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杭州举行。这次比赛,群英荟萃,各 显身手,是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尤其是醉剑与猴棍的表演,令人心往 神驰。
早在汉朝时期便见沐猴舞,《艺文志》中记述“醉乃统以刀舞”。 《水浒传》中有武松以风摆鸳鸯腿醉打蒋门神的描述,可见我国古时 候便有人根据猴的形象和醉酒的形态进行模仿而演练。醉剑、猴棍 是在醉拳和猴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器械演练的形式。它把猴 子的灵活轻盈、机警敏捷,醉酒后的闪展游离、跌扑翻腾等特点,结合 于武术的攻防技击之中。在这次表演赛上,各地的武林健儿在前人 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改进了技法,增加了不少高难度动作,在神 态、形态上更为逼真。
比赛的第一天晚上,陕西的赵长军、北京的李志洲、四川的李殿 芳、河北的徐向东等武坛名将编在一组,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相继上 场,登台献技,争夺相当激烈。赵长军上场不久,就连续几个头翻,接 着“把盏痛饮”,一拧腰剑从腋下穿出,只见他东倒西歪,眼神呆滞。 突然,剑从前方突发,嗒!嗒!嗒!刺、截、点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力 不虚发,劲透剑尖,动作清晰,身械协调。忽然,他腾起一个旋子,又 接一个旋子空中转体,动作完成得干净利索,可见其功底颇深。他以
剑法多变,动作准确,快速凌厉,离纵飘忽的风格,赢得了 8. 95分。 紧接着是北京队的李志洲手持三尺银剑上场,起势一个金鸡独立,左 手作杯,右手提壶斟酒,接着脚底运力旋而直上,跌跌冲冲地走着醉 步,一会儿前倾后倒似狂醉,一会儿左右飘忽如佯醉,实际上都是形 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踉踉跄跄的醉态中,他有机地结合了点、 崩、刺、撩等剑法,雪亮的剑锋忽聚忽散,忽快忽慢,轻起巧落,悄然卧 跌。他以轻巧敏捷见长,逢击而避,寻暇抵隙,处处暗藏杀机,真乃虚 实离纵,离幻莫测,结果取得了 9分。后面几位选手虽然各有特色, 终究在技艺上略逊一筹。
猴棍的表演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捞猴仙境之中。浙江 的胡坚强,手拿金箍棒,身穿镶金片的金黄色绸缎民族服装首先出场。 他先以“出洞观月”的架势开始,东张西望,时而抓耳搔腮;时而拄棍升 入半空;时而踏步上棍端,停立于金箍棒上探海了望;时而偷桃摘果, 嬉闹玩乐,蹿蹦跳跃,跌扑滚翻,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评说醉剑
醉剑迷人。
迷在形象生动,千变万幻;迷在高手云集,姿采纷呈;还迷在它的 技术宽,容度大,任剑坛风流们自由地驰骋,风格迥异,若春兰秋菊。
较有典型性的似有三种风格。
赵长军的醉剑可属一种类型。它的特色是整体感强,毫无懈怠。 从一开始的几个摔跌便急剧地引向高潮,接下去在踉跄飞旋中剪点 穿挂,闪展游击,跌扑翻滚,难险环生。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淋漓酣 畅,气势贯通,犹如痛饮佳酿的醉客,将浑身解数纵情施展。赵长军 以他娴熟的技艺和优厚的素养而独绝于步,观后确有美不胜收、一睹 为快之感。
李志洲的醉剑,当属又一类型的剑。他更着重于运动技巧的艺 术处理,动作飘逸而敏捷,飞起似轻云一缕,下地如落叶一片,在急缓 自如的交替中变换节奏,追求一种韵律的美,恰同一醉仙于烟云薄雾 之中,若即若离,妙不可言。
徐向东的醉剑则另具一格。造型生动,间以乱中有序的剑法,动 静分明,洒脱不羁。尤其是“扣腿举觞”、“仰身贪杯”、“席前抢酒”等 造型,功力深厚,栩栩如生,似乎塑造了各种酒仙的不同形象,令人一 览无余。
另外,翟贵奇、李殿方、王建军、曹凯等也都有绝处,或大缸豪饮, 或倾杯独酌,不凡身手。有人说,究竟哪一种最符合醉剑的风格?或 者,是否三种风格融于一体会更好些?要探索这个问题,不妨琢磨一 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名手集中在醉剑项目上。一则表演性强,二则 技术个性强,刚柔运使任其发挥,这些都更适宜于沙场老将。尤为重 要的是它要求更高的协调,剑法、身法与步法的绝妙配合,应当说练 入达化之境的运动员才会胜任,游刃自如。他们根据各自的体能、情 趣、气质来处理一招一式,乃至整套。因此,与其评判哪一种风格好, 莫如分析谁的功力纯透,造诣精深。真要千篇一律,反而乏味。犹如 京戏里的唱腔,同一出戏,言、马、谭、麒等派的唱法不同,各有妙道。 同样,完全统一了格调反而会限制了运动员的创造。拿传统醉拳来 说,也有“醉八仙气"醉酒拳气"鲁智深醉打蒋门神”、“燕青醉跌”等多 种,技术风格也不尽相同。
从这一点来看,有人提议醉剑、猴棍等一些传统器械,不进行竞 技比赛,采用表演评奖的办法,恐怕会更利于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当然,醉剑也有需要统一的东西,恐怕应突出一个“武"字,即讲 求剑法。这里借用古人唐顺之的一句诗:“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 身皆是手。”醉剑也当是醉形与剑法浑然一体,似醉非醉,暗藏杀机, 在踉跄步履和跌扑翻滚中,如何表现丰富多变的剑法,乃是重要的宗 旨。只重醉形和技巧,势必与舞台上的醉剑混同;只注重剑法而忽略 醉形,至多是地躺剑,名不副实。当前来说,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剑法 的精深琢磨有所忽略。
愿剑术名将高手,不断加强和丰富醉剑剑法,使醉剑更加赏心悦目O
武艺探索书简
——给予即将参加全运会的武林精英
金秋将至,全运会即在眼前。6月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 的各单项前六名将会师上海,逐鹿于黄浦江畔。此一赛可谓武林中 的豪杰强雄,辈出精英,令人刮目相看。回想起1986年在杭州比赛 时,作为一名裁判员,与不少运动员做过,交谈,现将其中几段整理成 书简,欲借《武林》一角,献给我们那些董勃向上的运动员,预祝他们 的武艺更上一层楼。
XX:
在任何时候别忘了突出你的风格,扬己之长。你的风格是功 架准确、动作干净利落,一静无处不静;在迅疾如风的动作中要停 则刹那间戛然止住,纹丝不动,身体各部分也很到位,也就是俗话 说的“脆劲”。这脆劲使你的整套动作节奏明快,神韵陶然。但是, 你仍有不少动作不知是因为求快还是怎的,路线显得不清,方法不 明,俗话说要“势正招圆”,只做到势正而未做到招圆,看起来还不能 令人十分满意。
你具有武术家的那种战斗意识和气度,但动作的舒张度却显得 不够。套路和实用技术毕竟有所区别,起码应在有些动作上再展开 一些吧,拳法中的撑、拔、张、展、勾、扣、翘、绷,无论对拳术还是器械 都是有所讲究的。
你的刀术功底好,应当练出特色来,在刀法准确、节奏变化上能 否再用些心思?你是否常把你的套路当作一种格斗艺术在脑子里反 复琢磨?鹰爪拳要多琢磨攻防用意、缓与急的节奏突变,有时动作要 挂串,挂串中间应穿插柔和慢的动作。切忌只注重追求形似苍鹰,重要的在于把鹰爪拳的技击展现出来。
XXX:
你的较扎实的基本功和顽强斗志,使你的动作看上去舒展大方 而又有锐气,尽管你个子高人一头,速度倒也不觉慢,有一种豪迈的 气度。然而,在有些套路里,你由于身长而动作路线长,恐怕因此而 影响动作速度,思想上拼命地求快,反而失掉了合理的节奏和内在的 韵律。根据你的身体的特点,同人家拼速度是要失败的,既要豪迈, 还要潇洒。如同写行书、草书,仅仅能写得快,未必写得美,总要讲究 章法和韵律。这样,就须把动作的方法、攻防含义研究透,把内在节 奏的依据找到,在此基础上该加快的则加快,才会圆润、生动。动作 舒展,则柔得得体,而且又美,一种含有战斗意识和风采的美。
你的剑术里,剑法要一招招地想过来,必要时先做慢动作,力点 在哪里,部位到了没有?劈挂拳练得还是流畅的,但那种冷急长抽、 似长枪大戟般的恢弘气势还显不足;有些较特殊的劲力表现方法,如 辘辘劲、翻扯劲,如何运使腰胯,似还体会不够。
X月X日 XXX:
风格的形成要靠自己去琢磨,要结合自己的特长。转换身体灵 活、动作速度快,快速多变的自选套路还是适合你的。动作质量完成 得也是不错的,但尚缺少“寸劲”和锐气。动作速度变化再快,在最后 的定势上处理不好,似一首开始优美动听,结束却索然无味的歌,令 人扫兴。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动静感和战斗意识。一停下来,令人感 到这个巾帼英雄一身是胆、英气勃勃。
此外,想过没有,你的每一个动作变化是表现形体美,还是表现 武勇的战斗美。前者是翩翩的,后者却是铿锵的,当然两者也并不完 全矛盾,武术也要有刚有柔,却均要以技击为原则,表现攻防形象中 的美(对套路这一形式而言)。有些动作还缺少理解,有的动作显得 毛糙了点。你的潜力很大,但须主观努力,平时除了苦练以外,还应 多动脑子琢磨。
探艺书简
——写在六运会武术比赛之前
XX :
您好! .
这次看了你们队的训练,令人感受到了那种大赛临前秣马厉兵 的气氛。
您要我谈观感,考虑了三点,供您参考。
首先,还是要抓动作规格。尽管年年强调,真正过得硬确实不 易。这是一个总的趋势,去年的教练工作会议和裁判工作会议都强 调了这一技术原则,今年国家体委组织了对裁判法的编写和研究,将 对裁判评分确立一个统一的尺度和法规。比如对各种自选套路中的 主要动作,依据规格要求规定了具体的扣分标准,按轻微、显著、严重 错误进行实扣,其他方面进行整体衡量一次性扣分。实扣意味着什 么?对一些优秀运动员来说,在劲力协调、精神节奏等方面都比较完 美,又没有其他失误的情况下,就要看谁的动作规整、过得硬了。如 果今年的分值有再向上提高的趋势,佼佼者之中的较量,动作规格是 举足轻重的。
近几年来,诸如劈叉后腿弯曲,弓步过大,歇步、仆步下不去等,是 较常见的规格错误,应引起重视。你们队多年来一直在动作规格上要 求较严,是有利的,但也不可等闲,不少队已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了。
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诗,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狠抓动作规格决不 吃亏。武术运动的竞技向正规化迈进,确立技术规范和裁判法规是 其主要环节,长拳如此,太极拳、南拳作为竞技,也必须—技术 规格。
其次,要有变化。套路的竞技与体操、花样滑冰、跳水等有某些共 性,都是以人体运动形态表现的质量来比高低的,带有表演的特点,具 有艺术性。艺术上是最忌陈陈相因的,尤其是自选套路,不应总是陈 年旧套,要有变化,有新意,有创造,套路的竞技才会有生命力。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再变化总离不开它的基本技术,更离不 开攻防技击特性。然而作为一种竞技运动,不应是千篇一律或一成 不变。即使是有些所谓一成不变的传统套路也毕竟是变出来的,只 不过时间长短而已。是否可以说,应在不变中求万变。
求变化、求新,当然也应包括在技术难度上的突破,但至少目前 来说,难度上的创新还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在突出武术风格的基 础上求变化,诸如动作组合、节奏处理、结构布局上,不落俗套,不同 凡响。精彩的变化很可能形成一种高潮或者次高潮,不仅令人耳目 一新,且能留下至深的印象。古人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练套路 何尝不是如此! 、
求变化,要有功力为基础,变化得再新、再独特,没有扎实的功力 和游刃自如的造诣,仍是枉然。
最后,谈及意境。这是艺术中常用到的术语,武术套路演练中是 否也兼而有之地造就了一种意境,还需要讨论。但是,一个成功的套 路演练,应当有自己的主导风格,是毋庸置疑的。拿一套自选剑来 说,丕仅要有武术味,也要有剑味,更要有自己的剑味,要练出自己的 风采和韵律来,才会更富有成效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听说电影演员 刘晓庆在拍《芙蓉镇》期间,曾在床头上贴着两句诗:“芙蓉泣露香兰 笑",“惊风乱飓芙蓉水”,为她塑造角色找到了神韵,可见她的用心。 并非武术运动员也须照搬此法,但却应为自己的演练思索、寻觅一种 技术风格的“基调”,贯穿整体。“千年磨一剑”,下功夫、动脑筋,长期 追求,坚持不懈,要形成一种特色是需要一点“匠心独具”的。
祝您
成功如意!
李霞技术风格刍议
李霞是我国武坛的优秀运动员。对于其人,笔者不算熟悉,而她 的演练技术风格,对我们这些裁判员来说,却是谙熟的。有人说,她 的巅峰时代似乎已过。其实,尽管她今天已没有坐在冠军的宝座上, 然而她的技术风格仍是熠熠闪光,十分可取的。
一曰:工。看李霞练自选拳,每一招式功架,有一个很显著的特 点,就'是体势工整,动作干净。每一姿势中手型、眼态、身型、武步都 处理得十分严谨,落落大方,一丝不苟,犹同书法家的一帧秀丽的楷 书,令人悦目怡神。目前,我们有些运动员在动作的基本姿势上不甚 注意,似乎只要能蹦得高,有“风卷霹雳上九天”之概,或有几个难新 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就可以不拘“小节”了。如做虚步时臀部向一侧 歪扭,练剑时以巴掌代替剑指,甚至仆步中仆腿竟任其弯曲,若美 人断其一肱,看去令人索然。拳谚中说:“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 走”、“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传统的武术练功对一个动作架势向 来是要求极严格的,教练员也大都十分强调,但有些运动员却听不 大进去。“学而令其似本”,对于任何一个基本动作都疏忽不得,才 不会顾此失彼。
二曰:清。看李霞练剑,方法清晰、力点明确、身械协调,如一泓 清澈见底的泉水,无论是撩、挂、劈、点,还是穿、云、抹、带,每一剑法 的动作过程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从不含糊,完成动作也十分到位。近 年来,我们的有些套路在演练中,常有方法含糊混淆的情况出现,如 劈与点不分,崩与挑不分;撩剑、腕花时腕上功夫不够,若挥舞一根短 棒一般显得生硬了些,力点也不够清楚;更有甚者拿剑当刀练,以刀 法“充实”剑法,以棍法代枪法,难免芥韭不分。
三曰:韵。看李霞练的长穗单剑,其动作变幻而连贯,流畅而 豁达,富于韵律之美。如在开始有一大段弧行步是很见功力的,平 稳而不呆板,快速而有节律,接一个“仙人指路”,动作怡然而止,风 采不凡,充满动作节奏的气韵;她在成串动作的连接上也是多变而 不乱,有条不紊,如有一趟连续的左右正反穿挂剑,环环相扣,步走 剑行,身转穗飞,最后接一个“坐盘回身下刺”,整串动作舒徐有致、 急缓自如,像有一支无声的古琴曲伴着一样,抑扬顿挫,起伏婉转, 毫无生涩呆滞之感。笔者认为,对于套路节奏的认识和处理,是很 值得探讨的。目前,有些运动员练的动作迅疾,速度很快。诚然武 术也是很讲究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速度快也是一种功力 表现,但是我们不能追求不讲节奏的快,不去认识动作连接的内 在技法规律而一味求快,那样就会缺少韵味,像一杯白开水,难 解观众慕思之渴。如若是以快来遮掩动作不“工”和方法不“清” 就更增毛糙之感。李霞的“韵”也正是在动作“工”和方法“清”的 基础上才会有的。
' 惊险合理巧妙
——浅评北京队三人对打拳
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充满了整个银川市体育馆。北京男子 三人对打拳充分展现了功夫和技艺的巧妙结合,既有热闹,也见门 道,雅俗共偿,不落俗套。
首先,从构思上来说,这套三人对练整体结构贯穿一气,高潮迭 起。一开始,李志洲先发制人使个小绊,将对方一人勾倒,此起彼伏 的对打中,李寡不敌众,但他伺机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掣翅”,又将 其中一人打翻在地,顿脱险境,出现了一次小高潮,使观众不禁嘘唏 哗然。接下来,对方一个错误判断,李机警地使其两人误打,妙趣横 生;在李遭到对方背后一掌的同时,又逢另一人侧踹腿凌空而来,李 迅疾俯身来一个前滚翻,骤然化险为夷,反使这一巧妙的配合,惊险 绝伦,使对练又一次引向高潮。此后,由于误打使对方两人“怒火”骤 升,奋起夹攻,致使李只有招架之功。此时他使用了一个险招一腾 空双踹大背摔,使场上又起新波。直至终了,观众一直沉浸在振奋激 动之中。一场分把钟的对练,主动被动的迅速转化,全在对方矛盾点 的巧妙利用,思来大有哲理。
据设计者介绍说,他们注意了观众的心理,用层层动作假设把观 众的思路与整个套路连接起来,有序幕、高潮、低谷、再高潮,犹同一 出精彩的独幕剧,令人心潮激荡。我们有些对练尽管也有惊险巧妙 的动作,往往由于缺乏整体感而使观众情绪松散下来。
其次,在动作的结构上,他们注意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 外,使对练更加扣人心弦。如:当李将一人摔倒在地举手欲砍,却遭 到另一人旋风脚袭来,李旋即一搂,搂倒了一人,引起了一个小闹剧。 虽然是虚构,但时机上合乎逻辑,盎然生趣。
近年来,对练动作受功夫片影响不小,掺进了不少误打的闹剧, 由于设计粗糙,时机上不合理,大有虚假做作之感,不能打动观众的 心。对练中时机是极关键的。如前面说的腾空误踹一组动作,李若 不早滚地便失真,太晚则遭击,真乃千钧一发,差之毫厘,则失之“千 里”,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其三,在选取动作时,力求避免雷同,另辟新意。记得清代文人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听古曲而思归卧,听新曲而忘倦",陈陈相 因是艺术上的败笔。有一组动作中,原可采甬“马失前蹄”——招来 闪躲,然而用此招者已多,他们另编新招。在迎面踹腹时,通常是采 用搂抄后空翻,他们设计了一个“顺竿上墙",令人叫绝。整个套路摒 弃了尾随功夫片那种死打硬踢的动作,多用巧妙的技法,如:开始用 “别翅”擒拿;最后一段中采用“下把”快摔,而不用求险的“倒口袋”, 使动作迅敏严谨,不误战机,皆起扭转乾坤之效。
对练是一种假设性的攻防套路,允许有夸张,但要适度、合理、逼 真,又不是实地硬打,一切全在于闪展游击之妙O
合理为宗,旨在巧妙,正是这套三人对练法的成功之处。在四次 夺魁之后,理所当然,冠军的桂冠再次戴在他们的头上。
武术的心意训练
武术运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心神意气的训练是指对 运动员内在心志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与外形技术的高度协调。即 所谓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运动表现。
概括地说,心神意气的训练是要求运动员心力要坚强,精神要饱 满;意识要集中,气势要贯通。心力要坚强是对运动员在演练中的总 的心态要求,要自信坚强,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内与外 的根基,否则将形无劲健,神采不扬,动无韵味,意不流畅。要把自己 假设在一个战斗的场合,一招一式要有坚忍不拔的气概,从起势到收 势,始终要有勇往直前的斗志。
精神要饱满是要求运动员精神要抖擞,富有神采,志勇恃神。古 人云:“神乃形之君,现其形必传其神。”萎靡不振,动作则会散乱、懈 怠。精神要集中、凝聚,与动作意识紧密配合。“神藏于心、外候于 目”。对眼神的训练要求一丝不苟,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左顾右 盼,目光跟随动作。定势则要目光炯炯,眼中有物。意识要集中是培 养运动员对技术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对动作会意,才能传神,对攻防 明晰,才能在身手眼中表现。不理解技击内含,意识不能表达,意识 不能集中,即使理解了动作也表达不好。要通过训练做到“心中有, 眼中有,手上也要有”。气势要贯通是运动员在演练中的气势表现, 要做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气盈则力生,力生则神满,神满才能气 势如虹。动作与动作要做到气脉不断,从头至尾,一气贯注。要求 “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套路才能练就一首完好的“运动诗篇”。 “运动诗篇”还在于有韵律,要使动作在起伏跌宕中形神兼备,得心应 手,达到气韵生动。
诸多方面的技术要求看似抽象,实则是技术与心理两者俱存的 训练。它的训练通常不是孤立单独的,大多贯穿于技术训练之中,尤
其在教练员的严格要求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训练之外,可谓无所不 在,教练员也不应该放弃这一时间对运动员的熏陶和引导。
通常教练员可采用下列手段:(1)加强对动作内涵的分析、技术 意义的理解,以及眼神的表达。(2)培养不断追求的品质,开展形象 思维,配合想练、默练等手段。钻研和挖掘动作深层含义的表达,使 技术神形均出光彩,犹如“千年磨一剑,熟能乔华(3)提高攻防意 识,强化技击技能,严格要求,不可只求形美,也不能满足于劲力足、 体力强,教练要加强其技击能力的训练。(4)提高艺术修养,扩展知 识面,诸如中国传统的书、画、诗、乐等,引导运动员善于联想,触类旁 通,迁想妙得。
总之,加强心神意气的训练是对运动员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要 求,只有这样,技术才会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达到完善的境界。
武术的练与看
在1984年全国武术比赛场上,第五届全运会女子全能冠军郝致 华,每场必到,认真观看。赛后,她兴奋地说:我得到了不少以往参赛 所得不到的收获,可谓是“场内损失场外补”。这使我想到了武术的 “练”与“看”。练,就是实践。武术的一招一式,无不是刻苦练功的结 果。李连杰、赵长军、郝致华、栗小平等人在通往冠军的道路上洒满 了血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当然这并非说“闻"和 “见"不重要。不“闻”不“见”,闭门造车,决不是聪明的练法,尤其是 练到一定的水平,就更需要用心地去“见” o武术套路运动,带有空间 运动艺术的特点,与竞技体操比较接近,通过形的变化进行质的较 量。在它一招一式的动静变幻中,看谁的质量高、功夫深,看谁的准 确娴熟、协调完美。一句话,是靠视觉形象来论定的。同样,人们可 以通过自己的视觉感知,从优秀运动员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中 不断强化好的视觉形象,否定劣的视觉形象,使练中获得的本体感觉 来一个修正、补偿。可见,认真地看别人练,能起到一种有益的诱导 作用。其实,看也不易。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通 晓技术势必看不出名堂来,即使是有一定技术的运动员,也还存在一 个如何“看门道”的问星。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偷拳的故事, 说明他非但有心,而苴抓住了看的“门道”。作为一个运动员来观摩 学习,就决不仅是观其形,还要看姿致风神中的内在魅力,动作节奏 的变化,结构编排的巧妙,刚柔虚实的转换,神采气机的展现,以及不 同凡响的身法,独具风采的布局等等。看要用心,用心才会在瞬息变 化中悟出“奥妙”,豁然开窍。清代诗人袁枚说得好:“千招不来,仓促 忽至”,“灵犀一点是吾师对于一个刻意追求的运动员来说,这“灵 感”,更多地是在用心看和想之中孕育着。用心看和想就会在大脑中 留下较深的“痕迹”,再经琢磨锤炼,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尺 竿头,更进一步。有些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中不关心别人的演练,甚 至觉得无暇顾及,往往沉湎于个人成败的喜怒哀乐之中。失去了许 多看和想的良机,未免可惜。
练与看,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练后多看,能升华;思后复练,能 飞跃。
学而令其似本
——1989年全国武术锦标赛随想
一年一度的全国武术赛会在非常的情况下如期举行,又按时结 束了。
这个赛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原文庆的巅峰时期,还 是彭英、王苹的卫冕?是某某队的崛起,还是为甲乙级升降,最后一 场激烈的战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长思之中,我终于清楚了,印 象最深的不是甲级比赛中的强将名手,而是乙级比赛中不大起眼的
辽宁一帮娃娃们。他们是顾志国、张少艺、刘清华等等。他们有的获 取了如意的名次,有的还没有,然而他们的技术特色,的确引人注目。 他们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有的身高还不足1. 40米,要在这片绿 色地毯上争雄,没有独到之处,哪有他们的位置?我想,他们的独到 之处,正是在于有明确的追求:求工、求格、求劲、求法。
其一,求工。拿刘清华来说,她练的长拳一招一式都十分清楚规 范,一扣腿、一冲拳、一搬腿、一搂手,都做得工工整整,从手型到步型 以至躯干,一丝不苟,准确、匀称、饱满、遒劲,与那种一味求快,毛毛 糙糙,不成型的演练迥然不同。尤其要提到遒劲,即“筋骨遒劲”,长 拳中的定势应含有骨力,有的运动员姿势倒还规范,却未求其“含 骨”,显得松散,不那么硬朗。蔡龙云先生在华拳中讲究撑、拔、张、 展、勾、扣、翘、绷等势要,我想刘清华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联想当年 李连杰的少年丰采,无不是从扎实纯正的基本技术开始的。
其二,求格。什么是长拳的基本风格? 一时不敢下断语,至少我 认为“动迅静定"是它的一个主要的技术风格。辽宁队的小将,动则 身体敏捷,静则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相。武术歌诀中早有“动如 涛、静如岳”、“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之说。相比之下,有些运动员一 味求快,却不注意快与慢、动与静的对比变化。长拳要节奏鲜明多 变,像小学生背书那样难免乏味。其实,要真正做到“动迅静定”,不 只是一个对节奏的认识和处理问题,更在于功力,不下苦功,则难以 做到“动迅静定回想当年的张玲妹(山西省运动员)、李霞(北京市 运动员)她们表现出的清脆风格,无不体现了汗水和智慧赢得的 功力。
其三,求劲、求法。看了张少艺的通背拳和顾志国的地躺拳,犹 有此感。张少艺的通背拳大不同于有些拼命拍大腿、乱窜乱蹦的练 法,十分追求手法的纯正,注重把握冷弹柔进的劲力,不任意夸张,恪 守通背的发劲方法,不串味、不走调,在此基础上力求把劲力发透,达 于梢节,如鞭似箭。可见讲劲力也有个方法问题,不同的拳种有不同 的方法。劲法明,才会劲力透,才会“学而令其似本”,继承和发扬传 统武术的技术与风格。
看了顾志国的地躺拳,不少裁判员都颇受启发。的确,大家都不 甚赞同那种以技巧翻腾为主的地躺拳,内容空而风味逊。地躺拳是 否要以此发展,我不敢苟同,总觉有些失武术之本o我一向认为套路 运动禾应忽视艺术性,以及美学上的追求,然而它却是一种特定的 美,应返璞归真,在武术本色中求美索艺。顾志国的地躺拳不仅跌得 漂亮,而且展现了较丰富的地躺技击术,有攻有防,有招有法。回想 80年代初,辽宁张福生在全国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的地躺拳,并不 十分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今在全国赛会上竞技,确有再现之感。.据说 山东前几年曾挖掘整理了民间的"地龙经”,内中方法颇为丰富独特。 我想,省优秀运动员队伍有优厚的武术素质和训练条件,而有些民间 拳师掌握了一些独到的拳法,两者结合,才会使之继承发展,传统拳 才会具有新的生命力。
要说他们的不足,是否还应在整套的气势和韵律上逐步有所追 求。武术中讲究“静中有动”,“势断意连”,气脉不断,但也不应过多 过早要求,少年时过早求之,容易片面理解为快接快连,适得其反。
七、回眸与断想
亚运会武术比赛回眸与断想
(一)
2005年行将过去,迎来2006年又是一个亚运年。
从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到1994年第十二届广岛亚运 会、1998年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2002年第十四届釜山亚运会,武术 进入亚运会奥林匹克赛事,已整整四届。15年间,武术所走过的这 一绵延连续的历程,是竞技武术不断发展,亚洲及国际武联,乃至各 国武术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当然亚奥理事会的决策和决定当属 功不可没,亚运会上增添了除奥运项目之外的亚洲特色项目,如武 术、藤球等。
然而,正是这圣火连连不断的亚运武术比赛,有力地推动了亚洲 各国武术的发展和提高,这在两年一度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得到了 见证,亚洲几乎有10强之称跻身世锦赛,成绩斐然。毕竟在其他各 洲参赛队纯属业余的情况下,亚运会推动下的诸多国家已是专业或 半专业的队伍。
我有幸参加了这四届盛赛的裁判工作,到新一届亚运会行将来 临时,不禁勾起些许追忆和断想。
当第十一届亚运会决定设立武术为比赛项目时,人们兴奋之情 溢于言表,报道中说:“武术走进亚奥体坛,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 炮”,“是自古至今武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开创了武术发展的新纪 元”。张文广教授、刘玉华教授等老一辈武术家更是回顾1936年第 十一届奥运会上武术表演到今年昂首进入第十一届亚运会而感慨万 端,喜不自禁。
为了迎接北京亚运会,国家武术集训队调集了各项目的顶尖 队员备战了整整一年,严格训练,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 麻痹,他们必须给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不然是无法交 待的。
为了迎接北京亚运会,裁判队伍模拟国际赛事,冒着酷暑,一丝 不苟地进行了三次亚运“试运转”!
赛场是庄严的,裁判队伍经过了培训选拔,参赛的8个国家和地 区的96名专业运动员,进行共6个项目的角逐,中国队6金5银,遥 遥领先,技高一筹,当之无愧。其他各队虽经认真备战,毕竟起步尚 晚,差距是不言而喻的,香港队获1银2铜,日本队2铜,澳门和中华 台北各获1铜。这样的结果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的,尽管也有个别人 不满而骂场,但却很快被淹没在赞许和欢庆的海洋之中。第一次亚 运武术比赛在庄严与激情中落下了帷幕。
当我回忆15年前这段赛事时,仍回想起在这神圣的盛会中出现 的一场两种思想的交锋。一种思想主张:第一次亮相亚奥体育舞台, 中国队派出一流的选手,只能是当仁不让,奥运会上谁让我们了吗? 另一种思想主张:为了亚运圣火中武术的“香火”不断,从长计议,是 否适当给别国一些“甜头”,会更有利于武术的发展与推广。
就是今天来看,两种思想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是站在整个武术事 业的高度,而并非为了某个人的利益,只是哪一种想法和做法更符合 当时的环境和情况。落实到运动员头上是“让"与“不让”的问题,这 是武术走上国际舞台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乒乓球队也曾出现 同队“让谁来打决赛"的纷争。"让"是一种为了大局而采取的策略, 在竞技中各队采取不同的策略战术应对是允许的,最终还是为了取 胜这一■大局O
既然是让,还有一个怎么让的问题。记得1988年在香港亚锦赛 上,男子南拳我们与当时的香港队争夺十分激烈,预赛中卢伟棠仅以 微弱的优势列前,卢满怀信心要在决赛中赢得漂亮。临赛前上面决 定要让给东道主这块金牌,让裁判操作这件事,时任总裁判长的蔡龙 云先生不同意这么做,这样会把裁判员的思想搞乱,有损赛会的严肃 性,绝对行不通。结果是让卢伟棠打到一半假作因脚抽筋而发挥失 常,屈居亚军,赛后却极大地伤害了这位即将退伍的老运动员。
此时,我们不能不提及时任亚运武术比赛竞赛委员会副主任的 赵双进先生,他为我们武术赛场上营造了一身正气,也给了我一生的 影响。对于裁判员来说公正是第一要任,是裁判工作的生命线。没 有公正还要裁判干什么,自己相互比就行了。裁判也是竞赛的生命 线,没有裁判能算比赛吗?
说真的,面对功利主义、金牌至上的潮流,裁判是很难做的,要承 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我衷心地希望不要扭曲我们的比赛, 大家共同来珍惜和维护我们的赛场,武术若没有了比赛行吗?
话说回来,北京亚运会上个别教练发难,在赛场上大吼大喊却不 能得逞,正是因为我们的赛事是公正的,对各队的态度是公平的。比 赛让每一个队,每一个人都满意是很难做到的,“皆大欢喜”也是相对 而言,“几家欢喜几家忧”也是正常的,这就是比赛。但是不公平的比 赛是令人齿冷的,主观地认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比赛就是不公平也 是欠妥的。
有人说国际比赛就是和平下的“战争”,体现了体育比赛本身就 是人类的一种文明。文明之中还会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围绕武术 的国际发展,比赛如何坚持公正,如何合理地利用“让”的策略,如何 协调来自不同国度的裁判,如何使国际武术大家庭和谐等等,在国际 赛事上会遇到许多与国内赛事不同的问题。
北京亚运会遇到的问题有些还会延伸到下一届的广岛亚运 会上。
浏览1,2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