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黐手和相关咏春拳概念
黐手,是咏春拳中重要的训练部分,也是随咏春拳流传世界各地的咏春技巧之一。
黐手作为咏春拳的一种训练方式,需要两人对练。这种对练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反射作 用”训练至极端敏感并且将此等效能改变为一种精密的致用。
在进行咏春拳黐手练习时,练习要点为:本能反应与直觉、朝形、追形、中线几个方面。
一、本能反应与直觉
黐手训练时,实际上是经由一定的练习,再使练习者过渡到用本能的反应和直觉去完成攻 防动作,而这也是对真实搏斗唯一有效的应付方法。(图1)
咏春拳黐手,就是要求练习者练习使反应愈来愈快。换言之,就是使练习者能够有较乎常 人更敏感的反应。从而将此种高度敏感的反应,
配合在咏春拳法之中,使练习者能够在真正搏击 的时候,无须经过事前的设定,便能顺着对手来 势去予以最适当的消解。
练习者在最初接触到黐手时,最易感受到本 能反应和直觉的重要。相反,在经过黐手训练后,可能感觉不到什么,此时仍需要坚持训练,直至 将黐手动作最简捷、最正确、最具效率地动作。在实战中完全依靠本能反应和直觉,实际是平时 黐手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产生的下意识反应。
当通过黐手训练之后,即水平达到一定程度 时,在实战中仍必须结合实际,即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保持机动灵活性,在各种角度出拳或起脚不 可固守在黐手的机械动作上。
练习者通过黐手练习之后,即可体会到咏春拳中的“黐、摸、荡、捋”之意。这是咏春拳 特有的利用手部“听”劲的特点,“明动静,知归去;知有无,知进退”就是一种手和臂部的 皮肤感觉和心理训练,通过训练以达到能“听”出对手发出的劲。因为黐、摸、荡、捋在黐手 中并不是一种搏击法,而是一种培养手臂灵敏感觉及均衡方向感的方法。练熟此法,不但可以 洞察和“听”出对方的意向和动机,更重要的是通过黐、摸、荡、捋的桥手来培养力度,不断 增强力度的感觉(因为黐手时的力通过感觉和肌肤“渗透”至心里和大脑,大脑即时可对手部 发出指令),“听”出对手的每一个僵硬之处,并可利用不同的手法,去对付对手。咏春拳特有 的手法之一,就是通过将对手黐住然后再去进攻。黐手的技术建立在“耕、拦、摊、膀”上, 由于通过“耕、拦、摊、膀”的桥手,可以培养手臂肌肤的灵敏感觉,可发挥黐住对手手脚的 作用,黐手可以说是一种高深的搏击技法。
实际上黐手这种练习,也是对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上的练习,甚至是移动速度上的练习。
在实际的搏击决斗中,如在对方电光火石之间发出一拳或一脚,自己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 暂的时间之内,由眼见、脑想,再由脑神经传达到身体的手脚,而反应做出一招来消解对手的 攻击。但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本能(反射)动作的话,那么情形便就有所不同了。因为,本能 (反射)动作是无须经过脑部思考而同样地能够利用拳脚以作攻守的。既然反射动作无须经过 思考,那么在时间上就可以比经过了思考、记忆然后才能施展出招式的方法快捷许多。因此, 咏春拳黐手尽量要求练习者脱离意识,只单凭直觉;不靠记忆,而只靠感觉来作为攻守之道, 即本能反应与直觉去完成攻守动作。
二、朝形
朝形,即以正面向着对方。朝形的理论就是朝着对方的中线攻防。
除了上面所述的本能反应与直觉动作。另外,搏击不只是人类,即使是任何一种动物,在 单对单的搏斗时,均会自然而然地面对面,相当于采用朝形、追形或中线的备战形态。这即是 本能的架势,按道理说不必视其要点的历代相传,但细细分析其中另有含义。
咏春拳注重朝形、追形及对正中线(子午线),并不是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的面对面、对正 对方中线般简单,实际上其内含着意识技巧,即前面所述的本能或直觉技巧,此是以求发挥自 动防守和有效的反击或攻击招式,并加快反应的速度,成为发挥搏击潜能的有效方法。如此, 朝形、追形、对正中线,再配合意念的推动和念力的灌输,就会产生奥妙神奇的咏春搏击技 巧。
如果要深人地了解咏春拳这种搏击技巧,就要先了解咏春拳法中的中线理论以及与中线相 关的概念。
取最基本的钳阳马姿势来说(图2),双足指向中线,已令足尖、膝关节朝向中线,这是双 足朝形的基本形态。即使是常见的手法中的摊、膀、伏,也是朝向中线的。手、足形态的相配
合,将整个人整体形成立体三角形朝向中线,而这种三角形 之前角朝向对方中线,配合身体向前推进,便是整体重量的 凝聚点。如果以此形状与对手接触,便产生了打尖、逼破、 排挤能力,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挤迫内门,逼破了对手的防御, 使对手中门大开,落于不利的状态。(图3)
咏春拳这种三角形理念的应用,是基于三角形组成的角 锥体(双手形成尖劈楔人)。当防守时这种姿势可以形成稳定 坚固的构架而令对手难于透人和自动卸力,同时被三角形马 步所支撑。(图4)进攻时,这种基于三角形构架的基础上出击的双手与对 方的一手,亦常可组成一个暂时稳定的三角形,例如消打同时的摊打动作等。
三、追形
遇到对方向左或向右方移动时,自己也随着对方移动的 位置朝向对方中线,此称为追形。
如前面所说,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 “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而是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 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图5〜图7、图8)咏春拳用于搏 击时,对敌的姿势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无论敌方环绕着我 方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这样做的好处 如下:一是在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方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方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 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方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二是在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 我方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d三是出手快而影少。双手出击可以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 手时不用转动脖颈。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容易相互兼顾。
追形就是要么正身对着对方的身体打,始终正身 朝着对方,要么侧身转马打,仍是对着对方身体打,反正对方身体是靶子,正身侧身都这样追形。
四、中线
中线,即咏春拳中所指的人体中线,亦可称为子午线。
中线在咏春拳中是应用较多的理念。(图9)
由人体正面眉心之一点拉一直线至下阴之一点,便是自己之中线,亦是人体重心所在。咏春拳之手法 就是根据这中线来运行的。咏春拳用中线将自己分开 成左右两边,同时亦将对方身体分开成左右两边。敌 人要向自己攻击,不是从左边打就是从右边打,没有 第三边的。当然自己向对方的攻击亦相对一样。
中线作为假设的人体头顶至尾闾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成一个中线平面,配合“朝面 追形”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可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 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自然较快击中。再看若向敌方左或右攻击、 对方很容易卸去我方之力.但若我方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 守方面,若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 轨。可见中线在咏春拳中的广泛应用。
黐手练习,如能掌握本能直觉的动作、朝形、追形、对正中线的技巧,练习者就可以做到 以下重要的反应:
1.整体协调地动作
2.汇聚整体力量
3.四肢具备“如箭在弦”的备战状态
4.潜藏吸收外来压力的本能和反弹能力
5.有自动反击和自动防守的能力(本能的动作)
上述这些方方面面,在黐手练习中,可以有助于练习更好地向搏击实战过渡。且黐手中这 些技巧同时包含着咏春拳奥妙的隐藏力量,以及拳理、规矩、尺寸、角度、劲节和用法,其中 真意及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解释的,需要练习者亲身体悟方可知其真意。
练习者如能正确地掌握这些技巧,在黐手时不仅有助于快速增长功夫,而且能更好地掌握 各个黐手动作的规矩要求等,这对于将咏春拳应用于搏击实战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节人体运动链系统
黐手练习时,除了要了解上一节所述的咏春拳相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咏春拳整体合一法 的技巧。整体合一法,即在咏春拳中对人体的三节、六合的整体理解和运用。做到这些,练习 者会做到咏春拳中所要求的“耕拦摊膀、黐摸荡捋、推托拉按、短桥相接、连消带打、来留去 送、甩手直冲”等法。
在这里将叙述与整体合一法相关的人体运动链系统,此结合整体合一法将对练习者练习黐 手有较大的帮助。
作为前面所述的黐手理论,即使是要结合黐手技术进行练习,也要明其理,知其法,不能 盲目性地进行练习,否则是无法了解黐手真正的目的和意义的,也练不出来黐手的特色,更谈 不上黐手运用了。因此,黐手练习要在咏春拳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刻苦的练习,才能灵巧、熟 技、懂法,才能真正掌握黐手技巧,将咏春拳用于实战之中。
黐手训练是两个人,是两个不停运动着的人一起训练,因此首先必须了解人,了解人体的运动。人是由骨与骨之间以关节相联结,构成骨骼成为人体的框架,进而形成人体的运动系统、 生命系统、思维意识系统和感觉系统。人体的运动是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轴,以肌肉的收缩 为动力,在神经的支配下形成的,是有其特定方法和规律的,因而学习黐手技术必须首先了解 掌握人体的解剖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抓住人体运动系统的规律特征,才能正确理解黐手的每 一个技术并掌握它。同时,还要掌握力学、生物运动力学的基本原则,以便掌握正确的发力顺 序,力的变换应用,正确理解掌握动作要领,合理地掌握黐手技术技法。
学习研究黐手技术,首先要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及其解剖、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人 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的,它们占人体总重的60%~70%,骨与骨之间以关 节相连,构成人体的框架,保护脏器,并形成骨杠杆,肌肉附着在骨骼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 下,产生收缩与舒张,牵动骨杠杆产生运动,在神经支配下而完成的。而黐手就是利用人体的 骨杠杆的结构特点、运动特点,采用咏春拳中不同的黐手形成两人的对练动作,因而首先要了 解掌握骨、骨杠杆、关节的结构特点,运动方式及其机制,配合咏春拳黐手相关概念,才能掌 握黐手基本技术。
黐手所表现出来的运动,也是人体的运动表 现为肢体的运动和身体的位移(追形时)运动,
而黐手中人体的位移运动又是以肢体的运动为前 提的,黐手中人体的肢体的运动不单是某一关节 骨杠杆的运动,而是相邻几个甚至全身的运动。
而黐手中肢体的运动又是链运动系统的形式表 现,依据解剖结构、相邻关节骨杠杆的运动关 系,组成不同的黐手运动链子系统。它们之间相 互支持,相互保护,相互制约,形成黐手所表现 出来的人体各种复杂运动。因此,学习黐手技 术,不能只针对某一环节来说,而要考虑到其整 个运动链系统的运动特点,配合咏春拳黐手相关 概念,从人的整体运动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黐 手,处理相邻关节、各子系统之间,局部和整体 的关系,才能把握好正确的黐手技术。
一、人体运动链
学习黐手,在了解掌握了前述的相关概念 后,还必须了解掌握人体的运动链系统的特征。
(图10~图12)因为人体所表现出来的黐手的肢体运动不是某单一关节骨杠杆的运动,而是相邻几个关节乃至全身的运动,它是以一种传递式 的链运动系统出现的。例如,膀手时,并不只是单一的上肢做膀手动作,同时需要放松肩部、 腰马配合促动上肢完成动作。
根据人体各个关节形成的大运动链系统以及运动关系,将人体分为以下五个运动链系统。
(1)主躯干运动链子系统
主躯干运动链系统是由头、颈、躯干(胸腹)组成的,以脊柱相联结的人体主干,它是人 体生命系统和运动系统的主体部分,其他四个运动链子系统均是以它为基础,并围绕它进行生 命活动和运动的。
(2)上肢运动链子系统
上肢运动链子系统是由锁骨和肩胛骨所构成的上肢带与躯干相联结,并通过肩关节联结上 臂(肱骨),通过肘关节连接前臂骨(尺骨、桡骨),通过腕关节联结手所组成的,形成以骨骼 为中轴,关节为枢纽,肌肉按关节运动轴分群,分层排列,有血管和支配手臂运动及感觉的臂 丛神经穿行其间的运动链子系统。
上肢运动链子系统是人体运动功能最多、最活跃、最灵活、运动幅度最大的运动链子系统. 也是咏春最常用、最重要的运动链子系统,例如咏春拳中多种手法动作均由上肢完成。
(3)下肢运动链子系统(左、右〉
下肢运动链子系统是由下肢带与躯干下部相联结,并通过髋关节联结大腿(股骨),通过膝 关节联结小腿(胫骨、腓骨),通过踝关节联结脚而组成的,形成以骨骼为中轴,关节为枢纽, 肌肉按关节运动轴分群,分层排列,有血管和支配腿部运动及感觉的神经穿行其间的运动链子 系统。
下肢运动链子系统有支持体重,使人直立行走运动和位移的功能。在咏春拳中,下肢运动链 子系统是人体在空间位移,转移变化和保持稳定平衡的基础,也是人体借以支撑发力的基础。
二、咏春拳力点
了解人体运动链系统后,再掌握人体力点,即可更好地把握黐手技术技巧了。
咏春拳包括黐手讲究力点、力觉、力向和力度。咏春拳的力点是从拳、掌、臂、肘及脚的 诸部位而产生的。特别是以腕、前臂(二桐手、桥)、手肘及踝关节的柔力而产生,为此,要注 意黐手的变化和运用。
第四节桩马
咏春拳桩马,即指二字钳阳马以及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演变的进、退马,这些桩马是根 据咏春拳的特点适应实战的一种特殊身体移动技巧。实战时,钳阳马本身就是一种强有为的攻 守动作,包括由二字钳阳马形成的简捷、轻灵的步法,都是一强有力的武器。
在二字钳阳马基础上形成的进、退马以及步法是利于平衡与保持机动灵活性.同时有利于 完成高速强有力的动作,这些桩马以及移动技巧也是咏春拳特有的动作,同样黐手的变化和运
用也离不开这些桩马作为基础。
一、二字钳阳马
二字钳阳马是叶问个性咏春拳术流传的咏春拳人门 姿势(图丨3)。在练习时务必要安排好各个练习要求。 二字钳阳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门桩马姿势,这个姿势 对于培养练习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 的是,它集中体现了咏春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练习者 可以从这里直接体会到练习的要点,打好基本功,为以 后的练习做好准备。即使是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也要 经常做这种桩马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咏春拳法要领, 巩固桩步根基。
对于练习者来说,钳阳马势的妙用和细微之处,还
须通过反复正确的练习实践方可领悟,方可感到自身肉体的均整轻灵、身体内部(内气、意念 力)质的流动,直至身心合一有感即发境界。
钳阳马势,是咏春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咏春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完整合 理的姿势,所有的咏春拳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〇咏春各路拳法尽管变化万端,但 原理和要领与谢阳势是一致的。
在搏击运用上,二字钳阳马除了具备咏春拳的桩 马攻守作用,单独指这个动作搏击运用时,可在双手 变拳向后收的同时,用双肘向后顶击身后的对手腰肋 部位。
黐手定步练习时,均是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进 行练习的。
二、 转马
由侧身坐马开始,身体向左或向右转动,为转马。 转马时,两脚灵活转动,上体姿势保持不变。用于不 同的左右侧身对敌变换姿势。
三、 进马
由二字钳阳马侧身马开始,左脚向前进步,右脚 随即跟进,此为进马(图14、图15)。如果左脚进步, 右脚跟进,如此连续前进,称为连续进马。
进马时,以两脚掌擦地轻松向前滑进,保持两脚 掌弹性移动,要以腰为中心,保持重心平衡与上体稳 定。
进马用于调整缩短距离以待机进攻,进马的关键 在于稳捷,可确保移动中的防御与平衡,同时,进马 也可以起到逼使对手产生防御性的反应或诱其先攻而 暴露破绽出来。
四、 交替进马
由侧身坐马开始,右脚向前进步,左脚随即跟进, 如此交替前进为交替进马。交替进马,同样要以腰为中心,保持重心平衡与上体的稳定。与进马的作用一样,唯不同的是可以左右脚交替向前进马。
五、 退马
由进马动作开始,左脚向后退步,然后右脚后退,如此为左、右脚交替退马,也称为坐退马。退马后移时,身体必须保持放松与平衡。退马与进马刚好相反,用于快速撤离被攻击圈,以图脱困或重新组织攻势,是以最小的力 量离开对手的方法。但在实战中运用时,不可一味地向后直线后退。
六、 桩马练习
咏春拳移动技巧是综合性的人体运动,任何练习者均应把这些最基本的练习掌握熟练,以 备灵活发挥以及配合咏春拳其他技巧运用。
黐手活步练习时,则需要转马、进退马的配合,此也是锻炼咏春拳战术性的较好方法。即 转马、进退马可以达到扰乱、破坏对方的心理,同时在对抗中除了能改变位置外,又能增加技 术的攻击效果。
进退马练习时幅度不要太大,要控制全身的平衡以及移动的灵活、协调、快速。双膝要保 持灵活与弹性,膝适当微屈并适度放松。
具体进行进退马练习时,可以按照“进马一退马一进马一退马一进马一退马”的方式练习。 如果是两人配合练习,两人以双黐手姿势准备,在黐手时突然摊手在下的一方斜45度进 马,另一方当对方进马时同时迅速斜45°退马。也可一方连续进马,另一方连续退马练习。
第五节冲拳
冲拳,即“日”字冲拳,是咏春拳中最基本、最主 要的技术之一,也是黐手练习时常用的手法。
一、冲拳技术
由二字钳阳马正身姿势开始,或由对敌姿势并摆出 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的问路手架势,这时右手轻握拳,
以肘发力,沿中线打出,当经过右手腕上时,左手肘轻 轻略沉下,使右拳顺利出击;最后,至右拳完全击尽,
全臂直伸为止(图16、图17);
当右拳打尽的同时,左拳处于 中线随即快速打出,要领方法 同右拳一样(图18),如此下 去连环不断至疲倦而止。(图 19)
咏春拳有发拳时守中的拳 诀,故每一拳,必须注意手肘 总贴近中线,并以肘部发力直 线将拳头推出。(图20)
在出拳时,每一拳皆要在 另一手的手腕之上打出,使双 手时常形成“封闭状态”,以防敌人抢我方中线。
进行连环冲拳整个过程中,双手甚至全身是处于放松状态的。
二、冲拳练习
冲拳练习,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以提高冲拳技术水平。
(1)扯空拳
由二字钳阳马正身姿势开始,两手连续做中线连拳动作,每组30次,做15或20次为一组。
(2)配合进退马冲拳
以侧身马站立,进马的 同时出拳(图21、图22), 脚不影响手,连续进马快速 冲拳,退马冲拳与之相反。
注意,在进马冲拳动作 中,最重要的是前腿将后腿 及整个上身拖前时最后一段 冲刺;如果配合得法,冲拳 本身的力量便可加上整个身 体向前冲的力量,一起产生 爆发力,以这种不断前冲的 步法,加上手部快速而连环
咏m午对蛛
不断的冲拳,只要一 经迫近敌人,对方不 但难招架,连闪避的 机会都没有,这就是 咏春拳“迫步密袭” 的战略3
(3)转马冲拳 将“扯空拳”与 转马的动作配合起 来,就是转马冲拳。其法是假定练习 者由正面转向左方 时,即出左拳(图23),然后再转向右方出右拳(图24),如此连续进行。此也称为侧身拳。
侧身拳在实战中占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对方突然冲拳以直拳抢攻时,我方只要借对 方来势将身体向旁侧一转,同时发出直拳从旁边打入,则不但可消解对方的来势,更可同时间 反击对方。掌握了基本的拳法技巧,可以将拳法在黐手中进行攻守练习。
第六节定肘
咏春拳中定肘的目的是练习手肘中线的定位,练习者如不经由定肘强化练习,在黐手及实 战对抗中就无力与对方强占中线。
定肘,即埋肘后肘部与胸部的正确距离,不能离胸口太远,亦不能太近,应定位在约一个 拳头大小的距离,太近会失去防守能力,太远便不能发挥肘底力。
叶问特点的咏春拳经常强调“肘底力”的重要性。此就是在定肘的基础上形成的技巧。肘 底力不只是应用于摊手与伏手手法,且能应用于任何一式的咏春招式上。
一、 定肘技术
由二字钳阳马正身姿势开始,一手成摊手水 平置于胸前,肘部距身体一拳左右,放于中线,
另一手成伏手同样置于胸前,两手向中线并拢 不动。(图25)
练习时,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精神集 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不 要挺胸或拱背,全身放松。
二、 定肘练习
掌握正确的定肘技术,进行长时间站立。练 习时可以坚持站5分钟、10分钟、15分钟,如 能坚持半小时可达标。
练习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站立的时间。
练习时,左右手交换姿势进行。
第七节黐手练习基本要求
咏春拳据各传人传承至今成为一门十分精巧细致的拳术。咏春拳理论则是以“永远在追寻 研究如何以最小的力量去达到最大的效果,以最近的距离去得到最好的结果,以最巧的角度去 取得最佳的防守,以最经济的动作去避免消耗及浪费身上任何一点点的能量,使自己在战斗中 以及战斗结束后依然保有最佳之精神体力”。
因此,咏春拳在黐手训练中也根据咏春拳的拳理十分严格地要求黐手的双方必须依循着正确的攻防原理,去进行着感觉对方力量的流动以及方向的变化。然后,从中去察觉对手力量的 流动及方向,有无存在着错误缺失,有无违反正确攻防原理,有则直接利用其错误缺失,无则 设法去造成对手的错误缺失。于己则需不断的训练自己,不论对手以多大的力量压迫我;切记, 绝不可与敌斗力,更不可与敌斗气。要不断地去训练自己放松的能力。即使是自己练拳时能做 到放松,但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放松,当与对手搏斗时,被对手打时还能放松,这才是真正意 义上的“放松”。咏春拳就是永远以最小的力并利用杠杆原理去破坏消耗对手的大力,使对手不 断地浪费自身的能量。当对手能量消耗到一定界限时,错误疏失必会自然浮现。所以,黐手就 是依据咏春拳这种拳理,在黐手训练中不是研究如何快速地去打倒对手,而是如何做到人不知 我,我独知人的技巧。
咏春拳者能对他人一举一动中细微力量的流动及方向的变化皆了然于胸,便能自由自在地 去控制对手;能自由自在地控制对手则对手即成吾手中的玩偶,随我予取予求,这时想干何时 去伤害对手或欲伤害对手何处,皆可随顺我之意了。而这,就可以通过黐手练习来达成。
咏春拳者要想在黐手中去控制对手,就需要在平时的黐手训练中去细心地发展自己的黏黐 听劲的能力,此非由亲身体悟难以言明。当咏春拳者意念断时便是其动作停顿之时,所谓的意 断劲断,就是此意。记住,每一次当咏春拳者发生这种情况时,便是其惨遭对手痛打之时。于 是,咏春拳者便能于日常的黐手训练中,通过不断的正确练习,使自己一步步达到在双方动作 的流动中,自己渐渐能于每刹那、每一秒、每一分钟,甚至于整个一小时,皆能达到内意不断、 外动不停的境界。这不仅仅是黐手练习所获得的一种技巧,同时,黐手永远是不断地深人正确 攻防原理。咏春拳者会发现与高手黐手时,每当其因为心浮气躁而不愿去细心揣摩思考拳理, 在黐手中会犯了偷打、贪打、抢打、乱打的毛手毛脚动作,不顾拳理硬是要以力去压制对手, 硬打等,越是出现争胜的毛病时,也正是你被高手卸力、借力、痛打的时候;如果此时抢得越 凶,你则挨打得越重。因此,练习者应静下心来一步步地遵守正确的咏春拳攻防拳理,不断地 通过正确的攻防动作、细致的听劲能力,并顺着对手的动作变化去制服对手,才能达成黐手的 最佳效果。当然,也只有如此,咏春拳者才能做到一出手时,于己则全无破绽;对对手则变化 莫测使人惊心动魄。这也是咏春拳黐手以及咏春拳术的精髓,也是其与外家拳术的区别。
咏春拳黐手,即两人进行的黐手时,由于双方正处于动作不断的流动之中,因此,若是当 意念来不及去主导动作,甚至意念跟不上动作时,便会形成无意识的“流动动作”。然而,这 种动作之中并不含有控制对手的一切因子成分在内。如果黐手者本身没有警觉到或者并非接受 明师的指导,这样将会使其黐手动作演变成固定式的机械反应动作,形成不断重复做出某些相 同的机械动作,造成了将黐手活的练习练成死的招式了,也就失去了黐手的意义。
事实上,当初创咏春拳老前辈,创造黐手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要脱离死的招式,然而有些 练习者可能因未受明师的指点或亲授,而使自己的求胜心太强或是自身思想水平过于粗糙,会 可能使活的黐手练成了等于死招式的黐手。这样本来是“化有限的死招式,变为无限的黐手之活的变化”,有可能令一些练习者竟成了“化无限的黐手,变成有限等同于死招式”了。这是不 可取的。
当然,有一些动作以黐手的角度,在黐手的对练攻守之中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是符合正 确攻防拳理的,但是如果以实战开打的全面性攻防角度来严审时,将会发现上述的某些黐手动 作的确是违反了咏春拳正确的攻防拳理。因此,只有当以黐手的角度,以黐手的立场观点去看 时,是无法看出其中所存在的错误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当局者迷的情况。
为了黐手而黐手的攻防动作,在真正的实战中,则是无法发挥其实战的功能的,且一遇上 高手必将惨败于一瞬间,造成了某些在黐手中有时而获胜者,因于实战中败于真正懂得全面性、 正确性攻守观念的高手时,不但不能察觉错在自己,甚至反而会怪罪或怀疑对手的黐手训练不 够优秀。因此,可以说真正明黐手之理是有多么重要了。
黐手,不只是训练我们巧妙运用双手的攻防守能力,亦同样可以训练我们的双足的攻守能 力。当练习者能够用双手做到同时正确攻守,同时能听劲、卸力、借力时,就会发现那不能同 时运用双手的人,对于咏春拳者来说,在其眼中、手中此等人就有如一个木桩一般将其任意摆 布。
黐手训练,是咏春拳的一种极为细致精彩巧妙的技术,是有一定的步骤和不同的阶段的训 k方式,并可使每一个练习者在深人掌握之后,进一步顺利过渡到咏春拳实战对抗中。
黐手,是两人配合完成的攻防练习,除了理解和掌握前面所述的相关黐手概念,在练习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盲目地练习。
黐手练习基本要求:
1.练习前,要检査好指甲是否修剪好,以免划伤对方。
2.练习前,要将衣服上的饰物、口袋中的硬物除去,避免硬物伤人,再检查鞋带衣扣是否 系好。
3.练习前,要检查场地是否平整不滑,避免磕绊或滑倒,检查是否处于灯光(或阳光)刺 眼的位置,避免眼花失手。
4.练习前,要做好一些适当的准备活动,并结合黐手做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5.练习前,要掌握黐手和相关咏春拳概念以及黐手基本技巧等。
浏览1,1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