵采诸传说;对麦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见徐氏囿于见 闻,对粤中武术颇有隔阂。此或当时粤中武术尚少流传于北方之 故。因此说到蔡氏精于腿击,便拿北方的轻功超距、飞跃寻丈去 想象,其实蔡莫之法并不如是。

麦氏为麦绳武,馆于肇庆。莫氏为东莞莫清娇。二君之技皆 源于高要蔡九仪。但广东蔡家拳也不仅蔡九仪这一支,广州泮塘 还有蔡伯达一系,鼠步蛇形,与蔡九仪不同。蔡九仪、麦绳武、 莫清娇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盘腿。唯莫氏一派直蹴为多,麦 氏一派横扫为长,为其差别,但都不是飞纵跳跃型的武术。徐震 于此,殆为失考。

蔡氏莫氏以外,刘家拳纯用短手,高不过眉;李家拳亦为短 手功夫。洪拳如“虎鹤双形”之狭桥短马亦极典型,腿法都不甚 多。所谓黄飞鸿无影脚,实不过是洪拳中的后撑腿。以在手搏时
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范,故名“无影脚”。早期广东拍黄飞鸿 戏剧,对此尚不离矩囊。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或演出的一些戏, 于此也不离谱(刘氏之父刘湛曾拜林世荣弟子吴少泉为师)。另 外,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女士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过世,并在香 港开办武馆,网上还可以找到她演练洪拳的资料,再结合林世荣 编写的一些拳谱图录,均可证明上述说法。可惜近年由练长拳套 路的李连杰、赵文卓演黄飞鸿,而令黄飞鸿从一地方型武师变成 了全世界华人家喻户晓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钢丝悬空 连续踢击为无影脚,尤为无稽,造成了不少误解。南拳之腿法既 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访问八极拳家韩起,记者问: “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韩氏答:“不光是八极拳,近百年来, 影响力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 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 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为主流,姑且不 谈,我这里选择八极拳的名家意见来谈,就是表示北方拳种其实图片4

并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 踢来踢去。

以徐震所说的长拳门类 来看,太祖、二郎、迷踪、 八极、劈挂、翻子、鹰爪, 踢腿都是极少的。弹腿以腿 法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弹 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脚胫骨 为目的。稍高一点踢膝,再 高则踢心窝。高腿、二起 脚(所谓鸳鸯脚、连环腿),

林世荣的题字 不过一二路。有时连这一二

路也不练,只以低中段踢击 为主。徐震说:“弹腿之姿势,余所见者甚多。大别可分两种。 一种为十二路,其腿蹴出,离地不过三四寸;一为教门弹腿,

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 其发腿须与膝齐。此弹腿中之 两大派也。”我不敢说他讲得 不对,但所述与我所曾练习 者不同。似乎当时踢得更低, 连踢心窝都没有,遑论高脚、 二起脚!

出高腿者,太极拳中有摆 莲、华拳中有旋风腿,但也就 这一两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 例。至于形意、八卦,几乎只 有步法而无腿法。孙禄堂《八 卦拳学》凡例曾说:“游身八卦日本宗道臣《少林寺拳法入门〉中的腿法

连环掌,内藏十八蹬罗 汉拳,兼有七十二截腿、 七十二暗脚。”这些截腿、 暗脚即是八卦的所谓腿法 了。但既名为截腿、暗 脚,其不明显可知,其不 起高腿亦可知。

其他地趟拳、通背 拳,腿击如现今我们看跆 拳道那样,也是没有的。

故所谓腿,在北方流行拳 种之中其实也非特色所 在,与它在南拳中并无根 本差别。

考之古代,《纪效新书》载当时拳术,如温家七十二行拳、 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 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 跌张之跌,各有其长。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击见长,且既名为 李半天,可揣想应是善于飞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击著 称。可见大部分的拳种或武术并不太用此类技法,原不是现在才 成为主流的。

这里就可以接着谈两个问题。一是现在中国武术中出腿的 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实已远较从前多了。电影电视中表演 武打场面时固然如此,武术界也踢得厉害。常见各门派在武术 表演时,老拳师虽大半仍守旧范,青年们就满场飞,又踢又跳, 无论少林武当、南拳北派,大抵皆是这样。风气之成,我想一 是这样才花哨好看,易博看场子的外行人喝彩,二是受李小龙 影片的影响。

李小龙绰号李三脚,腿上功夫了得,电影中演示的,亦以腿 法见长。他是“功夫” 一词的发明人,也是振兴现代武术的大功 臣。可是他的武术真是中国功夫吗?他的双节棍,就不是我国传 统器械,是他从菲律宾学来的。手上的技术,除了咏春拳之外, 受拳击影响极大。尤其是头部摆动以配合出拳及趋避的方法,是 咏春没有的。拳击式跳跃之法,更与咏春截然异趣。他也不采用 咏春的窄马步,而是以北方弹腿、螳螂、查拳等常用的那种侧面 对敌方式,跨大马步,然后侧踢、后旋踢出腿。那种侧踢、后旋 踢,乃至飞身侧踢,我不敢说传统武术中一定没有,但即使有也 是极罕见的。恐怕是他在美国参考日本空手道、韩国合气道而学 来之技法。

作为一位武术家,他这样博取众长,汲精用宏,当然很可 钦佩,但以之为模型来了解中国武术,可能就大堪商榷了。现代 练武的人,看惯了李小龙踢,再看李连杰在银幕上也这样踢来踢 去,又看到跆拳道、泰拳那样踢,于是踢技大昌,远多于古,自 然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可是对于传统武术是否应如此改造,或许 也还可以讨论。
图片5

另一个问题是:南拳北腿云云,不只是对南北拳派拳种太简 单的概括,更是对拳术不恰当的简括。

拳术如舞蹈。世界上的舞,有专门表现头发的,如台湾阿 美族祭礼中甩发为舞;有专门表现头部的;也有以动颈子为特征 的,如新疆维吾尔人之舞;又有抖肩的,如蒙古一些舞;还有扭 腰的,如阿拉伯之肚皮舞;有摆臀的,如夏威夷之草裙舞;更有 动脚而上肢不甚动者,如欧洲宫廷若干舞种;另有专借脚尖表现 者,如芭蕾舞;有专门在脚底板下功夫的,如踢踏舞;又有身腿 都不太动而主要以手指表现者,如泰国舞。不同的舞蹈,开发着 身体不同的美感;善于利用身体某一个部分,也就形成各个不同 的舞种。

舞蹈如此,武术何独不然?舞以求美,武以尽力。要穷极 身体所能表现的力量,达到搏击的目的,其能开发身体每一个部 位,原理是一样的。翻子之长为练手,劈挂之长为练拳,查拳 之长为练行,弹腿之长为练腿,乃至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 头、肩、臂、拳、掌、指、肘、膝、腿、胫、脚,无不可以也应 该予以发展运用。各人秉性不同,所利用者也就不一样,哪里是 “拳” “腿”两个字所能概括的呢?

国人论拳,好持高论,每多浑囹之语。法且未得,辄云活法; 要破法去执,存乎一心。于是学者茫然,不知津筏何在,只学会 了一大堆“极高明”的口头禅,人人讲得天花乱坠,而不晓得真 正的本领,应该在“道中庸”上。

以车毅斋《论形意拳练法》为例。劈头就说:“形意拳之理 谓中正,至易至简,不偏 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 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 无穷,皆实学也。”这话当 然出诸心得体会,话也说得 漂亮。但多是古代经典中的 套语,说了亦等于没说,因 为学者根本不能由此理解形 意拳的拳理到底是怎么一回 事。把这些话用到别的拳 上,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 谁家的拳不自认为理谛中
正、至简至易呢?

中正,是个好道理,刘奇兰《拳论》也说“形意之道,中和 而已”。可是若只从中正来理解形意拳,却是会偏颇的。

从技击来看。形意拳若用以对敌,身形就绝不中正,而是 看正似斜、看斜似正,采四十五度转向,重心偏于右腿的锐角三 角形姿态。垂肩、沉肘、圆裆,手、鼻、前脚尖三尖相对。因此 所谓中正,不在形上。形一定不正。中正指全身的重心维持在中 央,进攻时主要也采中门直进之法,如锥子向前推。

之所以如此,是因形意拳取法于枪术。其劈、崩、钻、炮、 横五拳,如是由枪法化出。直线出击的崩,中平枪也。由下往上 的钻拳,上刺枪也。从上往下的劈,下击枪也。左右用力之横 拳,枪之横格也。格防后再击,则为炮,枪法之格刺也。原理如 此,故形意之攻击上不过眉、下不过脐,很少下盘的打法。其所 谓劈、崩,其实也不太能从字面上去认识,而是要跟枪法的“点 扎崩拨、开合劈缠、带撩滑截圈”合起来了解。所以崩拳并不是 山崩下来似的,而是如箭 之发、如枪之刺。

相对于形意,八卦就 是取法于刀术,单换掌是 单刀、双换掌是双刀。对 敌时的身形则绝不同于形 意。形意以拳,八卦以掌, 也是这个区分使然。步法 尤其不采直线前进之式。

形意八卦,从这个角 度去看,岂不简单明了? 无奈教形意拳的人都不如 此说,偏要用金木水火土

何谓用气用意不同?太极之特点,在于王宗岳所说“舍己从 人”,所以有“四两拨千斤”之法,论劲则有黏有走。形意之用 气用意用劲,绝不同于此。
练拳到达浑化之境,当然不妨如此说,可是形意、八卦、太 极毕竟是三种不同的拳种,不只身形手法不同,用气用意也不一 样,焉能如此浑囹说之?
但说形意者不自以为如此云云并不能讲清楚,反而觉得应再 往深处讲。所以车毅斋又说:“练拳者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无 论形意、八卦、太极,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沌沌,一气浑 然,有何形意?有何八卦?有何太极?所以,练拳不在形式,只 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来比附,让人去体会为啥这个拳像金、 那个拳像土。再加上五行生克,这个生 那个,那个克这个,令人头昏眼花,不 明所以。其实生克皆是虚说,别人打水 拳,我就打土拳去克他;别人打金拳, 我又打火拳去克他,只能是笑话,跟说 象形拳里某形能克某形一样,均属无稽 之谈。说拳而取象于五行生克,并非好 办法,何况其他的拳,像八卦拳就也有 五行,也说五行生克。故以五行说形意, 是绝对讲不清楚的。

从前王阳明曾说:“为学不可无宗旨,而不可有门户之见。” 门户之见当然不应有,但各个学派各有不同之宗旨,这个宗旨是 不能混淆的。车氏上述说法,跟许多兼练太极形意八卦的名家一 样,常把各家宗旨混为一谈(如孙禄堂论形意、八卦,都有点太 极化;姜容樵论迷踪拳、徐哲东论甚家拳,也尽往太极拳去靠)。 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车氏在这段话上,本来还有一段说:“起初所学,先要学一 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 再学他形。”为何要先学一派乃至一形?原因不就是一派有一派 之宗旨、一形有一形之作用,不容相紊吗?奈何既知此理,忽又 侈谈混混沌沌、一气浑然,徒令学者矜慕于高明?

车氏接着又说:“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 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时无 处不有,无处不然。”

拳家好说气,是清朝以来的流行;讲气而附会道教内丹学, 亦由来已久。但拳家的古文化素养一般说来并不甚高,讲气虽多 体会语,然表述出来却往往成问题。

如车氏此处说要用神意与丹田先天真阳之气相合,很好,那 么,请教:神与意是一是二? “意在蓄神”,是指以意蓄神,还 是说尚德不尚力一语之意是指练拳的人应蓄神?不论两者何者为 是,都不能说意就是神意。

而丹田先天真阳之气又是什么?气分先天后天,正如卦分先 天后天,本出于丹士之杜撰,秦汉以前并无此说。此说既出,又 复聚讼纷纭。例如人既出生,后天血肉之躯,如何能有先天之 气?先天之气如何能由后天之人意揣度而知?先天之气又要如何 提调,才能运于全身? 一般丹家运转大小周天,不过运丹田之气 上走督脉而已。能如此即已不易,更遑论运化全身。所以这类话 头,不唯理论上充满疑难,真要练拳的人做起来也十分困难,只 是漂亮的废话。

图片6 图片7

论气之外,内家拳又喜欢说劲,曾见山西太谷形意拳文化 中心程素仁《简释形意拳劲法》一文,简释形意之劲,居然多达 六十九种劲,真不知若不简释时要多到什么程度。(见《武当》, 一九九九年九、十期)

其实这样做纯是故弄玄虚。首先,说劲不说力,即是一种故 弄玄虚之法。仿佛劲与力不同,力徒凭血气,劲才含着内气。

实则劲就是力。程氏在分快劲、慢劲时曾引拳谱云“快以取 力,慢以取势”,岂不说明了所谓快劲即是用快动作以取得的力 量效果?慢以取势之势,势字本来也就指明了它是靠力量才能形 成势。

可是讲内家拳的人老是要表示他们是用意不用力的,即使 他们用力时,那个力也不叫力,叫作劲,所以又有内劲、外劲之 分。说外劲是由骨骼肌肉所发出,内劲是由内五行所发。但外劲 既是由骨骼肌肉所发,它与力便无不同。内劲由“内五行”,亦 即心肝脾肺肾之气所发,看来好像与外劲不同。但是,心肝脾肺 肾要如何发出劲来?讲劲的人谁能表演一下?内气要发,不是仍 须通过骨骼肌肉才能表现出来吗?因此讲来仿佛有什么内气内 劲,其实仍旧只是外劲。

至于吞、吐、抖、颤、搠、挫、冲、束、缠丝、螺旋等这 个劲那个劲,不外乎外劲之各种表现。是因身法、手法及进退速 度而形成的不同力量。但把这些力讲成劲,就让人觉得莫测高深 了。据此而说“听劲” “懂劲”,能弄明白的,更是罕见!

再说,就算是用劲而非用力,把劲分成六七十种,不也是故 弄玄虚吗?外劲一词,岂不就包括了靠、踏、挤、崩、领、挑、
捋、送、抖、颤诸劲?内劲一 词,岂不又包括了暗劲、化 劲?程氏说暗劲是“内三合之 劲,是由内气达于骨骼肌肉后 发出的劲”;说化劲是“由精 神感觉发出的劲”;又说还有 一种气劲是“用气打出的劲”。 这些,难道真有什么差别吗? 整个区分,更是既琐碎又无体 系层次感。

以上均是形意拳论中常见 的问题。拳家还有一个毛病, 就是夸大前辈之功夫,以示斯 技神妙,人所难测。有的讲得 离了谱,连本派人都看不下去 一书,就对某拳师门下夸张描述某君如何把尚云祥震飞到屋顶 上、又把薛颠跌摔在地,表示不满。实则形意门中此类夸饰语 曷可胜数?例如一开口就说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打 天下,不是夸张是什么?郭云深的阅历,不过就走过那么些地 方罢了,天下之大,高手何尝都会过?何况只用半步崩拳?而 半步崩拳又怎么就能打遍天下了?崩拳是左手一圈、右手崩出, 若只打半步,有何攻击力?此等妄语,说来煞有介事,无非故 神其说罢了。

以上讲的都是形意拳的例子。并非与形意特别过不去,只是 为了举例方便。我很抱歉举它为例,其实其他拳种的问题也是一 样的。过去教拳的老师傅,以此谋衣食;传徒弟,又为了令从学 者生起矜重敬慎之心,有时还怕徒弟打师傅,需要留一手,所以 教拳时常故神其说,或讲得隐隐晦晦、曲曲折折。又是口诀又是 诗句,拉杂拼凑五行、八卦、太极、无极、四象、六合、三才、 七星、内丹、阴阳等词汇,讲得云山雾罩。有些拳,长期流传于 秘密宗教中,如形意拳,过去练的就有许多是白莲教徒,更因此 而迷离惆恍其说。可是今天时代不同了,论拳不应该仍是这样! 平平实实地讲些庸德庸行,也许更要好些!

清人笔记中载侠客事甚多,往往与武术相关。如陆长春《香 饮楼宾谈》云:“四川峨眉山有盗薮,其人皆能飞檐走壁,捷若鸟 隼。”并说其盗有能缩骨换形者:“我辈幼服缩骨丹,八尺之躯, 可缩至怀抱中物。而又习换形法,妍丑老少,皆可变易,非幻术 也。”看起来比后世武侠小说常写的易容术更神奇。此虽不属武 术,但由此即可知峨眉绿林侠家一脉其来有自了。

也有谈到武当山的,如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云武生童 之杰蓄一利剑,自云能斩鬼狐。后遇异人,谓此乃道家荡魔剑, 但他还不能尽其妙用,故授他口诀,再用符水把剑煮过,令他

下山降魔,相约年后晤 于武当山。童后遂为道 士终。这种道家斩妖 剑,虽不是武术,但它 与剑侠故事关系很深。 而由此记载,也可令我 们明白武当山在当时道 家练剑者心中已颇具地 位了。

然各山似乎都不能跟少林相比。由笔记小说看,少林几乎成 了拳勇的代名词,少林拳也最广行。《聊斋志异》武技条已载山 东人李超逢一僧,僧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 学成后,在济南逢一尼姑,才一交手,尼便呵止,说:“此少林宗 派也。”原来竟是同门。写《聊斋》的蒲松龄是康熙时人,此时 少林武技显然已声名大噪,故有此等故事。把少林称为“宗派”, 在各武术门派中亦最早,而且少林还有女弟子。

蒲松龄稍前,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已提到了少林拳勇之 盛,把少林视为“外家”的代表,而以王征南为“内家”。用王 能打败少林僧来说明王氏技艺十分高超。这种叙述模式,后来被 笔记小说广泛运用,少林僧常扮演吃瘪的角色。

可是这并不表示少林差劲,而是因少林早成品牌,所以要借 着压低少林来彰显它所要写的主人公有多么了不得。

可是,倒过来,就也有人要把王征南拉归少林宗派。如袁枚 《子不语》载湖州勇士董金瓯中途遇盗,盗打他不过,问拳法为 何人所授,答:“僧耳。”盗乃回去找妹妹来再与他斗。打来打去, 女曰:“汝拳法非僧耳所授,当别有人。”董以实告,曰:“我初学 于僧耳,后学于僧耳之师王征南。”如此,则王征南竟有僧人徒 弟矣!

上述故事同时也表明了僧人常以授拳为业。如徐承业《听 雨轩笔记》载:“嘉兴万永昌者,素多力,后学艺于少林僧孤云, 遂以拳勇著名江浙间,自号万人雄。从而习艺者以百计。”万氏 是亲从少林僧人受业的,另外还有些是私淑者,如曾衍东《小豆 棚》记“韩昌,汶上人。幼佣于路氏。路氏子弟喜讲少林拳之技。 韩从旁剽窃,颇有所得。曾一腿仆倒败墙,人遂呼为铁腿韩昌” 即是。江湖上辗转传习,或私相剽袭如韩昌者,殆不计其数。

当然,入少林习艺者,谅亦甚多。夏荃《退庵笔记》云:“夏 老鼠,康熙时人,以拳勇闻,少尝学技于少林寺。寺僧出巨球一,编麻为之,千万结,坚硬如铁石。嘱曰:’第解此!’老鼠穷 力解之,十指尽肿。阅三年,昼夜爬剔,球始解而技成。”此君 伎俩主要在十根指头上,另练有铁布衫法,可以运气到身上各 处,包括两耳轮,令人击打无碍。但练铁布衫之法未予说明,练 指之法则如此。这可显示当时民间流传的少林练功方法。
《罗汉十八手》与《少林拳术图说》中的少林拳谱

描述少林习艺状况的还有许多,如潘纶恩《道听涂说》“钟 和尚”条云有和尚去募化时常携一大口钟,放在店家铺案上,索 钱。人称钟和尚。有人去钟和尚道场学技,“有悍鸯少年寄此习 少林业者,亦数十人。……诸少年皆身轻捷,每跃起,迅如飞 鸟。寺前银杏十数株,围可三四尺。有数少年每晓起向树上疾飞 一腿,迅即退立树外,叶上露零如雨,无涓滴沾衣者。或立百步 外,以丸弹杨枝。第认定何枝,弹丸风发,顷刻繁叶乱坠,无一 存者,他枝不误损一叶。或立瓦一片,骈二指削之,则一角落, 而瓦立如故。或囊沙悬于四侧,人立其中,四面击之,囊无着身 者。又有以手挟数十斤沙囊,耸身中堂,以指掏屋梁而挂其上, 半晌乃下。如此之类,不可肄述。人各一技,晨夕演习不倦”。 这一条,是清朝笔记中记录少林习业状况最明晰的。钟和尚门下 练拳的处所,固然不是嵩山少林寺,但诸君所学为少林艺业,其 练习状况于兹便可一窥大要。

采有子《虫鸣漫录》另载少林习艺事云:“有书生欲复仇,学 拳于少林寺。……僧先令于空屋对墙自习。墙故遍画僧作各路拳 法形,久而习熟。又引至一处,墙开圆洞,令蛇行跃而出入,久 始便捷。”这又是练技之法,一是看图练拳,二是像上面说踢树 退行避开露珠一般,练习身法之迅捷。

这段记载又提到艺成后如何出寺的情况,说:“寺规,凡来学 者,由别门入,出则须由大门。大门有四僧守之,须斗胜方出。 二门则四马猿,持兵、亦能斗。二门内有巷,列木人十八,地设 伏机。步入其中,机发而木人持械乱击。”这就是所谓的少林木 人巷、少林十八铜人故事之张本。后来衍生出了无数小说情节或 电影电视桥段。可是没什么人提到那四只大马猴。

猴子本来就是我国武术中常见的高手。相传越女斗袁公,故 白猿之术夙为剑术之代名词,各式拳种中不但常有猴拳,也有单 招取象于猴子的,如白猿献寿、叶底偷桃之类,不胜枚举。明代 王士性入少林寺,亦曾见僧人舞猴拳,神态宛然一猴。可是这终 究只是传说或取象,真要训练大猿猴跟人搏斗,恐怕甚难,何况 相与格斗者还是艺成准备下山的高手!因此这大约只是小说家杜 撰之谈。

可是,为什么少林寺竟要以猴子把关呢?小说云僧人虽出了 家,其实仍免不了人情世故,为了杜绝讲人情而私下放水,才 要用猴儿把关以防弊。这个讲法也很有趣,可见时人对少林寺之 想象。

在当时人的认知中,少林僧人并未断绝世俗人情或情欲。该 书生入少林,便曾逢一女,为僧之甥女,也学了艺,二人“颇相 爱悦,私订嫁娶”。女子住在少林寺学艺,并与同去习艺者谈恋 爱,稀奇吗?若以为稀奇,请看下一个故事。

昭槌《啸亭杂录》“马僧”条,云年羹尧的二位幕客在旅邸 中逢二僧,看来都是狷黠少年,他们不免多看了几眼,不料其中 一僧不太高兴,说:“谁无眷属?看何为?”原来这位是尼姑,而且尼姑自承是僧之眷属。谈起来,才晓得僧人“幼时习少林寺手 搏法”,后来辗转江湖,昵妓女金环。因乏资,遂与金环削发回 少林。三十年后,二客之一的孙子过河南登封,“遇少林僧论拳 法,曰:’雍正中异僧来传,技尤精。然无姓名,好养马,因称马 和尚。后总督田文镜严禁,僧转授永泰寺环师。今环师亦亡。其 徒惠来者,能传其术。马僧就是那位和尚,环师则是妓女金 环。马僧之技,本学自少林。后来浪迹江湖,技艺当更有进步, 再回少林传技,应该对少林之艺有所提高,故寺僧云有异僧来 传,技尤精。此僧娶妓,又令此妓学艺回传少林,确实颇“异”。

不过此僧也非唯一异数,王韬《遁窟澜言》记一保定人卫文 庄精拳棒,一日,忽有少林僧人来访,道:“西安有一奇女,曰仇 慕娘,国色也。精晓各技,秦中无与敌者。特标于门曰:’有角 艺而胜者,愿奉箕帚。'小僧颇欲得之,恐不能胜,愿与君偕行, 不胜则君继之,未知姻缘簿为谁如意珠也。”原来是仇慕娘要比 武招亲,和尚准备去试试,来找帮手呢!

比武招亲,在清人笔记中常见,如宣鼎《夜雨秋灯录-谷慧 儿》、徐珂《清稗类钞-金飞惩徒》均有记载,本不稀奇。奇的 是僧人竟也来参加,且远赴河北保定邀帮手,意在必得。

笔记所描写之少林僧人,多是此等有拳勇而少戒行的。除狎 妓妻尼,或觊觎国色,准备去比武招亲外,少林僧人也常挟技索 金。

 

浏览3,7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