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法方法并结合口述 史的研究形式,对郑怀贤教授的武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郑怀贤武学 思想的传承路径,并提出了以武术技术、教书育人、创新观念三个方面为 抓手,发扬光大,突显出成都体育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关键词】郑怀贤;武学思想;传承
【前 言】郑怀贤是中国著名武术技击家、教育家、骨伤科专家、成都 体育学院教授,原国家武术协会第三届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运动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郑怀贤一直从事武术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 结合自身特长创办全国首个运动医学系,是武医结合走向高校、走向正规 化的“第一人”,郑怀贤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体育学院附 属医院院长等职,为武术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我 国的教育事业,为成都体育学院增添了两朵“金花”。郑怀贤武学思想的形 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都有可能影响郑怀贤武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如郑怀贤少年时期的拜师学艺 历程,尤其是拜在孙禄堂的门下的经历,再如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时 的点滴事件都是萌生了郑怀贤武学思想。理清思路,梳理郑怀贤武学思想, 并将其传承、发展是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与医学立足之本、发展之根。
1 “武医同根同理”的郑怀贤武学思想
中华武术与中医学同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 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共为中华武术和中医学的立身之本,武医同根同理。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讲述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并阐释周易“是故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万物。”象形会意,虽有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拳术形势名称之异,而理则一。拳道即天 道,天道即人道。《周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由阴阳统辖寒热、 虚实、表里,武术由阴阳派生刚柔、动静、虚实。“道是一切现象背后活动 的大原理,是使各种形式的生命兴起的、抽象的大原理……它是物的原始, 同时也是一切生命所显示的形式最后还原的原理”(林语堂)。
自古习武之人,多谙医术。至少在有史可查的近现代史上,不管是人 物纪事或是历代著述,都体现出两者的互参共荣,也就是相互融合、渗透, 又共同丰富、发展。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的许多武术大家同时也是疗伤高手 或是救死扶伤的名医。与郑怀贤教授同时代的万籁声、王子平、吕紫剑、 杨天鹏等不仅是名扬天下的武术家,也是各具特色的跌打损伤专家。郑怀 贤及其师父孙禄堂、万籁声、“关东大侠”杜心武、“长江大侠”吕紫剑也 都习武行医一生。曾任第一届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的王子平,有“神力千 斤王”之称,不仅是近代弹腿名家,又是一个著名的伤科医生,撰有《拳 术二十法》、创编“祛病延年二十势”。万籁声也著有《武术汇宗》和《中 国伤科》等。
作为原中国武术协会第三届主席的郑怀贤教授生前除了为武术事业的 发展呕心沥血,还在中医伤科方面造诣颇深,主持和编著出版了《正骨学》 《伤科诊疗》《实用伤科方药与方剂》《运动创伤学》等骨伤科专著10余部, 约200万字。郑氏按摩技法中不仅有源自于武术技法中的“摇晃”“揉捏” “拿法”等手法,更在施用手法操作时,强调“手眼、身、法、步”的 用力技巧。另一方面,郑怀贤教授重视阴阳调和、刚柔相济的练武行医共 同的行为准则。
2郑怀贤武学思想的传承路径
2.1学院办学特色中传承“武医结合”
郑怀贤在武术界享有圣望,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誉,被后人 尊称为“武医宗师”。1956年,由于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开展“反真功夫运动”, 研究技击术及其教学已无相应的环境。于是在这一环境下,郑怀贤把研究 的重点转到体育医疗保健方面。1958年,郑怀贤创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 医院,亲自担任院长,先后达23年之久。1960年,郑怀贤又创办了运动保 健系和运动医学研究室,担任主任一职。他对中医骨伤科造诣很深,人称 “骨伤圣手”,其治疗手段疗效甚佳。据说治疗急性腰损伤患者时,只需片 刻功夫,就可使背进来的病员恢复如初,自己走出去。再如难治之症一痛 风,经其辨证施治,运用“加味舒活酒”,外敷“二妙散”,内服“三妙丸”, 患者很快能恢复。他还创制了 “指针经穴按摩”,并摸索出55个有效治疗 穴位。1957年郑怀贤曾为贺龙元帅治疗右手拇指损伤,并在1964年为周恩 来总理治疗右手陈旧损伤。贺龙元帅曾赞誉武术与医学为“成都体院两支 花”,从中显现出郑怀贤鲜明的特色。
浏览1,5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