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近十年中国传统射箭运动复兴之路的梳理和赛事分析,传统射箭运动 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关注,继而为中国传统射箭提供“第 一把推力”的根本,也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内涵,为学术界和各级各类民间组织 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点,给中国传统射箭提供了 “持续推动力” O与武术等以政府 资助和金牌为动力、以“申奥”为目标的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传统射箭 运动的上述特征使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在文化层面,传统射箭运动复 兴的意义是什么?


  1. 地域性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错位


从我国近十年传统射箭赛事的地域性特征可以看出,赛事举办次数、规模与该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青海、甘肃、云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赛事举办 次数与规模远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认为造成这种现 象的缘由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没有传统射箭的氛围和传统,那么为何蒙、满文化 浓郁的京、津地区也鲜有传统射箭赛事的举办?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不重视文化产 业发展吗?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卢渝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的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异。”①

因此,从我国传统射箭运动发展规模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差可以看出,中 国地域性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错位。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看似繁荣的文化产业多以舶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为主,而非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韩 流、日流、英伦范、纽约元素等无数“文化风”在北、上、广、深等中国核心城市 的上空吹过,唯独没有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却依然引得无数中华儿女竞折腰!显 然,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发展不仅没有可持续性,还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 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文化乃民族之根,传承乃时代之源,一个以割裂、鄙视传统 为能事的民族,一个充斥着崇洋媚外的时代,是没有资格谈复兴、论发展的。

“错位”还体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错误解读与诠释。如今,一个新的文化双 向交流的时代已经到来,其标志是从“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转化为向外国人讲中 国文化”。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对外交流的前沿和窗口,自然首 先肩负起“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讲,更要讲得 正确。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讲述者”,不仅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还

  • 卢渝:《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及对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4年第2 期,第1一4页。


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既不能自卖自夸,也不能强买强卖;既不能原封不动,让人 家照单全收,也不能削足适履,搞得面目全非。中国武术屡次试图进入奥运会而 不得的窘境,就是中国武术主流声音的错误讲述所致。试想,自己都说不清、道 不明,怎么可能让别人明白并接受。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发展,万不可再犯同样 的错误。

  1. 民族信仰与神圣感的重塑


传统射箭所复兴的,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信仰。中国传统 射箭运动的功法、技艺历经两千余年的文明熔炼而不绝,为世界各文明之独有,完 全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信仰与神圣感重塑的工具。如同日本弓道把对绝对真理的思考 融入到传统射箭中,提出“一射一生”的哲学理念,使练习者能够通过标准化的弓 道练习,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神圣感,继而迸发出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信仰。①然 而,从前文的赛事分析可以看出,当下中国传统射箭运动还不具备民族信仰与神圣 感重塑的责任,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射箭运动标准化的缺失。

《浅谈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培洛〈弓道〉有感》一文中提到,中国 传统射箭的没落不仅在器物层面,更在制度层面。②纵观当下的中国传统射箭可以 看出,从弓、箭制作到赛事组织规程,均是五花八门。有穿汉服、持汉弓、射竹箭 的,也有着清服、持清弓、射木箭的,也有只看成绩,其他都无所谓的。显然,这 种纷繁杂乱的景象不仅让观者无法从形式上对“中国传统射箭”进行辨识,更无法 让练习者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神圣感。

因此,中国传统射箭要肩负起民族信仰与神圣感重塑的重任,当务之急是各个 层面的标准化。依据文化学权威埃德加・H.沙因的“文化分层”理论,③中国传统 射箭的标准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化,即对个体(练习者)而言,中国传统射箭的终极 目标是什么。笔者陋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射箭的终极目标既不是儒家的 “礼射”,更不是运动成绩的无限提高,而是练习者在以竹、木等原始工艺制作而 成的弓、箭的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之间的自我审视与思考,每一射都是一次心灵的 净化、一次与古代文明穿越时空的对话。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射箭文化当代复兴的前 提与基础,为其器物、制度层面的发展与标准化提供规约与指引。

二是器物、技术层面的标准化。日本弓道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弓、

  • 王举涛:《当代日本弓道体系对中国传统弓箭发展的启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 2期,第4()页。

  • 马廉祯:《浅谈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培洛〈弓道〉有感》,《体育文化导刊》2()()4年 第11期,第69页。

  • [美]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1年版。


箭规格和“射要八法”①的标准化,而我国直至2015年才出版了第一部对传统射箭技 术进行标准化的论著,有关弓、箭制作等器物层面的标准化至今尚无人论及。近两 年的传统射箭赛事中,在器材方面争议较大的是箭的材质问题。一些人认为,相较 于竹、木材质的箭,铝合金、碳纤等现代材质制成的箭一致性高、性能稳定且造价 便宜,因而应在以后的比赛中推广现代材质箭;另一些人认为,既然是传统射箭, 就应该仿效古人,使用竹、木等天然材质的箭。可以看出,上述器物层面的争论源 自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如果把传统射箭运动的首要目标定位在运动成绩的提高,则 理应选择现代材质制成的箭。而这种选择将使中国传统射箭一步步走向消亡。因为 既然可以为了提高成绩而选择现代材质制成的箭,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现代材质制成的 弓?既然可以在材质上现代化,为什么不能在弓型、瞄准设备以及射法方面也现代 化?可以想象,如此发展下去,中国传统射箭必将于经年后沦为博物馆里的展览品。

三是制度习俗层面的标准化。如今,随着传统射箭在高校中的推广,一些大学 已经开设了传统射箭课程,但有关传统射箭师资标准的制定以及有关弓箭指导者、 练习者段位、品级的标准化却没有建立,如此下去,中国传统射箭运动必将沦为草 莽。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化的目的是规范化,而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切不 可将唐、明、清或蒙、回、汉等一朝一族的射艺拿出来作为“标准化” o因为中国 传统射箭运动需要的是“复兴”,而不是“复古”,更不是“仿古”!

  1. 中华民族本位意识的觉醒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真正的民族复兴,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复 兴,而传统射箭运动,即是连接现代中国与那被斩断文明的链锁中的一环,承载着 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文化内涵。从哲学意义上讲,以西方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西 方射箭运动,追求的是“可能性”,即参与者在运动中可以做到什么;而以中国文 化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射箭运动,追求的是“必要性”,即参与者在运动中应 该做到什么。因此,以奥运射箭为代表的西方射箭主张的是“永无止境” “超越极 限”,而中国传统射箭则强调“射以观德” “身正必中”。如今,现代竞技运动暴 露出的问题日趋严重,其根源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盛极而衰,而强调天人合一,主张 修身养性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东方文明,恰好能对西方体育及其整个 西方文明起到补充、制约作用,是整个体育乃至人类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种体育文化发展整体层面的需求,是中华民族本位意识觉醒的外部动因。中国传 统射箭文化影响力的迅速形成,正是这种外部动因的具体表现。

对内而言,中国传统射箭不是汉儒一家所有,而是蒙、回、满、藏、鄂伦春、 锡伯族等各中华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商周以来中国传统射箭的演化历程中

浏览9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