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提升文化改革水平与文化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与突出举措,传 统武术文化创新成为其发展的制胜因素,探索并实践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 理念与创新内含已经成为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追求。审视竞技体育异彩纷 呈的时代呈现与举世闻名的大众基础,洞察不同体育领域所共同拥有的文 化体系与文化追求,不难发现,竞技体育有标准化的比赛体系与评价尺度, 具有时代化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意向,兼顾人类视角的价值追求与体现形式。

竞技体育的文化体系与文化追求的现代化展现,正是由于其具有可操作性 与可控制性,降低了人为干涉的维度与力度,充满视觉审美与精神特性, 提高人类享受的层次与程度,才日渐成为人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的首要 选择。传统武术文化以其外显技术体系被人类所标识与认知,传统武术文 化创新可以审视与思索技术体系的创新,仿效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与发展 模式,实现新形成的民族元素与时代文化的时空对话,创新出适应潮流文 化的新体系。

传统武术文化技术系统所囊括的套路艺术化体系与功法技击的实用性 系统,皆具有标准化的特征。虽然传统武术拳种体系的套路与技击纷繁复 杂,其手法、步伐、身法皆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与运动特性,但是其套路 与技击的遐想的艺术再造皆具有中华民族趋同的标准特征。同时,“新时代 下传统武术文化的探索创新将庞大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视作一个有机系 统,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标准化,构建相对完整的、成套的传统武术标准化 技术体系。”〔⑵考量并梳理出标准与完备的竞赛体系与评价体系。而这种标 准的竞赛系统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改造,而是深层次的变革; 不是单纯与生硬的完全“西化”,而是更有机地借鉴;不是对传统文化与技 击体系的舍弃,而是进一步地深化与回归。传统武术文化外显技术体系的 创新,是对民族文化与民族价值的深造与重构,同时兼顾当代世界文化与 人文价值的含意与表现,在凸显现代体育特征与文化气质的同时更加重视 传统武术运动特性与文化精髓。呈现出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融合的创新机 制,形成以民族性聚焦“他者”的视角,以时代性引领文化趋向的创新传 播活力。

3.3新媒体文化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发展智慧的崛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一大主流,各 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匡 文波教授将新媒体划分为三个部分:网络媒体,数字广播媒体以及移动媒 体,他们所催生出的博客、微博、影视、微信公众号等为传统武术的传播 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其传播的途径,使传统武术文化能够更直接地深 入到大众中去。“新媒体拓宽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受众面,衡量媒体对外的号

 

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受众规模和忠诚度。[⑶”但是因为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传统的武术文化始终在受众规模的扩大和忠诚度的提升上显得心 有余而力不足,恰恰新媒体在拓宽传播途径的同时也为传统武术文化的覆 盖面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新媒体提升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效果,自新媒 体产生以来,传统媒体就不断探索以适应新媒体出现所带来的变化。首先, 传统媒体一方面继续保持传播受众的稳定性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想要利 用新媒体拓展传统武术文化的深度来达到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为武 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于新媒体而言,双向互动的传播机制 与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使传统武术文化深入到受众的思想观念 中,促进武术的长远发展,增强其传播效果,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受众, 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地选择传播媒介和传统武术文化信息并及时反馈。 新媒体这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使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4结语

传统武术文化在多元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尺度与思维标尺下,借助文 化传播的独特路径,探索和践行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融合传统与潮流的 文化惯性,是其健康发展的趋向。传统武术文化面临民间生存场域“复古 不变”与当代体育文化差异急迫的窘境,同时也面临对民族独特文化保护 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契机。在文化危机与未来展望的考验下,传统武术 文化应审时度势,在提升文化包容性的同时规避文化同化。在现代体育文 化发展理念与文化传播方式的指引下,传统武术文化更应在正视文化差异 与增强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把握文化基因,提高文化自觉,以坚定和睿 智的态度与视野借助文化传播、创新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文化传播的时代模 式,在继承与创新理念的规约下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涛,蔡仲林.传播历程与文化线索: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历史探 骊[J].体育科学,2013, 33 ( 10).

[2]邵璐.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解释[J].暨南学报:哲学

 

社会科版,2011 ( 3 ) : 126.


  • 陶金华.文化场域与生态民族学[J].河西学院学报,2015, 31(1):

  • 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中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2 ( 2) : 25.

  • 胡立平,谢谦梅,高成强.文化传播下传统武术的问阿虎诉求[J].南 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25 ( 3 ) : 48.

  • 洪浩,田文波.辉煌与寂寥: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语阐晰[J].北京大 学学报,2013, 36 ( 9) : 32.

  • 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 析[J].成都体育学院报,2010, 36 ( 2 ) : 56.

  • 赵传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 析[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 翠英敏,黄聪.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视角[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3, 36 ( 7 ) : 38.

  • 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王智慧.传统惯性与时代整合:武术传承人的生活态势与文化传 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 39 ( 5 ) : 72.

  • 李守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15, 35 ( 2): 84.

  • 唐小霞.中医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下郑怀贤武学思想翻译的
可行性分析

曹云黎在敏

【摘 要】对郑怀贤先生的武学思想进行翻译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武 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故本文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郑怀贤武学思想翻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思路。郑怀贤武学思想的翻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积 极申请国家立项;其次,利用中国武术翻译为蓝本助推郑怀贤武学思想的 翻译工作;最后,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

【关键词】郑怀贤武学思想;翻译;可行性

1进行郑怀贤武学思想翻译的依据

郑怀贤先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著名武术家,武术技艺集 众家所长,穷其一生所形成的武学体系在中国武术界影响巨大,对当代的 武术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2015年12月30日,成都体育学院正式成立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目的是为 了挖掘整理郑怀贤老前辈的武学精髓,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对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 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 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 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的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

 

性地看待世界,包容友善地相处。在当今世界多元的文化交流中,西学东 进,东学西传。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需要从不同的文化中获取养分来丰 富自己,翻译自然也就成了这其中的桥梁。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 言,也属于最大的语系一印欧语系,在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武术 文化的英译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与武术相关的翻译工具书也 相继问世,这些书籍为郑怀贤武学思想的英译提供了蓝本。

成都体育学院目前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 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首先,郑怀贤武学思想作为成 都体院武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相互交流学习的内容之一,进行郑怀贤武 学思想的翻译工作正当其时。其次,留学生主要以中文学习为主,但是武 术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表达晦涩难懂,例如:郑怀贤擅长的孙氏八卦掌, 八卦掌这个名称的含义就够中文基础薄弱的国外读者咀嚼一阵或始终云里 雾里,因为八卦掌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 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所以名为八卦掌⑴。那么,就要通过八卦掌的英译来 让他们明白其浅层的含义。所以,正确科学的翻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浏览4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