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认同

“文化是一种积淀,武术内涵从技术到文化的丰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 社会涵化过程。”[叫人对某一事物的接受和认可,同武术内涵从技术到文化 的丰富过程一样,均有一个递进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将武术的特性定 位于文化属性,常常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褒扬武术,阐释它存在的理 由和意义,谈及武术的文化性时,便极力推介武术对人的教化作用。此种 对武术的解读定势,已成为武术传播传承的一种学理习惯。但人对武术的 了解从体育性到武术性再上升到文化性认知时,便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文化 的回归与再发展。“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回归’,就是要促成武术发展进 程中’体育武术’向’文化武术'的转变。”〔⑵如此层层递进地对武术文化 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大众更易于接受武术及其中内隐的文化元素,同时也 可扩大武术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空间。

在帕森斯看来,“人格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行动者。帕森斯认为,人 们将社会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向社会系统中 的其他人学习,将文化系统中的社会价值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通过不断 地了解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而不断地转变成社会活动中的完全参与 者。”如何将身体运动转化为一种认知方式,使习武者对武术的认知逐渐 由“概念认知”转化为“形象认知”,复苏武术的历史性、实效性和久远性 功能,是武术之文化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武术的历史性主要指武术在传 承过程中继承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与探索成果,对习武者的行为实践具 有指导性作用的文化要素,武术的实效性指武术在发挥体育功能时对习练 者身体机能的锻炼,在其发挥武术功能时使习练者对武术技艺有更深层次 的理解。而武术的历史性主要指习练者在不断地学习与体悟过程中,接受 武术对人价值观的教化和角色扮演的期待,让自身并转化为武术活动的完 全参与者。


  • 内化和传承


人对于某事物的认同和内化是建立在直观感触的基础之上,但对于事 物本质属性的认知和把握,需经历长久的浸染和身体感悟,在感受该事物 的存在状态的过程中,理解该事物想要表达的本质。因此,在文化多元化 背景下的武术文化,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偶尔会产生冲击,对本土的传统 武术文化在人们心中的稳固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科塞认为:“外部冲突 能加强群体凝聚力。与强大的、具有否定意义的参照群体相比较,能使得 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身份,也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因此,经历了 对武术前两个层面(武术之体育、武术之武术)的认知和探索,更能够理 解作为中华文明代表的,描绘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武术文化,在外部环境 发生强大冲击时,更能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使各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 个清醒的认识。

经过上述的分析与阐释,文章认为武术一方面履行了强身健体的体育 职能,另一方面发挥了其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规训职能。由此可见,强身 只是方式,强心才是落脚点。对于一个名副其实的习武者来说,体强不为 强,心强才是真正的强者。通过对武术由“武术之体育” “武术之武术”和 “武术之文化”的逐层规训,使习武者逐渐习得一身融真、善、美于一体的 健硕人格。因此,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被理解和被接受后,更凸显了其 规范个体人生的标尺和镜子的作用。外围冲突只是建立群体文化认同的基 本因素,科塞等学者认为,冲突能引起阶级的自我觉醒。在社会系统内, 文化冲突有助于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加强群体的文化独立意识,因此应 在系统内建立群体传播机制,稳固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体系,增强域外 文化冲击的抵抗力,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

4结语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上的和平崛起,中国在经历一个普遍性的“文 化自觉”过程,对内摆脱“文化褪色”的阴影,对外抵制“文化新殖民”, 培育“文化抗体”,建构新的文化主体W]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对文化载体的改造与规训。“文化认同首先是对自身 的认同,由此滋生对他人他物的认同,因此,文化认同亦可分为自我认同 和对其他文化认同。”〔16]肯定本民族内的文化元素,才为接纳、改造和吸收 域外文化奠定前提和基础。文化的多元发展为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 契机,使文化本身可选择多重的文化载体。武术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 动形式,在通过对人的“体育”锻炼过程,“武术”对人的指引和教化作用, “文化”对人的规训过程,能够使人们更清晰地体会和领悟武术内涵的文化 元素,扩大武术及其文化的认同群体,为武术的更好传播与传承奠定稳固 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4.

  • 涂琳琳.对武术“口传心授”的重释及其时代意义探析[J].西安体 育学院学报,2016, 33 ( 2 ) : 209.

  • 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石福祁.略论卡西尔符号概念的自然科学来源[J].江苏社会科学, 2009 ( 2 ) : 46-50.

  • 王岗.顿悟的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5 ( 12):

  •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 陈振勇.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审视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3 ( 3 ) : 17.

  • 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 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 39 ( 6 ) : 6.


 

  • 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M].中国人民出 版社,2008.

  • 姜飞.传播与文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陈振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理论与实践研 究[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武术(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推广过程中的

标准化研究

赵静冬郑玲玲刘震东

【摘 要】太极拳的标准化进程在东南亚、南亚的推广过程中具有不可 忽视的巨大价值,想要更好地推动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普及,实 施标准化势在必行。同时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太极拳本身文 化内涵,太极拳竞赛内容和规则进行规范化,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 保证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的推广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太极拳;标准化;东南亚;南亚;推广

【前 言】2011年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提出:“标准化是武术发展 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对于武术业务和武术市场开发都是非常重要的条 件。”⑴武术的标准化是推动中华武术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武术标准化的 提出为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的推广指明了方向,标准化关于武术事业的 兴衰,更关乎国家大战略的实施。在进一步推动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传 播的同时构建太极拳新形象,为太极拳的传播与普及奠定基础。

近年来,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武术赛事也相 继举办。太极拳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受到了东 南亚、南亚各国人民的喜爱。2016年4月在契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 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大背景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 下,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了国际太极学院,该学院的成立为积极探索太极拳 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养和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途径,为培养复合型的和具 有国际视野、系统思维的太极拳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当前太极拳在 东南亚、南亚的推广不断得到深化,太极拳的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促进 太极拳规范化管理,开辟了太极拳面向东南亚、南亚合作交流的新要求, 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推广建设中需要面临的重大 改革。然而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国家前期的发展过于注重太极拳技术水 平的提高,太极拳的理论文化内涵的发展慢于技术实践的发展,太极拳所 蕴含的阴阳哲理在东南亚、南亚国家民众间的推广并不理想,想要保持太 极拳发展态势,就必须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层面去弘扬太极拳,太极拳标 准化的提出将是当下太极拳在东南亚、南亚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浏览4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