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即对比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影 响到武术和书法,表现为既相照应,又相对比衬托的对立统一规律o

武术套路在攻防变化中,充满了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快与 慢、伸与缩、张与弛、抑与扬、顿与挫、轻与重、起与伏、内与外、上与 下、正与偏等的相互对应变化,相辅相成,使阴阳二气相协调。长拳 技法的“一卜二型”中,“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缓如鹰”,动 静起伏,若脱兔,若处女,若燕子抄水,若风卷上九重,令人为之眉飞 色舞。太极拳中虚实变化运转自如,通臂拳中吞吐灵活,翻子拳里上 下翻飞,南拳中刚里见柔,绵拳中绵里间刚……这简直可化为各呈风 采的壮美诗篇。

书法技巧中阴阳对应的因素,讲究“彼此顾盼”、“潜相瞩视”、“相 管领"、“相朝揖”。其中轻与重、刚与柔、藏与露、虚与实、正与偏、长 与短、抑与扬等颇与武术套路技法有相通之趣。如果我们有心,在那 笔走龙蛇的书法中,从字形的开合蹙展,运笔的轻重疾徐,笔势的刚 柔曲直,墨色的浓淡枯润,结构的疏密偃仰,虚实相生,章法布白的起 伏连顿,不是可以联想到武林健儿在比赛场上的生动武姿吗?


  1. 神韵说


《文心雕龙》中说:“神用象通,情度所孕” o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十 分重视对神采气韵的意境追求。“神乃形之君”,“书之妙道,神采为 上"(《笔意赞》)。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十分讲究“精气神”功力的表 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教授、张文广教授、何福生先生所演练的五路 华拳、四路查拳、形意拳都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界;著名武术运 动员徐学义、李福妹、陈道云等的自选套路也都淋漓尽致,别具风格。

书法中认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 练武术也是如此,必须形神兼备,心力坚强,充满战斗意识和神采, “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做到志勇而神传。太极拳虽轻柔绵绵,却 要求“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书法的整篇中讲究章法,字的连顿中要求气脉贯通,隔行不断, 一气呵成,可谓“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笔记法》)。武术套路 的整套由起势到收势,动静变化之间,也要求形断意连、势断气连、气 势贯通、完整如一。

就方法而言,“字者,心画也”,写前要凝神静思,写时则“神居胸 臆,志气统其关键”,做到意在笔先,胸中有书。武术中的动作也十分 注重意识,做到心动形随,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太极拳尤其要求以 意导动、意到劲到、内外合一。

“阴阳二气而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气论是中国传统 哲学、养生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思想,“气”被视 为鼓动万物的原动力和生命节奏,书法中追求的内在气质,武术中追 求的内外合一、会意传神,无不表现了民族文化心态的一种理想追 求。这种抽象意识,在武术智能训练中恰恰需要运动员自身的悟性 (对武术技理的领悟)和借鉴于书画等传统艺术。

长期以来书法在理论上总结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和经典。有人说 中国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基 本因素,可以说极富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 技艺精深广博,在技法理论上虽有总结,但相对于实践却显得薄弱。 武术工作者在总结探索武术技法理论方面,大有借鉴书法的必要,结 合武术自身的运动规律,予以阐发建树,将有益于对武术理论上的开 拓和武术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需要。武术界对书法的研究早已有先 例,远的不说,就笔者所见,已故著名武术前辈王子平先生,生前对书 法颇有研究,在他晚年时期表演的一套富于写意、潇洒超脱的青龙 剑,与他酷爱泼墨抒情、笔走龙蛇不无关系;著名武术家万籁声老先 生、何福生老先生、蔡龙云教授、李文彬先生的书法都是颇具神韵的。

当然,武术毕竟是武术,任何一种形式都无可替代。与书法理论 的相通性,旨在启发和开拓思维,得以迁思。建议在武术训练的同 时,尤其是从事武术高级训练者,应加强对武术运动员书法鉴赏的兴 趣和能力的培养,耳濡目染,提高艺术修养,将有益于武术套路演练 水平的提高。“专”到一定的火候,“博”才有用,对于高水平的武术运 动员,加强体能、技术、心理的训练与智力的训练密切结合,才能发挥 更大的效应,对培养武术运动员的演练风格和意识尤为有益

套路中的定势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武术的套路运动在世界独具风采,不 仅具有军事价值、健身价值,还具有美学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 享受和美的教育。然而,在套路运动中能引起美的有哪些因素呢? 武术套路的美学因素又有什么特征呢?

武术套路总的来说是一种运动的技术美。在起伏转折、闪展腾 挪中,时空变化兼有,造型与动态交替,刚柔相参,神形具备。可以说 既有形式美,也有意境美;既讲究本色美,也讲究艺术美。

先从武术定势中的形式美谈起。

形式美,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直观的均衡对称和变化统一。

武术的定势之美。首先体现在肢体的匀称、平衡上,如长拳中基 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健、 四肢和躯干的部位要相宜。华拳拳谚上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 备”。如一个“提膝亮掌”动作,右掌上撑略前,左手下勾于身后。使 其上下对称、前后呼应。左腿屈膝上提向右扣裆,而头和躯干则向左 扭转,使其左右均衡,于是在您面前就会呈现一个仪态潇洒、坚实稳 定的优美形象。如向右转头就会大相径庭,既不协调,又不平衡。形 意拳中要求“不偏不倚”,就三体势来说,顶平项直,“三尖相照”,做到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一手在前略高,一手在后于腰侧,两 脚四六分力、前后左右相当,使您感到沉实而稳健,犹同山岳一般,有 无坚不摧之气概。八卦掌中的“孤雁出群"势,两手同摆向一侧,似失 之平衡,然而两脚前后相错步,躯干向两手一侧扭转,形成了上下、左 右的对应,又体现了变化中的统一。

武术定式的形不仅求“称”,而且求“劲”,通过五体的五个线条的 撑、拔、张、展、勾、扣、翘、绷,形成一种内含骨力的遒劲,给人一种雄 健奔放的阳刚之美,与舞蹈中“纤腰舞尽春杨柳”的婀娜形姿迥然不 同,若春兰秋菊各领风骚。武术定式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塑形美,可以 说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骨法"相类同,它犹如一手工端俊秀的楷 书。既工正匀称,又有入木三分的骨力含蕴其中。

其次,武术中的定式,绝不是一味追求均衡和对称,它从技击原 则出发,常常是斜中寓直、奇中求正,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多姿的变 幻中见统一。如太极拳中讲究“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海底针一势 则形为前俯,却讲求以斜中求直的意念。长拳中的进退闪展,身形的 变化更为多彩,如电影《少林寺》有一幅李连杰动作的电影海报:李连 杰左腿提起,右手虎掌向前拿抓。左掌居后,上体向右倾斜做仰,既 不失均衡,又表现了攻防技击的特色,使造型生动,气势贯通,也就是 人们常说的“静中寓动”。舞蹈中有两种反胴法则,其实在武术的定 势中也时有所求,当作身法的一种表现形态。所谓反胴法则,是指从 肩到胯在脊柱的联系上取相对或相反而进行运动。武术不必像舞蹈 中那样地扭腰摆膀,在肩、腰、胯的运动中却也时常需要相对或相反 运动,在对立中求得和谐统一,比如一个“拗弓步右冲拳”,右拳尽力 前伸,左拳却向后紧收腰际,左拧腰却右顺肩,相反相成,大大增强了 力度和幅度的美感;又如北京工人体育场前矗立的武术雕塑,取材于 行步持剑的瞬间,肩与左腰膀形成了反胴运动,两脚前后交叉,两臂 左右呼应,颇具身法,无不表达出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假如您选好角 度细细品尝,那妙不可言的美感定会在您心中升腾。

飞动之美

谁不爱看八月的钱塘潮?那磅礴飞动的气势,那瞬息万变的姿 态,蔚为壮观,美不胜收。

可以说,运动充满着生机,蕴含着美。动态美简直是美中的 骄子。

前面我们曾粗浅地探索了武术套路中的定势美,窥探一下它的

动态美则更加显示了武术的美学风采。

武术套路运动,不同于以技击决胜负的散打运动,是以动作质量 的优劣、功夫的深浅来判高低的。它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占据和开辟 空间的视觉形象。

就空间来说,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造成了生生不息的空间层 次和方向位移,使人看不厌,看不尽。《醉拳•拳经》中形容得好:“翻 猛虎豹,身坚如铁;转疾如鹰,法密如龙。”武术中的动作通常是上、 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仅以 “大跃步前穿”来说,忽地叱咤凌跃而起,又忽地伏身轻捷而下,似长 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

庄子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武术理论中也有“动中有静”之 说,动态中的每一瞬间,无时不体现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 法的高度协调。且不说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就是一个简单的行步,每 一时刻躯干与四肢、手与眼、周身与器械的高度和谐,令人叹为观止。 这正是武术中通常所说的“练拳容易,练身法难”、“拳打千遍,身法自 现”。身法中的吞吐、开合、俯仰、拧转、折叠,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 正是运动员是否入达化之境的表现,也是武术动态美的主要衡量标 志之一。

当然,就运动中的空间变化来说,动态的美决不止于每一瞬间的 雕塑美,更在于整个动作所占据时间而表现出的活跃的力的形象。 武术中讲“式正招圆”,这“招圆”正是整个过程中的和谐圆;而圆的、 曲线的运动轨迹,亦是极重要的一条美感因素。如长穗剑中连续的 翻转穿挂剑,转如车轮,剑舞穗飞,恰如古人唐顺之的诗句所云:“来 去星女如穿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这种流畅的飞动之美,有如在旁 观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升腾起一种快感,令人神志飞扬。

其次,从时间的变化中所体现出的动静疾徐,使这种飞动之美更 加独具特色。

武术套路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迅敏、神速,“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 电”,充溢着运动中矫捷的美,令人赞叹不已。如自选长拳中的连环 三腿,变化神奇,防不胜防;翻子拳中双拳密集如雨,上下翻飞,连发 七下,这种速率的变化有一种让人酣畅的感觉。尤其在对练中所表 现的那种间不容发的灵敏反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既协调又快 变,既准确,又惊险,常常使人们屏息观战,从审美心理上来说,甚至 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筋肉感,一场结束,才会发出难以言状的美感 情绪。

当然,武术的动作并非一味的求快,而是且行且留,,快中有缓,以 静相衬,以缓相托。谚语中有“动如涛、静如岳”,“动如脱兔,静若处 子”,“动如奔獭、静若潜鱼”等说法,也有“疾如风”,“缓如鹰”的形容, 这种动与静、急与缓的对比并存,常常表现了运动员的功力所在,内 养所至,使动作充满韵律,在艺术上也是上乘。

由此联想到,有人说古代人类中,各民族均从狩猎和战争中产生 了实用的技击术,为何中华武术会独树一帜,风格别具呢?似乎可以 说,中国的武术作为一宗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受古典哲学、美学、宗 教、民俗、历史等民族文化的影响。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古代 舞蹈中的飞动与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具有一致性,确为精辟之见。图片10

当然,作为武术决离不开“技击”,技击也在套路中具有一种本色 的自然美,同时,套路也追求艺术性,尤其它在韵律、神采、意境中,还 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

武术“眼神"琐谈

我国的绘画、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历来十分重视眼神的表现 和运用。东晋人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论”,是艺术的至高要求,他 说:“四体辨蚩,本亡(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 乃指眼睛,中国画的人物画就有点睛传神的特色。

古代舞蹈也讲究用眼,楚舞《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酩些,嫉光 眇视,目层波些”,描绘出舞者明澈而深沉的眼波似层层秋水。唐朝 西域舞蹈中的“扬眉动目踏花坛"、“启皓齿以吟风,腾星目而吐月”, 则另有一种雄浑粗犷之气。

我国的戏曲表演格外注意“神在眉宇之间",行家们说:“一身之 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总结出看、见、瞧、观、瞥、瞟、渺、睨、盼、 眺、瞪、瞅等眼法,用以表现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O

形神兼备的武术套路运动,对眼神的强调,并不亚于上述所列, 长期以来在套路演练中是很注重眼法的。“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这八法中,眼法便为其中之一。“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说 在流星般敏捷快速的击拳飞腿之中要伴以风驰电掣般的眼神。就是 “精神”一法,也离不开眼神的表达,拳家们说:“心一动则眸子传之, 莫之或爽”。

然而,武术毕竟是体育运动,在眼法上有自己的法则和要求:

其一,眼随手动。拳谚中说:眼睛“当随主要之后运行,不可旁 观,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练武要求手疾眼快,变招走势于陡然 间,“手、眼、身法、步”须紧密酝酿,两目虽左盼右顾却须臾不离身手O 它与舞蹈中的“凝停善睐",戏曲表演的“瞟渺”、“端睨”,是迥然不 同的。

其二,目随势注。在迅疾善变的演练中,每略停一势,眼便与身 形定,“动迅静定",亮相干脆利落,恐怕与戏曲中待到锣鼓点“啪 哒——锵! ”再转头亮相的风格亦然不同。定势中要求“目前平视,光 兼四射”,一则表现出轩昂的气宇,旺盛的斗志,和慑人神魄的气概; 二则显示出“静中含动”,势虽停而气不断,如箭在弦上的强弩之态。 诸如艺术表演中,“眼珠骨碌一转,又生一计”的灵态,和“暗送秋波” 的媚态,在武术中是绝然不可的。

其三,意发神传。武术演练中用眼睛传神,靠嘛牙瞪眼、怒目横 眉是不行的,唐朝西域舞蹈中“扬眉”、“腾目”虽然符合人物性格塑造 需要,但武术表演不存在像舞蹈、戏曲那样随着情节的演进来表现人 物性格。将武术置于美学的范畴来说,眼神只能泛泛地体现一种坚 韧、顽强、勇敢、机敏的文学性格美,而不能肆意规定具体的个性情

态。“传其神,必用其心”,要把武术眼神运用好,心中要有战斗意念 和搏击气势,犹同蔡龙云先生说的:“心中怒气似奔腾的嘉陵江水,含 而不露。"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中,一攻一防,一招 一式都要心动形随。

“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入",武术眼法虽与舞蹈眼法不同,但这 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效果,则是武术表演中应该刻意追求的。武术表 演可以从各种表演艺术中吸取营养,但不可与其他门类混淆,切忌 "东施效颦"。

浅谈距离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与实用技击应有所不同。-

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尽沧桑。它曾经为军事战场上的攻战 搏杀效力,也曾经为绿林豪杰“杀富济贫"生威;它曾经为统治者“庭 前相击"一娱耳目,颠沛流离的江湖艺人也曾用它糊口谋生。然而新 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被正式确定为体育项目,一驱历史尘埃的弥漫, 步入了体育科学的殿堂。

武术中离不开踢打摔拿、闪展进退,技击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 点。然而一招一式讲规格、讲方法、讲劲力、讲功夫、讲节奏、讲神采、 讲用气、讲用意等等,并不完全从实用出发,也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

武术就其概念而言,从来也不应是实用价值。在古战场上,武术 从形式到内容都须围绕着实用这一点。今天人民更多需要的是用武 术来强健身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允许 武术与实用技术存在一定的“距离”是正常的。射击运动与战争中的 射击有“距离”,竞走运动与行人走路有“距离”,自行车运动与大街上 骑自行车也有“距离”,不消说与实用活动更远些的球类运动了。总 之,生活中的实用活动是无法替代体育运动的,唯体育才会使人得到 全面的活动和强有力的锻炼。武术运动从健身和竞技的要求出发, 就要提高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难度、动作的技巧……这 些势必要与实用攻防术拉开一定的“距离”。

从演练和观赏的美学角度看,“距离”也是必要的。美从最广义 的审美价值来说如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9世纪法国一 位画家有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画家答 道:“你没看见我在画橡树吗? ”那人却说:“橡树不是已经长在那儿 吗?你还画它干什么?”这位过路人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却也提 醒了画家:艺术不是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升华,与真实没有“距 离”,只能形同嗜血的厮斗了。

从审美感觉来说,当你从武术实用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运 动中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美的 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是有别于实战动作的。我国古代艺术家很早 就提出了“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白石老人说:“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o中国的传统艺术历来主 张既不杜撰荒诞不经、非目所知的抽象,但也不追求毫发毕现、一览 无余的“具象

武术属于体育运动,毕竟需要拳脚的实地功夫,不可生搬硬套, 但是在提高套路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上,可引为借鉴。 武术套路技术只有保留传统的技击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才不失为 武术。武术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黄筌改画和套路编排

“紧密联系,触类旁通”,被称为艺术的誓言。黄筌(? 一965)改 画的故事颇引人沉思。黄筌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大画家。西蜀后主王 衍十分欣赏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钟尴力",但却不满意画中钟尴用 食指去抉小鬼的眼睛,认为这样抉无力,于是便诏黄入殿,要他仿照 吴道子的钟尴图改画一幅,只要求改为用拇指去抉小鬼的眼睛。数

日之后,黄筌将画给王看,发现画虽改为用拇指,但同时全身的姿势 也变了样,王极为不满,责问为何违抗命令?黄筌却从容地答道:“吴 道子所画的钟尴,眼神、意向全在食指上,现在我所画的,眼神和意向 全在拇指上。”这就是说,一个指头的动作和全身各部位都有着密切 的关系。

这段故事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各部分联系的有机性。如若将 一幅画比作一个武术套路的话,动作与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与整体之 间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常说的“引一发而动全局”的道理。 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技术风格来练就套路,如 果不加消化地撷取他人动作,缺乏创造精神,是不会有上乘之作的。

近年来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较快,令人欣慰,但是也出现了 一些美 中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运动员在编创自选套路和发展传统套路中, 不太讲究套路的整体性,忽略了动作结构的有机性:自选长拳中掺杂 了一些其他传统拳种的动作技法;匆匆撷取他人套路中的几个精彩 动作强加其中;或在传统套路的改编中塞进一些翻腾跌扑等技巧性 动作,以增加“气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处理不当,势必有损于 整个套路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结构。

也就是说,在传统拳术中加技巧性动作,在自选长拳中加传统拳 种中的三拳两脚,犹如作画仅改动了一个布局,整幅画就会失去协 调,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被硬塞进几个不协调的动作,与之连接的 部分又不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拳术套路的整体风格就难免显得不统 一,生硬涩滞了。

通常说,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式和几十个带有踢、打、摔、拿特点 的动作组成的。再进一步说,有起势、收势,往返几段,可谓之套路。 套路的技术风格要和谐统一,动作之间要攻防有序,段与段之间要衔 接合理,还要环环相扣,递连映带,相互衬托。通俗地说,套路要 “顺”,动作衔接不别扭,自然流畅,气脉不断。此外,从整体的全局着 眼,安排动作结构的进退闪展、起伏转折,使套路充满生气,独具一 格,不仅表现了完成这样一个套路所需要的功力,而且也表现了技击 的哲理性和结构的艺术性,寓美于其中,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有味”、 “有神”、“有韵”。生吞活剥,东拉西凑的套路是难以令人心荡神 怡的。

从黄筌改画,联想到武术套路的改编,说的都是整体和个别的关 系。由此看来,生搬硬套确实是行不通的。而技术风格鲜明统一,各 个动作的有机联系,才真正是武术套路改编和创编中值得下功夫的 地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称得上是套路演练中的一大境界,恰如 大诗人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惜墨如金用墨如泼

——比赛场边的随想

每当看到一些功夫挺不错的运动员,开始气势雄伟、身手不凡, 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却偏偏在末了一段气喘吁吁,力不从心,大逊其' 色,令人好生遗憾。

老法练拳,除了讲究式正招圆,一套拳下来还要“面不改色,气不 发喘而今的比赛场上,要说“面不改色"倒还可以,要“气不发喘" 就不那么容易了。

且不论古今武功谁个高低,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套路其速度 之快捷,动作之难险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动作连续挂串,节奏 起伏跌宕,也是近年来自选套路发展的一个特色。从生理测定来看, 无论心率变化还是乳酸值,都显示了大强度运动的特点。人们认为田 径中的400米跑是较难驾驭的,既要速度,又要耐力,而武术套路的 1分20秒,动作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多变而无周期性,虽动静相间, 然停却不懈,全需实地功夫一气呵成,其艰辛却也不亚于400米跑。

思度之中,想到中国书画中的用墨技巧“用墨如泼"和“惜墨如 金”,虽说是艺术技巧,似可从中受些启迪。书画家们立意而作,挥毫 自如,不多费一笔,不少着一层。当用时,不惜笔墨,“用墨如泼”,造

成天海风浪、气度恢弘的艺术力量;当省时,则''惜墨如金”,轻扣细 勒,或简洁明快,有画龙点睛之妙,或阴柔蕴藉,富于诗的意境。

武术运动员的耐力需要科学训练、刻苦求成,这自然是根本。但 是,在演练中的体力分配上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惜墨如金"和“用墨 如泼”的技巧呢?武术套路动作中有刚柔之分、疾徐之别,又轻重相 间、虚实相生,是否可以说有些动作并不要倾尽全力,而需要巧力;在 有些动作中飞拳击腿、骤停急收又不能偷巧,全需实地功力;在一些 事关大局的几串动作上,又需要不惜体力地作一番拼搏,铿铿锵锵地 把演练推向高潮。这样做的结果,张弛相间、轻重参半,确保了体力 一贯到底,善始善终,犹同一曲优美的乐章,趣味隽永,恐怕要比“程 咬金的三斧头”,来势凶猛,末了却“偃旗息鼓”要好得多吧!图片20

当然,要使体力的使用分配得当,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并不是随 心所欲、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套路烂熟于心,哪处须“重 勾”,哪处要“轻描”,要胸有成竹。没有高度的动作熟练和“自动化” 程度,难免不用拙力;再者,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潜心琢磨和精心练 就毅力,也是难以收到“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效的。

巧,需要以实为基础,不下苦功来增长耐力,一味取巧是不可能 的。但是,从生理学上来说,人的能量供给在短暂激烈的运动中毕竟 有限度,何不在有些动作上注意节省体力,来个“惜墨如金”,给着意 渲染的动作加一力,来个“用墨如泼"呢?

“惜墨如金"并非不用墨色,只是要用得更巧妙些;“用墨如泼"也 绝非一倾而空,而是要用得更洒脱些。武术也是如此,有时需要以一 当十,有时又要以十当一。

有趣的象形武术

健身在当代社会是一种时尚,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是每个 人的追求,而运动则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

而今,都市健身项目琳琅满目:跆拳道、空手道、瑜伽、街舞、扭秧 歌、太极拳等等,这些项目引领着当今健身的潮流。生活节奏的加 快,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 电梯代替行走,电脑的普及使人脑输入的信息量降低,致使运动量大 大的减少,造成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同时人们的健身观念也在改 变:选择轻松、快乐、简单有效的项目来健身。这可以说对一些传统 健身项目提出了挑战,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在都市里受到冷落,应引 起我们武术工作者严峻的思考。武术如何改革创新,适应大众的需 求,投大众之兴趣?比如:象形拳,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它取法于 自然,拟动物之形,取动物之意,以“形象为势,以意真传神”。或模仿 动物的形态、气质,或仿效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等。让练习者有如 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然的意境中享受到健身的快乐,对健身者来讲象 形武术不失为较佳的选择。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体 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精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 观察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灵妙之物,并能进一步模仿、颖悟,从中产生 技巧和智慧。东汉末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编了五 禽戏。猴的灵敏、机智;鹰的锐利的目光和威力无比的钢爪;螳螂的 矫健、敏捷,一静一动,形如天马行空,遇敌时,头仰脖竖、四腿撑开, 瞻前顾后,临危不惧;鸭走路时身体的摆动,两蹊着地步履蹒跚,头颈 前后伸缩;蛇的屈伸自如之奇,左顾右盼之能;人醉时的跌跌撞撞,身 形飘忽,快速的碎步移动,形醉意不醉,人醉心不醉等。被先民们用 智慧创编成猴形拳、鹰爪拳、螳螂拳、鸭形拳、蛇拳、醉拳等。练习者 通过猴形的耸肩、缩颈、圆背、束身、弯肘、屈膝的姿态模仿,又穿插着 猴的出洞、窥探、攀登、摘桃、入洞;鹰的钩扑叼拿,低翔谷林,稳健苍 松的技巧;螳螂的脖竖头仰等生活习性的模仿练习达到健身目 的……诸多惟妙惟肖的象形动作会使习练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行动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产生参与的 积极性。

武术中的象形是很广泛的,如:形意拳的狸猫上树、虎洗脸;太极 拳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南拳的虎吼、鹤立;八卦掌中的白猿献果; 少林拳中的黑虎掏心等等,不胜枚举。从健身的角度出发,学不到成 套的技术不妨从中选取较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动作学习,学习过程本 身就是健身的过程,练习的过程就是健康提高的过程,练中学,学中 练,反反复复,贵在坚持,在学练中将会达到健身的效果。

武术象形动作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引人入胜,象形武术给我们 的余暇时间带来更多的乐趣,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能看懂,而最 有兴趣的,也是象形武术。愿更多的健身朋友习练象形拳,让象形武 术为更多大众健康服务。

未来象形武术的发展趋势,追求二元发展模式,即简化和美化。 简化是便于健身,为武术的大众化服务;追求美化是武术文化的境 界,美化即是武术的象形文化的民族性得以继承和弘扬。

象形拳美学杂谈

美,荡漾在浩瀚的海洋,活跃在含苞欲放的花枝上,出现在舞台 以及银幕上……还出现在令人赞叹的武术表演场。

象形拳表演,诸如猴拳、猴棍、醉拳、醉剑等等,引人入胜;鹰爪 拳、蛇拳、螳螂拳等等,也别有风趣。如果从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探 讨一下象形拳的美学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象形拳表演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从美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以 下两点。

其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攀登、藏桃、 惊窜、入洞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猴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的展翅、伺 机、捕食、抓扑等动作形象,表现了鹰的机警勇猛;蛇拳中的陆起、吐 信、绕树、盘石,给人以松柔、灵便、腾云走雾的印象;而醉拳、醉剑则 把“饮中八仙”、“武松醉打山门”、“太白醉酒"、“燕青醉跌"等历史故 事中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美就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再现了生活,唤起人 们对所熟悉生活的回忆和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象形拳是运用武术技法结合人的醉态和动物的活动的艺 术创造,在追求形似和神似中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模仿。因为人毕 竟是人。不是所模仿对象的本身,有许多动作要“离形得似”,高于模 仿物。比如运动员表演中的连续旋子、连续头翻和各种空中造型,即 使猴子也望尘莫及;又比如醉拳中的摔跌、翻腾动作,又有几个真的 醉汉能做到呢?可以说象形拳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美学价值也正 在于此,机械的模仿是得不到的。著名艺术家齐白石说得好:“要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歌德也说:“和自然毫无二 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

有的运动员为了追求形似,大小俱呈,须眉毕肖,潜心模仿猴的 搔痒、抓虱,醉汉的踉跄、昏睡,螳螂的摇摆,蛇的扭动,甚至加上鹰、 猴的鸣叫,却忽视了动作的提炼和创造,不仅有媚俗之嫌,而且有舍 本逐末之感。象形拳毕竟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出现的,不应为 了求形似把杂技中的口技、滑稽戏中的怪相、夸张的肢体扭摆一并收 进,这样不仅不美,恐怕也有失武术运动的特点。

其二,动作高难、技巧性强。猴拳有许多灵巧敏捷的翻腾跳跃; 醉拳、醉剑有不少失重心的摔跌滚卧、闪展游离;猴棍时而立棍立空 中眺望,时而拄棍跳涧腾入半空;蛇拳腰臂独到的刚柔变化;鹰拳动 静疾于突然之间;螳螂拳双斧交劈、上下翻飞等等,没有良好的身体 素质和娴熟的技术是完不成的,没有长期艰苦的琢磨锤炼也是做不 到家的。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常常在于表演者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和 想象,而象形拳中经常出现的动作难度和技巧,身体素质与技术的高 度体现,使观众叹为观止,为人类奇迹般的创造力感到惊奇、高兴、自 豪,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近年来象形拳在技术难度上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伴随我 国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或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而出现的,应当予以肯 定和称赞。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的运动员偏重于难度,过多地罗列翻 腾跌扑技巧,却忽略了象形拳本身技法的运用和武术攻防技术的表 现,这也是不妥的。如有的猴拳练得近于自由体操,却又不如一个体 操运动员;有的练醉剑,却不多见到醉形的剑法,尽管技巧绝人,也赢 得满场喝彩,却似乎应当算“地躺剑”。可见象形拳也不能全靠素质加 技巧,在一招一式上仍要下功夫琢磨,使“形似”和“神似”有机结合。

 

浏览8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