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郑怀贤的骨伤体系

郑怀贤是举世罕见的疗效如神的一代骨伤圣手,其毕生心血最终凝结 成了骨伤武医施治的绝对权威性。由武技武理可知,武医与武技武理不仅 同根亦同理,并且互参且共荣。武技武理与武医同样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有着共同的可互参的根性与互益共荣的哲学方法论的灵魂。中华传统的道 家精华,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等易理精华,共同融汇成了武医的思想架构。 在数十载的武医实践过程中,郑怀贤不仅以其武技武理而拥有着武术大宗 师的侠骨豪情,而且更以其武医大宗师的医术体系而拥有着作为医者的一 腔仁心。郑怀贤的武技武理中的卸骨打穴擒拿等武技,恰恰为其成为一代 武医大宗师提供了一种反向实践的绝佳的技能基础,在武技武理的反向实 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其对于人体的内部骨骼、内部结构等的进一 步认知,现代医学界中无人能够达到郑怀贤的武技武理境界,因此也较难 如郑怀贤一般快速地窥武医堂奥。

3.2 郑怀贤的伤科诊疗秘术体系

骨科中的伤科正骨,是郑怀贤武医思想最主要的结晶,其伤科秘术以 郑氏正骨十二法(摸捏按、提拉顶、端送搬、摇旋挂)与郑氏按摩十三法 (抚、摩、揉、捏、搓、擦、推、按压、摇、晃、抖、提弹、振叩)为要而 自成体系,并且,在郑氏武医思想体系之中,还衍生出了由郑怀贤所独创 的经穴按医八法,以分合揉掐、摩推按拿的方法触及由郑怀贤所独创的武 医体系架构内的五十五个伤科验穴,仅此一点,便使现代医学按摩难以望 其项背。不仅如此,在其数十载的大量临床工作过程中,郑怀贤更总结出 了 “骨折脱位不治筋,十治八九难屈伸”等伤科诊疗秘籍。曾亲手医治过 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郑怀贤本人虽已仙去,但其武医体系数以 千计的传承弟子们仍然活跃在中国伤科运动的诸多领域之中,更有弟子作 为中国体育健儿们的随队医生,而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大体育盛事之中,为 中华体育健儿保驾护航,从而实现了郑氏伤科诊疗秘术武医思想体系的活 态性延续⑶。

3.3 郑怀贤的伤科秘术的运动创伤体系

郑怀贤的武医思想体系中的伤科施治,重在人体运动功能的快速恢复, 并由此创立了郑怀贤得以著书名世的继其武学大宗师之后的医学大宗医思 想体系。早在现代医学仅具雏形的20世纪中叶,郑怀贤已经以独具慧眼的 大宗医思想认识到“骨为干、节为枢、筋为动、肌为辅”等大宗医医理, 进而通过人体宏观视野形成了伤科医理的宏大格局⑷。郑怀贤的武医理念视 人体为有机整体,主张综合施治与伤科外治,同时,针对伤科临床更形成 了其“首治心神”的先进武医理念,以宏观格局与科学解剖为伤科施治提 供先验式的科学依据。在以医者的功力、技法、手法为主的施治过程中, 郑怀贤亦以验方与方药施以必要的促进与辅助。在其数十年的伤科临床工 作过程中,更独创了 “新伤药’特效一号“舒活” “虎骨” “木瓜”等速 效药酒,以及“铁弹” “三七” “抗骨质” “活络”等卓效膏散丹丸,这些由 郑怀贤所独创的药物与其大宗医思想一道既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可法良规, 又为后世病患解除了伤痛⑶。

4结语

郑怀贤先以一代武师威震中华,后以一代名医享誉天下。作为一代武 学大宗师,郑怀贤著作等身,尤以其《武术套路编制原则》等武技、武理 武学思想理念流传及今;作为一代医学骨科大宗师,郑怀贤亦以其《正骨 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等武医思想理念自成体系。武极而理,理极 而医,由武理所承上启下的武技与武医成为了郑怀贤永远垂于青史的两座 巍巍丰碑。郑怀贤不仅是中华传统武技的最重要的踵继者,亦是中国传统 武技的最重要的亲历者,同时,更是中华传统武技尤其是中华传统伤科医 学的最为重要的开拓者。郑怀贤所致力的中华武学与中华武医两大事业, 均以其郑氏武学思想并蒂莲开,形成了郑氏武学思想彪炳于世的两大思想 支柱,同时,其武技与武德更成为了沟通其武理与武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 武学枢纽,而支撑郑氏武学思想的则是贯穿郑氏武技、武理、武医三者的 郑怀贤一生践行着的令人景仰至今的崇高武德。

 

参考文献

[1 ]张先发,叶守贞.郑怀贤武术体系形成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 学报,1994, S1: 1-5.


  • 邢照利.《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口述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 邢照利.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口述史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 张耀红,侯乐荣.郑怀贤“武医结合”伤科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思考[J].成 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 02:98-102.

  • 张先发,叶守贞.郑怀贤教授学术体系形成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 学院学报,1994, S1:1-5.

  • 冉德洲.初探郑怀贤教授对伤科中药的贡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S1:6-9.

  • 扈克文.郑怀贤学术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 S1: 45-47.

  • 柏昱.绝技写春秋一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传略[J] .体育文史,1993, 05:39-43.


 

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代凌江郑强

【摘 要】本课题以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化保护作为研究内 容,通过对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保护内容、保护方法、 数字化保护技术、数字化采集标准、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及 网络平台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资料收集、数据采集 和数字化技术研究,致力于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峨眉武术网 络平台的建设,对正在进行的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保护工作 提供一条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技术路径。

【关键词】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前 言】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形成一些恒久的理念和价值 观念,这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民族 心理形成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 华民族的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因所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 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因此,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 化的传承、保护、教育和传播是增强我国国民对本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 尊和文化自信的根本需要。

峨眉武术作为久负盛名、别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性武术文化内容,在非 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峨眉武术的概念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及整个巴蜀 大地,并广泛流传于其他地区,以峨眉命名的,以巴蜀地域文化为根基的, 具有鲜明巴蜀地域特色的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⑴由于峨眉武术的发源地 和主要流传地四川(包含现在的重庆市)近数百年来动乱不断,历史典籍 中曾经记载的,峨眉武术传承人中口口相传的巴蜀本土的峨眉派武术不少 已经失传,又由于民间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保守和落后,注重口传身授, 代师收徒,正宗单传,故不少拳法仍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乐山大佛一 峨眉山景区成功申报世界物质和文化双遗产,峨眉山地区的旅游呈现高速 发展的态势,以峨眉山为标志物的巴蜀地域武术品牌——峨眉武术也同时 得到了很大的宣传和发展,2007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 相继举办了五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但由于峨眉武术品牌的申 报保护地峨眉山地区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放在佛教文化旅游、休闲度假 旅游等方面,对峨眉武术品牌的依存度很低,因此,对峨眉武术文化发展 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峨眉武术人才培养、文化宣传、 推广方面力度不够,再加上几十年来大力推广的竞技武术的挤压和影响, 整个川、渝地区武术馆校中真正习练传统峨眉武术的学员人数极少。在上 世纪八十年代,四川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收集的武术资料大多已散落或遗 失,而当时认定的,作为峨眉武术传承人的许多老一辈的拳师、武术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数已经不在人世,传统的峨眉武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 险,急需抢救性地挖掘、系统性地整理和规范化地保护。

近年来,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要着手十个方面的中国武术标准化体系 的建设工作。在树立中华武术的“大武术观”和推动武术标准化⑵的新时期 武术工作思想的现实背景下,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对峨眉武术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标准化保护研究,可以让我们把峨眉武术的所有资料(含文字、 图片、视频、音频),比如拳谱、书籍、电视、电影、宣传报道、社会活动、 大型赛事、文化研究等全部用数字化技术以拷贝的方式无遗漏地记录下来,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峨眉武术文化的原汁原味,使之保存方便、一目了然、 方便迅速、包罗万象,便于广泛地宣传和推广。

浏览1,8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