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勤奋习武医


1887年9月,河北省新安县的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里,一个男婴在这 里诞生了,父母满怀对未来的期许给孩子起名为郑怀贤。郑怀贤三岁丧母、 八岁丧父后只好跟着哥哥生活。郑怀贤小小年纪便天资聪颖,在私塾学习 的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颇得先生的喜爱。然而私塾求学之路只 有短短两年,由于家庭贫苦,无力承担学费,只有辍学回家,跟着哥哥一 起务农。接连而来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小小的怀贤,他反而对民间武术产生了强 烈的兴趣。机缘巧合下,少年郑怀贤得以拜人称为“铁臂金山”的魏金山 为师,魏师父擅长鹰爪翻子拳,练起武来步伐灵活、干净利落,在习武过 程中,郑怀贤发现魏金山师父不仅武艺卓越而且擅长治疗骨伤。他在见到魏师父给别人治骨伤且有神效之后,拜托了师父教予他治伤救人的本领, 然而师父却对骨伤秘方守口如瓶,后来在郑怀贤的坚持不懈之下,加之师 父觉得徒儿为人忠厚又天资聪颖、刻苦好学,他终于以诚心打动了师父, 让师父把治骨伤的本领悉数传授给了自己。

师从武医双修的魏金山,开启了郑怀贤“武医结合”之路的大门,在 拜师学艺期间,郑怀贤不仅学习了鹰爪翻子拳、戳脚等高超武艺,还习得 了师父看家本领一各种骨伤的治法,除此之外培养形成的扶危济困、豪 侠重义的侠义精神,也为后来郑怀贤济世救人的行为打下了基础。

2.2承——博采众之长

2.2.1师承百家

魏金山深觉郑怀贤天赋过人,假若经武功更高的人指点定能有更大的 成就,遂将郑怀贤介绍给自己的好友,当时最负盛名的孙式太极拳的创始 人,人称“赛活猴” “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武当剑名家黄元秀曾这样评 价孙禄堂:“近世之拳术,以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最为精妙,习者众,通 者寡,穷一生之力能精其一者,已属难得。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太 极三家独能皆臻化境,除勤学善悟外,实有天赋异质、上根利器耳。”不仅 仅是形意、八卦、太极,孙禄堂老先生还对《易经》、道家、医理方面颇有 研究。在魏金山的推荐下,孙禄堂爽快地收了郑怀贤这个徒弟。这对郑怀 贤来说,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郑怀贤不仅从孙禄堂师父那里学 到了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术,提高了原本所学的戳脚、翻子、飞叉等技 艺,精进了自己的武艺,还继续加强了他在骨伤方面的学习,得到了很多 在治疗骨伤上效果明显的药方,系统地完善了医理、医术。早先魏金山所 授拳路为“戳脚” 一类,属北派。孙禄堂的内家诸拳,属南派。自此,郑 氏兼得两派之长,融内、外家于一炉,技艺达到出神入化之境。⑵

已是而立之年的郑怀贤,虽不舍,但在师父孙禄堂的建议下外出闯荡。 于是郑怀贤来到上海,在孙禄堂师父的儿子师兄孙村周那里学习了孙氏八 卦。在此期间,他也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 术教员的工作。并结识了上海传奇人物杜月笙,成为杜月笙的贴身保镖。

2.2.2 奥运争光

1936年,德国柏林举行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武术队随同参加并做 表演,当时的郑怀贤在选拔赛上以第三名的成绩成为随同表演的一员。武 术运动员共9名,其中6名男运动员是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 张尔鼎、寇运兴,3名女运动员是翟连元、傅淑云、刘玉华。郑怀贤当时表 演的是他最拿手的绝技飞叉,只见钢叉像是魔法一般附着在他身上如银蛇 一般缠身盘舞。表演结束,掌声雷动,引来无数外国人的惊叹,就连纳粹 首领希特勒也赞叹不已。除了柏林,武术队还去到法兰克福、汉堡等地进 行各种中国武术的表演,所到之处皆是强烈反响。

2.3转——变革成医家

德国归来后,郑怀贤到前身为黄埔军校的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任国术 教官,培训了几期学员。后辞去军校的教职,定居于成都,在成都多条街 道上开过骨伤科诊所,以个体的方式行医。同时也从事着武术教授的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怀贤进入了成都体育专科学校, 也就是后来的西南体育学院,现在的成都体育学院,在这里郑怀贤的学术 得到了用武之地。他是一个学必学精的人,进入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后的他 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已经年近花甲的郑怀贤上课、做示 范都亲力亲为,对学生因材施教、悉心指导。

1950年,恰逢“五-四”青年运动会在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举办,在一 场足球比赛中,郑怀贤为一位意外受伤的运动员进行了紧急治疗,运动员 的伤情立马好转,若无其事地返回了球场。这一切都被在主席台上的西南 军区的贺龙司令看在眼里。当天贺龙司令特意安排了饭局希望结识郑怀贤。 几年后,贺龙司令右手受伤,特意请郑怀贤前来为自己治疗,果不其然, 第二天手便恢复了正常。

1956年,因遭遇了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反真功夫运动”,使得郑 怀贤失去了研究和推广武术的环境。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传统文 化的破坏简直是毁灭性的,不光是许多身怀绝技的武术老拳师被折磨致死, 绝大多数珍贵的传统武术资料也毁于一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挣扎着 幸存下来的老拳师大多都已年老而再也没精力再现绝技,而幸免于难的武术资料也已寥寥无几。郑怀贤索性把精力转移到中医骨伤科的研究上,多 年的拜师经验,让郑怀贤武术和中医骨伤科两方面都得到了瑰宝,加之郑 怀贤博采众长、深谙武术和中医骨伤科中的奥妙,创造性的自成一家,形 成了中医骨伤科领域自己的一套体系。

2.4合——绝技写春秋

1958年,在贺龙司令的支持下,郑怀贤筹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 医院,这是一所我国创办的第一所体育专科医院,由郑怀贤亲自担任院长 职务,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中医骨伤科的研究中。把师从各大家时学 来的正骨法、接骨法、推拿按摩术以及骨伤药方系统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960年,郑怀贤又成立了运动保健系,即现在的运动医学系,系主任也由 自己担任,并辞去了武术系的工作。带领同僚和学生建立了一个以中国传 统骨伤科为特色的运动医学基地。

1964年初,周总理访问亚非多国归来后,因为操劳过度,旧伤复发, 经人推荐请来郑怀贤为其诊治,郑怀贤判断周总理为陈旧性损伤,经过一 番推拿按摩、走经通络,第二天总理的旧伤便已好了大半。而周总理为人 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郑怀贤。周总理大赞郑怀贤医 术高明,极大地鼓舞了郑怀贤更加潜心钻研的士气,并将万元之多的著书 稿酬全部交做了党费。

多年以来,郑怀贤一生授徒无数,在成都体育学院培养了众多武术、 医学方面的得意门生。武术方面:李毅立,中华武林百杰;吴兴与,四川 大学武术协会教练;习云太,世界武林百杰等。医学方面:张世明,国家 体育总局成都体育医院研究员;常振湘,中医骨伤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杨 礼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闵本初,中国特效医术研究会委员; 郑先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冉德洲,四川省骨科医院教授; 周吉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981年,一生无私奉献的八十 五岁高龄的郑怀贤教授辞世,郑老不光有《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伤科诊 疗》《伤科按摩术》《正骨学》《运动创伤学》等中医骨伤科方面的专著留与 后人,还有形意拳、八卦拳、对擒拿等武术套路得以传承,其众多弟子也 都非泛泛之辈,他们或在国内,或在海外,或在高校,或在医院,为传承郑老的武术技艺和骨伤技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3结语

中国武术界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治疗的 方法,就是“武医结合”。它将祖国的医学与武术神奇地融为一体,既保证 了武术的发展,保护了武术家的健康,又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它就是 中国运动创伤学的雏形。〔6]中国一大批武术家既在武术方面很有名,同时也 是著名的骨伤科专家,郑怀贤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遗憾的是,郑怀贤 教授传授弟子技艺时基本上是武术、医学分开进行的,没有将其“武医结 合”的特色延续下来。郑怀贤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余年了,但他高超的 武艺和精湛的医术依然能得以流传。郑老自幼就接受“武医结合”的教诲, 又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自成体系,创立中国运动创伤学,又留下众多经 典独特的武术套路。郑老“武医结合”的一生历经“起承转合”,终为后世 武术届与骨伤科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汪静.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的成就与贡献[J],兰台纵横,2014 (2).

[2]旷文楠.武林大家郑怀贤[J].中华武术,1996 ( 7 ).

[3 ]柏昱.绝技写春秋一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传略[J].体育文史,1993

  • .


[4] 牟希瑾.郑怀贤老师医德、医风拾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 12).

[5] 冉德洲.初探郑怀贤教授对伤科中药的贡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 ( 1 ).

[6] 张先发,叶守贞.郑怀贤教授学术体系形成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1994 ( 1 ).

[7] 彭程.武医结合之我见[J].武当武话,2003 ( 4).

[8] 肖志鹏.武术与中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 5 ).

[9] 蒋国雄.试论中华武术与祖国医学的理论渊源[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

[10] 杨小龙,刘小斌,刘春风.武术理论对道家中医理论的吸收[J].解放 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 (4 ).

浏览1,9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