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南亚、南亚运动会上的太极拳项目,过分注重太极拳的竞技水 准与现代体现难美性的体操等项目是否接近,而太极拳套路的推广不应该 仅仅局限于技术的高难度,忽略了太极拳“技击”的本质属性及“阴阳五 行”的文化特质,无论在训练或竞赛中都没有将它们体现出来,因此,太 极拳标准化套路的设定应该更加注重太极拳内在的本质精髓。太极拳的套 路的标准化应在尊重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武 术套路竞赛规则》中的太极拳套路的有关规定,创编出一套删繁就简、便 于学习的标准化太极拳套路,对套路的结构、内容加以调整,鼓励个人对 太极拳标准化套路的创新,在体现太极拳阴阳哲理的同时强化太极拳拳舒 展柔美、实战技击的特点,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京剧、杂技等与中华传统武 术有关的项目进行整合创编。还可以在现有国内、国外标准化太极拳套路 的基础上征集东南亚、南亚各国太极拳练习者的意见,集思广益,对太极
拳进行再加工,强调太极拳的精、气、神,最终制定出面向东南亚、南亚 国家的标准化内容的太极拳标准套路。
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的推广仅仅依赖国家的支持,不可能走得更远。 目前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的推广途径主要是国家武术协会、孔子学院、 当地高校下设的特色课程及各地区民间武术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活动的 灵活性,强化太极的宣传力度,标准化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太极拳在东南 亚、南亚的推广主要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既要引进来,积极同东南 亚、南亚太极拳组织合作交流,邀请东南亚、南亚太极拳代表团互访,并 组织各种教练员培训办输送大量太极拳人才,也要走出去,召开新闻发布 会,举办太极拳知识讲座,表演展示太极拳等方式加大太极拳的推广力度。 积极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政府、高校、太极拳组织讨论,制定标准化太 极拳体系,规范“引进来”“走出去”太极拳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太极拳的 多元功能。完整的太极拳标准化体系,将能有力地保证太极拳在东南亚、 南亚的推广。
跆拳道的标准化成功建设是太极拳标准化需要借鉴的,跆拳道经过多 年的发展,现在是全世界推崇的一项体育运动,完全形成了独立的国际组 织和正规的国际比赛。跆拳道的级位的练习内容简单、易懂易学、划分较 细能满足学员的成就感和进取心,跆拳道的这种严格的标准,简单易行的 段位系统,成就了跆拳道享誉世界的成就。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中 国武术协会召开的协会主席和秘书长会议上指出:武术的标准化与段位制 的实施,是大势所趋,是武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太极拳在东南亚、 南亚推广的标准化实施需要太极拳段位制的实施,为东南亚、南亚太极拳 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太极拳段位制的确立也为武德、 技术等方面的规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标准化的要求下,完善太极拳段 位制中存在的问题,在规范的基础上做到简单化。段位制的实施,首先要 有统一的太极拳段位制的实施准则;其次要有统一的授予机制,在太极拳 标准化势在必行的今天,需要对段位制的授予机制进行完善;最后对段位 制的授予要严格把关,确保太极拳段位制度的规范性。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 极拳的传播的受众就是东南亚、南亚民众,为了太极拳更快的对外推广, 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等也应理所当然 地受到我们的重视,例如书籍,太极拳书籍是武术标准化推广过程中的重 要载体,是太极拳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代,网 络也日益成为组织广泛使用的传播手段,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太 极拳宣传方式的标准化进程,促进武术在东南亚、南亚的推广。要想太极 拳在东南亚、南亚的传播方式更加趋于标准化,自然需要我们对传播手段 进行规范。目前,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并没有普及度较高的太极拳教材及 资料"没有一个标准模式,因此,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的标准化建设还 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在对太极拳进行管理的同时要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 进行书籍、录像的整理出版,丰富太极拳内容形式,使太极拳向标准化方 向发展。
4结语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大背 景下,太极拳文化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推广显得任重而道远,太极拳的 标准化建设是其在东南亚、南亚推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推广的过 程中,标准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东南亚、南亚民 众对太极文化内涵的认同,缺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竞赛规则、内容、制 度的标准化问题;礼仪、道德文化的不突出;宣传方式的缺乏标准性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强化太极拳在东南亚、南 亚推广的标准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竞争力,扩 大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霞光.武术发展将推进标准化[N].人民日报,2011-02-10.
- 王静.办好武术运动会加强标准化建设[N].中国体育报,
-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陈蓄.中国武术标准化“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8).
- 郭玉成,康戈武.中国武术的“标准化"战略[J].武术科学, 2009, 6 ( 12).
- 王国凡.“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 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 2).
- 高小军.重视前沿课题研究引领武术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4) : 117.
郑怀贤武学:飞叉风采奥运行
周充鄂建卫王明建
【摘 要】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以郑怀 贤飞叉绝技为脉络,揭示了郑怀贤的求学路途和赴奥的历程。窥探了当时 的江湖技术一飞叉在国内外的不同对待:国内视为有之不嫌多,无之不 嫌少;国外却冷眼看国人。郑怀贤飞叉的出类拔萃,使得中华武魂响彻国 外,飞叉的外传也使得郑怀贤的绝技得以面世,同时,从郑怀贤的飞叉风 采中看到了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其武术精神值得镜鉴。
【关键词】郑怀贤;武术;飞叉;国术
【前 言】郑怀贤,我国著名武术家、中医骨伤科专家,原中国武术协 会主席,“武医结合”的双料泰斗。其一生集众多衔位,创造了武术文化的 璀璨篇章,其三大绝技中的“飞叉”,诠释了中国武术的精髓与深奥,虽其 人已逝,然其意犹存,文章通过对其飞叉外传经历的讲述以再现郑怀贤的 飞叉风采和赴奥的辛酸。
1飞叉求学路漫漫
郑怀贤(1897-1981 ),河北省白洋淀安新县安新镇人,一生中最珍视 的三大技击绝艺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擒拿。出生于农民世家的郑怀贤, 少时求艺,有着鲜为人知的陈年旧疼,据记载:郑怀贤三岁丧母,八岁丧 父。依靠兄长只读了四年私塾⑴。父母相继去世的打击使得“穷人的孩子必 须早当家”,开始懂事的郑怀贤,11岁就跟着江湖人称“铁臂”的魏金山学 习飞叉,据文献详载,“小怀贤正和伙伴们在一棵大树下聊天,一个胖乎乎 的小孩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家附近来了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力气特 别大,玩起飞叉呼呼作响。'……只见那大汉收住拳脚,拿起地上的钢叉。
那钢叉像着了魔法似的在大汉身上上下旋转,并发出一圈光环,使人无法 近前。突然,大汉将钢叉停住,然后用力往下一挥,钢叉纹丝不动地插在 地上。”看到此景的小怀贤与小朋友们都惊呆了⑵。求学若渴的郑怀贤,以 虔诚的求学态度打动了魏金山,又因郑怀贤天生聪慧,好动头脑,深得魏 金山喜爱,魏金山也将其叉学精技悉数传给了郑怀贤。1924年,28岁的郑 怀贤在魏金山的推荐下又拜孙禄堂为师,在太极、形意、八卦方面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提高原来所学的擒拿、飞叉和戳脚翻子等方面的技
艺。

图1郑怀贤教授铜像
关于郑怀贤学叉的又一说则是:郑怀贤于1909年,跟新安号称“飞叉 大王”的李洱庆学飞叉。郑怀贤跟着李洱庆学飞叉的同时,又兼学得一手 接骨、捏腰好本领。历时七八载,他便已成为有名的“新飞叉大王”日】。
纵观郑怀贤学叉师从各处,其主要脉络呈现出了郑怀贤具有丰富学叉 的经历,从郑怀贤学叉的经历来看,势必经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 磨砺,外加社会环境和家庭现状的不景气,使得郑怀贤的求学漫路充满重 重的艰辛与坎坷。
2飞叉绝技风采
郑怀贤擅长练飞叉,其飞叉上镌刻着“神乎其技”四个字,这正是他 武功技艺最为精辟的概括〔气郑怀贤的飞叉绝技既沿袭了师父的风格,自己 在演练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飞叉思想,据郑怀贤飞叉文字记载:“只见 老人手持一把2米多长的飞叉,稍微运转了一下,便开始用手专供飞叉。 接着将飞叉放在后背、胳膊上旋转。随着一声脆响,老人将旋转的飞叉高 高抛向空中,飞叉竖直向上。眼看就要落在地上,老人迅速将飞叉稳稳地 拿在手中,然后又将飞叉反转、背后抛、背后接,空中旋转、两手交叉旋 转……装饰架桥等飞叉花样。”⑶郑怀贤的飞叉风采,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记 载,更深层次的精髓还未被发觉,遗憾的是,郑怀贤的飞叉绝技风采几乎 不能再现,几乎失传。

图2郑怀贤飞叉表演
为国争光,赴奥运
“扬我国技于奥运,震惊洋人于武术\ 1936年,张之江、王子平、佟 忠义等评选委员在选拔赛中,选出了郑怀贤、温敬铭、寇运兴、张文广、 张尔鼎、金石生六名男运动员及傅淑云、翟涟源、刘玉华三名女运动员组 成国术表演队,郑怀贤的飞叉项目则是在加试中选拔出来的。郑怀贤早在 1931年任职上海永安公司、专职练飞叉时,就已经艺冠全上海⑹。在第11 届奥运会上,郑怀贤等人更是在国外使武术能够扬眉吐气,使得洋人对国 人刮目相看,此次奥运代表队比赛虽无突出成绩,但国技在奥运的表演中, 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和诠释。实际上,此次国术表演队员历经了一波三折, 才达到奥运表演的彼岸。
3.1众志筹款赴奥运
郑怀贤一生时逢乱世,历经沧桑。时值外有列强瓜分、军阀混战、日 本侵略,内有国共纷争,数不清的痛苦和磨难持续缠绕在中国这片饱经风 霜的土地上,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战乱之后,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⑺。而在这之前,中国国运低落,经济低迷,导致精 心挑选的国术表演队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竟连一名随从医生都聘不起。
郑怀贤和国术表演队在南京集训了 20天后,为筹措经费,竟到南京大光明 戏院卖艺,足球队也先期到东南亚国家表演募捐⑻。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 众人的努力,最终于1936年6月26日,从上海踏上了前往奥运的征程, 历经28天的舟车劳顿,终到目的地,经历长久的长途赶往,代表团的每个 人都疲惫不堪,体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受到了外国人的嘲笑。

图2 1936年赴柏林奥运会武术表演男子代表团(右二为郑怀贤教授)
3.2好事多磨展宏图
代表团到达德国后,受到了众多的侮辱与讽刺,先是训练场地的简陋 与洋人的讥讽,正如寇运兴道;“咱中国就像手气的小媳妇,洋人处处瞧不 起我们!”接着便是奥运比赛项目惨败后的冷落,就连国术表演队也受到了 影响,被安排的地方无接送等。然而这些都不是阻碍武林中人的拦路虎, 俗话说:“好事多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待遇都不能使国术表 演队为之屈服,武术的功用就是“劳其筋骨,磨其意志”。这些不公正的待 遇是国术表演队的垫脚石,只能使得国术表演队的意志更加坚强,正是由 于洋人的斜视,中华武术才通过在欧洲各地表演崭露头角,尽显雄风。
3.2.1飞叉巡演振雄风
国术表演队在德国众多的地方进行了表演,较为有纪念价值的巡演(表 1)有:汉堡街道游行表演,汉堡动物园表演,露天剧场正式表演,遭受冷 落后进行的表演和法兰克福、明兴等城市的表演,国术队的每次表演都引 起了在场观众的轰动,郑怀贤通过表演飞叉,还获得汉堡市市长杯一只⑼。
汉堡街道游行表演,是国术表演队巡演的第一场,在受尽众多打击后 的国术表演队,在表演场上一展雄风,使得各国都为中国国粹惊叹,在郑 怀贤表演飞叉时,曾因观众的聚拢而中断,这其中包括了洋人对国术的好 奇,有这样一段文献记载:“这些外国人摸刀捏剑,哇啦哇啦齐声发问。前 来担任翻译的中国留学生说:’他们问表演的是什么?’……郑怀贤急了, 大声道:'就说这是中国人强身御敌练的’功夫'!'留学生叽里咕噜翻译过 去,外国人才眉开眼笑地叫道:'好,好,中国功夫好!廿°】武术一词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国术队在表演时,还未有武术 一词的使用,因此,外国人只能理解为功夫。
国术表演队的第一场精彩谢幕后,翌日,又在汉堡动物园进行了表演, 这次表演尽显了练武之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砺,此次参赛 表演时间只有十五分钟,表演项目又较多,时间显得较紧张,正如国术队 领队郝铭所说:“时间段不怕,只要安排紧凑,上十来个节目,也能够表现 出国术的博大精深来!” 5】这次表演项目有:张文广的查拳、刘玉华的双刀、 付淑云的绵掌、郑怀贤和寇运兴的龙虎对棍、金石生的九节鞭、温敬铭的 空手夺枪等。
中国国术表演在国外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大会决定将其作为奥运会正 式表演。国术表演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的眼光,轮到年近四十岁的郑怀 贤上场时,只见他猛一顿脚,钢叉在空中刚闪过一道寒光,郑怀贤就已叮 叮 飞舞开了。郑怀贤的钢叉在国内武术界颇负盛名,人称“飞叉太保”
(I21o 表演结束后,场上的掌声此起彼伏,观众反应强烈。
奥运比赛项目的惨败,使得国术表演队员也遭受冷落,安排到的地方 没有人员接送,全靠国术表演队人员自己肩托器具,徒步寻路。且表演时
间也被安排到十点以后(表演八点开始),靠后的表演早已使得观众无心观 赏,这极大地影响国术表演队的情绪,如郑怀贤劝寇运兴道:“我们好不容 易来到奥运会宣传中国人的国粹,洋人越瞧不起咱,咱越应该露几手真功 夫给他们看!”十点后,郑怀贤等国术表演队让众人精神抖擞,把所受到的 不满和闷气全发泄在表演上,使得高潮一波接一波,这一天,寇运兴的舞 大刀、郑怀贤的飞叉、刘玉华的双刀、金石生的九节鞭、温敬铭和张文广 的空手夺枪等表演,展现了中国国粹的精华,演出完毕后,观众还意犹未尽。
之后,国术表演队还在法兰克福、明兴等城市也进行了表演,都引起 了强烈的反响。
3.2.2飞叉绝技响国威
郑怀贤出神入化的飞叉绝技,在国外一举成名,在奥运会表演时,也 曾惊动过纳粹党首领希特勒。据文献记载,中国国术队的精彩表演征服了 千千万万德国人,但在奥运正式比赛时,希特勒亲自前来观看中国国术表 演,郑怀贤则在表演中使出了他擅长的飞叉,一柄飞叉在人手中使得宛若 蛟龙戏水,出神入化,极具功力,形态又很优美。在参加的这届奥运会选 拔赛中,郑怀贤总分列第3名,在这之前,中国国术表演队领队和副教练 都感到紧张,一旦这次表演出事,关系的不仅仅是表演队的表演,而是国 与国之间的摩擦。好在表演是有惊无险,未出任何差错,反而给中国的形 象塑造添砖加瓦,使得国粹弘扬国外。
一石激起千层浪,飞叉绝技响云霄。郑怀贤的神秘飞叉绝技让众多的 洋人为之惊叹。表演结束后,在招待会上,汉堡市市长也带着怀疑的态度 向郑怀贤问道:“白天在你身上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怎么那钢叉又不离身子 呢? ”山]郑怀贤微笑着答道:“这是长期刻苦磨炼的结果,其科学性就在于 合理地掌握飞叉的重心和运行速度,没有别的奥妙!”
[141 “冰冻三尺非一日 之寒,功成名就非一蹴而就,”郑怀贤的飞叉绝技是历经了岁月重重的考验 才有如此的辉煌。
4弘扬武术,传程文明
郑怀贤飞叉绝技的奥运现世,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作,飞叉看似简单的 劳动工作,传承的却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宣扬的是中国精粹,引起的 不仅是洋人的惊叹,就连蒋介石也连连称赞,据文献详述:郑怀贤的这手 飞叉技艺威震全国,连蒋介石看了他的表演也为之倾倒,连说“这是国粹”[⑴。 这其中的文化积淀,胜过飞叉表演的精深。奥运表演是对中华传统武术的 弘扬与演绎,精辟得诠释了武术的精髓,飞叉表演也将中华文明声名远播, 同时也在奥运表演中,烙上了中华武术的烙印。
5结论
历经沧桑巨变的郑怀贤,其经过飞叉求学漫路,历显岁月的沧桑,终 因坚忍不拔的意志,站在了人生的高端,成为了 “武医结合”的双料泰斗, 其飞叉的巡演,不仅展现了郑怀贤台下十年功的高超绝技,同时,也透析 出飞叉背后的中华命运,国外抬不起头,被寇以“东亚病夫”的帽子竟无 以还口,国内经济萧条和国粹遭受冷落。但郑怀贤等一行人的国外表演尽 显国人的威严和文化的富裕,吸引众多洋人的眼球,很好地弘扬了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 ]旷文楠.武林大家郑怀贤[J].中华武术,1995, 07: 29-30.
- 柏昱.绝技写春秋一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传略[J].体育文史,
1993, 05: 39-43.
- 晓盼.郑怀贤与周恩来的武医情缘[J].武当,2015, 10:42-45 .
- [6]郝心莲,王国辉.《中华武林著名人物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998.
- 温佐惠.飞叉[M]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审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
- 康瑞锋.中国史一本通[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 郑光路.中华武术首次赴奥运会表演全纪录[J].党史文苑,2008,
11: 43-48.
- 韩红雨,马敏卿.燕赵武术文化的生产与系谱兼论慷慨悲歌的人文精 神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12]郑光路.中华武术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J].文史精华,2008,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路径探析
邹蓉冉学东
【摘 要】中国武术与现代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中国传统 医学,现代运动训练学,现代和古哲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中国武 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起来的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力发展中国武术与中 国传统医学结合的研究,充分利用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中各自的优势, 并与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是现代 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符合奥运竞技精神和国家战略中的全民健身目标。 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应该充分发挥武术运动的特点即外练筋骨 皮,内练五脏气,兼修心神意功能作用与中国传统医学直接调理五脏六腑 的功能作用,通过武术特殊属性动作、组合和套路的修炼,修复和强化筋 骨皮,同时配合中医调内,强化身体各机能作用,促进身体机能的增强和 强化等,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一内一外,一动一静,符合阴阳学说原理,武 术修炼主修外,为阳,为动,中医调理主修内,为阴,为静(相对论),同 时,都对心神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直接;路径
1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合了传统的天文、地理、兵法、 中医、哲学等学科的重要精髓,它阐明了自然与人独到的关系,它是中华 文化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武术以汉文化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 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 产之一。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技击的技术,而且具有极强的健身功效、文化
底蕴与武德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变化、逐 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它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众多 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重视和青睐。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 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了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 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 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 用技术,但由于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 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 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 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 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 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 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 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讲,武术 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 一宗宝贵文化遗产。强身健体的基础是内强,也就是说没有内在的各系统 的强胜,外在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就不可能增强。武术运动的特 点是通过动作、组合和各种套路的练习,在运动负荷(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的配合下,直接产生对外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内在的各个系统。
2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又被称为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是一种 起源于中国,以古代中国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 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 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 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而中医,是 “起源并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相似观(取象比类)、辨证论治等特 点的医学”。中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 的总称,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带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印记。它不仅仅是医术,更包含了中国人对天地自然
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认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应四时,可 以“长有天命”,这些理念都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生命观和人文观。 从古至今,中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疗效,在中国医学界一直发挥着 重要作用。现在,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是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医把人体看成 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 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 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 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又互 相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领域。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 内强的基础是脾胃,即消化系统,脾土不强,诸脏就不会强。中国传统医 学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主要是通过经络的推拿、穴位的点按、针炙、火罐等 方法和手段,直接产生对内的影响,从而间接地为“外强”提供强有力的 能量支持。
3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内在依据
如今时代在进步、科学昌明,冷兵器时代已然过去,拳术武学应用于 健康、为全民健身服务才是正途。武医结合就是在新形势下逐步形成的一 门新兴学科,符合国家全民健身的战略,也符合武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 求。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博大精深,涉及学科甚广,如包括 儒、释、道、武、医、兵等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涉及生理学,运动力学, 医学,生物化学等各个学科。研习者往往用尽毕生精力,也难穷尽其中之 奥妙。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者众多,而体悟亦各有侧重, 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外要依靠内支撑,内不强,外就一定不会强,而外 强,内却不一定强。内强的基础是脾胃,脾土不强,诸脏就不会强。身体 运动的强壮与发展要依靠身体内部的强壮——即身体内部各系统的强与 弱,没有内在的强有力的支持,外在是不可能强壮与发展的,五脏六腑的 强,又要依靠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化等。没有能量的供给,其他腑
脏就不能运行。“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一说。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 密。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 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 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 整体概念,包含了整个消化系统。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 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在临床上,患者往往 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 “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 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以及生命的存亡。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气虚,元气不 足,则阳气不能固护体表,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风寒,说明不论外感内伤, 皆与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脾胃乃伤,百病由生”这一说法便由此而 来。因此我们应该以脾土动作、经络、穴位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实践,逐步 对其他脏腑进行研究和实践。机体出现问题,首先是从五脏失衡开始,造 成五脏失衡的原因很多,社会、环境、食物、人体自然现象(衰老),运动 不当等,其解决的办法是有针对性地增强五脏的功能,调理五脏使之平衡。 所以要想科学地指导人们健身、调理五脏平衡、增强五脏功能、提高免疫 力和心神意的练习效果,就必须搞清楚武术动作的五行属性,以及相对应 的五脏,同时还要掌握相对应的经络穴位,及其功能作用,以及运用的方 法,这对有针对性的健身和调理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通过五行学说以及五行特征,搞清楚武术动作的属性以及与五脏 之间的关系和其功能作用。其次在运用五行原理,进行属性动作练习,配 合相对应的穴位经络刺激,主动地、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引导能量到达 需要修炼的位置,修复缺陷、增强功能,促进五行平衡,这也是武医结合 的重要性。运用阴阳学说和阴阳特性,搞清楚武术套路、武术动作和组合 的阴阳属性、特征,搞清楚武术套路、武术动作和组合的五行属性、特征, 有助于我们运用这些武术套路、武术动作和组合,更加科学地、有效地为 人的健康长寿服务;更加科学地、有效地为防病,治病服务。不懂得五行 相生相克的道理,只是把各种武术动作融合在一起,有很多武术动作的功 能和作用是相互冲突,相互克制的,它们非但对人体健康没有半点帮助, 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运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 学、诊断学、针灸推拿学等等,结合武术动作、组合和套路的特点、功能 和作用,才能科学地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生理机能,提高抵 抗疾病的能力,增强气血,促进身体发育,开发人体潜能,促进脑部开发, 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少生病到不生病,从记 忆力差到记忆力强,从思维能力差到思维能力强,身体从弱小到强壮等目的。
4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基本路径
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个庞大的 系统学科,与现代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中国传统医学,现代 运动训练学,现代和古代哲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国武术发展和 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传统武医结合传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中国武术 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是符合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和奥运竞技精神的,大力发 展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研究,并尽快研发出各类成果,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需求。所以,首先搭建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框架,并在 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目前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在理论研 究和应用实践等方面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必须尽快搭建一个系统化、规范 化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平台;其次是成立各方面的研究团队?引进各 类人才,编写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教材,培养后备人才,加快 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文章通过对各大专业期刊和网上搜集的方法, 查询了与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等有关的文献资料,与中国武术名 家、著名的中医学专家等进行交流和探讨,了解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结合的信息,归纳总结后,我们认为:这方面的信息很少,主要有以下三种 结合方式。
浏览5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