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亚运会武术套路比赛和散打比赛均在釜山东西大学体 育馆进行。男女长拳和女子南拳全能4天的麋战中,套路比赛男女 6枚金牌,总体上完成了预定目标。
但是,国家体育总局从武术发展的大局出发,首先关注的不是几 枚金牌,而是武术赛场上公平竞赛的氛围和中国运动员的良好形象, 为武术进入奥运会添彩增色。
本届比赛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套路比赛中,缅甸、韩国和马来西 亚各夺上枚金牌,不仅反映了亚洲武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态势,更体现 了公平竞赛的尊严。正如缅甸武术总会主席所说,像我们这样的国 家,如果没有公正裁判,在这种评分比赛项目中想夺得金牌几乎不 可能。
同羽毛球、跆拳道和体操等比赛中的裁判不公相比,武术比赛显 得较为公平、合理和健康。
本次套路比赛,中国取胜的6名队员中,仅2名全国冠军,其他 多为年轻选手,重在锻炼队伍,积累国际大赛经验,瞄准奥运会。而 中国散打队派出4名队员(56、65、70、75公斤级)参赛。根据袁伟 民局长提出的要求,各队员要全力拼搏,力争金牌,赛出水平。
事实上,由于武术自进入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以来,连续4届, 许多国家对武术项目已十分重视,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形成 一支专业运动员队伍,加上中国教练的长期指导,或干脆移地中国训 练,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直逼中国,缅、马两国夺得金牌绝非偶然。就 散打而言,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李杰主任认为中国散打不仅在大级别, 在中级别也开始失去了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武术决不是可以 睡大觉的“兔子”-且看泰国选手,均是职业的泰拳手,一旦适应了散 打规则,就是极大的威胁。本届亚运会他们夺取2金1银,可以说胜 过中国的2金1铜。
无论是套路还是散打,一旦进入2008年奥运会,或者在第十五 届亚运会上,中国若不尽快成立长设的国家队,不仅散打的优势丢失 殆尽,套路的技术优势也很难确保。亚运会上各队的明显进步,使中 国队有了危机感,“中国队无论派谁,都能拿冠军"的神话已灰飞 烟灭。
当然,说危机感,并不否认我们的武术健儿在亚运会上的英勇表 现,他们依然可歌可赞,可圈可点。广西南拳女运动员黄春妮的扎实 功力、铿锵的节奏充分展示了南拳的风格技术特点,蓄健而凌厉,技 压群芳,3项全能鹤立鸡群,以28. 55分遥遥领先,令各国运动员、教 练员折服,金牌受之无愧。
散打56公斤级广东运动员康永刚身材瘦长,爆发力好,反应快,能 打会摔,过关斩将,在决赛中,尽管菲律宾组织了训练有素的拉拉队助 威,对康永刚来说犹如轻风而过,锐不可当地将对手以2比0斩于马下。
最令人激动的是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的刘泽东,在65公斤级第 一场比赛中由于求胜心切,失误倒地,痛失第一局,此后他冷静下来, 频频得手,以2比1扳回胜局。在决赛中他面对的是韩国选手,曾是 去年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冠军得主,长于摔跤,泰拳手也输在他的摔技 上,而他的背后又有一个强大的东道主后援团——韩国观众,在阵阵 浪涛般的呼喊助威声中,刘泽东却格外冷静沉着,你善摔我就跟你打 中远进攻,虚虚实实,重拳、快腿连连击中对方的头部、躯干;你一逼 近,我就和你顶牛僵持2秒。打得这位韩国的“世界冠军”威风扫地, 无奈地以0比2俯首称臣。此时在场的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由衷地 感慨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叫扬眉吐气!
在北京、广岛、曼谷和釜山4届亚运会上,我都荣幸担任武术总 裁判一职,目睹亚洲武坛风云,武术竞技日渐成熟,亚洲水平大幅提 高,这些都是4届亚运会结出的硕果。然而从世界范围来说,武术进 入奥运仍然十分艰辛。面临奥运项目的“减肥”时期,要上一个项目 谈何容易;而橄榄球、高尔夫球之外还有一个空手道在与武术竞争, 冲进去又何等艰难!
我总是想,武术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有那么精湛的技术和深邃的 内涵。但要得到世界的认同确有一个过程,尽管我们已在20年走向 世界的进程中,有了很大的进展,在2008年北京奥运这个重要契机, 中国人民太希望武术能进去。即使进不去,武术决不会就此湮灭,武 术事业仍将在更广阔的道路上发扬光大。
武术给人类带来的文化与健康、幸福与光明必将在未来世界中 显示辉煌。
海疆竞武艺中华振雄风
——记1981年全国武术表演赛
十月金风,秋高气爽,武林健儿,荟萃榕城。1981年全国武术表 演赛,在祖国这座古老的海疆城市,在明代武学大师戚继光当年点将 平倭,耀武扬威的地方,拉开了战幕。演武场上闪展腾挪,剑舞缨飞, 此起彼伏,各显神通。真是新手气威,有初生牛犊之勇;老将功深,有 群龙居首之慨。精湛的武艺,轩昂的气宇,谱写了振兴中华,走向世 界的新篇章。这次比赛,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体育院校 25个队的274名男女运动员,从10月18日起经过14场、40余种不 同的拳种、器械、对练和传统项目共1 400多项比赛的激烈角逐,于 10月27日胜利结束。北京队蝉联团体冠军,山西队荣获亚军,浙 江、四川、江苏、河北等队分获第三至第六名,并且决出了男女28个 项目的单项名次。北京队郝致华和陕西队赵长军,分别夺得女子和 男子3个项目的第一名。此外,来自美国西雅图、波士顿、旧金山,以 及英格兰的外国朋友,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次表演赛;他们是国际上, 开展武术运动的有生力量,预示着中国武术的灿烂前景。日本少林 寺拳法联盟第九次访华团也观看了比赛,并参加了表演;他们对中国 武术的尊敬及好学的精神,为大会增添了色彩。
- 对练格斗逼真惊险
比赛中运动员们表现出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和娴 熟的技术技巧,是这次大会的特点。陕西的赵长军、浙江的胡坚强、 四川的熊长贵、广东的孙建魁、湖北的罗竞等一批虎将,在对练项目 赛中酣畅淋漓的表演就是突出的例子。四川的“三人对拳"龙腾虎
跃,激烈惊险,引起了观众一阵沸腾;广西和河北的“三人格斗”,拳勇 腿烈,更逼真,另有一番春秋;北京的“空手对刀棍",湖北的“空手对 单刀枪”,结构不落俗套,徒手器械交互使用,别开生面。女英们在对 练比赛中是好一派格斗功夫。北京的“单刀进双枪"、湖北的"三人对 拳”、浙江的“三节棍对盾牌刀棍”都身怀绝技,各显神威。山西女将 的“盾牌刀进双枪”开始就挂格密集,战斗如风卷浪涌,逐步走向高 潮。在阵阵的掌声中,她们左挡右劈,踢腿扎枪连跌带滚,一气呵成, 结果以9. 40的高分,力克南北巾帼,获得了女子对练的桂冠。
- 套路比赛高难快捷
这次自选套路的各项比赛,给人的印象是技高、难度大、速度快。 由于执行1979年武术竞赛规则,各队注意了动作规格和攻防技术的 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英姿矫健,拳脚刚劲,水平接近,不少项目打 得难分难解,不相上下,各有千秋。19岁的郝致华是北京女队的主 力之一,她七年如一日地坚持刻苦训练。在这次自选套路的各项比 赛中,她不仅保持了动作准确、快速勇猛的风格,而且在节奏和身法 上又有了进步和创新,终于力冠群英,一举拿下了长拳、刀术、棍术的 三项冠军。男子枪术的比赛,争夺十分激烈,先后有8人闯过9分大 关,江苏队的张跃宁、王振田横枪跃马,把枪法和动作难度结合得紧 密无间,劈崩扎点,银枪争锋,包揽了男子枪术冠、亚军,为江苏队立 下了汗马功劳。
男子剑术比赛在第一阶段就已见分晓,山西小将马威剑法凌厉、 快若疾风,江苏张安继的剑技却刚柔相济、潇洒自如,表现了多彩多 姿的武术风格,分别夺得第一和第二名。女子剑术比赛,好手云集, 精彩纷呈,在最后一场才分高低。山西梁小平以独特的太行风格夺 取桂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剑坛的名将、多次全国冠军获得者李 霞再着一笔。在膝部重伤、重返武坛之后,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重 重困难继续苦练。在赛场上,她虽不穿华丽的衣衫,虽不见惊人的难 度动作,但无论拳术还是短剑长枪,却均是体势工整,方法清晰,动作 细腻,气韵生动',不愧功底深厚、意志坚强!比赛结果,她的长穗剑和 单剑仍然分别获得了冠军和亚军。
传统武术有了长足进步,自国家体委发出挖掘继承传统武术的 通知以来,许多武术队积极响应,做出了努力。在这次比赛中,一向 薄弱的传统项目有了长足的进步。河南队在抓紧提高自选套路水平 的同时,充分利用本省为陈式太极发祥地的优势,虚心向民间老拳师 请教,在比赛中夺取了男子太极拳的桂冠。此外,陕西张仙萍的劈挂 拳、云南胡宝琳的通臂拳、北京张宏梅的八卦掌、福建郭东主的六合 拳、北体薛俊花的戳脚等大都在当地名师的指点下,刻苦钻研,在掌 握该拳种的风格特点方面取得可喜成就。
应该看到,在继承发展传统武术方面,武术队是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深信:只要专业武术队与民间的武术者团结一致,将会使许多埋 在地下的武术之玉更加光彩夺目。
在传统器械的比赛中,参加醉剑项目的运动员为数较多,他们各展 绝技,似醉非醉,离纵飘忽,千姿百态,十分生动,尤以赵长军、李殿芳、孙 建奎、张安继等好手为最,在动作难度上作了新的尝试。此外,浙江新秀 范建华的双刀、湖北余斌的软器械都十分引人注目,首次夺魁。
- 集体表演新颖绚丽
集体表演比赛是自开展竞技以来的一个较新项目,这次大会中 有9个队参加,各队教练均用心良苦,在动作结构、队形画面的设计 上有所突破,令人耳目一新。湖北队的集体鞭,彩练当空齐飞,呼呼 似大旗怒卷,气势磅礴,整齐划一;浙江队的功夫拳风格古朴,注重攻 防,形象生动,别有新意;北京队的集体基本功令人叹服;四川队的功 夫却发展、丰富了现代基本功的内容,生动活泼,难度较高。
- 戒骄戒躁纠正偏差
这次表演比赛,娩紫嫣红,硕果累累,不容一一赘述,它是教练 员、运动员同心协力,用汗水浇灌而得到的。然而事物的发展是辩证
的,我们决不能忽视不足的一面。比如,在对练项目中某些对练不合 理,有戏剧性,也有雷同,常常不是错打同伴,就是三人同败,坠地告 终;在对练中尚有种倾向,似乎徒手的、三人的对练最上气氛,最易 得宠,面对各种器械对练的发展却有所忽视。这其中,有些问题需要 通过规则上的修订来纠偏。有些传统拳术的演练也须戒骄戒躁,继 续锻炼;有些难免带有长拳味,甚至相互混杂
。这些均不利于传统武 术的继承和发展。此外,个别队员在服饰化妆和发型上有点过分,这 在表演时似乎还可以,而在竞赛上却不太相宜。
在这篇赘文行将结尾的时候,我们站在东海之滨,对海峡之隔的 台湾省骨肉同胞寄予深情。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承 发展祖国文化是咱们的共同愿望和使命,我们热忱地欢迎台湾省武 术界回到祖国来,以便一起切磋武艺、演练比赛,为振兴中华,光耀于 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武术团体赛的会战
蓉城1981年6月,武术赛会战犹酣。
全国武术锦标赛甲级团体赛于6月3日至7日,由男、女各16 个甲级队,历经11场激烈争夺,终于落下帷幕。
获得男子团体前6名的队是:山西、河南、湖北、北京体院、山东、 河北。获得女子团体前6名的则是:北京体院、浙江、河南、山西、四 川、上海体院。
这次比赛是国家体委试行武术竞赛体制改革后的第一次会战, 团体赛采用甲乙级升降级制,个人赛采用资格赛和个人冠军赛。这 次团体赛包含了个人资格赛,全能前30名和各单项前8名将于9月 在山东淄博决一雌雄。赛会中最突出的仍是走向巅峰时期的山西男 选手原文庆,以明显的优势独占5个单项第一名。除了他那过人的 腾空技术而外,在功力上更是令人叹服,他那动迅静定的鲜明节奏, 不仅表现了武术意识的深化,更体现了所具有的功力。

相比之下,女队员四川的彭英、王苹,北京体院的张玉萍虽也各 领风骚,但体力已不如前,气度上已不如当年之勇。而更多的新手正 在崛起,其中大多数还不成熟,在把握技术风格、劲力、节奏、精神上 还嫌不足,然而也不乏一些崭露头角的佼佼者。如山西的少年骁将 何军,他的自选剑术形健体工、剑法明快准确、动作大方流畅,首次夺 取了该项第一名。此外,河南女将姚静和河北韩静的枪术也分外引 人注目,枪法扎实,走势多变,各有特色,虽然不是尖端人物,毕竟是 新秀,可喜可佳。还有北京的朱贵君、耿贞辉,两位姑娘的长拳和棍 术叫人刮目相看,她们继承了北京队的优秀风格,势正劲道,动作干 净;山西的李天媛和少年运动员李东风,也是基础扎实,技术纯正,颇 有当年武坛宿将张玲妹的风采,待到明年,预料会有出色的表现。
这次赛会上新手虽然大都未名列前茅,然而年少气盛,体力、技 术正发展、升腾,定会后来居上。
在其他拳术中,竟也有一些年轻的新手打出了漂亮的身手,诸如 山西俞远文的形意拳,河北高志红的通臂拳、韩艳丽的八卦掌,都练 得颇有味儿,确与那些照葫芦画瓢的划套套迥然不同,较好地表现了 各拳种的独特风格和劲道。
从团体来说,河南男、女队在赛会上以雄厚的实力活跃于本次赛 坛,男子获团体第二,女子获团体第三。男子的几位太极好手丁杰、 王二平等在这次太极拳比赛中遥遥领先,其他单项也显得不弱,为夺 团体亚军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编创的集体攻防技术获得与会者的 好评。而女队的6名队员确实是赛会打得颇响的中流砥柱和新秀, 肖素荣已跨入优秀选手之列,剑术第二,其他单项均名列前茅,王立 新的双刀、刀术,肖宏的长拳,陈静的棍术刀术,姚静的枪术等等,她 们齐心合力、各显神通,为豫州儿女写下了可歌的一页,受到裁判和 行家的赞赏。
这次赛会之后,国家体委首次组织了裁判员、教练员讲评会,对 这次比赛的技术情况进行了中肯细致的分析,竞训处长张山作了总 结。他要求加强基础训练、强调动作规格、注重功力训练、突出项目
风格、丰富技术内容,其反面,正是这次赛会中的不足之处。
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评价这次赛会,即“水平不很高,新手方崭露”。
武林英豪会浦江华夏瑰宝添辉花
——第五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述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运动会于1983年9月在上海隆重举行。 它给上海带来了青春活力和节日的欢乐。繁华的黄浦江畔,热闹的 市区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欢迎来自祖国各地的体育健儿。武术作为 全运会中的表演项目,分别在长宁体育馆和上海体育馆进行了历时 9天18场755项次的表演赛,于9月27日晚胜利结束。陕西赵长 军,北京郝致华分别夺得本届表演赛的男女个人全能冠军,北京队获 团体总分第一名。
参加这次表演的有在郑州预赛中取得各单项前六名的优秀运动 员108名,还有国家体委特邀和72名各省市武林高手。还邀请了天 津、山西、浙江的9名运动员为大会进行了太极推手和散打表演。运 动员中年龄最大的是黑龙江队特邀代表,98岁的刘志清,最小的为 吉林队的何燕,15岁。这些几经挑选出来的武林英豪,个个武艺高 超,身怀绝技。表演场上,南拳北腿,一展雄风。短兵长械,俱显神 威。男女老幼,争奇斗妍,精彩纷呈,蔚为壮观。
在自选拳术的表演中,数北京队的李志洲最为出色。他的动作 轻巧稳健,干净利索,方法清晰,套路编排独具匠心,节奏变化恰到好 处,高难度动作多,给人一种力和美的享受,技击与美的结合可谓和 谐统一。他以9. 4分的成绩赢得了金牌。受到行家一致的赞赏。纵 观整个表演,运动员在难度上、速度上、节奏的处理上都较以往有所 提高。
本届表演的传统拳术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省市队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虚心向身怀绝技的老拳师学习。在挖掘、整理 的基础上,运用了年轻运动员优厚的身体素质,使一些传统拳种枯木 逢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重现异彩。看北京队的 梁长兴、山西队的文喜太表演的形意拳,动静相间,身正步稳,劲力充 实,完整饱满。北京戈春艳,云南苏自芳表演的八卦掌,纵横交错,行 似游龙,柔中寓刚,神形兼备。还有陕西楚风莲的翻子拳,河北冯景 梅的劈挂拳,云南胡宝林的通臂拳以及山西栗小平的查拳都有独到 的功夫,使这些流传较广的传统拳种有了较好的继承和发展,形势十 分喜人。
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难度和技巧动作的不断发展, 运动员在表演象形拳、械的过程中,模拟各种动物或人物的搏击、形 态特点,结合武术的攻防特点演练起来形象逼真,姿势优美,栩栩如 生,给人以力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北京李志洲表演的鹰爪,动作细 腻,时而搏击长空,时而低翔谷底,刁拿锁扣,威风凛凛。山东省崔志 强表演的螳螂拳,拳法敏捷有力,刚而不僵,柔而不软,拳法密集,气 势如虹,形象地把螳螂的特点巧妙地融于武术之中。四川选手熊长 贵表演的猴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他忽而柱棍升入半空,忽而踏步 爬上棍端,持棍打斗嬉乐,跌扑滚翻,闪展腾挪,攻防兼施,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不愧为峨嵋山小猴王。这些精湛的表演都为百花盛开的 武林增添了新的异彩。
本届大赛,自选长、短兵械的较量,争夺十分激烈。选手们水平 接近,打得难分难解,场上多次出现同分局面,一直到比赛结束,看全 能总分才见分晓。比赛中一批老将宝刀未老,雄风犹在。如北京队 李霞曾是第三届全运会的冠军。去年起已任教练,但仍未离开运动 场。今年6月在郑州预赛时她的成绩不理想,回去后她认真总结经 验,刻苦磨练,此次她再度出马迎战,果然东山再起。第一天出场亮 相,就以其功架纯正,动作清晰,功底扎实,动静鲜明的特色夺得传统 单器械的金牌。之后又以9. 0分成绩拿下了女子自选剑术的桂冠。 32岁的云南运动员苏自芳,也是武坛老运动员了。这次她依然披甲 上阵,顽强拼搏,雄风不减当年,勇夺女子太极拳冠军和八卦掌的
亚军。
新人辈出,新秀崛起。本届比赛中一批新秀脱颖而出,显露锋 芒。山西队的栗子平,表演的枪术气势磅礴,虎虎有生气,获得了本 届比赛最高成绩9. 5分。18岁的山东姑娘张玉萍,舞起棍来呼呼作 响,如风驰电掣,整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一气呵成,以9. 46的高分 捧走了女子棍术的桂冠。湖北翟贵奇的醉剑,刚柔相济,独树一帜, 展望未来,当令人刮目相看。
在这几天紧张、激烈的争夺中,只要稍许失误一下,就有可能名 落孙山。因此说,这场竞赛不但要比技术,比体力,还要比意志,比毅 力,比心理素质。
72名特邀代表的表演,犹如武林百花园里的朵朵奇葩。他们大 都是各个流派的高手、名师。被称为“龙形之父”的刘志清,耳聪目 明,步履矫健,表演了 “龙形刀”,“龙形双剑”;甘肃82岁的赵斌表演 的“鸥子拳”动作舒缓大方,如行云流水,“纵横下叉”、“坐盘望月",功 力深厚,犹保持童子般的柔韧,令人叹为观止。他表演的“行者棍”、 “卧云”、“过门槛”等难度较大的动作,轻松自如,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宁夏马振武,此次又表演了他多次荣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一等 奖的拿手好戏“罗汉拳”、“行者棍”。陕西武术队总教练马振邦表演 的“劈挂趟子功”,双臂交劈,大开大合,拧腰切胯,转折多变,一招一 式都体现出较深的功力。浙江的李表山也是古稀老人,至今膀粗腰 圆,若古钟铁塔一般。他除了有风雨如磐的排打功夫外,还能拎起 90公斤的大刀盘身飞舞,缠脖缭腰,膂力惊人。四川老人赵子虬的 南拳,敏捷矫健,气势赳赳。云南沙国政的八卦,动作流畅,身法自 如。何福生的形意拳,发力深沉,若山崩石裂一般……真是“武苑百 花看不尽,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为这些年逾古稀的老武术家们至 今仍有如此深厚的功夫和强健的体魄而甚感敬佩。
这次表演赛上还进行了太极推手的散打表演。特别是散打表演 在技术上有不少提高,改变了过去一接触就是直来直去地对攻,方法 较少,很少有精彩的躲闪技术的现象。这次重视了对进攻相应的防 守法,增加了一些腿击法和摔法,以及在闪躲后的进攻。此外,双方 对垒中增强了距离感、时间感,步法较之以往灵活。但此次纯属表 演,缺乏那种紧张、激烈、真打实战的搏斗场面。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武术事业正展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它 备受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我们衷心希望武术界同心同德,把 武术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推向世界,让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凤凰城"飞来的“柳絮"*
——1985年全国武术比赛片断
暮春时节的凤凰城——银川,柳絮飞舞。1985年全国武术比赛 在这里举行。
笔者仅从会中随意采撷几片“柳絮”,奉献给读者,尽管它飘落到 您面前时,已是炎炎盛夏了。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体院的武术健儿汇聚到银川,实在难 得,门票早已抢售一空。银川市长告诉我们:赛前几天就有人给他打 电话要票了。然而这次大会却破例规定:一律不发赠券。因为座位 不多,该让更多的银川人民一饱眼福。
今年的比赛,因首次实行武术等级制,一批老伙伴又再披战袍。 久战沙场的老运动员李霞宝刀未老,她演练的长穗剑行步如流水,侧 踢腿做得干净利落,仍堪称一绝,夺取了该项比赛的最高分;《岳家小 将》中金弹子的扮演者,江苏老运动员张成忠虽任教练,依然坚持刻 苦训练。他在双刀比赛中,一开始跌扑不慎,摔了后脑勺,使他一阵 晕眩,以致驾轻就熟的“鲤鱼打挺”,竟做了三次才成功,只得了 8分 多一点。但他毫不气馁,在枪术比赛中,压倒群雄,而一举夺魁,再现
1985年5月26日深夜草拟于比赛进行中。 了一个老运动员的顽强斗志。
浙江女运动员冯秋英,去年在武汉比赛前的两天,因在训练中地 毯滑动,肘部挫伤而未能参加,以致壮志未酬。此次比赛中,她横枪跃 马,龙飞虎腾,经过与安徽队方坚的激烈竞争而荣膺女子枪术冠军。
新手正在崛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宁夏女队的一群小队员,故土 乡情的观众自然是一支最大的拉拉队,小队员王芳的双鞭,以难、新、 娴熟的鞭法和技巧,夺得了 9. 2的高分,跻身双鞭强手之列。
女子的对练,颇有戏剧性,一连出现了四个9. 2分,临近激战尾 声,湖南女选手才以惊险而奇巧的对打拳,力挫群芳,首次为湖南队 赢得自1981年以来的第一块金牌。不少教练、运动员纷纷向两位姑 娘祝贺。她们说:“为这套对打,我们拼搏了 5年,苦没有白吃。”领队 当夜兴奋地去邮电局向湖南省体委发了报喜电,两位姑娘也激动得 几乎一夜未眠。
会上还有一位白发苍苍,却满面红光的老人,关注着太极拳的比 赛。他便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老先生。据说,他是上海 领队张远金“三顾茅庐”请回运动队教授太极拳的,傅老的严格要求 和悉心指教,使上海队四位队员拳技大进,夺取太极拳的好成绩。久 久沉默的上海队开始起飞了。傅老说:“我本来也是上海的教练,只 要他们肯学,我就好好地教,传艺给后学,是我的夙愿。”
陈道云教练也来了。不过此番她却不代表安徽队,而是代表深 圳特区来的。此时,她已带有一种事业开拓者的风度,来观摩、交流 经验。她说:“特区武术要发展,需要信息。只有知道内地情况,跟上 主体步伐,才能真正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和纽带作用。”本来,李连杰 和邱建国也要来银川的,因忙于拍片,陈教练便是全权代表了。
参加这次比赛的确有不少是拍摄过影片的优秀运动员。当地的 大海报上说“影坛武星”来参战了,这样说,并不确切。因为他们首先 是武术运动员。尽管他们因拍摄武打片而名扬四海,也只能称之为 “武坛影星"才是。最后正在拍摄故事片《黑匣子》的男主角扮演者文 喜太赶来参加了比赛。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牺牲了 7月份出访拉 美六国的机会。因为导演中叔皇告诉他:除了他,再没有找到更合适 的人选。我想文喜太这一系列的行动,恐怕正是“武坛影星”那种热 爱武术事业又尚侠肝义胆的反映吧!
澳大利亚的功夫团一行10人,在大会上也作了太极拳、对打拳、 八卦掌、太极推手、八卦对打等表演。从表演中看,他们在学习中国 武术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探索。外国人表演的打练,给内地银川人 开了眼界。
比赛在继续。战云滚滚,勾人心魄,让行家高手们为之评说吧!
长沙赛会杂咏

——198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述评
6月,长沙。198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
这是第六届全运会之后的第一次赛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三 支队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参赛的运动员,几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 市是新老参半,以老带新。.此外,这次参赛的330名运动员中,少年运 动员141名,占42%。不妨说,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从战略的角 度进行考虑,开始把新手推上赛场,经受锻炼,尔后向七运会进军。
教练员也换上了一批人马,原老教练有的退居二线,有的改任领 队,运筹指点。年轻教练踏上第一线,他们言语不多,却踌躇满志,决 心干一番事业。
裁判员之中,年富力强的裁判长们各带一批新军,初登“法场", 在变幻莫测的麋战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面对三个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竞赛规则。在竞赛改革和规则修 正的前夕,这是对原规则的告别赛。
- 致中兴力量
这次比赛从总体上看,最具实力的既非老将,也非新军,而是一
批半老不新的运动员,我们不妨把它称为“中兴力量如山西的原 文庆,四川的王萍、彭英,广东的陈莉红等,都夺得了两项以上的桂 冠;江苏李伟、河南王立新、陕西徐瑛、上体易笑兰等也首次跃居魁 首。粗估一下,他们的训练年头大抵都有十载春秋,技术已臻成熟, 开始向峰巅逼迫,这也是赛场上的自然规律。正所谓“江山代有人才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不过,说心里话,这次赛会中他们的演练大都不如六运会决赛中 那么突出,那么令人振奋,是大赛过后半年,还没缓过劲来,还是老将 已去,新手不在话下,有一点麻痹呢?自然是麻痹松劲不得,一方面 老运动员告退,历史的重任已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们肩上,要把武术 技术水平推向更高处,决不能松劲。另一方面,处于中兴的运动员中 也有不少人具有相当实力。如福建吴秋花此次比赛虽未夺得冠军, 却仍是最有威胁的人物之一;又如河南的肖素荣,一把剑练得轻灵潇 洒,气度恢弘,也大有问鼎的可能;其他如北京卢金明、江苏马志明、四 川罗礼、湖北向凤琴、浙江施瑞芬、山西王爱珍等亦都是夺标的竞争 者。再说,一批新军正“长江后浪推前浪",愿“中兴力量"加鞭莫下鞍!
- 赞少年新军
各队“换血”之后的新军通常不那么令人注目。运动员们也常有 这样的思想:即使技术是优秀的也得一鼓作气地拼上三年两载,才能 榜上有名。然而,山西的何军首次参赛却一鸣惊人,他的拳术势整大 方,劲力和速度也相当不凡,而他的剑术则更令人兴奋,不仅剑法明 快多变,招式相承,神采和韵律也很有造诣,可谓新手中的代表,已经 向“中、老”运动员提出了挑战。
辽宁张少艺的通臂拳也有出色的表演,她的通臂拳法清、劲顺、 味足,有相当的功力,体现了通臂拳的技术风格,这对一个少年运动 员来说相当不易,这次虽在第七名上,如再接再厉,定展宏图!
其他如山东高焕波、宁夏孙献忠、福建高佳敏、浙江胡红云、广西 梁小葵等,有的已喜获名次,有的还徘徊在七至十名之中,有一首歌 曲唱得好:“少年壮志不言愁”,相信众新军来年会有披荆斩棘的气概 和叱咤云天的风姿,而这气概、这风姿,不是靠赛场上的一分钟,而是 靠平时的365 H !
- 叹志洲风格
这次赛会老将已所剩无几。曾记否,四届全运会之后,李连杰退 役从影;而今,六届全运会之后,赵长军也告别赛坛。与他们比肩齐 飞的伙伴李志洲却集教练、运动员于一身,风尘仆仆,壮志未酬,带着 自信和从容再次登场竞技。他以娴熟精到的剑术和洒脱自如的醉剑 一举夺下了两枚金牌,他的功力和技巧令人一唱三叹。
他把武术套路运动中的节奏和韵致,作了酣畅的表达,而人们更 交口称赞他那身轻如燕、干净严谨的功力:腾起若白云一朵,落下似 秋叶一片……多年来,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技术风格。
我们又何尝不能称其为“志洲风格”?这十几年汗水浇灌,教练 辛勤培育,得之何易?我们联想到京剧艺术家形成了众多脍炙人口 的流派风格,武术尽管不同于京剧,而风格流派却是客观事实。远的 不说,诸如李霞风格、李连杰风格、赵长军风格,不是都有一种独特的 东西征服人、激动人心吗?要超过他们先要确认他们,研究他们的风 格和技术。我们深信,前仆后继地发扬,因人而宜地培养,才会创造 出众多的优秀技术风格,发展和提高运动水平。
我想李志洲参赛的意义不仅在两块金牌,他为少年们、后来者所 做的示范会给人们更深刻的启示。
- 话其他拳术
所谓其他拳术,当指竞赛中长拳、南拳、太极拳以外的传统拳术。 按竞赛规程,每一运动员少不了这一项目。大多数的运动员较之长、 太、南、刀、剑、枪、棍,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但有些运动员并不气馁, 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虚心求教,刻苦用功,应当说运动员的基础都很不 错,肯下功夫,自然不负有心人。彭英的八卦掌步法活、身法灵、变化
巧;郭爱荣的劈挂拳劲力豁达,气势贯通;高佳敏的螳螂拳则法密、手 快、步稳、腰活,熔象形、技击于一炉,恐怕民间功厚的老拳家看了也 会点头称道
。说句透底的话,对传统拳术,裁判们更注重于运动员表 现在拳种上的功力和技术风格。可这两点恰恰是不少运动员的薄弱 环节,如方法不明,劲法不准,劲力不透,在技术风格上把握不住等。 虽照葫芦画瓢般地学了个外形,但不求甚解,又不肯虚心求教和下大 功夫,却只在节奏变化上用心思。长此下去,传统拳种的继承就会成 为一具徒有虚名,无实功、无特色的空壳,这决不是大家所期望的。
赛会结束了。我的心境还未平静下来,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 憾的艺术,但我们并不遗憾,正如运动员的毫不气馁,总是面向前方, 面向未来!
浏览2,8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