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冲突是构建群体特性的基础要素,科塞等学者认为:“在社会系统 内,冲突有助于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加强群体的独立意识,因此在系统 内建立群体的特性。”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异质文化与文化移植风起云 涌,文化所有权的争夺硝烟弥漫。因此传统武术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冲突” 中明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畛域,增强华夏民族的群体独立意识,提高 文化保护警觉。传统武术若希望能够在文化全球化演绎道路上达成跨越式 发展协议,须充分利用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的时代良机,挣脱域外文化的 侵扰与自身发展欠佳的行为束缚,深入分析当前“中西合璧”的优劣,探 索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最佳切合点,以期达到“原生态”留存与文化重 构的目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本文借用任平教授的“一体两翼”理论分析传统武术的出场路径及自我构 建,“一体”主要指传统武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反省现实存在的问题; “两翼”可粗略概述为一方面须客观解读自身的文本范式,另一方面亦须积 极与多元文化要素进行对话。“传统文化带有时代性,文化传统更具有历史 性。武术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⑴借用哲学家冯友兰的“抽象 继承法”分析传统武术的静态保护,此分析法中提到,抽象意义是可以秉 承与发展的,具体意义则不可承袭与接收。探究其本质涵义可发现,所谓 抽象继承法就是以现代精神去充实传统文化的语言外壳,赋予其现代意义, 可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2.3吐故纳新的特性使然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另外某 种重要的社会功能。武术既然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那么其社会性必然有 之。”[⑵本文借用“文化的社会性”来分析传统武术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下如 何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文化自觉不仅仅代表是其固本培元,存活于自己 的狭小空间内,更需走出去参与文化全球化的相互认同,构建适用于自身 的完善与优化的文化谱系,为塑造更高的社会服务体系奠定基础。张岱年 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文化作为一个特殊谱系,既具备整体性 特征,又具有可分性特性。整体性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文化自身的个 性特点进行综合创制。既是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本原与根基,亦有“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的吐故纳新。

“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⑶我国历来是注重“文化”的国度, 无论何种文化的命名赋义,均是本民族生活方式与发展理念的显性或隐性 昭示。全息传征本民族注重集体观念和整体意识的思维导向。譬如劈挂拳 的开合收放,动作运行间均体现了华夏民族注重开合相间、平衡发展的思 想观念,中医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亦是传统文化的典例。文化是 一种集体记忆,文化全球化虽引发了文化冲击与移植的“海啸”,但正是由 于强烈的域外文化入侵,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觉醒与文化抢救意识。反观技 术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的策划与设计,均包含了 “自塑的文化常数”与 “他塑的文化公分母”。在遵循共性与个性的合理调适原则下,仍旧保持了 传统武术与中医自身的“出世”精神。

3结语

中医与传统武术均是华夏民族优秀的文化载体,在文化多元化时代,

 

武医结合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从辩证的角度看待我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重新梳理和定位二者的发展高度和切入点,抛却原有的发展模式, 借助文化多元化发展平台,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武医结合奠定更 坚实的基础,为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宣扬经典的中医文化做铺垫。文化自 觉视域下的传统武术,既是一种文化载体的动态复原,通过自我觉醒,梳 理符合自身发展脉络的文化图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疏导的方式和途径。 传统武术基于“自我觉醒”与“自我反省”的出发点,提出“自我构建” 是最终落脚点,坚持以“出世”的精神达到“入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季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 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12: 156.


  • 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 王姗.传统武术养生思想之文化论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J].中华武 术研究,2016, 5(4):

  • 王林,王恒.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J] .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43 ( 12):

  • 刘舟.当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J].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2014, 34 ( 5 ):

  • 王姗.传统武术养生思想之文化论一拳起于易,理成于医[J].中华武 术研究,2016, 5(4):

  • 吕晶红.文化冲突视域下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14, 33 ( 2):

  • 李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 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 刘登翰,陈耕.论文化生态保护:以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为中心[M]. 2014:

  • 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 民出版社,2008:


 

  • 陈振勇.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 (4):

  • 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 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中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2 ( 2 ):


 

武医宗师郑怀贤的成就及对后人的影响

吴小华李春雷

【摘 要】作为新中国武术运动的拓荒者和中国运动医学学科的鼻祖, 郑怀贤将武术与医学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为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对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志不成不 休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郑怀贤;中国武术;运动医学

【前言】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因而在 一定程度上几乎客观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并享有“国术” 的美称,随着它的发展,武术的健身,养生,医疗价值得到很大的挖掘。 一代武林大家郑怀贤将武术和医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创立了运动医学,使 武术和医学各自得到了质的完善。其艰难困苦,玉汝如成的一生,对后世 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郑怀贤于1897年9月15出生于河北省新安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 年幼丧失双亲,家庭条件艰苦,依靠兄长读了四年私塾后便辍学自己维持 生计,清朝末期武术之风盛行,读书少但是大脑和身体都很灵活的郑怀贤 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熏陶下,也对武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郑怀贤的刻 苦努力下,他于1910年投身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飞叉大王”李二庆的 门下,一边学习飞叉,一边学习接骨治伤的技艺,在那个并不太平的年代, 这样的技术是求生技能,八年磨一技,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刻苦,郑怀贤的 飞叉技艺已和师父不相上下了,并且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人生就是由一段 又一段的经历组成,也是由一个又一个必然会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带你走 向更高的起点。此时,人称“赛毛遂”的著名镖师魏昌义出现在了郑怀贤 的人生之路里,在经过第一任师父的同意后,郑怀贤跟随第二任师父魏昌 义练习武艺“戳脚翻子”硬功夫三年,魏师父年事已高,深感徒弟是个不 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引荐给了在北京享誉多年具有“铁臂金山”称号的 老友魏金山,郑怀贤跟着第三任师父学习“鹰爪翻子”,师父不断更换,武 艺不断精进的同时,郑怀贤一直没有忘记提升自己的接骨技术,有时间还 会去天桥卖艺,挣钱的同时不断和各路武林人士切磋技艺,又一个三年过 去了,第三任师父再一次将郑怀贤送上了人生路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把他 介绍给了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即内家拳大师孙禄堂,在继续学习以前技 艺的基础上,他跟随第四任师父学习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并学习了 很多特效骨伤偏方,这也使他开阔了武术的眼界,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医 术体系。青年时期郑怀贤拜师学艺的刻苦经历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 生拼搏进取。

2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随后在第四任师父的推荐下,郑怀贤去了上海,在上海交大担任国术 教练,在任教的同时不忘与各大武术爱好者切磋武艺,还继续跟随上海的 师兄学习八卦掌,如此,郑怀贤汲取了内、外之优势,技艺到了炉火纯青 的地步。受特殊局势的影响,当时的上海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 中心,越来越多的精英在此汇集,也包括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郑怀贤 在圈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让他一鸣惊人的是其在一次产品展览会上的表 演,在场的记者把他精湛的表演进行了报道,使他在整个上海名声大噪, 聘请他进大学任教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至此,他的“八卦掌” “活步推手” ,,散手” “快摔,,“擒拿”已是武术界中的杰出技艺,其中“飞叉” “孙氏八卦 掌,,“擒拿,,更被称为三大技艺绝技。人一辈子能碰到很多机遇,但是能不 能抓住机遇,需要我们自己具备充分的条件,只有像郑怀贤这样,在机遇来 临之前好好提升自己,随时都做好准备,才能借势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浏览6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