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视传统武术的“入世"与“出世”形态,考略武术与中医 结合的源流根基,于“文化自觉视域下”,体现为“民族性”与“时代性” 的超越维系,“共性”与“个性"的主动调适,“自塑"与“他塑”的理论 思考。传统武术在文化“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中寻觅自我创建与厘 革的发展空间,在自我认知与整合中探求生存张力,在内源压制与外源误 读中探索自我反省的路径,集中体现为传统武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存 空间逐步被压缩。本文借助文化自觉理论分析,探讨传统武术回归“武医 结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传统武术对自身“出世”与“入世”的据 理力争。
【关键词】文化自觉;武医结合;传统武术;出世;入世
【前 言】“文化自觉(cultural consciousness )"由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 提出该思想的初衷并非为了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出发点在 于进一步清醒认知本民族文化。具体而言,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 文化具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及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的趋 向”⑴。理性把握传统武术文化的源起,衍变与发展,进而延伸探讨传统武 术与中医之间的关系。借用“文化自觉”思想,分析处于多元文化交融板 块的传统武术,在“出世”与"入世”之际,应明晰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及时觉醒。合理分析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下为自身“生存” 争取空间,结合中医理论体系丰富自身精神外壳,适时构建。
1自我觉醒:“入世"历程之回顾
1.1 “百花齐放”的时代语境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记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与中医的多种理论一脉相承。传统武术 不仅内含了 “技击性” “教化” “传统文化”等特质,更是凝聚了中医阴阳 调和、五行学说、经络理论等内涵丰富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的时代缩影。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促进了多元文化间的频 繁交流与相互融合,多元文化的汇集与交流拓宽了传统武术的发展领域。 但“百家争鸣”加剧了各文化冲突与移植的矛盾,文化“霸权主义”愈演 愈烈。仍旧遵循“保守”发展的传统武术,在这场愈演愈烈的文化交流之 战中似有隐退之意,但这是“顾影自怜”还是拒绝“削足适履”?
对于传统武术自身的生存境遇分析,不能仅局限于当代文化发展的“时 代语境”,还须立足于多维文化的时代底板,依照传统武术丰厚的文化底蕴, 进而详尽考究。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谈到,“旧时学武, 总是讲拳的多,说功的少。学到拳的是学生,学到功的是徒弟。⑵”旧时的 武者为了能够学习某种技法或拳种,最终达到机体与技法、身体与拳法的 协调统一。而传统武术与中医共同生长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二者均蕴含 了东方哲学的丰富的文化元素,并借助内涵多元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要素构 筑属于各自的理论框架。且二者的理论基础出于共同的载体,武术的哲学 理论主要有天人合一、术与道、阴阳五行、八卦等,而中医哲学理论主要 基于阴阳学说,调和人类机体内的阴阳平衡、中和平衡,从而达到人体内 气血运化的平衡稳定。中医与传统武术对诸多事物的认识与分析均有相同 之处,为武医结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多维文化的时代底板
“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是古代哲学、医学、 兵家、艺术融合而成的载体。”⑶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成分之 一,与中医、戏曲等一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饱含东方文化底蕴、内 涵中医文化元素的集合体。在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中,传统武术备受“文化 侵略”与“文化移植”的销蚀,似乎已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王林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 一文中提到:“文化通过 两种不同的方式发展,一是趋同,一是变异。趋同是一种纵向发展,亦可 称其为趋于共同的方向。但所谓的’同’也不是绝对的’同',依然包孕了 许多'大同'之下的’不同⑷”纵览传统武术与中医的发展历史,二者 均有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功能,详尽分析 二者内涵的文化特性及实践成效,可发现它们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的现象。
抛却传统武术与中医间的关系,探讨竞技武术与西医的相似之处,竞 技武术源起于传统武术,但在其纵向发展过程中,“趋同” 了西方竞技体育 的“高”“快”,变异了自身传统元素的核心。追根溯源,中国原本没有现 行的西方竞技体育模式,但历经全球性多元文化浪潮的“洗礼”,奥林匹克 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以迅雷之势入驻这个注重“谦谦君子” 的民族,使蕴含浓郁传统气息的中国武术,陷入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 泥淖。正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当时歌颂科学万能的人,企望科 学的成功会出现'黄金世界而今我们不仅没有得到所谓的“黄金”,反 而出现诸多曲解和误读。西医同竞技武术类似,倾向于追求“快”,倾向于 以药物治疗代替人对机体肌肉和经络的刺激和治疗,因此,面对西医和竞 技体育的介入与冲击,审视传统武术与中医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境 遇,面临着“脱域”抉择与根基维系的难题。
1.3 “百家争鸣”的根基维系
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5] 传统武术作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集合体,主张以整体观为基础对身体进 行刺激,通过外界的肌肉刺激,使习练者逐步由筋、骨、皮的外围体会深 入到精、气、神的内部记忆。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 传承千载的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一个民族的独特记忆。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 化的守望者,无论是否能进军奥运,“优秀民族文化”的标签都始终存在。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调节, 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旧人体的各器官均是其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脱离了机体而独立存在便失去了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若传统武术的发展
高度仅停留于能不能“入奥的层面”,便失去了它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意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发挥着他物无法替代的作用, 若因为西医的介入让中医失去了自身特有的功能和文化特色,那么中医便 不再被称为“中医” 了。
与其他事物的发展相仿,“文化的发展亦须历经冲突的萌芽、发展、对 抗和解决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内部与外部矛盾 的展开和解决,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⑺文化冲突不仅通过危机认知促 进文化主体的自我觉醒与反思,而且可以为某一阶段的文化转型供给基础、 涵化力量,是文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冲突的末端是认同的起点,美国跨文 化传播学者卡里•杜德经研究发现,“个体与另外一个与我们群体不一样的 个体交谈的时候,我们必须带着一种’文化自觉'(cultural consciousness ) 去听和说。”结合学者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分析,传统武术在实施“文 化自觉”行为的过程中,需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以自我建构为中心,以 自我觉醒和自我反省为基本点。作为传统文化的典例,传统武术与中医在转 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冲突与摩擦中构建生存领域。2自我构建:“出世"形态之考量2.1历经千载的文化底蕴
从文化的普遍性来看,“人类不同文化具有通约性,具有文化公分母、 文化常数。正是有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公分母,才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 理解、交流和借鉴成为可能。”⑻掂量传统武术在文化“同化”境遇中的生 存劲力,表现为在传统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如履薄冰,突出体现了 “文化生 态系统”作为文化维系与链接的特质或标识,是在全球化“求同存异”呼 吁声中日渐深刻和强烈的表层显现。传统层面的文化演进与思维定势,掀 起了传统武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尝试打破保守、封闭空间的浪潮,试图构 建新的、诠释内核留存的生存空间,斩断域外文化试图嫁接的萌芽。中国 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言:“我在提出文化自觉时,并非从中西文化 的比较中,看到中国文化有什么危机,而是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 接触到这个问题。”四反思并对话传统武术的当代生存境遇,慎思并考量传 统武术于当下社会的角色演绎,分析并探求其自身蕴藏的文化功能,从而才能详尽考略传统武术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应如何进行自我构建。理清“共性”与“个性”,“自塑”与“他塑”的发展脉络,进而合理 处理“入世”与“出世”的关系。源起于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武术,在文 化扩张与频繁交流之际,于西学东渐之时,逐步出现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 术的分野。竞技武术凭借其“后来居上”的出场优势,位居我国武术发展 的主导地位。其“高、难、新、美”的出场原则,一方面冲击了传统武术 原有的传承法则,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竞技武术追求格调美,注重“一 招半式”的动力定型,反衬了传统武术的“打练结合”,及其思想内涵对习 练者身体与思想的规训。正因为如此,传统武术在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 既存在挑战性危机,同时亦出现难得的机遇。而中医学阴阳结合的理论中, 阴与阳是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外在的形态特征,由此上升为对事物发展内外 因素的分析与探讨,阴阳辩证思维体现在中医实践过程中的多个方面,用 于指导和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的病变的原因和源头;同时亦可借用阴 阳辩证思维分析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浏览7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