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郑怀 贤一直从事武术教学、科研与管理,并结合自身特长创办全国首个运动医 学系,是武医结合走向高校、走向正规化的“第一人”。

郑怀贤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思想,教导学生要敢于尝 试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武术事业的发展吻合了郑怀贤的教学思想, 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郭洪海老师受郑怀贤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原来的 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成为打破传统武术的观念开创了我国“旋子转体 360”的“第一人”。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郑老先生将自我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打破 传统观念,影响着后来人。我们应紧抓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将继承与创 新结合,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以郑怀贤为代表的老一辈武术家的武学思想和 技术体系,使郑怀贤武学思想发扬光大,凸显成都体院学院的办学优势和 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耀红,侯乐荣.郑怀贤“武医结合”伤科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思考[J].成 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 42 ( 2 ): 98-102

 


  • 温佐惠.飞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张先发,叶守贞.郑怀贤教授学术体系形成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1994, 20 ( 1 ):1-5.

  • 扈克文.郑怀贤学术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 20 ( 1 ): 45-47.

  • 邢照利.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口述史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


 

从行为指引到思想教化的演变

——基于规训视角审视武术文化

张秋平

【摘 要】文章以规训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对武术文化在人的行为指引 与思想教化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武术之体育、武术之武术和武术 之文化三个方面为切入点,详尽阐述与分析武术文化对人身体与思维潜移 默化的规训作用。认为:福柯的规训理论让我们再次思考了何为武术文化, 进而搭建了武术文化的认知框架,逐渐理解和明晰武术文化最初并不是以 “文化”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是以具体、直观、易理解的形式呈 现的。因此,本文将“武术之体育”作为探讨武术文化的逻辑起点,探讨 武术逐步由“体育”向“武术”过渡,进一步由“武术”上升到“文化” 层面的探讨与思考,力求实现“体育武术'’到“文化武术”的平稳过渡, 进而以全面细微的视角,审视武术文化对人的行为实践与思想递增式的教 化过程,更深入地思考武术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教化,以及人们对武术文化 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武术文化;行为指引;思想教化;规训;认同

【前 言】武术文化作为思想教化的主体,对于人们行为习惯的形成和 思想教化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 提升,“文化” 一词的探讨与思考热潮久涨不退,一方面显示了人们对“文 化”的认识高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反映了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 群体、一个个体代表性形象的塑造,具备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 而言,武术的基本属性被定位为“体育”,其由来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民国 时期中央国术馆的建立。但“体育”仅仅是武术在适应时代需要时作出的 调整之一,而回归武术的武术、回归文化的武术才是武术存在和持续发展 的归宿。

1武术之体育

“武术”走向“体育”,是武术被大众了解和认识的第一阶段。民国时 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借鉴了西方体育的运行模式, 以“体育”的运行模式发展武术。张之江指出,“若提倡国术而不使之竞技 化,则此种单纯之演习,既乏攻守之经验,无裨自卫之实用。”⑴武术的推 广与发展借助西方竞技体育的传播模式,使单练与对练互相结合,丰富了 武术的呈现形式。体育化的武术拓宽了人们锻炼身体的渠道,有助于人们 更直观地理解武术。而武术走向体育化,“无论武术与体育的’有似’还是 '不似’,都是武术现代生存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之后的现代论证”⑵。武术 的体育化,不论是以丰富武术传播模式为初衷,还是由于在文化多元化的 背景下,为适应时代需要而做出的既定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武术 的认知群体,也为武术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规训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武术作为一种动态的身体文化,本身并不具备“体育”这一属性,“体 育”作为舶来词,更多的带有域外的文化特色。武术借鉴体育化的“高、 难、新、美”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条线, 竞技武术追求动作的舒展大方,讲究一招一式,而传统武术的特点则主要 是“无中生有、无招胜有招”。基于人们对武术最初的认识,仍是以“体育 化武术”的视角,认为“各种运动虽可以健身,但是都不如国术那么适合 中国现状和经济状况,不如武术既可健身,还可自卫”。⑶而武术的本质属 性是行为指引、身体教化和思想规训,但身体的规训是思想规训的前提和 基础,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肉体是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 改造和改善的。”囹通过体育之武术促使习练武术者或武术爱好者,首先从 肉体进行锻炼和塑造,为武术之武术的发展历程铺垫基石。

2武术之武术

2.1从技术学习到情感塑造

“武术之体育”通过体育的方式,以感性的身体活动形式,对习练者的躯体进行了一个初步的锻炼和塑造,重要的是使习武者对武术有一个初步 的了解,并参与武术习练的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对“武术之武术”进行更 深层次的认识和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对传统武术习练者来说, 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只有慢慢培养起了一种对内气与内劲的感受,才能说 自己对自己身体拥有了较为充分的辅助觉知。”⑸若要使习练者对武术有一 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和深刻的认同,就须从体育的视角逐渐转向武术的视角, 以武术之武术作为学习的初衷,通过身体的运动轨迹,感受武术使自身身 体产生的内在变化。

对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是了解武术文化的起点,由“武术之体育”逐 渐过渡到“武术之武术”,这一行为已不再是简单地以身体锻炼为目的。通 过对武术技术动作的初步了解和体悟,对于“武术技术动作本身不再局限 于简单的'形似’,不再局限于直白的’象形’,不再局限于对技击动作的 纯客观模仿,而是在立足于’象’的基础上,追求对格斗动态、气势和氛 围的再现,其发生和发展始终以动作的技击性作为主线一脉相承。”⑹基于 某种视角,对于武术技术动作的学习旨在参证“本体”,探寻其内隐文化, 汲取一种能激发人生向上的内在精神动源。譬如对太极拳的学习,起初是 以学习单一的技术动作为主,在不断地摸索和训练中熟悉动作路线,随着 基本动作的熟练,习练者便逐渐转向对技术动作进行斟酌和研究。在技术 动作的研究中加入个人的思考和情感,比如为何“抱球”是阴阳掌,五指 自然张开到什么程度,“外示安逸内隐古荡”是何种感受,展现给武术观看 者是何种场景等。身体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实体承担者,通过自身身体的体验与感悟,逐 步了解武术技术动作内含的文化要素。由身体锻炼到技术体验再到文化感 悟的逐层提高和深入,使习武者的身体形态出现显著变化,并逐渐被规约 于“武术之武术”的涵化范围内。除此之外,武术习练者在技术动作的演 练中,对武术观赏者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观看武术的人而言, 需要根据所看到的动作、场景,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感同身受,填补技术动 作之外的那份空白,感受演练者的动作所要表达的与传递的那份技击意念 与内涵。”⑺武术对人的教化,乃是对人的精神层次展开的倾注与涵化,从 而塑造一个具有武术属性的情感空间,为“武术之武术”对人们行为实践的指引构建精神基础和情感铺垫。

2.2于情感塑造到行为指引

“符号的能力并不仅仅在于符号本身,而更在于它的意义。因为,一个 符号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的意义。”〔8】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代表,彰 显的是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习武者历经对武术由发现式直觉 到顿悟式直觉的认识,“发现式直觉主要指对武术技术外部价值的认识,顿 悟式直觉是内隐的中国武术的更高层面。”阅通过对武术技术动作的练习, 首先具备对武术表层技术清晰、立体和多维的框架构建。通过基础信息的 铺垫,在发现式直觉的引导下,进入顿武式直觉的层面,于实践行为中体 现武术对习武者处事能力与行为方式的引导和规训。

武术在向我们解读技击格斗信息之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人之相 处时应“点到为止”与“以和为贵”的特点。武术自始至终,从形似到神 似,均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但它的呈现形式与常人所思有显 著区别。使武术习练者在行为实践中逐步发生改变,并对自身行为产生明 显的规训作用,在事情的处理中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权衡自身行为实 践的可行性。如《叶问》电影中的主人公叶问,作为一位武术世家,具有 高超的技术水平,但他在接受外国人挑战时,显得心平气和、从容淡定, 演绎了作为武术习练者应呈现的心理素质。在交战过程中,叶问多以“守” 为主,在对手步步紧逼的情形下,转守为攻,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在 对手无还手之力时他停住了自己的最后一拳。此类现象虽不能全权代表“武 术之武术”对人行为、处事风格的规训与影响,但却是宣扬方式之一。旨 在引发习武者或观赏者对武术本质的思考,武术不仅仅是技术的武术,更 是文化的武术。

武术作为抽象文化载体的形式出现,阐释了武术内隐文化对习练者行 为方式和品质培养全面的教化,从而达到获取一种新的、创新性品质的目 的。“武术之武术”本着“以人为本” “以人为目的”的规约性,对当下以 人为中心的教育现象给予了启发和警醒。福柯认为,“驯服性的控制不是把 人当做似乎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对待,而是’零碎敲打’的分别处理.对它施 加微妙的强制,利用机制上一运动、姿势、态度、速度来掌握它人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其个性品质和行为实践的定型受多维因素的影响。 武术将人分割为体育人、武术人和文化传播载体三部分,通过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的教化、融渗,对人进行教化和重新塑造。其中所归属的教化意 义为当代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也为武术群体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 础。从某种角度而言,“武术之武术”对当下的教育或许可以起到一种补救 的作用。因此,作为武术习练者,应通过对武术技术的习练,承担“武术 回归武术”的积极传播者,复苏武术的历史性、实效性和久远性特点。

浏览6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