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手实战时一定要将自己想像成老虎,自己精神上要高度 集中,时刻防范对手的进攻,切不可粗心大意。试想面对一只饿 虎,你一放松就可要面临生命危险呀。

  2. 推手时要想像双手如蟒蛇缠身一般,使对手难以脱身。

  3. 推手发力时,要有一种“惊炸力”,即要使对手受到一定的 震颤,劲要冷、脆、猛,犹如炸弹爆炸一样。

  4. 推手也可说是双人试力,在对手施加压力下,既要保持自 己力量平衡守中,还要随时去破坏或牵制住对方的平衡。在双方力 的不断变化,身体步位时时转移的情形下,如将对手的平衡破坏或 牵制住对方的刹那间,就是“发力时机

  5. 推手时不要一味地进攻,而要学会控制,在控制中寻找机 会进攻。

  6. 推手时力量要均匀,均匀中则包含着千变万化。

  7. 训练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我们都是科班出身,经过 系统的强化训练,对意拳的各部功法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8. 推手实战都是一环扣一环,如连环炮一般,让人应接不暇。

  9. 推手要在化劲的过程中仍然要顶着对方,如果手臂用不上 则要用身体去撞、去顶。当对方压住你时,你不应该顶,而应该变 化力量的方向去化解对方,同时要寻找机会进攻。这时动作要快, 如果动作一慢了,一停顿时间就长了,就容易被对方控制。

  10. 意拳应该在力量的变化和松紧协调统一上下功夫,瞬间改 变力量的角度,实战的胜负就在瞬间。

  11. 推手时当你下压发力压住对方,对方突然变化挤你,这时 你一定要下坐,同时要保持间架不瘪。记住,下坐不是一味的去 坐,而是在下坐时形成一种缓冲力来懈掉对方的力量,就如弹簧一 样。在下坐缓解对方力量的同时,间架一定要保持不瘪之势,然后 再施以各种变化。推手处于被动时,谁会下坐谁会赢。

  12. 推手时不仅要会用正面的进攻防守,同时更要注意侧面的 防守进攻。当对方运用技术攻击你的侧面时,你一定要学会侧面的 相争之力,推手时侧面争力很重要。

  13. 推手时浑身就是一个整体,手臂如蟒蛇缠绕一般。

  14. 要想提高技术就得多在推手中摸索,这么行,那么行不 行?为什么行,为什么不行?技术练好了但是用不上,那说明功力 上该添东西了。

  15. 推手是双人试力,双人在运动、对抗及抵制对方的进攻中 去继续摸索浑圆力,同时又弥补了散手时的不足之处。手近了、远 了如何去调整,要在快速变化中依然寻找饱满的浑圆状态。

  16. 太极拳的“听劲”,意拳的“摸劲”都是凭基本功浑圆力 去感觉。在摸劲的点点滴滴中要如齿轮一般齿齿相扣的去有效地控 制对方,而不是打空轮。

  17. 推手时,两人一搭手,如果对方控制不好,我则无须打轮 直接进攻。打轮是因为我找不到对方的点,而且对方以强大的攻势 直逼我的中线,我得有效地控制对方保护自己并寻找机会进攻对手 才去打轮。所以说打轮只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 进攻对手。意拳推手讲的是直接进攻,打轮只是为进攻服务的。比 如我们乘船过河,到达对岸后,船就没有用了。如果我们过河后仍 然拖着船岂不太累了?

  18. 推手时要整体的力量去抵抗对方,浑身处处是打击点,处 处是整体,抓住手则用腕发力,抓住小臂则小臂发力,要求全身发 力。力量要能迅速集中到全身任意一点,形成整体发出去。

  19. 单推手最讲究基本功,也最能体现基本功。就一只胳膊推 一压就变,一变中间就危险。在气势上要如眼镜蛇一般。

  20. 双推手中变化更为丰富,一顶我就变,我就主动放弃,不 跟对方硬顶。放弃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更有利的机会和位置,更好地 去攻击对方。

  21. 单推手时,要用小臂的中点去搭手,这是搭手的技巧。

  22. 意拳推手讲究熟练性,在于瞬间的变化,要出于自然与条 件反射,完全是本能反应。

  23. 意拳的劲儿不是直来直往的,不管什么方面的力量都是富 于变化的六面浑圆力。

  24. 实战时浑身的劲力要如鞭子抽的一般。

  25. 拳拳服膺是指掌握了拳术的力量、方法,理解了的拳术的 原则原理。原则原理有了,就能演变出很多分支的东西。

  26. 推手时的各种发力是根据对方的劲,即“听"准对方的感 觉和对方给你的压力所发,而不是说自己随便发的。

  27. 推手是双方在变化中的对抗,要多角度发力破坏对方的平 衡。

  28. 在推手中,有的人在某一点上有力,这一点我们称之为 “强点”,可一旦破坏了其强点上的方向,他的力量就没有了。

  29. “一力降十会"很正常,他虽然没有你技术全面,但如果 你力量不行,他仍能以力量战胜你。

  30. 真正的推手是艺术性的,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一 顶起来,重心就被破坏了呢?我怎么就抓不住对方的重心呢?这就 是功夫,就是学问。

  31. 推手中的快速变化源自于站桩等基本功以及临场的经验。

  32. 推手是变化的,非常残酷的。主动变化,左右迂回等战术 如果长时间不指导,动作就会变型,技术就不会提高。推手应该是 智慧型的,练习推手首先是定步打轮,其次是走步打轮,再次是初 步变化,最后是随机随势。双手要时刻控制对方,时刻摸索对方的 劲力,以抵制对方的进攻。练习推手就如做菜一般,先放油,再放 菜、放佐料。要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可上来就变化,你轮都没有 打好,何来变化之说。所以不可贪快贪多,要有务实的精神。

  33. 推手发力时一定要脆、短、猛、疾,迅雷不及掩耳。



    1. 进行模拟实战时要注意三点:(1)步法要灵活;(2)要多 练习自己的弱处,使弱处变为强,最后全身处处都是强点;(3)攻 防训练要有真实性,要打破节奏形成突发性练习。

    2. 走步发力,后腿蹬地催动的力量一定要足,就如青蛙向前 蹦跳一样。

    3. 实战时技术重要,体力更重要。如果体力悬殊,则技术上 占优势,如果技术相当,则体力好的占优势。

    4. 实战时要使自己经常处于走动之中,飘忽不定,不给对方 以定位,并及时寻找机会抢占优势。不仅要主动进攻,同时要采取 诱敌深入。诱敌深入表面上是空当,其实是暗含杀机封锁。不仅要 前进后退打,也要左右迂回打。要把步法、拳法、身法、反应、智 慧及精神气质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不断的游斗中寻找战机。

    5. 移动时是对手最薄弱的时候,重心很不稳定,此时最容易 进攻。

    6. 姚承光先生谈“世界终极格斗":世界终极格斗中的锁抱 功夫很厉害,但是具体问题咱们得具体分析。当对方抱住自己的双 腿时,自己可先及时的后撤一步,使对方不能得逞。当然出现这种 情况首先要看自己的功夫水平如何以及自己的时间差、距离感反应 灵敏程度掌握如何,同时还要看双方的水平的差异程度。

    7. 国家体育总局应该进一步改革散打专业队的训练水平,应 尝试着体现散打中的武术风格。

    8. 中国散打中也有身法、步法,但要与欧洲自由搏击相比, 中国选手要有重拳。

    9. 自由搏击是身体外型的一种对抗,完全凭的是体力和技 术,还没有深入到精神意念的训练。

    10. 高水平的搏击,应该速战速决。

    11. 野牛太强壮了,几只老虎都难以应付,所以超强的体能素 质训练是很重要的。如果实力悬殊,则技术占优势;如果实力相 当,则体能体重占一定的优势。

    12. 在实战中,大个打小个,要钻进去打。怎么个钻法呢?就在推手中处处要求平衡(力不可专注一方)。对手施加压 力时,要在接触点上给对手以半斜面,使对方一部分力量落空,使 其力的指向偏斜。要用意和力的指向变化,步法、身体的移动,或 前或后或左或右,重心的升高和降低去破坏对手进攻,同时也用这 些变化去进逼对手,在练习中才能逐渐深入了解力的瞬息万变。

      1. 意拳散手与现代散手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劲力和打法上的 不同。意拳采用精神意念的训练,使全身各部肌肉神经都能得到 很好的训练,充分的协调起来,从而能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并且 由于注重神经的训练,所以打斗起来变化的非常快。同时,意拳 是全身性的击打,全身各部位都能作为打击的武器。虽然现代散 手近几年来在技术和战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力量的训练 上,如果能借鉴意拳的站桩训练,它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同时, 对于散手里的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意拳也要大胆的借鉴和采 纳。

      2. 搏击就是一瞬间的本能反应,在搏斗的瞬间根本来不得半 点的迟钝,对方在发力进攻的瞬间是他力量最强的瞬间,同时也是 力量最暴露的瞬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瞬间,但不要迎面而上, 而要避其锋芒,击其弱处。

      3. 实战时如果对方防守太严密,我们一要利用进身打法,破 坏其间架,二是利用步法调整距离,寻找其破绽。

      4. 身体力源来于腿,只要腿不被对方破坏,就能用力去打。 手不行了,还有肘,肘不行了,还有肩,要抓住时机,大胆的去 用。

      5. 意拳就是肉搏战,拳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身如头、肩、 膝、肘等都要经过强化训练,成为肉搏的武器。

      6. 实作最重要的是步法,因为在未接触前,总有个距离,如 果不能接近对方纵使有力也无处发挥。在双方动作中,我们如何抢 据有利位置,迫使对对处于被动状态,这时一步抢入,直撞对方重 心垂直的位置,使之无抵抗余地。无论以进做进或以退做进均可, 这就是拳术家所说“脚打七分,手打三分”。简言之就是“夺位”。 脚的意思在这里是“步”,不是用脚去踢,是站的位置,包括手、 身、步俱到,即所谓“一到无不到",动作要协调,要当机立断, 间不容松,这时就看实践的经验和本身的技术了。总之没有实践体 验,全凭主观愿望是永远也不可能练好实战的,就是罗老所说的 “开好了药方等病人”的笑话了。

      7. 实战步法中的搓步在近距离实战中可以应用,而远距离实 战就没有必要了。所谓“无招无势”是指功夫达到高深境界之后的 一种神经肌肉高度灵敏的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它是在有招 有势的基础上的一种升华。

      8. 练习实战,首先要提高步法,打法放在第二位,走动中挤 住对方占第一位。做实战步法时,要注意头上领,有微靠之意,同 时下颌微收。实战步法在作熟练之后,具体运用时就无所谓规范 了,只要舒适得力有利于进攻即可。其中,前、后进退步,左右环 绕步适用于短距离进攻,而变步、横走竖撞步法适用于远距离进 攻,掂步(搓步)主要在^探对方时运用。

      9. 练习实战步法,一开始要有规律地去练,先单项去练,而 后再去不定项的练习。要在实战中去摸索,假想四周有无数毒蛇猛 兽向你进攻,你则忽左忽右,以灵敏的步法转换,以惊炸的发力和 饱满的神意去重创假想敌。

      10. 打斗过程中,身法要高低起伏,如浪涛汹涌一般,要“动 如山移",气势上要猛。实战时不可一味进攻,要想办法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不是一味消极后撤,而是在寻找机会重创对手。

      11. 在实战中,各种技术要大胆去运用、去实践,失败了不要 怕,怕的就是不敢大胆的用。所以要有猛虎下山之势,炸雷般的速 度去实战。


      12-实战时首先要有构思,没有构思的实战就是盲目的实战。是要用步子随时调整。如果对方防守太严密,不给我们机会,我们 就要用步法来调整距离,要调整好最佳的距离,掌握好最佳的的时 间差。在对方出手或出脚的一瞬间,我们要赶在其前面,上步进身 发力,采用挂打、缠打、抱打等各种打法施以有效打击。





      1. 我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意拳事业,我失去了年轻人所应该 拥有的一切五彩斑斓的生活。年轻时代的我过着一种近似封闭的生 活。有一次,有位朋友来找我,谈话的时间长了一点,朋友走后, 父亲很生气,说他和你谈了一小时,你就失去了一小时的练功时 间。父亲的话虽然很苛刻,但必定是为了我能更好的练习意拳。当 时生活非常苦,饮食上根本谈不上什么营养,能吃饱就很不错了。 1975年回到北京,能吃上米饭白菜就很不错了。晚上夜班时我就 带点米饭用开水泡泡吃。

      2. 当初父亲教学是启发式的。假如都告诉你了,你自己还悟 什么呢?而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现实,我则将自 己的亲身体会全盘和出,以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尽 快进入状态。

      3. 拳术是学问,是功夫,不能靠嘴皮子说。一个照面对方趴 下了,你就是真功夫,功夫要用实力来讲话。

      4. 关于意拳教学中的保守问题:(1)老师如果保守,说明老 师本身没有真功夫,故弄玄虚。(2)老师的功夫不多、不深、不 细,生怕教完以后就没有东西可说了,故意吊你的胃口。父亲在世 时曾经讲,我的东西都是宝贝,有能力的你尽管拿。意拳就是手把 手教,限于个人的悟性用功程度,尚难保证其能否成功。如果再去 保守,那么拳术如何继承发展。

      5. 2000年8月11日,在北京南馆公园,姚承光老师教我们 练习意拳棍法。姚老师以身示范,精细透彻,令我们十分感动。教 完棍法,姚老师说道,拳学即人学,拳学旨在修正人心,学拳的过 程就是怎样学做人的过程。学拳要严谨精细,做人更要严谨守信, 以诚待人。这些意拳的技术是我几十年刻苦研习的体会,它全部装 在我的心里,我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我可以这样给你们说,也可以 那样给你们说。也可以讲对,也可以讲错。但我还是将最科学系统 的意拳技术理论传授于你们,为什么呢?因为“师者,传道,授 业,解惑也。”其目的也就是告诉你们,不要单为练拳而练拳,关意拳的打法包括:推打结合、推打控制、纠缠中的打法、 躲闪打法、在接触中打法、吊着对方打。

        1. 自己和父亲在教学方法上的区别:父亲的教学方法和王芸 斋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而我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我父亲的又有了很 大的区别。父亲一般在给学生们讲明道理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多 想,多练,多体会。而我是将自己几十年的练功心得给大家精讲细 解,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我希望自己几十年的亲身感 受能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最大的进步。

        2. 关于意拳有没有绝招的问题:意拳没有绝招,当初王萝斋 先生早上站桩时,郭老首先要检查他脚印的湿度如何,湿度不够要 接着站。我父亲当年练功,脚上的棉鞋都湿透了,晚上还要放在火 炉上烤干。后来我们师兄弟练功时,在父亲的督导下,夏天在树底 下站桩身上的汗能将地上滴湿一大片。所以说意拳没有绝招,即使 有,那不妨就将这种绝招归纳为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自己的 悟性及刻苦程度,否则一切所谓的“绝招”都是歪理邪说。我自己 8岁时随父亲练习意拳,15岁时已经很努力了,1979-1989年10 年之间我练功非常刻苦。假如说我父亲有什么绝招的话,我就不用 这么刻苦了,我学父亲的绝招不就得了吗?

        3. 谈父亲姚宗勋先生:姚宗勋先生当初第一年练习意拳,在 学会了各项基本功之后,总是在每天早上就背上干粮和水去公主坟 找一块僻静的地方独自练功,中午就吃点干粮,喝点水在那里休 息,往往一练就是一天。就是凭着这种刻苦训练的精神,使父亲打 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姚宗勋曾说:“似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话不愧是学术格 言。俗话说“师古而不泥古”,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正确的 训练之后,不可一味地模仿别人,而要练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 的特色。

        1. 父亲20世纪40年代时在王老的弟子中,功夫已是屈指可 数了,在无数场代师比武中均获全胜。后来大约在60年代时,有 人问我父亲说,当时他的功夫是否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父亲笑 笑回答道,当时自己只是年轻,比试中只是感到对方的速度很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况是年轻力壮,训练刻苦天天打实战,但 当时对意拳拳理理解的还不是太透彻。如今自己否定了年轻时比武 成功的经验。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那些东西已经不适应现代 搏击了。只有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父亲的武学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 他仍旧博览群书,坚持练功,并将西方体育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 与意拳有效地结合,使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 在习武的过程中形式上虽然大同小异,但不同的阶段在内 涵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当我看了 1988年在香港的录像之后,感觉 当时有很多东西还不太完善,缺乏内涵。现在虽然快50岁的人了, 但感觉现在无论是在动作上还是在内涵上,都比过去更加严谨规 范,寓意深刻了。这是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融入拳学中所形成 的一种本质上的变化。

        3. 对拳术力量训练中举石锁的看法:石锁不管有多重,目的 都是为了锻炼自身的力量。但人在实战中所发挥的力量是变化极 快、极为短促的,它要求瞬间的变化,而动作大了则会相对的慢一 些。先父姚宗勋曾说,通背、长拳练起来虽然很有力量,但用起来 却没有力量。真打起来你使劲跺脚有什么用,你吹须瞪眼,定步亮 相只会给对方创造进攻的机会。所以实战中真正的力量应是神经肌 肉瞬间松紧的转换。拳王一拳能打800磅,当在实战的游斗过程 中,他还能打出那么大的力量吗?所以只有瞬间短促的发力才是有 效的力量。而举石锁练出来只是肌肉的僵力、死力,不是拳术中讲 究瞬间变化的功力。

        4. 对太极拳抖大杆的看法:太极拳抖大杆时也讲究发力,但 是在抖动的过程中,大杆颤悠的幅度很大,他们认为这样能更快地 练出惊弹力。可是真正的惊弹力是瞬间短促的爆发力,如果动作的 幅度太大,时间则就长,那么其力量又有何惊弹之说。在这里不是 说谁好谁坏,关键是看搭手时的具体情况,这是原则问题。现在一 些太极拳已经没有什么太极拳的味道了,在练习过程中没有意念的 支配,完全是形体的动作。其实,太极拳中“运力如抽丝"的走架 子功夫不就是意拳中的试力练习吗?其在动作幅度很大的走架子中 来求取浑圆力,根本就没有在站浑圆桩的微动中求取浑圆力的效果 好。因为走架子中的动作大、动作多,繁琐的连接使人很难摸到浑 圆力。而站桩是在微动中求取力量,思想相对集中,能很快体会到 拳术中的力量。

        5. 意拳在站桩中求取浑圆力,太极拳在走架子中求取浑圆力。

        6. 太极拳技击时是以推手为基础还是从散手为基础,这是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7. 意拳认为刚柔相济是松多紧少,一紧就是发力,紧就得是 高质量的紧。打轮不是定在一处固定的打,而是连续型的变化,随 机随势要发力。站桩摸劲是一种高频率的松紧转换。一搭手,四面 八方的劲就要包含在其中,让你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量。

        8. 有一位香港来的曾先生曾经问我,你的功夫这么厉害,是 不是有天赋。其实,每个人都能练意拳,老师是最关键的,好的老 师不让学生走弯路。同时自己的勤奋悟性也很重要,当初练推手, 师兄弟轮番着推手,练习的数量是无法计算的。功夫下到了,则熟 能生巧,巧能入化。

        9. 学习意拳一定要有沉稳的心态,以平常心去面对每一个问 题。不可急噪,不可贪婪,要顺其自然。

        10. 听前辈们讲拳不是在听故事,而是要学习前辈们的精神, 要将这种精神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对比,吸取经验,从而促进自己 拳学水平的提高。




      键是要通过练拳而体悟到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以诚待人,守信用, 重感情。

      1. 2000年8月1日晚,在北京东方渔港大酒店,意大利史蒂 芬先生邀请姚老师吃饭。史蒂芬先生当年46岁,对中国武术情有 独钟。一开始跟台湾的王福来先生学习太极拳,后来又随日本的孙 力先生(北京人,王金铭先生的学生)学习意拳,并在意大利开设 了自己的武术学校,专门传播太极拳和意拳。这次来到北京本着 “祖庭朝圣"的诚心求教于姚承光老师。在跟姚老师学习了一周以 后,他深有体会的说道:“以前所学较之现在所学最大的区别就是, 以前是在上中学,现在已经是在大学深造了。”随后史蒂芬先生又 说:“意大利是一块意拳的处女地,现在全国学习意拳的人不足三 百。只要有真功夫,并且扩大宣传,意拳在意大利会有很大的发展 前途的。”

      2. 姚老师说,学习意拳练的是功夫,学的是文化,不要把辈 份看的太重。

      3. 姚宗勋先生说,什么是意拳?意拳就是要学会在空气中游 泳,就是要培养身体各部位的阻力感。大面上有了,细微处有没 有,越来越细的感觉有没有。身体各部位的阻力感越大,越细,分 布身体各部位的范围越广泛、细微,整体力也就越均匀、浑厚。

      4. 学习意拳要学会举一反三,要有悟性地去学去练,要有创 造性地去思考,不可一味地按照要求,要敢于创新发展,形成自己 的东西。方法要求只可看作是“渡河之筏河已过,筏何用?过 于执着于方法框框,只是拖累而已。罗老曾经讲道:“不知千年我 道在,打破藩篱更几人。”

      5. 意拳训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出一身汗,而是应动脑筋去 练,思考着去找东西。


      要想成材,就要有疯狂的精神,要学会在自然中去练,如走 着走着突然发力等,要学会动脑筋琢磨着去练。一般练到2〜3年后 是一个坎,要想进步,就得往里面加新的东西,学会活练活用。

      试力时,周身一举一动皆以舒适得力为原则,而要达到此目 的则必须保持身心的自然放松,因为要想增加力量就不可用力, 一用力反而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因为在发力的瞬间就是肌肉瞬 间的紧张,如果你本身是紧的,发力时如何再紧呢?所以“用力 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试力虽不主 张用拙力,但并非是不用力之松懈从事,应该是形松意紧,肌肉 含力,骨中藏棱,周身骨骼支持,关节松灵,筋肉驰张,似松非 松,如杂技演员表演走钢丝一般,始终保持力的平衡均整,不可 有丝毫偏颇之力。有些初学者试力时总是慢不下来,思想上老是 浮躁,此时我们可假设周身如在烂泥中行走,粘稠的泥水阻力非 常大;亦可想象周身在运动时劲力如抽丝一般,丝线非常细,所 以劲力一定要均整、细致、缓慢、柔和,因为稍有不慎,丝线就 有被抽断的危险。试想,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快的起来吗?故 试力时,周身必须自始至终的自然、放松、柔和、缓慢,细微的 去体察身体在大气中的缓缓运动。“思全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 风经过往还之感,然而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 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快,缓胜于急。"罗老此话说明在试力 时身体运动越缓慢精神就越能集中,神意也就越真切,也就越能 有效的激发神经系统,使其越发的与肌肉协调统一,如此则身体 所表现出来的劲力也就越浑厚饱满。

      所以,无论站桩还是试力,其初期阶段的摸劲最忌快速急躁, 因为意拳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的培养与运用。练习试力时如 果肢体运动快了,思想上急躁了,都会使摸劲的体会和认识蓦然滑 过,使神经肌肉不能处于最佳协调统一状态。其效果会很粗糙,而 影响浑圆力的形成。

      1. 明白站桩与试力两种不同状态下摸劲时"松紧转换”的异同


      在注重精神假借、意念诱导作用的前提下,意拳试力要继续运 用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摸劲来求得争力,即将站桩时身体相对静止 的微动状态向试力时身体处于缓动的摸劲状态过渡。二者本质上虽 同是意念诱导下松紧的转换,但在摸劲的形式上却不同。站桩松紧 转换的过程非常短暂,往往是一紧即松,而试力的松紧转换由于肢 体运行的时间与空间相对的延长,故其松紧的时间也就相对的延 长。

      以平推试力为例,身体从放松状态(松而不懈)起始,两手臂 在身体的催动下缓缓向前推出,因为这必定是神经、肌肉、骨骼同 时参与的形体运动,所以在手臂的运行过程中,身体处于紧的状 态。但这种紧,其用力的程度仅仅要比普通的放松略微紧一点,其 不同于生活中用蛮力所造成的僵紧,而是精神意识高度集中下神经 肌肉趋于协调的一种状态,即意念的紧。当向前推出尺许远时,随 即停下来,一停就是放松,放松后不要急着回拉,而应在大脑里想 到自身是否联成了整体,是否与外界有牵引之意,一切准备就绪, 随即回拉,此时又由松过渡到紧的状态。

      练习试力松紧转换的摸劲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初习试力摸劲,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在摸劲过程中的意念 松紧要连续不断,即:

      (放松状态) (紧的状态) (放松状态)

      起始位置 运行过程 终止位置

      (运行过程中动作劲力不可有停顿要一气呵成)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试力初期,周身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在 这种状态下还未完善,甚至还未形成。如果此时不按照正确形式循 序渐进的去培养而一味追求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则盲目的变化,最 终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与用力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 方圆",寓意尽在于此。

      (2)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摸劲的感觉愈发浑厚时,我们在摸 劲的运行过程中,就可打破其“不可停顿、一气呵成”的常规。

      以平推为例:从起始的放松状态前推,一推(紧)即止(松), 一止随即再推。反复转换几次到达终止位置。如下图所示:

      (放松状态) (放松状态)

      终止位置 起始位置

      运行过程(松紧转换的状态)

      这种摸劲其松紧转换的形式好似搓衣板搓衣服或机械之齿轮交 错啮合转动时一般,由于其凹凸不平的表面使其在磨擦时会产生 “咯嗒、咯嗒"的感觉,我们可将这种感觉比喻为试力的高级阶段 肢体运动之“松紧”转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将肢体运动在试力 运行的起点与终点这段距离分成若干的点,每一个点(咯嗒一次) 就是一个松紧的转换,而这若干点所组成的这段距离就是试力时肢 体运行的轨迹。此时,表面上看,试力好像松缓无力,实际上肢体 的每一动,周身各部神经肌肉都处于非常繁忙的工作状态,即要产 生极细微的振颤,也就是在运行轨迹上每一点的松紧转换。

      总之,站桩与试力松紧转换的摸劲在本质上虽相同,但在形式 上却各异,站桩摸劲是在一个点上松紧的互换,其行动的时间和空 间都非常微小。而试力时,初期其摸劲是在一条线上的松紧的互 换。相对站桩来讲就延长了其运行的时间和空间;而到了试力的高 级阶段,由于神经肌肉之间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协调机制,故可将 这一条线分成若干个点,每一个点就是一个松紧的转换,相对又缩 短了其时间与空间,等于将站桩中细小的摸劲运用到试力上来了, 这不仅增加了松紧转换的密度,同时也是摸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 标志。

      1. 明确试力时“松紧转换”的目的和意义


      试力时的连续性松紧转换能有效地培养打击力量的迅猛连续。 如涛天巨浪,排山倒海之势;同时也是从试力入手培养“点"的意 识。因为在双人试力(推手)中四臂交缠,其接触的位置就是点, 而这个点并不固定,它随着手臂的运动而变化莫测,在“点”的变 化中,身体劲力的僵或懈等不足之处就是由某一点上松紧转换的质 量优劣所表现出来,所以“点”的运用与控制非常关键。练习时 “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 意”,这就是运动轨迹中每一点上松紧转换的具体体现。从而有效 地强化了我们“点"的意识,为推手中控制、防守与进攻打下了扎 实基础。图片15



浏览5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