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稳定而灵活的注意
注意是指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集中和指导,在一定的时 间内,意识所指向的对象越少,注意越集中,则人们对于对象的认 识越清晰,而对其他事物就越模糊。如条件实战规定进攻的一方 不允许用左拳以外的任何部位击打防守队员,这时,防守队员的注 意只需放在进攻队员的左拳即可,无需思考别的击点。如允许进 攻队员用任何部位做击打,这时,防守队员要注意的部位就多得多 了,除各种手型,还有肘、肩、头、膝、脚、胯等。迫使他将注意分散, 此时,在左拳上的注意强度就减少了许多。所以,运动员既必须保 持注意的稳定性,又必须保持注意的灵活性。
注意的强度是指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对象指向和集中的程度。 指向的范围越小,集中的时间越长,注意力的强度就越大,注意的 强度是保证运动员技术动作准确、协调的重要心理品质,注意强度 不足,运动员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就会降低 会导致整个技术动作的变形,多余动作的出现会影响训练效果或 比赛成绩,所以说,在武术对抗的过程中,不能离开注意的强度。 它不仅决定肌肉动作的本身,而且还决定对这些动作的控制和调 节,对抗时,技术动作越复杂,越要求注意的稳定强度。例如,一个 心理负荷能力较强的运动员,在心理上可以承受较强的训练、比赛 任务,而一个心理耐力较弱的运动员,在同样情况下就会导致动作 变形,战术紊乱,注意强度是心理负荷能力大小的主要标志之一。 当然,注意太强,会使情绪紧张,思维片面化,也会产生错误的动作 知觉等,这一点,我们应该同样清楚地加以认识。
为了使注意成为最佳心理因素,只强调它的强度还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强调灵活性。这是指武术运动中,意识力指向两 种以上的动作,或者迅速地从一种动作转变到另一种动作上,叫作 注意的分配,后者要求意识对两个动作在时间上先后转移,叫作注 意转移,两者都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在武术对抗运动中有着许多 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应用又有赖于当时的条件变化。为了能够使 动作应用合理、协调,注意就必须合理分配和转移,做到统筹兼顾。 有些动作要求注意力大些,使其处于意识的中心;有些则要求小 些,使其处于意识的边缘。自动化动作一般不需要有意识的控制, 但为了适应对方的变化,有些具体动作也需要意识的直接控制,适 应当时的变化,这样的动作(组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条不紊,协调一 致。运动员技术动作越熟练,自动化程度越高,越能“解放”意识, 而使其集中在不熟练的关键性动作上去。
对于武术对抗,有拳谚说:“拳打两不知。”其中的变化往往是 在瞬间。如果单纯依靠注意分配,本能地对抗,常常要吃亏。只有 同时要求注意的转移,才能使运动员利用时间差迅速地将注意从 对一种动作转到另一种动作,这样,两种不同动作的迅速更替,可 以保证意识的扩大,控制生疏动作的范围。如果在对抗时只有分 配注意的能力,没有转移注意的能力,就会处于顾此失彼的被动局 面。如对方一个小边腿,我采取提膝防守,这时对方用后冲拳击我 面部,原来小边腿只是假动作,为的是将我的注意力转移到下边来 打我的上边,使我陷于被动。运动员的注意转移也与注意分配一 样,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之一,但它是有意识训练的结果,不是自 然生成的,我们应在训练中培养这种注意特点,特别是对那些神经 类型属于惰型的运动员来说更为重要。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不失 战机,同时也不容易造成漏洞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在武术运动中,有些心理素质,不能单纯依靠在技术和身体素 质训练中自然形成,必须运用意识的专门性心理训练手段来培养, 对于注意灵活性两种品质的训练也是如此,因为从本质上来讲,随 意的注意分配和转移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目标主 —94 —
动调节意识中心,使其同时控制两个以上对象(分配)或先后控制 两个以上动作(转移)。为了培养在对抗中的随意注意分配和转移 能力,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自发形成的注意灵活性只能作为技 术动作的组成部分被动地活动,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我们可采用 以下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教练给信号,学员随信号不停地改变动 作,信号可以给得越来越急,看学员所做动作错误的次数,这样不 仅可以培养学员的注意力,而且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可以调节技 术动作的训练。
三、充沛而稳定的情感
运动情感是运动员对训练、比赛活动的态度体验,在训练或比 赛时,外界事物对运动员的需要满足了,他就产生了愉快、积极的 运动情感,反之则产生不愉快、悲伤或愤怒的运动情感。这种需要 包括肌体功力发展的生理需要、各种发展技法或打一个好名次等 的社会需要等,这都是情感发展的基础。运动情感与一般人的情 感特点不同,例如,对业余武术爱好者来说由于需要不同,对一场 比赛的胜负价值观是不同的,他们认为输贏没关系,打对抗只是玩 玩而已,可以从中得到刺激就已达到目的,何必论输贏呢?套路练 习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不管动作标准是什么,架式如何,能锻炼身 体就行。而作为一位优秀的武术技击者,他应把每一次成绩的取 得看作是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运动事业的一部分,因而他就必须 具备充沛而稳定的情感,这是他创造优异成绩、克服各种困难的力 量。一个把创造优异成绩、发展武术运动事业作为其活动目的的 职业运动员,他的情感一定是充沛的,因为事业的需要是无止境 的,建立在这种需要基础上的情感必然是充沛而稳定的,要提髙运 动员情感的强度,就要打好情感赖以形成的基础,启发自己把武术 作为自己终身职业,创造一切条件使自己获得成绩,而对自己在武 术事业上没有长期打算的人,他在此的情感也是有限的,为了自己 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情感强度,并且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培养,减少来自社会或家庭方面的阻力。我们的 情感除了要有积极和强度特点外,还必须要有稳定的特点,情感的 稳定性是指情感产生后维持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讲,情感的稳定性 与强度成正比例,不少选手在打对抗时,只要对抗顺利,就容易表 现出情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状态。但在失利 时,情感的强度就会降低,不能稳定,以至于三个回合一场的比赛 无心打完。因此,我们平时就应着手注意情感训练,使消极情感转 化为积极情感,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和镇静,准确地把握自己的 技术动作,并针对新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技术或战术。有些队员 正是利用对方队员情绪稳定性方面的弱点进行心理战术,诱使对 手情绪波动,导致比赛技术失误,从而取胜。
下面归纳了一般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1)外界环境的干扰,缺乏抗干扰能力;
(2)受运动技术动作状态变化的影响;
(3)神经气质类型特点的影响;
(4)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可针对上述主要原因进行该方面的训练。如人为地“制 造”干扰环境,让学员渐渐适应,多打模拟对手特点的教学比赛,排 除学员怕失败、怕别人议论、怕裁判不公、怕给师傅、教练、家长丢 脸和怕体力不行等心理干扰,从而控制住情绪。
四、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知觉
在训练中能否掌握技术动作,在赛场上能否把已掌握的技术 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技术的动作知觉是重要的心理因素。技术的 动作知觉是指运动员对自身技术动作形象的感知。运动员的动作 概念的形成是运动员首先在大脑中形成知觉形象,然后再使其上 升为概念的过程。在对抗时,运动知觉则主要是感知技术动作外 部形象,并且结合大脑中已有的动作形象去支配技术动作的过程。 如果你在训练比赛时没有技术动作知觉或没有清晰的技术动作形象,或虽有但是是错误的,那么,在它的支配下,就会出现动作失 误。一般来讲,运动员的动作的形象知觉越清晰,越准确,他的运 动水平、技术就可能发挥得越好。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知觉清晰、完整呢?我们应 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使大脑保持一流的兴奋水平。如果兴奋度太低,大脑昏 昏沉沉,清晰的知觉形象就无法形成,也难巩固。为此,必须充分 休息和睡眠,保证营养。这里应强调的是,兴奋度太高,头脑不冷 静,脑中的动作形象流动性过大,对动作稳定性是不利的。
第二,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预习是很好的方法,“预习”就是在 准备动作后,进行技术动作尝试性练习。如进行比赛前打一打条 件对抗(注意体力和安全)。通过回忆动作的条件实践,可以增强 动作知觉的清晰性,可以准确地校正动作。
第三,加强动作知觉的理解,动作知觉的理解是指运动员根据 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动作的知觉形象。通过平时训练和比赛的经验 去补充动作知觉形象,可使知觉形象更清楚,更完整,从而使肌肉 动作更准确,更协调,尤其是对那些高水平的搏击者来说,其所起 的作用更明显。

浏览5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