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行围均有一定的程序和礼仪。遇皇帝木兰行围之年,各地驻防八旗 要挑选所属官兵才艺优长者分班遣赴京师随围学习。理藩院行文扎萨克王公等选猎 士一千二百五十人准备届时随围。行围之前,总理行营王大臣奏请向导官一人先莅 围场,于銮舆所经之地除道清轨。行围出发之时,皇帝御征衣,乘马出宫,翊卫诸 臣,前引后扈,百官采服跪送。护军先至行围之处,因地制宜搭建御营。大军行进 之时,严禁随驾官兵践踏庄稼或侵扰地方。营总巡警,严讥察,止夜行。到达目的 地,则颁布行围禁令。接着,皇上钦命统围大臣数人先莅围场,按旗为队,分两翼 斜行成列,各建大旗为标志。行围之日,管围诸王公率猎手先往撒围,所司设幔城 于围所,奉皇太后观览,皇帝则躬临围场,亲御弓矢,射猎围合之兽。御前大臣、 侍卫等皆射逸于围外者,从官追射。如遇大兽,虎枪官兵随后殖之。射猎结束后, 驾还行营,以所获兽分颁扈从诸臣。礼成,皇帝赐宴,赏赍有差。俨然一个军事演 习,但同时又是满蒙交流的盛会。

其余如南苑、京郊或巡幸各处行围,程序及内容和木兰行围相同。只是随围人


  • 《清宣宗实录》卷六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册

  • 《穆宗实录》卷二四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册。

  • 《清仁宗实录》卷八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册。

  • 图片15图6 康熙参加围猎活动时戎装像

    员有所变化。例如,在南苑行 围则先由统围大臣督八旗统领 等,各率所属官兵先莅围场, 八旗列于左右两翼。至盛京等 地巡幸行围,则由所至各地将 军或蒙古王公各率所属官兵以 从,分翼合围。①

    关于围猎的目的,康熙和 乾隆都在各种场合一再提及, 主要有两个,一是肄武习劳, 一是绥抚蒙古。但是在不同的 地方行围,目的又稍有不同, 在木兰行围,两个目的兼而有 之,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过详 细探讨。但是,南苑行围的作 用,却明显被忽视。实际上, 八旗主力驻防京师,南苑近在京郊,更利用随时行围,使王公贵族与众官兵练习骑 射与行阵。因此,在木兰围场设立之前,南苑为清帝主要行围之所,而在木兰行围 废止以后,南苑行围的活动又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同时,行围也是教育皇子的 主要方法,这种教育相当严格。南苑近在京师,地势平坦,更利于就近教育年幼阿 哥。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早春气候较寒,南苑积雪未化,皇子弓箭总教习永 贵奏请,停止年小阿哥等演围驰逐。乾隆听后十分不悦,谕曰:“永贵等均系满洲 世仆,又素为阿哥等总谙达,理宜教训阿哥勤习骑射。乃以寒雪未融,奏请暂停阿 哥等前往,殊属非是。朕每岁木兰行围,多值严寒雨雪,阿哥等俱随从行围。南苑 非木兰可比,并无山场,地势平坦,岂有偶遇寒雪,即不可驰骋之理? ”②借行围 使众皇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反映出清初统治者对质朴耐劳的传统、对开创 基业的艰难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事实证明,这种作法是有效果的,清帝大多勤于政 务,多能文武兼长,和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不无关系。

    • 《清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c

    • 《清高宗实录》卷——二O,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册。


     

    四、总结

    按照汉学家魏复古(Karl A.Wittfogel )关于征服王朝的理论,清代是一个典型 的征服王朝,面临着文化方面的强烈冲突。比较辽、夏、金、元等各个相类似的王 朝,又以清朝统治成就最高。分析其重要原因,就是清统治者在渔猎、游牧、农耕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融合与调适。而围猎活动就是达成这种 成就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清统治者依靠围猎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维护了质朴尚武的传统,团结了边疆游牧民族,保持了赖以统治的军事力量。

    可以说,清统治者利用围猎这种原本与满洲生活、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有着 密切关系的活动,不仅帮助其完成了创业大举,也帮助其担负守业重任。即使在今 天看来,清帝的围猎活动也仍旧能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在处理与各种民族关系 时,我们不能忘记文化的差异,而应该采取更容易与对方沟通的方式,木兰行围就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清帝力倡围猎活动,引发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反思。通过 清代的历史,我们看到清帝在面对汉文化时,并没有像之前的征服王朝一样极力抵 制,而是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但是,他们又从自己文化的视角出发,看到汉文 化当中懦弱虚浮的一面。这种缺点,在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的眼中也同样存在, 因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民族偏见,而是值得我们重视。清代的皇帝曾经为防止满 洲人染上这种习气而苦心经营,也为此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应该说,他们的围猎活 动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一种劲锐的气象和活力,在今天仍具有实际的价值。

    弓箭视角下的努尔哈赤战争战法研探

    耿之矗

    摘 要: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率领的军队先统一女真各部,继与明朝开战,曾所 向披靡,最终却兵败宁远。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努尔 哈赤和他率领的军队究竟如何攻城掠寨,冲锋陷阵。得出结论,满洲人 凭借手中的弓箭演绎了清兴传奇,但也酝酿了晚清的耻辱。其中的经验 与教训,值得深思。

    关键词:弓箭清代满文化骑射

    作者简介:耿之矗,1982年生,男,汉族。河南襄城县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 海分校教师。

     

    努尔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遗甲起家,先统一女真各部,继与明朝开战,曾所向披 靡.最终却兵败宁远。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和他率领的军队究竟是如何攻城掠 寨,冲锋陷阵,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从起兵开始,努尔哈赤的军队在人员构成、 武器配备等各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努尔哈赤称雄白山 黑水的时代,弓箭一直都是其克敌制胜的重要凭借。不管是努尔哈赤本人还是他的 士兵,都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练就了精湛的射艺。不过,正是他们手中的弓箭,演 绎了清兴的传奇,也酝酿了晚清的耻辱。

    一、英勇善射的努尔哈赤

    明万历十一年(1583 ),努尔哈赤起兵时,年二十五岁,一开始所经历的战 争,规模很小。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描述当时的情况说:“其始(努尔哈赤) 亦不过一小部落之酋长,积兵聚斗而已。”①是为其真实写照。此时的努尔哈赤兵 少将寡,大小战役,不得不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乾隆四十三年( 1778 ),乾隆帝 在盛京瞻仰了努尔哈赤所遗甲胄,联想到努尔哈赤创业之艰难,不禁感叹:“数人 举之且废力,被用临阵常从容。天生真人俾创业,殊勇殊智殊仁衷。三者阙一诚不 可,实录所载听惟聪c宽御下更严督战,及至要地先以躬。栋鄂翁鄂洛拒命,临阵 受伤退拄弓。创愈复往终克攻,大度反授射者封。时此甲胄即进御,想象创迹犹余 红。呜呼,想象创迹犹余红,敢不思念艰难亶敬恭。”②

    这首诗追述的是万历十二年(1584)清太祖努尔哈赤攻破翁鄂洛城的战役,这 是努尔哈赤的所有英雄事迹当中最为精彩的一幕。事情的起因是,完颜部的逊札沁 广衮向努尔哈赤借兵攻翁鄂洛城,以报曾被城主缚获之仇。此时努尔哈赤刚刚讨伐 完栋鄂部,回兵经过此地,也想乘机戡定一方,遂率兵星夜驰往翁鄂洛城。孰料逊 札沁广衮之侄岱度墨尔根暗通翁鄂洛城,夜袭之事被敌方获悉,城主早早收其兵众 入城。满洲兵一路扑空,遂纵火焚城楼及村中庐舍。努尔哈赤独自登上屋顶向城中 射箭杀敌。敌兵中有个叫鄂尔果尼的人以暗箭射中努尔哈赤头部,矢贯其胄,努尔 哈赤忍痛将箭拔出,以所拔之箭从烟囱隙处返射,洞穿敌股,应弦而踣。此时努尔 哈赤伤口流血至足,犹廛战不已。敌兵中又有一个叫洛科的人乘浓烟暗箭射中努尔 哈赤脖子,击穿锁子甲护项。由于箭镰穿锁子甲时,受力翻卷,努尔哈赤将其拔出 时,血肉迸落。属下看见,慌忙登屋扶掖,努尔哈赤头脑冷静,恐为敌人看到,忙

    •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1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5年版,第56页。

    • 清乾隆:《恭瞻太祖皇帝甲胄作歌》,《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第 436册,商务印书馆20()5年版,第771页


    '止住众人,自己徐徐撤下。史书记载,当时努尔哈赤:“血涌如注,以一手扪创, 一手拄弓而下。后由二人搀掖而行,忽迷仆。少苏,裹创,迷而复苏者数次,苏辄 饮水,凡一昼夜,血犹不止,裹创厚寸余。至次日未时,血始止,于是弃垂下之城 而还。”①

    实际上,此次攻城受挫,无功而返,努尔哈赤亦受重伤。从文献的记述来看, 战时,双方你来我往,攻守之间全仗弓矢。正所谓“一人善射,百夫决拾”,一个 好的射手对军队的战斗力有极大的提升,努尔哈赤因而对射艺高强的人才抱有特别 的爱惜。创愈后,努尔哈赤复率兵攻翁鄂洛城,一举而下。原来发暗箭的鄂尔果尼 及洛科皆被俘获,诸人请诛之,努尔哈赤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 射我,今为我用,不又将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锚,犹将惜之, 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②非但不惩罚,反封以官职,各管辖三百人。

    清朝的官书皆记载努尔哈赤英勇盖世,骑射轶伦。其射艺之高超,其他女真善 射者亦难以企及。万历十六年( 1588 )四月,努尔哈赤在一个叫洞城的地方休息, 偶见一人乘马佩弓矢而过。手下人一眼认出,此人乃是栋鄂部第一神射手,名叫纽 翁锦。努尔哈赤召之上前,手指百步外的柳树,要与纽翁锦比试射箭。纽翁锦先发 五矢,只有三发命中,且上下相错。努尔哈赤亦发五矢,皆中柳树,众人前往视 之,五矢所集,仅五寸许,且矢入木极深,至不能拔出。

    纵观各种史书对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这段历史的记载,所有的战争似乎都是由努 尔哈赤力挽狂澜,他以箭射敌的例子随处可见。其中显然有溢美的成分,夸大了努 尔哈赤个人的作用,他的军队则成了壮丽的背景,往往为人所忽视。事实上,努尔哈 赤的军队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阵形与方法,其中,弓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努尔哈赤军队的战争战法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朝时女真人用兵:“以戈为前行,号曰硬军,人马 皆全甲,刀梧自副,弓矢在后,设而不发,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七斗,箭镰至六七 寸,形如凿,入辄不可出……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 三十人轻甲操弓矢。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敌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 结队而驰击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其分合出入应 变若神。”③

    • 《清朝开国方略》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版,第48页

    •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清实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32页。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121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35页“ 努尔哈赤很明显沿用了这样的作战方法,《朝鲜宣祖实录》有一则材料讲努尔 哈赤:“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①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努尔哈赤设立四旗的表述,对此,日本的三田村泰助最早提 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这四运乃是指努尔哈赤军队的四个兵种。②这个观点相当 有见地,也符合实情。


    其中,“环刀军” “铁锤军” “能射军”比较容易理解,环刀军是指用长柄大 刀的兵种,铁锤军的武器以打击性的锤为主,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惯用的战法,至于 能射军,则是满洲最为倚仗的弓箭兵。

    只有“串赤军”难以理解,三田村泰助考证即“车盾兵” o努尔哈赤用兵,多 在队前列车盾,这和金朝时的女真人用兵阵形相似,《满洲实录》的诸多图像中看 得也很清楚,各种史料中也不乏相关的记载。

    例如,《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率兵进攻叶赫城寨时的情况是:“英明汉之 军士,先以重甲外披棉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立于山城之下。继 之以所选摄短甲善射之军士,随往放箭C ”③

    实际上,虽然分为四个兵种,但并不是说这四个兵种每种都专用一种兵器,弓 箭在所有武器当中处于明显的统治地位,包括持有长枪或者长柄大刀的所有兵丁, 都配备弓箭,腰间的一簇箭羽成为满洲兵丁的标志。据朝鲜官员李民箕1619年的 《建州闻见录》记载,满洲女子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子,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 逐。少有暇日,则率妻妾畋猎为事。因此,满洲人作战,弓箭甚为得力。军队作战 的情形是:“战斗则甲骑成列,冲突击射,隐伏山谷,出人不意,掩袭厮杀,乃其 长技。”④

    满洲人家在除夕时有悬弓矢于门枕间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努尔哈赤曾于除夕 克强敌。实际的情况可能是为了纪念后金开国。即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 一,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登基大典,定国号为金,建元天命。 这种习俗很能说明弓箭在后金建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征明,此时八旗军已经建立, 总兵力达十万,其中甲骑约二万。依靠着这支部队,八旗军与明朝展开了激烈的 攻防战,又相继对朝鲜和蒙古用兵,所向披靡。天命四年(1619)三月“萨尔浒之

    • 《朝鲜宣祖实录》卷23,《李朝实录》第27册,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1年版,第293页。

    • [日]三田村泰助:《初期满洲八旗的形成过程》,《日本人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洋》第六 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0—393页。

    • 《满文老档太祖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109页。

    • [朝鲜]李民寞:《建州闻见录》,《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 版,第44页


     

    '战”,后金军取得关键一战的胜利后连下四十余城,兵临宁远城下。

    在这个过程中,后金没有像样的火器,主要武器仍然是弓矢。明代部队的武器 装备,除了常规的矛刀等长短兵器外,射远兵器以火炮为主。但是,这些火器相比 满洲兵手中的弓矢,在发射的频度与机动性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后金军却依 靠着前盾后骑的战法在野战争锋中屡屡获胜。直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遇到了他一 生中最为失意的滑铁卢。

    面对来势汹汹的后金部队,明宁远守将袁崇焕吸取之前的教训,拒不出战,利 用当时世界先进的十一门红夷大炮凭城坚守。努尔哈赤引诱而明军不出城,遂以骑 攻城。炮声里,后金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朝鲜李星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这 样记载此次战役:“自城遍内外,土石俱扬,火光中见胡人俱人马腾空,乱堕者无 数,贼大挫而退。翌朝,见贼拥聚于大野一边,状若一叶。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 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奴儿哈赤先已重伤,及是 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①

    有人因此而推断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为红夷大炮重伤而亡,但是此事再无 旁证,难以定论。不过,火炮在宁远一役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此战也促使努尔哈赤的遗志继承者皇太极对新式火器的威力刮目相看,使八旗军在 战争战法上经历了一次新的进化。皇太极丰富了努尔哈赤时代的作战方法,建立了 二十万人的炮步骑联合部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利用这支部队, 满洲人终于问鼎中原。

    三、结论

    努尔哈赤及其率领的满洲军队骁勇善战,尤长于骑射,与明军火器交锋,尚 有胜算。及宁远一败,皇太极创建汉军,火器之利与明军共有,而骑射英勇过之, 遂得天下。在清代的统治者看来,实在是因为明廷的腐化与明军的懦弱导致了明朝 的失败,而清军胜利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依赖新式的武器,而是凭借他们的勇敢和骑 射技艺。因此,清朝建立后,历代皇帝都以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骑 射训练保持他们英勇朴实的习俗,以防止过度汉化而重蹈明朝覆辙。结果,到了晚 清,事态朝着最为不利的方向发展:清朝的二百余年里,武器方面没有新的进步, 军队的勇气与骑射技艺也消磨殆尽。据嘉庆帝回忆,早在乾隆时期,长期养尊处优 的八旗军已经“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堕地”。当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强势打开中国 的大门时,在晚清人看来,中国输掉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更是一个民族的体魄与

    • 转引自[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38页 精神。于是,汉族知识分子魏源撰写《圣武记》,以清朝开国的武功激励国人。今 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努尔哈赤和他的军队,除了看到战争的残酷,也应该体会到,小 到一支军队,大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与繁荣的经济,更需要勤劳 务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作风。这是清兴的启示,也是清衰的教训。


     

    满洲骑射传统源流探讨

    耿之矗

    摘 要:清朝统治者标榜骑射为满洲家法c但是,满洲并不是构成单一的民族,

    且文字记载缺乏,其家法传统难有信史 为了使满洲人能够在骑射的传 统中找到民族认同感,清朝的统治者苦心建构了一个可以与汉文化传统 相匹的满洲骑射风俗源流。本文通过对这个传统的考证,认为,满洲人 所梳理出的骑射传统并不是基于历史的考量,而是基于统治的需要

    关键词:满洲女真骑射弓矢

    清朝统治者标榜骑射为家法,视骑射为满洲最紧要的传统。但是,一直到努尔 哈赤时期,才出现“满洲”的说法,1635年,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 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索伦等多个少数民族纳入同一族名,建 号“满洲”。①所以说,满洲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种族。况且,作为一个渔猎民族, 他们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因此满洲人所崇尚的骑射传统自然也难有悠久的信史。 为此,清朝的统治者不得不用心良苦,重新建构一个可以与汉文化传统相匹的骑射 风俗源流,使满洲人在汉文化的巨大同化力前,在骑射传统当中找到民族认同感。

    一、楮矢石薯:由肃慎肇始的射箭渊源

    在英勇善射的努尔哈赤之前,满洲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不清晰。满洲本民族缺 少文字记载,而汉文记载又因为语音译转,多有错讹,满洲的射箭传统,更是无从 谈起。有感于此,乾隆四十二年(1777 ),乾隆帝阅读《金史-世纪》,内有一句 称:“金始祖居完颜部,其地有白山黑水。”因解释说:“白山,即长白山;黑水 即黑龙江。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钟毓与大金正同。”并进一步发挥:“史又称金之 先出靴鞭部,古肃慎地,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 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更足征疆域之相同矣。”②为了昭显 传统,巩固统治,乾隆命大学士阿桂等将满洲之始基详加稽考,并亲加厘定,是为 《钦定满洲源流考》(下文简称《源流考》)。

    按照《源流考》的说法,自周至隋,满人祖先在汉文文献中被称为肃慎、挹 娄、夫余、百济等;由隋至辽,称黑水靴椅;辽至后金,称女真。

    《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条记载:“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 死,梏矢贯之,石弩,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 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 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梏矢石弩,其长尺有咫……”

    这是最早的有关肃慎用箭的记载,说明在周代,肃慎便开始使用最原始的弓箭 了。其箭用桔木为杆,以石为镰,长尺有咫。一般认为,咫为周代八寸。根据《中 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的记载,周代的尺,约合今19.91厘米至23.1厘米不 等。③同时又有周代以八寸为尺的说法,但既然有“尺有咫”之说,则八寸之说又

    • 《清大宗实录》卷二十五,《清实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30—331页。

    • 孙文良、陆玉华点校:《钦定满洲源流考》,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 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72页。


     

    不足信。所以一尺八寸的长度最短35.8厘米,最长41.6厘米。①和清代箭支长3尺合96 厘米的长度相去甚远,很难想象,如此短小的箭枝能够贯穿鹰隼。

    因此,《源流考》的编纂者指出:“《国语》所称长尺有咫者,指石镰而言, 而后汉书以下乃皆云矢长尺八寸。夫以四尺之弓,而矢仅尺余,恐无是理。”此说 亦不合理,在古代,将石头加工成长尺有余的箭镰是不可能的,周纬《中国兵器史 稿》中所收录的石镰,一般都在5厘米左右,最长也不超过9厘米。因此,称“尺有 咫者,指石嵌而言”,亦属臆断。

    所以说,《国语》的说法,未必可靠,但是以后各朝史书皆照此记载。由周至 唐,皆称肃慎、靴帽,人多勇力,善射;其弓长四尺,桔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镰。 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与《新唐书》的相关记载,产生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以 往的错误记载也有一定的修正。《旧唐书》明确记载,黑水靴帽处北方,最称劲 健,“兵器有角弓及梏矢”。②《新唐书》则称黑水鞋帽“性忍悍,善射猎”,并 明确指出其所用矢“石镰长二寸,盖桔弩遗法”。③

    事实上,《源流考》是一本典型的奉迎圣意之作,内容可信度并不高。但是, 该书成书于乾隆中后期,当时的八旗军队,已经沉溺于声色犬马,没有了昔日的锐 气,加上火器普及,满人日益疏于骑射。此时对骑射源流的考证,正反映出清统治 者挽救、维护骑射风俗所做的努力,也不能说没有效果。

    首先,《源流考》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满洲射箭风俗史,这个历史与汉文化 并行,同样悠久,自肃慎起,以后夫余、挹娄、鞋鞫、女真诸部,名称虽殊,但弧 矢之利以威天下,千百年异史同辞。

    其次,肯定了骑射是清代建国与治国的基石,使满洲人坚信骑射的国俗能够凝 聚刚粹之气,启王师无敌之先声,而绵国家亿万年之盛。

    二、金史为鉴:女真的骑射传统

    到了金朝,女真的历史才开始在浩如烟海的汉文史籍中占据一席之地。清前期 的几位统治者喜欢读史,从中汲取教训,尤重金史。一来是因为清统治者认为满洲 为女真人,与金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二来因为两者社会矛盾相似,统治者要 解决征服王朝所要面对的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社会形势。金朝兴衰成败的经验 教训,成为清代统治者最适合的教科书。金朝在骑射方面的威名及维护骑射传统所

    •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第447页。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58页。

    • 《新唐书》卷二百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78页。做出的努力,都成为清代力倡骑射的重要动力与依据。其中,金太祖与金世祖成为 清朝历代统治者效法的主要对象。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真正的女真马背英雄,他的事迹为女 真人历代歌颂。《金史》载金太祖:“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①辽金战 场上,金太祖大展弧矢之威,其统领下的金兵也以勇力著称。由于金人骑射精湛,经 常以少胜多,辽人乃言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这与后来的努尔哈赤和满洲军队惊 人的类似。

      而对清代的统治者产生更大影响的则是金世宗,他拥有“中兴金朝”之誉, 人称“小尧舜”。金世宗本人善骑射,《金史》推为国人第一,每次出猎,耆老随 而围观。他之所以能够在王朝统治上取得大的成就,主要原因便是恰当处理了女真 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他一方面采用汉制,保证了社会的良好运转;另外一方面又 “奋图法祖,勤求治理”,保证了女真的文化传统与军事力量,所依赖的就是骑射 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冠服制度。

      金朝中衰的教训警醒着清代的统治者,而金世宗因恢复传统而得到的良好效 果也使清代统治者大受启发。崇德元年(1636 )十一月,皇太极御驾翔凤楼,这里 是当时盛京的最高建筑,清太宗常常在这里召集众人读书讲史。此次,皇太极集诸 王、贝勒及众臣于楼上,命读《金世宗本纪》,并解释说:“朕思金太祖、太宗法 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就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 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 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 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乃知凡为君者就于酒 色,未有不亡者也。”②

      有史学家提出,在是否要入主中原的问题上,皇太极一度犹豫不决,多次向 明朝表示议和的意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怕满洲人会像金朝的女真将士一样在过 分汉化之后失去战斗力。“汉化在提高皇帝权威的同时,也腐蚀了女真将士的战斗 力。这一历史很容易在满洲人身上重演。皇太极则深恐其人民会由勇敢的猎手与斗 士变为’游手自娱’之徒。”③

      应该说,过度的汉化是每个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国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金 朝的历史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随着女真人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一统天下的大业也

      • 《金史》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页.

      • 《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141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8页,

      • [美]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147页


      '摆在了皇太极的面前。有大臣曾经多次劝皇太极改满洲衣冠,效法汉人服饰制度, 当时在朝野上下引起不小的争论。皇太极对此不以为然,他严厉告诫群臣说:“朕 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 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 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 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①

      此后,皇太极还不断地引用金世祖的事迹,谕令诸王、贝勒要勤习骑射。他的 苦心劝诫在清朝前期为统者所奉行,一直到乾隆朝,乾隆帝还时常以太宗实录中所 载翔凤楼圣谕训诫世职与八旗官兵等,为了永昭信守,甚至将此事刻碑四通,分别 立于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侍卫教场、八旗教场,以“使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 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 O②

      三、结论

      通过上文,不难发现,满洲在金之前所谓的骑射传统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文化溯 源的需要。在对远至肃慎的传统追溯中,《源流考》的编纂大臣们于国俗一门首列 骑射,使骑射成为团结与激励满族同胞的民族象征,并进一步取得汉文化的认同。 这种努力,不能说没有效果,到了清末,内忧外患之下,魏源写作《圣武记》,卷 一 “肃慎”注:“肃慎国在今辽东吉林宁古塔地,肃慎即女真之转音,梏矢肇骑射 之本俗。”又引《史记-天官书》曰:“中国山川,其维首在陇蜀,其尾没于碣 渤。”这就在历史渊源上将满汉文化统一起来,在强调骑射为满洲本俗的同时,也 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从而号召中国人重振武风,抵抗外辱。

      而从金代开始的女真骑射传统则是为了使统治者有所借鉴。风俗既同,金朝的 事迹便成为满洲的表率,乾隆帝称:“(金)兄弟子侄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 兵,征发调遣,事同一家者,尤与我朝俗尚相近。”③而金朝的历史教训更是清朝 不可多得的历史经验,为此乾隆帝谕:“我朝冠服之制,不必尽与金同,而便于骑 射,视《金史》所载尤为过之,洵亿万世所当遵守也。”④

      因此,可以说,清代统治者对其骑射传统的构建,与其说是基于历史的考虑, 倒不如说更大程度是基于统治的需要,目的就是要通过骑射训练保持他们英勇朴实

      • 《太宗文皇帝圣训》卷三,第5()8页、

      • 《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211册,第545页■

      •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六,第315页。

      •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六,第32()页。 的习俗,以防止过度汉化。但是,在清朝的二百余年里,火器方面没有新的进步, 军队的勇气与骑射技艺也消磨殆尽,最终在洋枪洋炮面前受尽屈辱。这也是清朝奉 行骑射为家法,闭关锁国,轻视科技而带来的必然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浏览8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