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对话中,由最初的边缘化到逐渐恢 复话语权的今天,如何整合文化资源、消除内部分歧,打造文化精品,扩 大传播效果,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人亟待思考的课题。客服门派之争 的弊端应从全局出发,要求各个环节形成合力,共谋武术文化的大繁荣, 为国家、为民族所用,门派之争带来的消极影响却近乎与之背道而驰,因 此如何规避和淡化门派之争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构筑民族“文化认同”
通读武术史就能发现,对门派之争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张之江先生,他 在中央国术馆的体制设置上“设少林、武当两大门派。”[⑵终因门派之争不 欢而散,分道扬镰而导致体制重新设置为“一会三处”,门派之争的弊端不 言而喻。这其中包含的就是拳种与拳种,门派与门派的认同问题,它们基 于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产生风格迥异,这些在不同认识论基础上 衍生的技术体系、拳理拳风、道德规范也有所差异,而且彼此难以说服对 方。同时,“基于每个习练者不同的经历背景和知识结构而产生的对拳种的 不同认知和体悟,以及对拳种所产生的文化认同程度也大相径庭”〔⑶,又 进一步加深了分歧。“无论哪一个门派和拳种,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正说明 其本身在武术舞台上占有不同的优势。”口电门派虽然有别,但却同在国门之内,因此我们应将门派的规模放大到 民族层面。“民族精神提供给本民族的人们以一定身份认同或精神品格。”[⑶ 民族是个“想象的共同体”,维系这个共同体的内在纽带是民族精神,正是 这条纽带使大家有民族的归属感与民族的自豪感。真正的身份认同是那种 参与式的建构性认同。同时,这一身份认同还带来一个必然的后果:那就 是促进了我国武术界的统一和门派间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3.2堆砌门派的“文化自觉”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为大势所趋。面对西方思想界的种种文 化理论,中国学者费孝通站在纵向历史传统和横向世界格局的交汇点上, 提出了著名的“文化自觉”理论,并将文化自觉历程高度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他寻求构建众美交融、和谐共 处的人文价值理念的结晶[场。“文化自觉”同样是指导武术文化发展的有力 武器。门派之争所代表的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是基于思想道德素质低劣的、 狭隘的文化发展观,是名利的争夺,它反对团结一致、相互借鉴、共同繁 荣,是反对改革创新的小肚鸡肠的表现,代表了文化的沙文主义。但“文 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 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I®文化能多元发展才是文化更加繁荣的基础。而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即人化"句。存有门派之争的人士必须实现文 化的自我觉醒,要认识到只有抛弃门派之争,相互融摄和借鉴,克服文化 发展中的“内结构性冲突” [191,只有像“大武术观”要求的“拥有武术大 视野,做武术大家”那样,才有可能像孙禄堂先生那样成为融合形意、八 卦、太极为一体的一代宗师。所以门派之争的现代调适也就要按照文化发 展规律,进一步淡化门派意识,提高武术人境界,尽量减少门派之争。
4结论
“从武术发展战略的研究来思考,武术的文化研究……只有站在关乎国 家利益、民族兴衰的高度,才会大气磅礴”⑵从文化冲突的视角下审视 武术的门派之争,更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基于武术当代发展现状 而提出的时代理念。门派现象是我国传统家族文化和家族组织与制度在武 术场域的表现,门派在当代虽已淡化,但门派之争在名利的催化下其生命 力依然强劲,对全国武术形成合力、武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固有的 文化阻滞力。如果我们了解这一传统的文化张力,又清楚其文化局限,那 么有机协调武术门派之争将能为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43 ( 7 ): 5-8.
浏览5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