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法方法并结合口述 史的研究形式,对郑怀贤教授的武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郑怀贤武学 思想的传承路径,并提出了以武术技术、教书育人、创新观念三个方面为 抓手,发扬光大,突显出成都体育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关键词】郑怀贤;武学思想;传承

【前 言】郑怀贤是中国著名武术技击家、教育家、骨伤科专家、成都 体育学院教授,原国家武术协会第三届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运动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郑怀贤一直从事武术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 结合自身特长创办全国首个运动医学系,是武医结合走向高校、走向正规 化的“第一人”,郑怀贤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体育学院附 属医院院长等职,为武术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我 国的教育事业,为成都体育学院增添了两朵“金花”。郑怀贤武学思想的形 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都有可能影响郑怀贤武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如郑怀贤少年时期的拜师学艺 历程,尤其是拜在孙禄堂的门下的经历,再如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时 的点滴事件都是萌生了郑怀贤武学思想。理清思路,梳理郑怀贤武学思想, 并将其传承、发展是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与医学立足之本、发展之根。

1 “武医同根同理”的郑怀贤武学思想

中华武术与中医学同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共为中华武术和中医学的立身之本,武医同根同理。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讲述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并阐释周易“是故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万物。”象形会意,虽有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拳术形势名称之异,而理则一。拳道即天 道,天道即人道。《周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由阴阳统辖寒热、 虚实、表里,武术由阴阳派生刚柔、动静、虚实。“道是一切现象背后活动 的大原理,是使各种形式的生命兴起的、抽象的大原理……它是物的原始, 同时也是一切生命所显示的形式最后还原的原理”(林语堂)。

自古习武之人,多谙医术。至少在有史可查的近现代史上,不管是人 物纪事或是历代著述,都体现出两者的互参共荣,也就是相互融合、渗透, 又共同丰富、发展。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的许多武术大家同时也是疗伤高手 或是救死扶伤的名医。与郑怀贤教授同时代的万籁声、王子平、吕紫剑、 杨天鹏等不仅是名扬天下的武术家,也是各具特色的跌打损伤专家。郑怀 贤及其师父孙禄堂、万籁声、“关东大侠”杜心武、“长江大侠”吕紫剑也 都习武行医一生。曾任第一届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的王子平,有“神力千 斤王”之称,不仅是近代弹腿名家,又是一个著名的伤科医生,撰有《拳 术二十法》、创编“祛病延年二十势”。万籁声也著有《武术汇宗》和《中 国伤科》等。

作为原中国武术协会第三届主席的郑怀贤教授生前除了为武术事业的 发展呕心沥血,还在中医伤科方面造诣颇深,主持和编著出版了《正骨学》 《伤科诊疗》《实用伤科方药与方剂》《运动创伤学》等骨伤科专著10余部, 约200万字。郑氏按摩技法中不仅有源自于武术技法中的“摇晃”“揉捏” “拿法”等手法,更在施用手法操作时,强调“手眼、身、法、步”的 用力技巧。另一方面,郑怀贤教授重视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练武行医共 同的行为准则。

2郑怀贤武学思想的传承路径

2.1学院办学特色中传承“武医结合”

郑怀贤在武术界享有圣望,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誉,被后人 尊称为“武医宗师”。1956年,由于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开展“反真功夫运动”, 研究技击术及其教学已无相应的环境。于是在这一环境下,郑怀贤把研究 的重点转到体育医疗保健方面。1958年,郑怀贤创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 医院,亲自担任院长,先后达23年之久。1960年,郑怀贤又创办了运动保 健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担任主任一职。他对中医骨伤科造诣很深,人称 “骨伤圣手”,其治疗手段疗效甚佳。据说治疗急性腰损伤患者时,只需片 刻功夫,就可使背进来的病员恢复如初,自己走出去。再如难治之症一痛 风,经其辨证施治,运用“加味舒活酒”,外敷“二妙散”,内服“三妙丸”, 患者很快能恢复。他还创制了 “指针经穴按摩”,并摸索出55个有效治疗 穴位。1957年郑怀贤曾为贺龙元帅治疗右手拇指损伤,并在1964年为周恩 来总理治疗右手陈旧损伤。贺龙元帅曾赞誉武术与医学为“成都体院两支 花”,从中显现出郑怀贤鲜明的特色。


  • 武术系传承“郑怀贤武学”思想


2.2.1人才培养中传承“郑怀贤武学”的校本特色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社会对 人才培养的需求,坚持并发展“以武传文、武医结合、武舞渗透、竞教相 促”的专业特色,努力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50余年来 所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为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民族传统体 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到现在,成都体育学院在人才培养的 过程中也一直传承着郑老先生的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出了 “能打、善 练、精养生”的培养目标。

2.2.2学科建设上传承“郑怀贤武学”精髓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组织全系教师收集、整理并编写了《郑怀贤武术 丛书》,以此纪念和缅怀郑怀贤先生,并为了更好地传承郑怀贤先生等一批 成都体育学院老一辈武术家的精华和专长。此丛书的撰写工作在学院领导 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武术系紧抓主线,先后多次召开了郑怀贤武学思想研 讨会,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研讨,确定了武术系在学科建设 上的一个研究方向,以此作为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学科建设方面在全国体 育院校武术院系独树一帜的学科发展方向。

2.2.3教学、训练上将“郑怀贤武学”对接地气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教学大纲的制订上,将郑怀贤先生所擅长的武 术套路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如郑怀贤先生所传的八卦掌、形意拳均 源自孙氏太极拳孙禄堂先生,以及在郑老先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创编 的三人对练、双手夺枪、三人对棍等,这些套路较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武 术的风格与特点,将这些保存较好的武术套路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传学 生,让更多的人学会、练好有中国传统特点的武术,完成郑老先生的遗愿, 也充分发挥了武术系传承“郑怀贤武学”的价值与作用。

3 “郑怀贤武学研究所”成立后的发展

2016年4月6日,成都体育学院举行了隆重的“郑怀贤武学研究所” 成立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郑氏武学已经不仅仅是武术技术、教育层面的成 果,它更是民族文化的宝藏。在充分发掘郑氏武学武术领域精髓的前提下, 进而将郑氏武学打造成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财富。

3.1武术技术的传承

郑怀贤武学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是成体人 的使命。在由武术系教师集体编写,现已出版的《郑怀贤武术丛书》的基 础上,加大力度、潜心学习、落实到人,进一步挖掘、整理,把郑老先生 武术技术的精华保存下来,传承郑老先生的经典套路。

3.2教书育人的传承

郑怀贤教授不仅是武术家,更是教育家。郑怀贤的技术教学是外在的 严谨体现,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训练尤为 重要,郑怀贤在教学当中依然保留这一传统,即保持晨练,对待技术训练 要求非常严格,从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分析,到对待武术技术训练都严格要 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技术是郑怀贤武术教学的独特风格,对待武术 不仅强调武术的本源化,还要讲求武术的整体观。非常注重武术的本质技 击,要求打、练结合不忘本源:他还讲攻防意义,也就是实战;他讲擒拿 时很讲究方法。要求眼到手到,他很讲究完整化,精、神、气、力、攻都 很讲究,要求比较完美。“他教这个动作,精、神、气、力、攻,就是非常 严谨,动作到位,精神到位,劲力到位,就讲究这些,他比较重视攻防。郑老 师说,练功不练法,出手被人拿,要求严谨就是强调规范(叶道青口述)

郑怀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育,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年龄、不 同条件、应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诱导,在保留优良的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也 吸取了现代西方教育模式。在教学用语上讲求用词的独到性及完整性,用 词非常的精炼“一是看形体,然后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眼睛神的走向 都清清楚楚(郭洪海口述

从以上的口述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郑老先生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 武术教学严格要求,因此要把郑怀贤教书育人的态度传承给每一位成体人, 使之受益终身。

浏览1,5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