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殳博学多识,平生勤于著述,直到衰暮之年犹笔耕不辍。只是他“一 生困厄”,身后又十分寂寞,故他的著作除《围炉诗话》比较有名外,其他 著作,有的早已亡佚,有的仅以抄本存世,传布不广,鲜为人知。其著述目 录,以我所经眼者,仍以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之《著述目》 所载为最详;其次是民国《太仓州镇洋县志》卷二五《艺文》;再次为民国 《太仓州志》卷二五《艺文》。此外,也有三志不载而散见于其他图籍中 者。今以三志所载为主线,参证其他文献,略考吴殳著述如下。
《舒拂集》,存。
抄本,2册。国家图书馆藏。见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国家图 书馆检索目录。清光绪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著述目》、民国修 《太仓州镇洋县志》卷二五《艺文-别集》及民国修《太仓州志》卷二五 《艺文》均有著录。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八“以诗存人”条云:
吴乔又名殳……高才博学,尤工于诗。王阮亭尝称之曰:“善
学西昆。"陈其年赠诗亦有“最爱玉峰禅老子,力追艳体斗西昆” 之句。然观其语必沉雄,情多感激,正不仅以妆金抹粉,步趋杨、 刘诸公而已。所著诗名《舒拂集》,余仅见其七律一卷。①
据此,《舒拂集》应是吴殳的诗集。钱泳提到的陈其年赠吴殳的诗句,题目 是《屡过东海先生家不得见吴丈修龄诗以柬之》,载陈其年《湖海楼诗集》 卷八。《舒拂集》我原久觅未见,孙殿起《贩书偶记》正续记、袁行云《清 人诗集叙录》、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以及中科院图书馆整理的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等均不见记载,本以为已失传,近觅得国家图书馆有
藏,并见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国家图书馆检索目录。
吴殳的诗传存下来的并不多,目前所能辑到的不过十多首而已,另外还
[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页。 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句子,多是代他人写的应酬之作。民初孙静庵《明遗民 录》卷三有吴乔传,也提到《舒拂集》,但传记内容似全抄《履园丛话》。①
《吞鸟集》卷数不详,佚。
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著录,疑为吴殳诗集之一,已 不传。
《息机草》卷数不详,佚。
唯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O著录,疑为吴殳诗集之一,已 不传。
《古宫词》一卷,存。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吴殳《古宫词一卷托物草一 卷》,顺治十五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②此书不见于别家著录,疑是海内孤 本,惜笔者尚未寓目,不详其内容。以书名推测,似是吴殳收集的古宫词, 抑或他的拟作。吴殳在《围炉诗话》中多处谈到古宫词,如卷五录有金元之 际杨奂(焕然)录存的《汴梁宫人诗》十九首,这是金元间宫词的代表作之 一,今人所辑注的《辽金元宫词》未见收录,亦见吴殳留心于此。
《托物草》一卷,存。
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吴殳《古宫词一卷托物草一 卷》,顺治十五年刻本,南京图书馆藏。按,《托物草》不见于清代以来公 私图书目录,目前所知,仅南京图书馆有藏本,疑是海内孤本。笔者未曾见 到此书,犹待以后研读。吴殳《答万季野诗问》之第四条有云:“诸君相逼 不已,答曰:拙草名《托物》,非咏物也。如《蜂诗》云:’利剑行空犹侠 客,细腰成病似诗人。’《灯花》云:’脂浮初夜根无托,她落三更子不 成。’《落花》云:’来岁东皇别造蕊,不曾容汝复青枝。’其中有不佞 在。无手病,有贤子,不处革运者,不得作此语也。”③以刊刻时间看,《托 物草》成书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以前,大致是吴殳47岁以前的作品。
《正钱录》一卷,佚。
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年版,第841页。
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民国《太仓州镇洋县志》卷二五《艺文》、民国《太仓州志》卷二五 《艺文》著录。谢国祯《晚明史籍考》卷一八列入“未见诸书”。谢先生按 曰:“是书目见《续扬州志》,据志云:’误以’殳正’为人名,钱录上仍 脱去正字,今正。’记钱牧斋遗事,惜未见其书也。殳昆山人,此云江都, 待考。”①实际《正钱录》是吴殳专门为批评钱谦益《列朝诗集》写的书,写 作时间尚待考证,大致应在康熙八年以前。②钱谦益是当时的文坛盟主,门生 弟子遍布海内,东南士人仰如泰山北斗。《正钱录》公然指摘钱氏文章的误 失,是当时一桩引人瞩目的大公案。结果是对钱似乎并无所损害,却给吴殳 本人招来严重后果。王士稹《带经堂诗话》卷二《评驳类》说:
前辈大家,各有本末,非后生小子一知半所得擅议。 吴人
吴殳字修龄,予少时友。其人尝著《正钱录》以驳牧斋,予极不喜 之。观洪文敏《容斋五笔》所载严有翼者,著《艺苑雌黄》,颇务 讥诋坡公,名其篇曰'辨坡',文敏以为址蜉撼大树。乃知此等不 度德不量力,古人亦有之矣。③
王士模还曾当面“劝规”过吴殳。他在《分甘余话》中说:“昔胡元瑞作 《正杨》,识者非之。近吴殳修龄作《正钱》,余在京师亦尝面规之。”④王 士稹小吴殳二十三岁,以年龄论该是晚辈,称“予少时友”者,是王氏视吴 殳为少年时代结交的朋友,显然他并不把吴视为前辈,亦见王氏对吴殳的鄙 夷和自视之高。吴、王应是诗交,王曾推称吴殳“善学西昆”,诚然王的诗 名远在吴上,但二人立身处世确有重要的不同之处。吴是“革代之后,心如 死灰”的前朝遗民,⑤他有明显的反清意识,很可能参加过某些秘密活动。 王则是入仕清朝的新贵,二人政治取向大相径庭。同时,王的成名也与钱谦
谢国祯:《增订晚明史籍考》卷一八《传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 831 页。
张慧剑将《正钱录》的发表定在1669年,即康熙八年。见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 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46页。
(3)[清]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清]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清]吴殳:《手臂录》附卷上《峨嵋枪法原序》,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 初编本,第107页。
益的揄扬分不开,康熙元年( 1662年),二十九岁的王刻成自己的第一部诗 集《渔洋山人诗集》,钱为之作序。①这些都应该是王无条件站在钱一边的 原因。
又,康熙间人王应奎《柳南续笔》卷四《正钱录》条云:
昆山吴殳作《正钱录》,攻击东涧不遗余力。同时汪钝翁复为
之左袒,吹毛索瘢,势焰甚炽。计甫草深为不平,因语钝翁曰:
“仆自山东来,曾游泰山,登日观峰,神志方悚,麋,忽欲小遗甚
急,下山且四十里,不可忍,乃潜溺于峰之侧。恐重得罪,然竟无 恙,何也?山至大且高,人溺焉者众,泰山不知也。”钝翁跃起大 骂。然观《尧峰集》中有《与梁侍御论正钱录书》,亦谓此录非不 义严而辞辩,然其所列尚有未合处,得无盛气以相攻击,而未暇商 榷考证欤?由是言之,即钝翁亦未尝以《正钱录》为定论也。②
汪琬(钝翁)的《与梁侍御③论正钱录书》一文,收在他的别集《尧峰 文抄》卷三二。④梁侍御即前面讲过的鄢陵梁日缉,他与汪琬、吴殳都是好 朋友,汪的《文抄》就是梁日缉参与编定的,见《尧峰文抄》宋荤(牧仲) 序。梁日缉对《正钱录》持何态度,尚待深入考证。而汪琬的态度正如王应 奎所说的,并非一味左袒吴殳,他甚至对吴殳“盛气以相攻击”的做法提出 尖锐批评。计东的文章见《改亭文集》卷十,题目是《与周栋园书》。周栋 园即周亮工,字元亮,号栋园,祥符人。崇祯进士,入清后仕至户部右侍郎 等官,传入《清史列传》卷七九《贰臣传乙》,有《赖古堂集》二十四卷等 存世。计东《书》云:
惟念前岁春间在都门,有娄东吴修龄作《正钱录》,攻摘虞山 老人不遗余力。吾郡苕文初庵复助其焰,吹毛索瘢,自喻得志。东 徐语苕文曰:仆自山东来,曾游泰山,登日观峰,神志方悚,麋,忽
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清]王应奎撰、王彬等点校:《柳南随笔续笔》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 209—210 页。
《柳南随笔续笔》作“梁侍御”,《尧峰文钞》四部丛刊本作“梁御史”。
[清]汪琬:《尧峰文抄》卷三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欲小遗甚急。下山且四十里,不可忍,乃潜溺于峰之侧。恐得重 罪,然竟无恙,何也?山至大且高,人溺焉者众,泰山不知也。苕 文跃起大骂。然昨闻吴梅村先生盛称东言是也,敢以质之先生,并 忆昌黎地蜉大树之喻,必大笑。东与虞山未称相如,与苕文交二十 年余矣。窃见苕文著作已成大树,何苦操戈以攻前辈?今之视昔, 即后之视今,将来有为妣蜉以相犯者,即无损毫发,亦可憎,乃自 我教之耶?知与先生善,并乞言之。①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吴江人,顺治举人。尝从汪琬问古文法,但邓之 诚先生认为“其文凌厉直前,略近眉山,与琬文颇不类。”②从计东信中得 知,当时诗坛的另一位巨子吴伟业(梅村)也站在钱的一边,对计东的谑 喻表示认同。亦见钱谦益虽然降清丧节,进退失据,但他在当时的士夫群 体中一一特别是王渔洋、吴梅村一类人中,仍享有崇高地位。吴殳的《正钱 录》不论出自何种目的,都的确给自己招来麻烦,招来骂名。
钱氏门人归庄(玄恭),也是一位专好与人争执的人,他与汪琬、潘用 微(平格)等人的文字之争,几乎到了骂不择语的程度,亦见“归痴”之名 确有缘故。③归庄与吴殳有交往,《归庄集》中收有他写给吴的信。④但针 对《正钱录》,归庄专门写了《难壬》一文攻讦吴殳,指吴殳为“倾险反覆 无行之人也”,等于彻底否定吴殳的人格。⑤《难壬》以甲乙丙丁戊为与事 有关的五个人的代称,说五人“皆东南之士,以文章著称于时,而甲为之宗 主。”显然,“甲”是指钱谦益,"壬”则指吴殳。归文曰:
甲之出处大节,爱之者不能为之讳,至其文章,岂可轻加誓 议!非谓其篇篇皆尽善也。余虽从甲游,然其集中某篇某文,颇不
[清]计东:《改亭文集》卷十,《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版,第200页。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计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78页。
归庄行为古怪,当时有“归痴”之号,并与顾亭林有“归奇顾怪”之号,这在清 人笔记中多有所见。参见[清]归庄《归庄集》附录二《传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第577页。
[清]归庄:《归庄集》卷五《与吴修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3页。
[清]归庄:《归庄集》卷十《难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03页。
满意,尝以语甲,亦不以为忤;要之手笔之大,学力之到,百年以 来,实无其匹,即乙、丙亦退然自叹,以为不可及也。壬之有憾于 甲,余久已闻之,乃其始之见绝于乙而求媚于甲之事,近日丙向余 言,始知之。其上甲之书稿,至今在某孝廉所也。①
邓之诚先生说:"(归庄)杂著中《难壬》,谓吴修龄依倚徐乾学兄 弟,作《正钱》以诋谦益。”②据之,丁、戊是指徐乾学、徐元文兄弟。至于 “乙” “丙”指何人,一时难以确指。近读裴世俊《钱谦益传》,作者认为 “乙”指张溥,“丙”指吴梅村。对这桩公案的原委,作者有云:
钱谦益、张溥各是东林党与复社的领袖,复社又有“小东林” 之称,吴伟业则是张溥之门人。起初吴乔欲投奔复社,张溥厌其为 人,予以拒绝,他便转向钱谦益,以抗衡张溥。钱谦益知道后也不 大礼遇他,吴乔生恨,遂借其品行污点,写了本《正钱录》,专门 进行指摘。归庄对其“挟私怨,腾瞽说,毁前贤以取媚时贵”,向 徐乾学兄弟讨好,给予抨击,作了《难壬》,亦即向小人发难而声 讨其先媚后毁的丑态。③
以张溥、吴伟业为乙、丙所代指者,这是有道理的,但作者没有提供此 说的依据,即没有提供吴殳曾投奔复社而遭到张溥拒绝的文献根据,是一个 缺憾。作者完全附和归庄一面之说,指吴殳为“先媚后毁”的“小人”,则 不免有失偏颇。吴殳是明亡以后矢守志节的遗民,长时间奔走南北,结交民 间豪杰,潜心攻守战机乃至枪剑击剌之术,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这反 映他的心志所寄相当幽远,绝不是个仅仅以诗文取媚于时贵的帮闲者流。另 外,他同常常聚会在徐乾学碧山堂里的一批遗民学者保持着亲密关系,与东 南遗民中的坚定分子如梁逸、呼谷、蒋平格等都引为知友。梁逸在诗中多次 以“孤云”比喻吴殳,说吴殳“踪迹如孤云,有约互相待”。又有《孤云》 ~首云:
[清]归庄:《归庄集》卷十《难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04页。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归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钱谦益传》,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朝见孤云出,暮见孤云还。我独离乡邑,孤云归故山。十年劳
远心,双鬓忽复斑。何时随风飞,相依林木间。①
诗句大有意蕴,耐人玩味,“何时随风飞,相依林木间” 一句,“林木”似 暗指台湾郑氏(郑成功名森,字大木)。梁逸甚至在赠吴殳诗中说:“犹作 云龙望,可惜将帅沉。”②这几乎等于公开表露吴殳反清的政治立场,亦见 吴、梁的交情和胆识。邓之诚先生正是根据梁逸赠吴殳的这两句诗,敏锐地 指出:
修龄工于诋诃,与世瓶略,归庄目为佥壬,作《难壬》以骂
之。而孰知其为密图光复者。逸之友若此,则逸之志行可知矣。③
可惜,这中间的许多隐秘现在已经很难考得清楚了。我只是以为,对这样一 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且不可轻从一人之言而指为“小人”,这是一个草率 的结论。当然,有一点可以明确,吴殳的确存在性情偏激的缺点,无论论诗 讲武,他的议论往往过于激越,语言刻薄,所以邓之诚先生说他“工于诋 诃”,这便得罪了不少人,在这一点上归庄与他倒是非常之相似,可谓无独 有偶。
至于说吴殳借钱的“品行污点,写了本《正钱录》,专门进行指摘”, 应该是误解。《正钱录》一书专讲钱文的失误,并不涉及钱的“品行污 点”,这在计东和归庄的文章中都有明白无误的交代。吴殳对钱谦益并非一 概否定,在《围炉》《逃禅》等诗话中,他对钱一再表示推重,肯定钱在文 坛的地位,他甚至说:“常熟以牧斋故,士人学问都有根本,乡先达之关系 顾不重哉? ”④陈寅恪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他在举述了吴殳《围炉诗话》 中“推崇牧斋甚至”的五条例证后,又专门写了以下的话:
修龄之《正钱录》,乃正牧斋《列朝诗传》中,其文不合于
欧、曾(苏)者。若论诗之旨,则全与牧斋相同。特标出此点,以
[明]梁逸:《孤云》,《红叶村稿》卷一,1921年《又满楼丛书》本。
[明]梁逸:《寄吴修龄》,《红叶村稿》卷三,1921年《又满楼丛书》本。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梁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清]吴殳:《围炉诗话》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51页。此 本牧斋二字原作口口,乾隆以后因钱谦益书遭禁毁,其名号在书中往往被挖改。
免世人言《正钱录》者之误会。①
钱谦益殁后三十多年,族孙钱陆灿取《列朝诗集》中的人物传,单独刻 成《汇刻列朝诗集小传》一书。钱陆灿在《序》中曾详细记述了他与吴殳就 《正钱录》一书所发生的接触,记录下吴殳晚年的一番感悔。陈寅恪先生将 钱序节引入《柳如是别传》中,我们不妨再引其中有关部分如下:
八年冬,汪钝庵招余,与计甫草、黄俞邰、倪^公夜饮,论诗 于户部公署。出其集中有《与梁侍御论吴氏〈正钱录〉书》。钱则 心知其为牧斋公,未知吴氏何人也。比余去金陵,馆常州董侍御易 农家,易农为余言,吴氏名殳,字修龄,工于诗,深于禅,其雅游 也。遂就求其是《录》观之。大抵吴氏之论文,专主欧、苏,故讥 弹《诗集传》不遗余力,亦不知吴君盖有为言之。一时走笔,代宾 戏、客难,驳正如干条。驳正者,驳其“正”也。(以下是钱陆灿 的驳正方字,略)当是时,余犹未识吴君也。十七年,始与君会于 东海尚书、相国之家。易农适亦以事至,置酒相欢也。君慨然曰:
“曩殳以诗文谒牧斋公于虞山,不见答,不平之鸣,抨击过当,亦 窃不意公等议其后矣。”易农曰:“无庸,是书具在。窃虞学者之 择焉而不精,存吴氏之'正',则读书家之心眼日细;又虞学者之 语焉而不详,存钱氏之驳,则著作家之风气日上。” 一时以为笃 论。言犹在耳,忽忽三十年,追数前论文诸公,元亮、尔止、钝 庵、甫草、虞邰、^公、易农,并东海尚书相国,俱已古人往矣。 前三年,吴君在娄东,遥和玉峰上巳禊饮之篇,想见头童齿豁如 予,未知其在以否?而余以八十七翁,编阅是书,不觉演然流涕。②
这是一篇重要的文字,值得细读。对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笔者拟稍稍 做些疏解。
序作于康熙三十七年立春己巳,即公元1698年2月3日,至四月六日庚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93页。
[清]钱陆灿:《汇刻列朝诗集小传序》,《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戌,即公历5月15日,钱陆灿便溢然去世了。①更早两年,即康熙三十五年, 吴殳也已经去世。钱陆灿写序时大概并不知道吴已去世,故而还惦记着与他 同样“头童齿豁”的老朋友:“未知其在以否? ”这篇长序等于为《正钱 录》事件做了一个结论,尽管钱陆灿仍然坚定不移地维护钱谦益的名声,指 斥所有在诗文上攻击钱谦益的人为“妣蜉撼树” “井底之蛙”,但他毕竟记 载下了吴殳亲口表述的悔意,这使吴殳所背负的骂名多少有所缓解。《正钱 录》今已不传,就以钱陆灿在序中所驳“正”的各条看,正如陈寅恪先生所 言:“修龄所’正’牧斋之言,皆吹毛求疵者也。”②
康熙八年( 1669年)冬,汪琬正在户部主事任上,故邀集钱陆灿、计 东、黄俞邰、倪^公等人在户部公署夜饮。计东《与周栋园书》中说他对汪 琬讲的那番“泰山不知也”的话,应该就讲在这次聚会上。黄俞邰,即《千 顷堂书目》的作者黄虞稷,也是汪琬与昆山徐氏弟兄的好友,曾因徐元文之 荐入翰林院,与修《明史》《一统志》,本传见《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 传二》。倪^公,即倪灿,^公其字,江宁人,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辞考 试,官翰林院检讨,以史学见长,曾参修《明史》,撰《艺文志序》。本传 附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潘耒传》。序中两次提到的董易农,名文骥,字 玉虬,武进人,顺治六年进士,官甘肃陇右道尹。易农与王渔洋为诗友, 《渔洋山人感旧集》卷十有他的传,本人则有《微泉阁全集》三十卷存世。
康熙十七年( 1678年),钱陆灿才终于有机会与吴殳相遇于“东海尚 书、相国之家”。此时,钱、吴二人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尚书指徐 乾学,相国指徐元文。这时的二徐在政治上先后失势,幸有康熙庇护,得以 在昆山家中安养天年。不久,徐元文又出任《明史》监修,再度入京。又过 了十多年,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钱陆灿在昆山参加徐氏兄弟在上巳
钱陆灿卒年,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三《钱陆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第310页°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91页。
节(三月三日)举行的耆年会。①吴殳没有出席,但他写有诗文,并被收入徐 氏所刻《遂园禊饮集》,见卷三第三页。这就是钱陆灿讲的:“前三年,吴 君在娄东,遥和玉峰上巳禊饮之篇。”玉峰是昆山代称。遂园是徐氏在昆山 的别业。清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一三《第宅园亭》载:“遂园,在 马鞍山北麓,徐乾学所构。康熙甲戌上巳,乾学招集四方冠盖为耆年会…… 为一时盛事。”②又载,当时画家禹之鼎(慎斋)曾绘有《遂园禊饮图》,钱 随灿为之作《记》,康熙南巡到马鞍山,曾亲临遂园游憩。
《正陶录》卷数不详,佚。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O著录,“陶”指何人,内容待考。
《抚膺录》四卷,存佚不详。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著述目》、民国修《镇洋县志》 卷二五《艺文》著录,后者归之“史部”。前引《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吴 殳传云“又据吴伟业《绥寇纪略》,为《服膺录》四卷,其略言明所以亡者 有四十三失,而皆啬^果之所致,时以为笃论。” “服膺”当是“抚膺”之 讹,晋张华《杂诗》:“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抚膺。”③词义表示慨叹。所 谓“其略言明所以亡者有四十三失”的内容,又见于辽沈书社1993年据《玄 览堂丛书》本点校的《怀陵流寇始终录》卷首,标题是《流贼亡明节目》, 内容历数明朝败亡的四十三个原因。结尾云:“更有四失,不在四十三之 列,而遍于四十三失之中,则好从也,恶出也,自圣也,欲速也。贼以绝人 智勇,十六年攻战之劳,历朝廷四十三失,而后得志,国诚不易亡矣哉!”
关于这次聚会,清人笔记中多有记载。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载:“康熙甲戌 上巳,昆山有耆年之会,设宴于徐氏之遂园,宾主共十二人,合八百四十二岁。举人通判常 熟钱陆灿,年八十有三;前广西道监察御史昆山盛符升,年八十;翰林院检讨长洲尤侗,年 七十有七;……前刑部尚书昆山徐乾学,年六十有四;……右春坊右中允昆山徐秉义,六十 有二……而盛御史、徐尚书、中允兄弟实为主人。以齿序坐,即席各赋七言近体二首,用
“兰亭”二字为韵,其诗编为三卷,名曰《遂园禊饮集》。”见[清]王应奎撰、王彬等点 校《柳南随笔》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
[清]李福沂、汪箜等纂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222页。[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张茂先杂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1368页。
末署
“昆山吴殳著”。①推想《抚膺录》四卷的内容不止这“四十三失”,应 该还有别的内容,既然参照吴伟业《绥寇纪略》以成书,就可能有具体史实 的记述或考论。谢国祯先生《晚明史籍考》卷六《怀陵流寇始终录》条,据 原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钱遵王旧抄本,抄录下“戴笠自叙云”以下讨论导致 明朝灭亡的四十八事,②其内容与吴殳“四十三失”相近而字数大得多,经初 步核对,大致可以确定吴殳的“四十三失”是戴笠“四十七失”的改写。如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关于《抚膺录》内容的记述不误,则此书的写成当在 《流寇长编》之后。
《抚膺诗》卷数、存佚不详。
三种方志均未著录,唯谢国祯《晚明史籍考》卷二四载其目,归之“宫 词诗话小说传奇”类。谢先生云:“清太仓吴乔修龄撰。按,修龄,太仓 人,著有《西昆发微》等书,是书咏明季史事,目见《鸥陂渔话》。”③据 《抚膺录》的内容来推断,谢国祯先生“咏明季史事”的说法应该是正确 的,这是吴殳以诗咏史之作,惜已不传。
《答万季野诗问》一卷,存。
丁福保《清诗话》收录,凡二十七则。程千帆主编、周维德笺注的《诗 问四种》亦收录,只是将二十七则析为三十二则,内容则完全一样。④郭绍虞 先生为《清诗话》所作的《前言》中说:
考吴氏所著,有《围炉诗话》六卷,其中亦多答问之语。此卷 《答万季野诗问》中语,亦在其内,但不写明“答万季野问”。疑 《围炉诗话》较后出,此卷则是最初部分写定之稿。赵执信《谈龙 录》谓:“昆山吴修龄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 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他所说的《与友[清]吴殳:《流贼亡明节目》,《怀陵流寇始终录》,辽沈书社1993年版。
谢国祯:《增订晚明史籍考》卷六《农民起义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第 254—262 页。
谢国祯:《增订晚明史籍考》卷二四《宫词诗话小说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第1081页。
[清]王士祺等著、周维德笺注:《诗问四种》,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81一 198 页。
人书》,即指这一卷。《谈龙录》中所称引吴氏之语,都在此卷中。①
万季野,即黄宗羲的弟子万斯同,浙东史学的开创者之一。按,康熙 十八年己未(1679年)三月,一度宦场失意后在昆山赋闲的徐元文,被康熙 起用为《明史》监修,起行时,他特意邀请万斯同同行。抵京后,万斯同坚 持不受清朝官阶俸禄,寄居在徐乾学在北京的住所碧山堂里,以布衣身份参 修《明史》,此后在北京耽留二十年之久,成为《明史》的实际主修人。这 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掌故。②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将万斯同问诗 于吴殳的时间,定在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主要依据便是吴殳在《围 炉诗话-自序》中说:“辛酉冬,萍梗都门,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其 有及于吟咏之道者,小史录之。”③当时也是碧山堂常客的阎若城,在《尚 书古文疏证》卷五中说道:“昆山吴乔先生,当代之善论诗者也。或问曰: '初、盛、中、晚之界如何?’答曰:’商、周、鲁之诗同在颂,文王厉 王之诗同在大雅……’”④这段议论的“问”,与《答万季野诗问》之三相 同,但“答”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却与《围炉诗话》卷三第一条完全相同。 这也反映了《答万季野诗问》与《围炉诗话》有分有合,原本并不是同一部 书,后来被吸收到了《围炉诗话》中。《围炉诗话》中屡屡提到的“东海诸 英俊”,有万斯同及其侄万选等,自然还有徐乾学弟兄及其宾客。《万斯同 年谱》认为,阎若域《尚书古文疏证》卷五提到的“或问”者,就是指万斯 同,这倒未必然。如上所考,阎若城所记述的问答内容,与《答万季野诗 问》并不相同,阎的记述显然是来自《围炉诗话》,而《围炉》已将《答万 季野诗问》全部融入其中。康熙二十年辛酉,万斯同四十四岁,吴殳则已是郭绍虞:《清诗话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142 页。参见
[清]全祖望撰《万贞文先生传》,载黄云眉选注本《结埼亭文集选注》,齐鲁 书社1982年版,第296页。又,[清]方苞著、刘季高点校《方苞集》卷一二《万季野墓 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
[清]吴殳:《围炉诗话自序》,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阎若醵:《尚书古文疏证》卷五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清乾隆十 年(1745年)眷西堂刻本,第487页。
七十岁的老人了。
《答万季野诗问补遗》一卷,存。
周维德笺注的《诗问四种》,在收入《答万季野诗问》外,又收有《答 万季野诗问补遗》一卷,凡三十五则。《补遗》内容不见于丁福保《清诗 话》,对此,周维德在《诗话四种-后记》中有所交代:“我们把《围炉诗 话》中有关论诗问答之语,凡《答万季野诗问》未著录者,作为补遗辑录, 名《答万季野诗问补遗》。”据之,《补遗》乃是周维德从《围炉诗话》中 辑出来的,并非吴殳原有此书。
浏览1,4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