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古人质朴,少涉杂事”是馆臣模糊其词的说法,射法、剑道关 乎戎事,属“国之大事”,岂能视作“杂事”?关键在专制体制下文化观念 发生了变化,“兵技巧”被国家垄断,民间武艺被边缘化,甚而不断走向虚 花,致使没有多少具有真实价值的著作问世,此类书不但越来越少,而且被 读书人所歧视,只能滑落到子部杂家的“杂品”类,不亦悲哉!
汉承先秦遗风余烈,依旧保持忠勇尚武的世风,不但兵家类图书众多, 而且民气强劲,故而剑技、手搏等都有传承,有著作存世。虽然曾经遭遇秦 火,造成严重的文化断裂,但汉代仍能搜集到多种此类图书,实际上不过是 坑灰之余,原本应该更多。举例说,司马迁说他的上世在赵国者“以传剑论 显”,但后来却没有片言只语传世;《吕氏春秋》原有《剑伎篇》,后来的 传本中并无此篇,亦见已经亡佚。②所以《汉书-艺文志》独具眼光,用图书 目录真实地反映了先秦和秦汉文化的特质。隋唐以后此类图书明显减少,这 同后代专制王朝越来越严峻的禁兵律令和禁断民间私传武艺有直接关系。这 一情况似以宋朝开始更加趋向严峻。宋朝禁兵之令颁而又颁,以至于对民间 社会活动中神灵们所执掌的仪仗兵杖都有严格规定。先是只能用竹木制作的 代用品,后来连这也不行,只能用“腊纸等裹贴为刃者”,这就是“银样腊 枪头”的来历。③所以,《宋史-艺文志》的“兵书类”图书多达三百多种, 然细审书目,属于“兵技巧”者似乎一无所见。其次,唐以后军旅武艺自有 一套训练传授的制度,有职业教头世代传承,不必或是不允许载诸文字。民 间习武活动虽未完全绝迹,但读书人不屑于著书立说,一般武人又无此能
[清]纪盼编:《四库全书总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 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此段文字亦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三,景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23页。与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 目》卷一百二十三的“右杂家类杂编之属”则有较大区别,原因何在?兹不考论。见[清] 纪的编:《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4页。
马明达:《短剑与长剑》,《说剑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第24页。
马明达:《朴刀与“朴刀局段”考》,《文史》1999年第3辑,中华书局1999年 版,第237页。
力。拳打脚踢的“争交”在宋代曾十分流行,官方屡有禁约,但禁而不止, 甚至还有地方长官默许的大规模赛事。这是我国古代武术竞技活动中相当辉 煌的一页,然而却没有存留下任何技术性著作。我想,这仍然是文人不屑而 “好汉”们不能的结果。
宋代图书目录的编纂者们,已经将有限的武艺图书归之“杂艺术类”, 他们居然将与国家武备密切关联的射箭图书,同书画、棋牌以及牛马经之类 混为一类,无论如何,透露出了对武事的鄙夷心态,是宋人重文轻武价值观 的显露。《宋史•艺文志》是元人编纂的,但这种分类并非元人的创造,而 是从宋人那里沿袭来的,因为宋人的目录学著作如《崇文总目》《直斋书录 题解》《郡斋读书志》等,都是如此编法,元人不过亦步亦趋而已。
宋元以后,理学大兴,“一动不如一静”之说弥漫天下,与之相应的拳 勇之技和冷兵器的实战价值慢慢衰落下来。而重文轻武的意识却深深根植 于文人头脑中,并且不断理论化,渗透到封建教化中,被大多数文人奉为教 条,渐渐地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倾向。我曾说过,重文轻武恐怕是中国封 建社会后期文化悖谬现象中贻害最深的,直到今天还不能说已经得到根本改 变。武术类图书不被学人所重视,刊刻者少,收藏者少,留心著录者更少。 在民间,它不得不主要以抄本形式传存,抄来抄去,自然越抄越少,越抄越 乱,实际坠入恶性循环。所以,迄今宋元以前的武术古籍,只有少量的射书 幸存下来,其他的兵械武艺图书基本上无所孑遗,只有一本传为五代或北宋 的《角力记》幸存下来,真如凤毛麟角。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武艺古籍,绝大 部分是明清两代的,而且刻本不多,主要是清代或传为清代的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明清之际惨痛的鼎革之变,一些知识分子有了对 理学的反思,也有了对武艺的重新认识,一时间南北都出现了喜好武艺的读 书人群体,程宗猷、黄百家、王余佑、傅眉、吴殳、颜元、陆椁亭等是其代 表人物。还有些人虽不习武,但愿意与武艺家交往,开始留意武艺图书。若 要举例,似以明清之交的文坛盟主钱谦益(牧斋)和他的侄子钱曾(遵王) 为代表。钱谦益交结了包括石电(敬岩)在内的多位民间武艺高手,崇祯八年( 1635年)石电在安徽战殁于流寇,钱氏撰《哀词》以志纪念。①钱氏学识 渊博,文化视野比之一般学人要宽广得多。他的藏书见于《绛云楼书目》, 这部并不能完全反映钱氏藏书的目录中,我们看到属于“兵家”的《少林棍 法阐宗》《射法》《武备志》等,属于“杂艺”的《捶丸集》《剑经》《丸 经》《蹴鞠谱》《江淹铜剑赞》《投壶仪节》等;属于“道藏”的《铸剑秘 诀》等。可见钱谦益已关注到武艺图书。②受钱谦益影响,钱曾也喜欢藏书, 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成绩更显突出。他的多种藏书目录被后世汇编为《虞山钱 遵王藏书目录汇编》,又有《读书敏求记》一书,被学者尊为“古代目录学 经典之作”。晚清长洲学者章锭汇集各家之校,完成《读书敏求记校证》一 书。从《目录汇编》所收录的书目看,钱曾确有高明处,首先,他将武艺类 图书归之“兵家”,而不是宋代以来的“杂艺”,其中既包括戚继光《纪效 新书》十四卷、《射书》四卷这样名副其实的兵书;也有《少林棍法》三 卷、《白打要诀》六卷、《拳法长拳三十二势》一卷等三种民间武艺图书。 将之也归类于兵书,明显是向《汉书-艺文志》回归,是目录学上的正本清 源之举。③第二,他所收录的《少林棍法》《白打要诀》《拳法长拳三十二 势》三种,在《读书敏求记》中写了一些《跋语》,虽文字不多,但可以说 开创了对武艺图书做目录学考证的先河,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如唐豪的《武 艺图籍考》就明显受此影响。钱跋《少林棍法》三卷有云:
茅元仪采之刻入《武备志》中,此从稿本缮写者。或谓“图 诀”俱是枪法,程冲斗云:“千打不如一劄。”故少林三分棍法, 七分枪法。兼枪带棍,此得于棍法之深者也。④
这条简短的跋语对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的版本源流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亦见钱曾眼光敏锐,能抓住少林棍法的要点,这恐怕与他平素留心武艺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七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3页。
[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二,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43、53、54、55等页。
[清]钱曾撰、瞿凤起编:《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15。页。
[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钮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第268页。
有关。另有对《白打要谱》的一段跋语,也是稀见的武艺图书资料,同样有 版本学和武术史的价值。兹引之如下:
今盛传宋太祖长拳三十二势,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
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以至绵张之短打,各擅所长,表 表著名于世,颍川汪伯言集诸家之应变,备成要诀,与少林棍、杨 氏枪并艺称独绝矣。①
据此,《白打要谱》作者是“颍川汪伯言”,这是重要信息,汪伯言是 武术史上一位值得深究的人物。也可看到钱曾对戚继光《拳经》相当熟悉, 他所收藏的《拳法长拳三十二势》一卷,应该就是《拳经》的单刻本或抄 本。这种单刻本确有传存,如日本藏《武艺要法》实际就是《拳经》的单 刻本,这对研究《拳经》的源流无疑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章饪的按语 中说:
《竹崎董传抄书目》有《拳法集要》一卷,不著撰人,不知与此书异同若何。②
这同样是一条有价值的信息。“竹崎莓”亦作“竹崎盒”,清康熙间杭 州藏书家赵魏的斋号,赵又号晋斋,擅书法,善考据,藏书亦富,有《竹 崎莓传抄书目》一卷,但只有抄校本存世,流传不广。③《拳法集要》是否 存世,暂无所考。这说明清代初年,私人藏书家已将武艺图书,特别是拳谱 一类图书纳入到藏书范围内。从藏书史来看,这是一个变化,尽管这一变 化并不显著,但对长时间遭受冷遇的武艺图书而言,毕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 情况,说明武艺的社会属性开始发生变化,自身出现了趋向近代武术的潜移 默化。
更大的变化是发生在晚清到民国时期。随着武术走热,人们开始关注和 收藏明清武术图书,因为有利可图,重新影印行世者不一而足。武术研究
[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钮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第268页。
[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钮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第268页。
吴啥:《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7页。来新夏:《清代目录 提要》,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7页。
者的出现,也使一些长期隐匿民间的稿本抄本被发掘出来,与太极拳有关的 诸如《六合拳谱》《陈氏拳械谱》《长拳图谱》等,以及《甚氏武技书》等 都是这样出现的。但总体上数量不大,流通也很不广,这从民国书贾孙殿起 的《贩书偶记》和《续编》的子部“兵家”和“杂艺”类书目中可以有所 了解。
据我多年来的粗略摸索,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武艺图书,首先是那些出 自明清军旅和民间武艺名家之手,又有著录资料可供考镜源流的图书,只是 这些图书数量不多,刊本稀缺,又星散于海内外,或长期尘封架上,鲜为人 知。以至近年来由国家组织力量编纂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 目》等重大书目中,都多有缺略。其次,是散藏在私人手里的抄本和稀见刻 本,其中大多是清代文本,少量是民国传抄的清代拳谱之类。这部分的著录 情况就更严重缺失了。所以武术古籍的确是我国古代图书中一个相当清冷的 领域。
现存武术古籍大致有四类情况。
第一类是武术专著,如明俞大猷《剑经》、赵光裕《棍法》、程宗猷 《耕余剩技》、无名氏《拳棍体式》、明遗民王余佑《十三刀法》、清吴殳 《手臂录》、张孔彰《拳法备要》等。
第二类不是专著,而是以篇章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作中者,如 明代唐顺之《武编》、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子颐 《武备要略》、郑芝龙《经国雄略》、清黄百家《学箕稿》等书中,都收有 武艺内容。这一类情况较前类复杂,涉及的书多,每种书的武术篇幅量也多 少不一,有的虽然只是一些零零星星的东西,但其重要性却不在一般专著之 下。以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十八卷本为例(另有十四卷本等),书中只有 五卷内容是拳术器械技艺,但这几卷的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的卷十四《拳 经捷要篇》,是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拳术图谱,从来都被民间武术家奉为经 典,它对明以后古典武术向近代武术的转化有深远影响。此外,第十卷《长 兵短用说篇》,完整地记述了明代步战枪法的一个重要流派“杨家枪”的技 艺,其价值在明清同类著作中允称上乘,自来也备受武学家的重视。
第三类是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古典抄本国内各图书馆零零星星有所经 见,数量不大,但确有精品。如北图所藏吴殳《无隐录》清抄本,是海内 孤本,我甚至怀疑就是吴氏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予收录,是个缺 憾。幸得70年代末我取得复印本,现在可以公之于世。现在的图书管理日益 趋严,借读和复制都极不容易,以至我所知道的各地图书馆的一些藏本,都 难以拿到复印本,只能暂告缺如,犹待方来。民间收藏品,原本品流驳杂, 传布不广,很难做出数量与质量的准确评估。但近些年因为网络旧书市场兴 起,许多古旧珍稀抄本浮出水面,一些有心的收藏者不惜踊跃购进,这是令 人欣悦的事情,可以说使武艺文献发生重大改观,也必定会对武术史和武术 理论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类是两种情况,其一是流传海外的武艺著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 都有一些国内未见的重要传本,如藏于美国的《麻札棍谱》、日本的《武艺 要法》《经国雄略》等。其二是周邻国家刊行的汉文武术著作,其内容主要 来自中国,有些还是中国已经不再流传了的。这在日本、朝鲜都有发现,如 朝鲜刻《御定武艺通谱》《武艺诸谱翻译续集》等,一向不被国内学界所知 晓,更不要说武术界了,都有着极高的价值。这些图书使我们比之前辈学者 如唐豪、徐震等,看到了更多东西,我们有理由在武学研究上比前人做得更 好一些。
综上,包括一部分射箭、蹴鞠、弹弓、摔跤类的图书,以目前所知,我 国武术古籍总数大约在二百种以上,今后做进一步的搜寻挖掘,相信数量 还会有所增加。其中《纪效新书》《剑经》《手臂录》《甚氏武技书》和多 种版本的《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的相关资料等,都已有人做过点校整理工 作,有通行版本问世,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其他明清刊本和抄本,传布 不广,而且多为私家皮藏,长期以来不能为武学研究发挥作用,这自是一件 憾事。民国时期武术图书曾经趋热,出版量甚大,总体而言存在质量上良莠 悬隔的问题。其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即使如套路类的图书,也有渊源有自 的佳作,自应受到重视。只是我们对民国武术图书的底细还不很清楚,还需 要进一步摸底。
文献学的根基是目录,而武艺文献不论存佚,至今还缺少一个权威的目 录学著作,更不要说文献概论这样的著作。其实这并不是特别高难的事情,只要认真钩沉考稽,探颐发隐,一个基本的目录体系大致上可以梳理得出 来。但对武学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任何一门传统学问,都必须有 它自成领域的文献体系,并引申出它独立的文献学,又必须以目录学作为入 学之门径。国学领域里的任何一门学问概莫如此,武术自不例外。没有这一 层,不明其学术渊源,搞不清传承流变的规律,也就提炼不出有宏观意义的理论认识。
我曾说过,唐豪是迄今唯一一位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做过系统料 理的学者。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唐豪发表的《中国武艺图籍考》及其《补 篇》,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和许多论文专著, 是本世纪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的划时代著作,也是武术目录学和文献学的创 制奠基之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著作也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失,这很 正常,我们既不必为贤者讳,也不必横加指议,重要的是深入认识他的开拓 精神和学术成就,学习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武术识见,把他所汲 汲开创的武学事业继承下来,并加以恢宏发扬。遗憾的是,唐豪所开创的武 术文献学和目录学,在他以后竟成了一门绝学,不但后无来者,而且连他的 著作也差不多成了无人问津的尘封之物。这是一个耐人深思的现象,深入探 索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研究当代武术为什么不断萎缩衰变的原因,对分析武 术理论持续浅薄化的原因,都会有一定帮助。
值得欣悦的是,近几年来,武术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改观,甚至渐渐酿成风气,正在对武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翰海文化工作室,先后联手整理出版了 《国术丛书》《武术古籍珍本丛书》《老拳谱辑集丛书》《武功秘笈丛书》 《武学丛书》等多批武术古籍,所收图书种类甚多,其中不乏稀见古籍珍 本,扩大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最近又编印了以《山西姬氏武学》和《福建南 少林》为标题的一批清代拳谱,其中如《倚山武论》《六合拳谱》《五剪三 形》等,都是世所罕见的本子,弥足珍贵。在竞争激烈的出版行业中,无不以畅销书为追求目标,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独辟蹊径,以武艺古籍的整理出版 为事业,令人感佩不已。
另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直关注武艺图籍的收集与整理,首先 在寺内建藏经阁以收藏内外典各种图书,对武术图书尤为留意搜求,多年 来积微成著,使藏经阁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武术图书馆。其次,方丈还积极支 持大型武术丛书的编纂出版,2008年主编出版了《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 三十卷,凡收录民国国术期刊四十余种,民国武术期刊大致尽收无遗,其中 一些是非常珍稀的文本,对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举嘉惠学林,举 世称善,可以说是当代武术文献学的奠定之作。其后,方丈又聘请金庸、汤 一介、黄心川、马明达担任顾问,成立《中国武术大典》编辑委员会,着 手编纂这部前所未有的大型武术丛书。历时数年,终于在2012年正式出版面 世。《大典》凡收录古代到民国间的武术图书三百多种,分编为一百册,每 种卷首有编者撰写的简要解题。从所收图书看,《大典》所收书仍以民国图 书居多,但重要古籍多已收入,应该说是至今为止收书最多的武术丛书,是 故仍然受到读者好评。这样的工作不是由国家设置的武术研究院完成,而由 少林寺主持完成,也彰显了少林寺对中华武术事业的责任感,可谓有益当 代,传颂后世。遗憾的是一些解题间有疏漏之笔,似乎需要做更细密的斟酌为是。卷帙浩繁,此亦所难免者。
武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与相邻学科的交流,吸 纳多学科的武术爱好者进入武学苑地,通过必要的思想碰撞,逐步形成跨 学科整合的学术态势。长期以来,武术界与其他学界关系漠然,没有建立起 广泛而有序的学术关系,高层位研究成果连发布的地方都没有,发表了也很 难引起学界关注,可谓枯守空寂,画地为牢,然后主管部门封赠什么“十大 名教授” “十大专家”之类,自娱自乐,江湖气十足,一向被学界所睥睨。 我们不该忘记,20世纪初,文学史家郭绍虞(希汾)曾兼职上海东南体育学 校,为了方便教学,他在短时间内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从 而揭开了中国体育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此后翻印了不知有多少次,一直到2。 世纪80年代才被新作所取代。相近的例子,二三十年代,古文字学家胡福玉 (朴安)以太极拳闻名,他不但是太极拳原理的积极研究者,写了多篇论 文,还与太极名家陈徽明等交往甚厚,经常参加国术活动,曾经是民国“六 运会”的国术裁判。杰出的画坛泰斗黄宾虹,以及白石老人的高足弟子李苦 禅等,都是武术爱好者,与武术家多有交集。此外成就卓著的武术史家唐 豪、徐震等,也都不是吃武术饭的,他们各有专业,学养宏深,所以能积极 引领武术研究进入学术殿堂。武术是公众文化,喜好者百分之八十以上出于 个人爱好,与官办武术的金牌、段位之类没有太多关系,也不在乎什么家不 家段不段的。武学如同一切学术一样,是天下的公器,不可以由任何部门和 圈子垄断,垄断是自衰之道,断不可取的。正因为有许多体育界以外的学者 和社会人士的积极介入,才有民国时期武学的上升之势,也使得包括武术在 内的民族体育学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当前武术文献学的繁荣局面显然也不 是武术主管部门的功绩。我们郑重回顾一下这些往事,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有 益的启发。
六、结语
《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是我以绵薄之力选编的一部古代武艺图籍丛 书,定名“古代”是因为收书时间下限定在清代以前,民国图书除个别之 外一般不收。所选古籍总数为一百种,因卷帙浩繁,经与出版社商议,决定 分为上下两辑出版,上辑收书四十六种,下辑约五十余种。分辑主要依据选 入和编辑工作的先后,并不以成书的时间为顺序。有鉴于今存武艺古籍多数 是传抄本,而且不少是公私收藏的孤本,暂时无从校勘,而有些抄本错字漏 字等,也是研究者容易看得出来的,所以所收图书一律采用影印方式,不作 校注,只在每部书前写一个简要的解题,提出编者的一得之见,谨供读者 参考。
这项工作进行了多年,时间主要耽延在拟定图书的搜集和一次又一次的 选择上。近年,可选的图书明显增加了,选此选彼就有了取舍斟酌之难, 所以差不多历时五六年才得以完成。副主编马廉祯与我朝夕相伴,有臂指相 使、甘苦与共之乐,为本编进程付出了许多辛劳,我们父子也继续享受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欢乐情趣。如果没有廉祯的全力介入,困难可想 而知。
本编的完成得益于许多热心朋友的慷慨相助,没有这些源源不断的支持 和帮助,收书的数量质量和进展时间都会又当别论。古人云:“为仁则必 资于友朋之助。”信哉是言!因此,我要在这里专门向这些朋友表示真诚的 谢意。
首先,向最早提供了资金支持的新疆吴志强先生表示感谢。志强先生是 经武术界的老友方汝楫兄引荐的一位民营企业家,我们在广州的一次偶然接 谈中,就对本编在筹谋中遇到的困难表示深切关切。不久,即慷慨提供资金 支持,并始终对我的所有工作表示关注。古道热肠,雪中送炭,使我的工作 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慰勉。诗曰:“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谨此咏奉远在西域的志强先生,愿我们一起为《丛编》的落地 有声而歌之舞之。
同时,我向武术界的老朋友马伟焕先生表示感谢。马先生是我徙居岭南 后交往最多的友人,我们进入武术的门径不同,寻求武学真谛的经历亦有不 同,但对武术的深爱如一脉相通。伟焕兄不仅时时关注本编的进展,而且还 给以资金相助,而今《丛编》终于问世,想伟焕兄也必定与我欢悦与共也, 毕竟我们一起为中华武学的复兴做了一件事。
台湾逸文出版公司刘康毅先生,是一位热心于武术图书出版和收藏整理 的青年学者,在武术界谦和自守而清誉素著。早在2003年,康毅为我在台湾 出版了《武学探真》上下册,使我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武学观点得到台湾武术 人士的了解,认同之声时有所闻,甚得我心。《丛编》启动后,富于收藏的 康毅兄又向我慷慨提供了他多年来收集的珍贵抄本,任我撷取选用。康毅的 藏本丰富和提升了《丛编》的水平,对此,我要对康毅珍重道谢。
意大利朋友黄元明先生,深爱中国武术,是道教文化的研究与遵奉者。多 年来我们常常以武学的广泛内容为话题,会心交谈,彼此多有所得。黄先生也 是武术图书的热心收藏者,他将全部藏书送到广州我的家中,由我从容选取, 令人感动。他的藏品中确有一些难得的本子,对《丛编》内容多有补益。
深圳刘志宇先生,是我近期才结识的一位年轻的武术图书收藏和影印本 的发行人,一向热心武学研究和交流。他对《丛编》工作非常支持,无条件 地向我提供他的藏书,有些虽然是复印本,但仍然很有价值,不仅扩大了我 的选书范围,也使一些长期沉寂的资料能为学者所用。
此外,为我的图书搜集工作提供过帮助的,还有美国友人韩宁先生,韩 宁先生是一位执著的武术史研究者,为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美国藏书信息; 从我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的日本学生本多雄智君,热爱马氏通备武学,研习 多年,锲而不舍,已经成为日本通备武学的代表者。多种日本收藏明清武艺 珍本,都是经我提出目录,由本多隆智君从日本找到并提供了复印本。
最后,我要郑重感谢长期以来支持我学术工作的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 尚,感谢方丈为我提供了少林藏经阁藏书,并亲自出任本编顾问,对我的工 作多所教益。还要感谢齐鲁书社宫晓卫社长和刘强编辑,在长达三年的合作 历程中,齐鲁书社认真负责的敬业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不孤,必有邻。”没有以上朋友和各方贤达的鼎力支持,《丛编》 的完成真是难以想象。
参考文献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唐]李筌:《太白阴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台湾 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 [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 [元]何异孙:《十一经问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4册,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 [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7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6] [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中西书局1932年版。
[7] [清]李雄纂、王源订:《颜习斋先生年谱》,《颜元集》,中华书局 1987年版。
[8]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9] [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10] [清]钱曾撰、瞿凤起编:《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5年版。
[11] [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铿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7年版。
[12] [清]乾隆敕撰:《钦定周官义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8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清]永瘩等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清]纪购编:《四库全书总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 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清]纪盼编:《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等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吴啥:《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1981年版。
[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
来新夏:《清代目录提要》,齐鲁书社1997年版。
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年版。
马明达:《朴刀与“朴刀局段”考》,《文史》1999年第3辑,中华书 局1999年版。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马明达:《“武学”浅论》,《武学探真》,台湾逸文出版公司2003 年版。
马明达:《说剑丛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体育文史》1999年第5期。
一条杆棒等身齐
《水浒传》武艺札记选
马明达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一位个人经历中有许多传奇故事的君王。宋 元以来的古典小说中,多称他为“赵太祖”;明清以来的武术典籍中,有 以他命名的“太祖拳” “太祖棒”之类。赵太祖原本与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 江故事并无关系,作为英雄侠义小说的《水浒传》,却可以溯源于以赵太祖 与杆棒为标志的杆棒类话本上,今本《水浒传》也依然保存着不少杆棒话本 的特色,杆棒在故事里的位置十分突出。于是,我想有必要专门讲讲这个问 题,讲讲为什么赵太祖会成为杆棒话本的标志,为什么《水浒传》里会多次 提到太祖武德皇帝留下的“一百杀威棒”。
浏览3,1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