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八方动与静, 静养灵根耳益聪, 搭手交技无巨细, 触身反射抖擞劲
- 鼻
鼻为嗅觉器官,是呼吸器官的组成部分,能使吸入肺的气流 变慢,冷时还可使气流温度变高,并可挡住瘟疫之气的入侵。鼻 是换气的主要通道,在舌顶上腭时,口不能张,只有鼻呼鼻吸; 在搏击中,使用混元一气,口不开合,鼻不呼吸,一气呵成。练 鼻法吸气时,徐徐而出,
条系而入即可。
歌诀山根之下鼻占中, 舌顶上腭口不张, 落吸起呼是练法, 击彼之时鼻闭气, 内养丹田气系入
丝丝而入谓养丹, 动静呼吸心相依
- 口
口为进食物的器官,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在本拳法中,
口称大气门,毛孔称小气门。口在自然呼吸的情况下,自然闭 合。练法:闭住嘴唇,嘴角向后靠并上翘,并按变五音例的发音 口形演练即可。
歌诀口为坐标虎洞口唇角微翘练胎吸自然合唇上节松, 唇闭角翘目聚神, 嘴唇用力舌顶齿, 长呼短吸用五音,
- 牙
牙属骨梢,可碎骨断筋。拳法中,练柔功或练真气循环时, 牙自然叩合;若练重动发重刚劲时,不发呵音,用鼻声,牙须紧 咬,特别是在发整劲前的一瞬间,上下牙齿必须用力紧咬,直到 双耳根感觉肌肉紧绷时,气劲即可释放,当暴发劲释放后的一瞬 间,牙齿回复到自然叩合。如连续气劲暴发,释放切齿不放松。 注意,练功中用牙齿配合发劲的快慢大小,不可咬牙切齿,横磨 偏咬。练法:将嘴闭上,上下牙齿轻叩,直到无论快吸慢呼,皆 不闻声即可。
歌诀牙谓骨梢咬骨断,
若练柔慢齿轻合, 觎牙咧嘴为一忌, 横磨偏咬泄气劲, 牙齿透骨助内劲, 清晨叩齿三十二,
- 舌
舌是辨别滋味,帮助咀嚼的发音的器官。在本拳中称舌为肉 梢,拳谱中有皮为肉囊,肉为气囊,气为血力,舌为鹊桥。所以 古人认为舌有催齿之狠,引气之功,搭桥之能,因此发劲的大小 与脆狠,均和舌催齿的力度速度有着直接关系。如舌催齿速度 慢,浑身暴发的劲力就柔弱;若舌催齿的速度快,浑身暴发的劲 力就刚强凶猛。关于人体四梢,齿为骨梢,指为筋梢,发为血 梢,舌为肉梢。此四梢的真气到达皆与舌有直接关系。拳谱曰: 固气生于骨,而潜于筋,通于舌。只要内在真气充盈,便可怒发 冲冠,狠齿断筋,铁甲断骨,柔舌催齿。以上劲道皆在柔舌的调 整中实现。
舌是心之苗,舌的运动在喉、腮、齿、唇、下濒的密切配合 下,才能将它的功能发挥圆满。如练用心意拳的五音,开口用力 在喉,闭口用力在齿,撮口用力在唇,合口用力在舌,舌的前 催、后缩、上抵、下挨要有紧有松;在练架走势和练柔韧时,舌 不可上抵,而是抵下牙床;在交劲和发快劲时,舌突然催上下牙 齿中部缝隙,即舌顶齿内劲上涌,气贯注全身,爆发四面八方, 这是舌顶齿的功效。
舌的上顶,能将出泥丸,下山根,走鼻旁,到龈交,入上 腭,浇灌头部后而消失的内气和五气,阻止它消失,引到舌尖, 传入舌根,在津泽、玉液二穴所产生津液的滋养下,由舌根将内 气输送到任脉的起点承浆穴,沿十二时钟的窍位沉海底。舌不但 能引气过断层,而且还有助于气与力合和整劲暴发。
舌对健身养胃也有着特殊的功能,并且对身体的健康与否及 时向人发出警告。例如一脏腑有病,医生一看舌苔便知病情原 因。舌对健身养胃的作用,是随身体的运动,舌在嘴里也不停的 运动,或定位不动,运动时舌下分泌出很多津液,犹如山泉之 水,涓涓而生,甘甜无比。你若闭嘴用腮动之法徐徐下咽,它不 但能养胃聪耳,而且能帮助胃的消化,此法在道家中称玉液还 丹,在武林中称天降廿露。舌下分泌出的津液是引真气过鹊桥下 十二重楼的重要物质,学者知后切不可将此津液随意唾出,应加 倍珍惜,分口下咽,日久见奇效,会在练功交劲中口不干。前人 认为舌卷而引,舌催而涨,舌言而绝,并且舌可监味,又可催齿 引气,发力助劲,有水火相济,引气朝元,引气过桥的功能。舌
的练法:将舌卷起成90。,顶住上腭略停放下,然后再卷起顶住 上腭,一顶一放,以不倦为度,反复练习即可。
舌尖生津产玉液, 上引五气入颠顶, 全身肌肉紧与松, 和明言语它完成, 用于敌斗助雷声, 用于行拳助闭气, 柔弱之极可摧齿。 下送真气降下池。 舌是肉梢送引中。 良言数九也热心。 用于周天引气行。 丹田一射助炸劲。
- 项
项竖能减少和降低内气行走的阻力,项缩能加大头部左右转 动的灵活性,并且有维持头顶端正、身体平衡的功能。项的练 法:左右转动、上伸下缩即可。
头悬项竖须中正, 项为头基项强硬, 耳提项挺目视鼎, 上接头颅下接肩, 灵活无僵常转动, 向上玉枕铁璧关
- 肩

肩是人的胳膊和躯干连接的部分。左右各一平行的叫肩,向 下的叫膀。心意拳中的松肩、沉肩、抱肩,皆指平行的肩,俗称 肩膀。肩和膀是人体两个部位,肩就是肩,膀就是膀。肩是上节 之根节,膀是下垂的上肢,肩也是肘、手、指劲源的发祥地。练 功所产生的气劲能否顺利到肘、到手到指,就需要松肩来实 现;能不能内气上升也和沉肩有很直接的关系。如要含胸,那就 得抱肩,也就是说,松肩通气劲,沉肩助含胸,抱肩助拔背。
松肩的目的是消除关节处自提的本能,以达到睡意袭来的感 觉为宜,只有这样,肌肉自提自紧的本能才能充分释放,任督二
脉真气循环的阻力才能锐减,头的转动、上肢的活动,才能灵活 不僵,古拳谱曰:“肩松则关开,肩紧则穴闭厂
沉肩主要是提高臂肘手指的灵活性,以其来增强上肢的拔作 力、支撑力及下肢的稳固和反弹力。
抱肩是聚精气、规六合、走鸡腿、练车轮步的首要动作,也 是配合裹胯合裆、装饰外形、印合内实的最基础动作之一。抱肩 还可促使背弓、头抱、肋开的到位,又可把脊椎的劲力、肩的劲 力传递到膀上来。抱肩可左右单抱,也可双抱,无论用哪种抱 法,都须通过松肩、沉肩、抱肩、束体来体现。因抱肩可蓄气上 升,臂关节能加大旋转的角度。松肩为不滞气和不滞其劲。沉肩 为分清阴阳,并能将气劲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然后发于肘手, 同时向下催贯于腿足。古拳谱曰:“要想气劲聚,还须常抱肩。 在动击时,宁可丢肘不丢肩。”肩还可以产生对拉劲、两肩钻一 孔及肩打一阴返一阳势法。
歌诀内气循环不耸肩,
松肩气循阻力减, 抱肩含胸助拔背, 一举一动两肩平, 先抱后沉肩尖击,
- 肘
肘是大臂和小臂的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部分俗称胳膊肘, 拳谱中称中节。肘是接上臂催来之劲,向下将劲转换到小臂部 位,所以拳术中将肘称为中节。肩虽然是根节,可是能体现出最 猛最毒的却是名为中节的肘。垂肘不垂手,一是为了手法灵活, 不漂浮;二是为了和下肢配合成连环,以此促使全身运动和顺如 一;三是为了肘和膝合,使肢体的劲力成其一块,架势成其一 势,促使梢节转换角度灵便,能在不滞不僵中变化手的动作。这 样的目的是要断彼的梢节,
顾彼的中节,截彼的根节。在此动作 中,中节须实,不可空。如中节空,则梢节的劲源无根。拳谱
讲:“手是两扇门,全凭肘打人疽’中节空,两扇门也就形同虚 设,成为真正的有手作无手了。用手时须气劲到肘,上挑,下 砸,直顶,只有这样,才能高度凸出肘里裹击、外挂击及下砸、 直顶、里摆的用法。
前脚踩中节步,才可起肘去打击。打击时梢节返回,中节撅 出,这一返一撅,起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作用。此法也可 前顶后戳,或变化中顶撅,返回带击。如用肘高截时,用摆肘; 摆截时,肘肩平行,还可复变夹肘。肘法中还有顶肘、滚肘、牵 肘、屈肘,或前顶、后顶、横顶及引化格拦。无论用何种肘法, 均须身内发出抖劲,力达肘尖,并可曲中见直,直中含曲。
奇横势法肘拐心, 用肘近取不远寻, 千变万化肘合心, 转换角度任意击, 肘法用短不用长, 假如提肘露形迹, 两肘下垂肘弯松,
- 手
手是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在拳术中称梢节。手在 拳术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在手腕的配合下,在拳术中有 巧手、妙手、阴手、阳手、阴阳手和四两化千斤手、四两拨千斤 手、以轻化重手,就是没有绝手;在生活中更处处有手。手是掌 和指组成的,指是骨梢,屈能成拳,展能成掌。拳有阴拳、阳 拳、实拳、虚拳、平拳;掌有阴掌、阳掌、三角掌。手有鸡手, 俗称红孩儿手等手法。以上诸法皆为手所为。手可做真假虚实的 动作,此动作有牵引、诱惑、惊扰、挡、缠、截、拨、插、撅、 挂、挤、脱、点、扑、压、钻、掏、托、顾、带、复压、拦、 拔、捋、端、甩、钩、转、摆、穿、翻、领、截、云等动作。手
练滑度、活度、敏捷、快速、果断、刚脆、狠毒、暗意等。手可 屈指成拳,展指成掌,打上可通天击,打下可插地截,凌空劈去 可断其手,断其臂,从上往下击其腹,从下往上击其裆。手展成 掌时,掌根掌心具用力谓推掌,劲力聚在掌边谓切掌,五指大张 叫挑掌,拧旋翻转力点聚在掌边外沿叫劈掌,手心朝下叫摸掌, 还有为船指航千斤掌、虎形双把、丢擞抽、正反双推掌、一手推 出单穿掌。用掌边进攻时,是别捧对方下额和脖颈十二重楼,搓 劈对方脖颈大动脉,叫双刀剧牛掌。如吃住对方的胸部,可用虎 形双把掌。无论用什么掌,手指及手腕皆不可紧张,因只要紧 张,导致出掌、出指、出拳少气无劲,用时则要刚没刚,要柔少 柔。再者,出掌时,任何一指不可伸翘或手指松软。用掌时,必 须掌随臂拧,臂随腰旋,腰随胯旋,胯旋身扭,身随丹动,闪身 挪位,避其锋芒,掌跟贯力,掌心聚气,掌边着劲,猛截脆斩狠 劈,入侵肢体,可产生摧枯拉朽的破坏力。
- 指
指指的是手指,不包括足趾。如指四梢,足趾也包括在内。 手足十指是四肢之筋梢。手指是上肢末端锋利之器,五指伸展 后,肩的气劲催肘,肘的气劲催手,手的气劲贯指,指直线刺插 对方穴道及软弱处等部位。指又可用于捅、点、戳、捏、抓。拳 谱曰:“手心还从足心印,一掌霹雳万人惊/从整个手来讲, 拳不及掌长,掌不及指先。指功有了一定造诣后,运用快速敏 捷,静不动意,动不露形。用指先的长,避指细的短,按尺寸劲 节要领,如蛇袭物,弹抖一瞬间,火烧而回,指虽细短、脆弱, 可是点穴、戳脉、直刺、横抓皆依赖于手指。也就是说,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总的来说,手法捧、夺、扑、抓、刁、捋、搓、 戳、砍、领、扫、抹、撩、按等法皆可用指来完成。
屈指成拳展为掌, 翻云覆雨蔽日光。 护身形同两扇门, 拨着捋刁斩截砍。 屈指成拳横冲崩, 展指成掌捧夺领。 起手托肘刁捋戳, 落手刁肘劈斩拨。 掌根拧旋鸡转脖, 指刺拳砸掌劈截。 人身要穴布纵横,手指点戳力千钧。
- 胯

胯是人体上下连接的枢纽,在拳术中称胯为上节的根节,贴 身施威的必要武器。在练用胯时,以裹为主,胯上合肩,下催 膝,气沉足,还须将步摆布合适,裹胯时先收臀,在收臀的同 时,还须将膝部肌肉放松,才可达到下稳上灵。
用胯时近身胯撞,转身胯打,反插胯挂,前挤后带,外旋里 夹,反弹射打,里胯撑撅,外胯打挺。拳谱曰:“里胯打人变势 难,外胯打人鱼打挺。”里胯打人变势难,是指对方上肢无论从 哪个方位击来,只要下肢还未完全到位时,我即可拧胯贴彼裆, 或撅或抖或旋,对方难以摆脱,所以叫做里胯打人变势难。外胯 打人鱼打挺,是运用于对方击我时,上身有前倾的动作,我便可
98 用上肢封闭住对方胸部,一脚内插对方脚后或中门,用脆劲展腿
~ 并猛绷,胯部外旋挤压反弹射打,犹如鱼打挺的动作劲节,去击 对方的胯臀部位。鱼打挺也指抖擞劲。合裆是为了掩缝遮密,合 劲避袭。裹胯的目的是要上气下降,下气上旋。在练习猴势时, 必须先松胯开裆,才能裹胯合裆。如松胯开裆不恰当,不但会造 成肩胯不合,裆不圆,还会导致底盘不稳,出现前俯后仰、左歪 : 右斜若干不正确的姿势。开裆松胯正确的做法是,在需要松胯时
松中不懈,开裆时,开中不敝。总的来说,裹胯时须三弯套合, 才能虚精实灵,筑好下肢底功基础;只有筑好底功,才能像滑狸 爬树稳而不僵,灵蛇趋避活而不飘。练好胯功,腿、膝、足的动 作也更能敏捷,劲源也更充实。总的来说,下肢的行疾停站全赖 于胯。
歆诀抱肩裹胯根节劲, 收臀裹胯气上行。一胯挤带一胯旋,好似旋作斩腰剑。 里胯打人变势难, 外胯打人鱼打挺。
及弹射打旋挤抖,裹提松放手疾擞。
下稳上灵胯坐盘,膝足劲源在胯中。
松胯不懈虚实循, 开裆不敞胯为根。
- 膝
膝是大腿和小腿相连的部位,在拳术中称中节,在拳法中它 可以摆、撅、顶、跪、另h撞等动作。膝在人体属于强劲的部 位,古拳谱曰:“膝打脐(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闯木笼,随 身辗转不停势,左右摆顶任意行。”膝以攻防隐蔽,迅猛果断, 坚硬、灵活、凶勇著称。它属下三路,可破敌攻势,底至连仞 骨,高至肚脐门,皆可用膝摆、顶扣、旋带、跪压等动作来破坏 对方攻势。膝为连接大小腿的枢纽,也是人身根基的重要部位, 拳术中讲究腿打七分手打三,阴阳五行要和全,膝动旋转胯根 "
带,膝由胯旋而自动,足钉,指抓,扣实稳当后,膝便可前顶, 顶时或练或用,膝尖与脚尖齐,此时膝可里旋扣截,左右截摆, 如在外侧,可踮可跪;如在里侧,占了对方中央的中节,可左右 猛摆,如占了对方中央的根节,起抬可撅,膝落身进,进身后用 臂、用肘、用头,自行掌握。
将膝关节放松,向里微扣,扎成虎步,后足足跟离地,三尖 对齐,双手托膝,足绷蹬,尽力将足着地,直到委中大筋和承山 (小腿肚)大穴有了麻胀痛感后,再练,直到没有了麻胀痛的感 觉,方为合格。练时双脚原地转动、前后互练,或原地练六合势 的鸡步和练六合势的车轮步,还须练钟慝穿靴等步法。
以上法则虽是练步,实为练膝,只有练好膝,,才可前串奔, 上跳跃,下地盘,左右闪,后倒跌,动时有劲有势,击对方时狠 疾、硬毒、果断、猛烈。虽然膝不及腿长,可练好膝法的尺寸劲 节,如同老虎添羿。膝还可破坏对方重心。
足是人支持身体的部分,它由脚跟、脚心、脚掌、脚趾等组 成。在人体三大节中,足被称为梢节;在六合中,有手与足合; 在心意拳中,应用十字法,踩、扑、裹、束、决(绝)、舒、钻、 抖、擞、刹等,这十字中踩为天字第一号。足是下三节的梢节, 虽在最下,但凡是身体运动,无不依赖于足的配合。例如布阵、 摆置或练用,运用绕翻、翻转、盘旋、叠曲、起伏、移动、进 退、闪挪、踩扣、踩蹬等诸多动作,均脱离不了脚的作用。古人 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拳谱中讲足的重要性比比皆是。例如 拳经中记载:去意好似卷地风,消息全凭后足蹬;足踩中门抢地
100 位,犹如毒物足底行;前足可带后足窜,平飞而去丹田功;足起
一 而翻落而钻,寸步践步不钻翻,进退闪挪循阴阳;顶心沓手心,
手心沓足心,足起到天门;足打七分手打三,拧打硬钻无遮拦; 追风赶月不放松,踩住中门裆里钻;足打三节不落空,打完三节 不见形;打人如走路,左右横顺任意行;进步如箭穿,退步泥拔 足;足钉指抓扣为稳,足弓反涨是练灵;身如槐虫进敌身,起如 挑担足底功;足进好似箭穿靶,足落胜似板钉钉,等等。
臀坐膝屈,足心翻跷,足跟着地,足尖尽力翘起。足落钻为 的是踩,足后跟着力,足掌、足趾微离地翘起,此谓足法的截 破。
用足无论练或用,必须心中有意,手足相连,足起要顺拔, 足落要脆毒,钻要硬进,翻要到位,足起惊提,足落踩搓。两足 运用贵在含藏阴阳,一实一虚,一正一反,一前一后,一左一 右,充分体现了两足的阴阳相合,阴阳变换,见空不进足,见实 不提足。此意是,见空不进足是提防,因此空不是自创,为防陷
阱。见实不提足,为避对方坚锐,因起足有半边空之弊。无论何 |
法,只有在足的配合下才能超常发挥其特能,如重动的踩扑,轻 |
动的挪闪,灵动的龙蛇二行皆出于足的运动。又足的用法,以钻 |
劲的奔践,如老虎登山稳行,如灵蛇草上窜行,足一动,手便 |
到,可闭对方日月光,我以停势对方不知其机,我以动势对方不 |
见其形,这叫足寓内于无形之中,足接外于有形之表。其功法皆 |
在足中,足还是支承自身重量的最主要的部件。 |
千里之行始于足, 站桩还须足底功。 |
足踩中门抢地位, 犹如毒物足底行。 |
足起钻射穿铁门, 足落合地板钉钉。 |
足钉欧抓阴口合, 足弓反涨藏暗劲。 |
进似槐虫前足带, 践似老虎半空来。 |
先练足法地盘功,身手步法足底生a |
挪闪趋避不定位, 龙蛇二行走轻灵。 |
去意好似卷地风,消息全凭后足蹬。 |
足出连环踩蹬步, 肚里出足人不明 |
三摇二旋足走旁,足落而钻似飞蝗。 |
水面停行数结形, 停似抛锚动箭穿。 |
步法纵横三十二,步步皆从足底生。 |
附蹲猴势膝盖保护法
蹲猴势时腿的弓曲度过小,本动作不到位,过大膝尖超过脚 尖,身体出现前倾,如长期频繁地将膝尖超过脚尖,这种动作对 膝关节有直接不利因素,因膝关节系人体的大关节,具有伸曲的 重要功能,并承受着人体的重量,现代科学测出当人体屈膝30。 时,关节的压力与体重相等;屈膝60。时,则四倍于体重;屈膝 90。时,是体重的六倍。由于膝关节受力的角度因素出现的反应 不同和平时行走演练使用膝关节较其他关节负荷更重,所以膝关 节更易劳损,如不有意识加以保护,会导致膝关节镜面粗糙和骨 密度的改变。从这点看,蹲猴势膝关节呈30。最符合人体生理承 重结构,也是不累自不伤自的一种角度,而且在技击中膝前顶的 尺寸足够使用,这一角度是很讲究科学的。就是这样也应在蹲完 猴势后,一手固定于靛骨表面,另手拇指及虎口卡住关节处呈前 拉后推,然后再配合轻捶和轻拍的动作或双腿拼紧呈蹲猴势姿 势,双手按于膝盖骨上左旋,右旋,这样就可缓解膝关节的疲 劳。
蹲猴势时注意事项:在束身下蹲时膝的弯曲度最好不要超过 30。和起落次数过多,如过多这样就会出现连续挤压膝关节周围 的各种组织,促使加快,加大各组织的疲劳成度和损伤成度。无 论练什么动作,凡对膝关节有直接超负荷的运动都应尽力避免和 善后理疗。
第二节步法
102
一 练神行无影。步法是承载各种技法的基础。扎实的步法如同
灵活的战马,强劲的战车,便于搏击的展开,否则,不能自保。 武术界有足占七分手占三,宁可无手不可无步,手来足不来,不 如不出来。所以讲拳法以步先为上等拳,步到拳不到为中等拳, 拳到步不到为下等拳。在不利己时,宁可无拳,不可无步。步是 一身的根基,应战敌对的砥柱,盘跟铁柱的根本,活与不活在于 步,灵于不灵亦在于步。击敌时贵艺不贵力,更在于步。
步法不但分前后而且还分有定位和无定位的步。关于步的定 位和无定位之分是如前步方进,后步或垫或拖,在垫拖中就出现 了定位和不定位的步法。如前步作后步,后步则成前步,这种步 法是有定位的步。如后步做前步的后步,这种步是无定位的步。 稳于不稳在于有定位的步,灵于不灵在于无定位的步。移挪快 捷,犹如卷地风钻进,如箭穿进,如蛇趋避。此谓无定位的步。 直出而钻,横跨而闪,略跌而挪,后退而反扑这是有定位的步。
凡动拳必须先运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无拳却不可
无步。无论走直峰与走侧峰或地盘,均在步中。此步法须练中 修,修中养,养中积,积中守,守中静,静中空,空中出步艺。 总之修炼到蛇行无声,龙行莫测才为步法本意。
拳经曰:“步者直出而钻,横跨而闪,后退而反扑,斜坳而 略跌,足起踩尺寸,足落搓刹钉,练出打人如走路行若似仙,打 人如打偶翻若似蝶方为步法之要义。步法大多在微动中含藏,如 运用得当常人根本难以察觉。与人接手交技原步不动,寸步小 动,略跌微动,以圆求圈,如若不圆会摧残下肢,如若无圈则累 自费力。踩时身宜近步不宜大,因步大则罗嗦不灵。
练法练出步,束身进步左足前寸,右足垫至左足大拇指根节处停 住的时候,即出右足,右足垫时先翻足尖,向前猛钻,钻时右膝 在左膝下,且要相夹,此时身呈舒势,由舒变展,如水翻浪,后 足进时须仿燕子取水之势。
注应项足钻进时后膝宜低。
下释常用步法的练用。
- 鸡步
鸡步是练步法的重要一环,鸡步也是练众步的基本步法。站 鸡桩,起鸡步,溜鸡腿,拔寒鸡步众步既法均含其劲。练鸡步用 内翻丹,内翻丹带膝起,起膝望怀,其法既是筑基功,又是用法。
此功如运用于步法,须以轻灵为主,下足无声。鸡步出足 时,上身前抱,如猫抓鼠之形,身落时掏出,身起时踩下,此时 要两胯夹裹,两腿合而不开,须有剪子固(股)之意之势。
练法起足时足须抬到膝的高度,前足落地,后足跟进,后足跟进 即起而掏出。如此循环前进,初练时虽然不快也决不可改变此 法。其中最需注意的是全身要合成一块,气要提住,胯要裹住, 腰要沓住,背要弓起这时才可肚里掏腿,掏腿时必须注意的是四 平势,脚与膝平,膝与胯平,肘与心平,手与嘴平。四平势到位 后便可起膝望怀,将腿靠胸叠住直提,再缓慢踢出,落地时再向 前移出一足,犹如掏出之意。
鸡步又名寒鸡步,因天气寒冷鸡行动的迟钝,其步法合乎拳 法的格式。天寒冷时鸡怕冷,不欲双足落地,因此足一起一落, 一足藏于肚肋下,一足落地,一爪大炸,向上从嗦子部位掏出, 这种本能一为取暖,一为护嗪。此种象形入拳,下节大稳。此法 还使膝前膝后膝左膝右互用,膝起望怀合于胯,裹胯合于膝,提 膝合于足,如提膝不提足,是足合于地的练法,要练出鸡步的冷 缩,要走出鸡步的热涨,显出五官的鼻骨焚,打出身内的逼近冷 发。据传此步法为李政所传。
- 虎步
束展催翻一气呵成,步距为一足半,前膝弓顶翻涨,足扣抓 钉,膝尖与足尖齐,后腿绷蹬走丹根,周身布气前二后三弓催 放。一分劳宫,半分悬顶,三分半藏身,混元开合相分,必遵照
104 以上数据去分为宜,布气时心意气力步合后,才可分气,如分气
一 不按规矩则虎步难练。
虎步即雄势是展身之步,其步是前弓后直,前后足均呈斜 形,亦非一字步前后皆直,也非丁八步前直后横。练此步时上身 需下沉,两胯需夹裹,两胫须紧摩,头需带上虎抱头为要,展时 射丹。因此步是心意拳取人的主要步法,虎步出足时要含前扑的 动作和意念,扑时丹田要上翻,落时足要满踏地。全身钻入猛 扑,猛扑时催劲要大须快,只要虎步用的得当,可将人践得向前 射出。但扑践时虎步不宜太大,太大则后足拖地过长,顶刹时力 道不足,又有足跟离地的弊病,这是失跟的动作。拳谱曰,“虎 步者前腿之膝至足要正直,其膝峰要与足尖相齐,不可突出,胯 膝一节系斜直,其后腿全部绷直,绷直后全腿须硬,不可有弯, 所谓全部者即胯至膝,膝至足。”未出后步之前须用寸步,寸步 一出若不退需要垫步进攻,前步上时步要小,后步上时不妨大。 若前步上时大,则后步上时须小,所以如此,恐怕出现上步过大 身不灵的弊病。不过出步也不可太小,因步小则力弱劲柔,出势 不猛,导致身难进和拳步不合,身躯也不能就前。出虎步的大与 小要知老知嫩。步法之中的练法多以虎步练法为基。
- 一寸二剪步
一寸快,一寸强,远践近沾,沾身纵力,纵身步践,一寸间 发足。拳经中有“把不离丢,肘不离拐,步不离寸气两腿前出 后退凭借底功,寸而未寸是半步,俗称一寸二剪步。
寸步以寸为名,因步之前进后退均不超过一尺,所以称寸 步。其法均以用在前脚先行,前脚先上而后脚方上,后脚即使不 上,身法也要前去,此时仅寸一足即可。寸步步法,不仅虎步、 地盘步,其他步法也可加寸。总之步法是运用拳法的基础,而寸 步为步法的调节,在拳法中用途最广,因此居为十六助之首。故
拳法以寸步为先。寸步亦称赶步,赶步如连三赶四则称串步。拳
105 谱曰:“拳法精湛循五行,生克消长变化精,学者如能入深处, 只在眼前一寸中这一寸中在拳中指寸劲,在步中指寸步。
在步法运用中,寸步用七分,它步用三分。用寸步须阴阳和 合波浪翻,束钻寸践,反弹直射,上下内外合而为一,调整尺寸 前足前进谓寸步。运用寸步发拳,要知进不知伸。此意为全身进 攻时不可一形伸,要上下贯注一气进,进身全凭寸步抢中门。寸 步的修炼在对垒争战中的运用,若对方失根倒而未倒时,无论远 近,务必用寸步穷追,追时足底毒,手中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 寸步极易彻底征服对方的威力
青年人练此种步法是九分练一分养;中年人练其步法是七分 练三分养;老年人练其步法是一分练九分养。即便一分练时也宜 轻磨,慢刻,细悟,精出。
练法在虎步的展势上,将前面的一只足在后足的催动中前寸 ―足即可。下述寸步连环步的口诀:
双手济丹身躯正, 膝屈足寸头需领。
前足先寸后足过, 足跟要贴拇指根。
前弯紧套后膝峰,前足虚悬后足承。
重心前移右足蹬, 左足落地右足虽艮。
前后足呈长三形,苦练寸步踩尺寸。
- 踮步
出踮步先弹膝,弹膝长虫强吸食,或强或弱,心意把握。弹 膝膝炸,心意狠毒。踮步弹出短脆狠,短为直踩,脆为不思,狠 为如踩毒物和狠不容情,拳经中有容情不发膝的论述。又去膝非 逼不用,技击时以忍让和解为上,宜善修善心善意,以行善为 要,未学武艺先学德。练用踮步时要先心定人静,因静是动的前 提,静可制动,久磨功满筑基垒功。此法是手用二分身用三分, 腿用二分,脚用三分,上部用三分,下部用七分,前足用二分, 后足用八分。
- 垫步
垫步也叫跟步,是后足追前足的步法。用垫步是为了快捷不 误事,也是紧中更紧、攻势的步法。练时须左打左,右打右,左 足在前右足扎住,仍出左足;左足若在后,左足垫前还需虚其足 尖,继续出左足。这种步法是踩中门扣裹的步法,也是左垫左的 法则。右垫右的法则,反过来实施就行了。
若打中门不分左右,踩时是垫后足于前足后,仍出前足,但 出垫步时前足需先寸,此势才能成为熊势。若踩外门时,不妨挪 左右踩右,挪右左踩左,右踩时左足向前,左足侧出寸步踩住, 左足在垫前即提起,而虚悬其足尖,踩实后仍出左足。倘挪右左 踩时将挪左右踩时的道理也是反过来实施就行了。若功力不大者 即全足虚悬亦可,故后足为元帅,前足为先行,在未出垫步前是 展势,出垫步后成舒势。出步用展势,凡虚悬均合膝,合膝时, 前腿的腿弯合在后腿的膝峰方可出垫步。
练法左足提起,足尖上翘踩出,落地后前寸,右足踢于左足足后 跟,左足前出,右足踩左足原来位置。
- 车轮步
车轮步须步步连环起膝,并自强不息地闭住五行,然后拳打 一气先,步走一线内,如轮行壕沟的势法劲节。起膝时望怀,起 足时与膝平,起膝时与胯平,起膝时里胯须外带,膝须正顶,落 腿时需踮、挤、压、榨、顶、摆并用。此法均须用丹田指挥,也 就是说车轮步法的法艺在丹田。
胯、膝、足、连任骨、足腕、足里掌、足外掌、前后足掌, 练习者须心摩细揣。练时不慌不忙,前足着地而踩,且腿拖,膝 擦地而起,足尖反后,身起时足尖反上,动作时以猛为主(也可 加寸步)。此法因猛,在退步时才能扎得稳,反扑时才能上得勇。 这种步法,上身可向前稍弯。要把这种步法作为活动的步法,若 有间隙可进,可踩中门钻入;若无间隙,可退返原地,或踩外 门。
练法起膝与心齐,两膝尖宁可向里过多,不可向外小敞。其意是 要与未起的腿膝与已起的膝足相合齐而紧夹,其脚尖尽力向上 翘,不可向下斜,其未起之腿须微弯曲到蹲猴势的尺度,两股夹 紧并和全身合成一块。进足时,满足着地,踩实,变成虎步成展 势,收势时退回原位站住。
注息先着地的足可先行寸步,也可不行寸步,退回原地的足紧贴 先停的足,由虚悬足尖落地变成舒势,成展势时用膝峰顶敌下 腹,这样一舒一展成一圆形。此步如狮子滚绣球之形状,滚来滚 去犹如车轮转动,故名车轮步。
转轮步
本步与践步相仿,也有车轮步之意,不过出步时需轻灵。此 步如践出即为虎步。此步主要防敌从身后袭击,也是挪前闪后专 用的步法。
如左足悬空,就虚左足在前先寸,将身右转向后,同时将右 足跟回,贴于左足一侧虚悬脚尖,而将右脚及时向前迈出,此动 作是转身的动作。因右足跟回时足呈舒势,只有这样出步才能灵 快。若右足在前加寸或过足须按上法演练。此步法谓左右转 法,若左足在前,向后转时左足前寸,身向右转时,同时右足必 须跟进,紧贴左足之侧而虚悬足尖,即出右足时可选择近用膀 法,远用裹拳或其他手法。其步法也称敌后月牙步,以行攻击, 倘左足在前向左转,按以上的法则反过来练即可。也可四面八方 演练。
- 穿步
拳经曰:“眼前穿步疾为先,前足虚灵后足催,束钻决,直 中挺,足手相连身贴身。”此意谓嘴对嘴,腮贴腮,内翻丹,前 足不动后足催,后足催过前足践,后足踩住前足钻,见空践,无 空寸。其步法是在遭到敌人突然从后偷袭时方践穿,所以称此种 步法谓穿步。穿步也称一步弓。
练法左足踩出,呈长三虎步后不前寸,右足迈过左足呈虎步,左 足顶右足足后跟,右足践出。
浏览5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