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构建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关于郑氏武学的研 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2010年10月15日一17日,成都体育学院武术 系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共同举办了 “郑怀贤武学思想研讨会” 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交流会。此次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武术学者、专家、 教授,对郑怀贤先生的武学思想从诸多方面做了较为翔实的论述。会议一 致认为,大力发掘和弘扬郑怀贤先生的武学思想,对新时期武术文化的保 护与继承意义重大。这次会议是深入研究和总结郑怀贤先生武学思想的良 好开端。随后,由武术系教师集体编写的《郑怀贤武学系列丛书》出版发 行,这标志着成都体育学院郑氏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为了继续深入发掘郑氏武学的精华,使郑氏武学成为成都体育学院的 办学优势与特色。2016年4月6日,成都体育学院隆重地举行了 “郑怀贤 武学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郑氏武学已经不仅仅是武术层面的 成果,它更是民族文化的宝藏。在充分发掘郑氏武学武术领域内精髓的前 提下,进而将郑氏武学打造成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财富。

因此,今后在对郑氏武学的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必须“存静气,思高 原”,立定脚跟,开拓格局,将郑氏武学的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介于此, 笔者以为:


  • 以成立郑怀贤武学研究所为契机将郑氏武学进一步推向全国。

  • 以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牵头,广泛团结民间郑氏武学传承人,在 郑怀贤武学研究所周围定期举办沙龙研讨,共同发掘郑氏武学内涵,梳理 郑氏武学精髓,商讨郑氏武学发展前景。

  • 郑氏武学不是静态的,是发展的,包容的。我们有责任探索更广 阔的郑氏武学内涵,艮P:郑氏武学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挖掘、整理、继 承和发展是成体人的使命,是落实成都体育学院“一线两翼”人才培养战 略的探索实践,是学校实现拥有引领行业话语权的具体举措,是助推学校 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实际 行动。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6 . htm.

  • 乔凤杰.无极而太极一论武术与儒家在超验心层面的思想会通[J].广 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26(2).

  • 徐震.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徐震文丛[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 员琰.从身法的角度探骊太极十三势之“势”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 学报,2012, 31 ( 1 ).

  • 曾于久.武术散手与散打名称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43 ( 1).

  • 杨祥银.关于口述史学基本特征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0, 43

  • .

  •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2000 年6月第四次印版.

  • 曾于久.武术本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43 ( 11 ).

  • 乔凤杰.形式上的引导■老子道家的道与传统武术的超越追求[J].山东 体育学院学报,2006, 22 (2).


 

多元文化视域下审视传统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

艾泽秀

【摘 要】以文化传播与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 法,以当代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境遇、传统武术文化传播导向和传统武术文 化传播策略这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文 化学解读。研究认为:传统武术文化在民间场域“小视野”与当代体育文 化多元化差异语境下凸显出了举步维艰的生存态势;然而正是由于多元体 育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诉求加之对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意识逐步提升,使 传统武术文化展现出充满机遇的未来。传统武术文化传播应注意把握文化 基因,提高文化自觉,正视文化差异,增强文化适应的传播导向。同时, 传统武术文化应贯彻卓越文化传播、创新文化传播和新媒体文化传播三维 理念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策略

【前 言】时代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文化元素和文化 内涵的多样化发展和多元化呈现皆依赖于文化传播的表层传递与内质延 伸。而“文化传播的流动性对于文化的输出方和输入方都是有利的⑴",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使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双方通过传播的独特 路径,在积极采纳和吸收“他者”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丰富“本 我”的体育文化体系和文化特质,提升文化自信;在体育文化多元性和民 族性的时代矛盾的仔细甄别和合理扬弃中,探骊符合民族心理的体育文化 发展方向。传统武术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发展不仅可以使传统 武术文化和现在的流行体育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凸显出传统武术文化本源 追溯与时代诉求的发展与延伸,还可以为“他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 当代流行体育文化的相互欣赏与互为融合中提供研究借鉴与理论参考。因 此,研究多元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实现与提升传统武 术文化的现代化与关注度;梳理与建构其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脉络;树立并 提升其文化的国际形象与国际魅力等皆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和历史贡献。

1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境遇

传统武术长期依附于民间生存环境,在民间文化气息的长期“濡染” 下,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相互交织与互为转化 的独特文化底蕴。传统武术以静态凝固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源泉和发展 根基,在文化民族化与时代化的矛盾统一体中以螺旋上升模式形成文化传 统的文化活态与文化之流。传统武术文化长期借助传统文化根基和文化传 统之流的发展规律与锐变特征,在新时期的生存思辨中呈现出“文化焦虑” 与“文化机遇”交织并存的未来趋势。

1.1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窘境

传统武术文化层次与文化特质的形成与体现皆是传统武术在民间文化 场域渐进滋养和逐步同化的效果。长期民间场域文化气息的濡染,使传统 武术文化在凸显其历史与博大文化自信的同时,其民间场域“小视野”的 文化理念与文化实践也逐渐突出,从而阻碍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延伸与 文化出新的再造,尤其在面临现代多元文化差异境遇下的文化同化危机, 更加凸显出了 “小视野”文化观念逻辑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民间场域对传统武术文化呈现出利弊皆具的历史实践与理论牵拉效 果。而场域是布迪厄说的“社会学的一个关键空间隐喻,指位置之间客观 关系的网络或图式⑵”。在文化网络的场域中,其文化位置层面的“位置” 关系对文化“占据者”与文化“行为者”施加影响,使得在文化结构层面 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资本功能的发挥也受位置的决定。传统武术文化约 定俗成的师徒制文化中的文化“占据者”(师傅)与文化“传承者”(徒弟) 皆被民间场域独特的位置关系“施加影响”,表现在师徒的遴选受到严格的 限制。同时,场域理论中意旨的文化资本是“场域中各种活跃的力量,并 非经济学的范畴,是劳动累积的资源,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排他性⑶”。深层 次探索传统武术文化民间场域“文化资本”的传承与发展,由于“小视野”

 

民间场域的位置关系对传统武术文化资本传播与发展的决定性选择,使文 化资本在“量”的范畴逐渐减少,在“质”的层面渐进下滑。

虽然,文化资本的继承性和排他性为传统武术文化奠定了发展基调与 传播积淀,使传统武术文化在历史的推演中“以民族志的形式从整体文化 脉络中去梳理、分析和抽提地域武术文化,去勾勒和描绘更加原生态的文 化图景⑷”,凸显中华民族文化的气质。但是,民间文化场域各种文化资本 与文化空间的牵拉与竞争使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多元体育文化语境下的未 来发展和广泛传播越显焦灼。依附民间生存场域的传统武术文化,其民间 的“位置”关系规约着传统武术文化拥有者的扩大范围和扩张速率;压迫 着传统武术文化行为者的文化传承体系和文化传播领域。在长期的文化传 承受迫和文化传播受阻的环境下,传统武术文化越发凸显出文化紊乱与文 化萎靡的窘境。同时,民间场域相互关联的“位置”对传统武术文化择取 民间文化元素与文化因子有着关键性的决定和严格化的限制,迫使传统武 术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传统武术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稳定固化发生 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在长期的变革中形成稳定的“小视野”的文化性格 和文化气质,在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层面凸显活力缺失与信 心缺乏的问题。总之,民间的生存场域使传统武术文化在独特性构建和重 构中,在时代文化元素体系与价值内涵的变迁中凸显文化“小视野”与文 化焦虑的现实窘境。

浏览7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