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是古代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技能和狩猎技能, 而且又孳衍出了教育、体育、游艺等多种社会功能,俨然是我国古代民族体育的领 头项目。因此,所有关于弓箭的知识一直在不断地延伸拓展着,从制作、选用和保 养,到射艺的训练和传习等等,都发展成了专门的学问,由此便产生了专门传授射 艺的“射师” O

古籍中,最早的射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后羿。

后羿是神话人物,他的时代和身份古史中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说他是尧 时的“射师”,此说见许慎《说文解字》。由此可见,射师这一职名的出现极 早。周代确有射师这一官职。《逸周书•大武解第八》谈到治理军队的所谓“六 厉”,其中的第六“厉”是“射师厉伍”。清儒朱右曾《校释》说:“射师主 射,故以厉伍。”据之,射师是军中掌管射箭的军官。《左传•庄公三十年》记 载,楚国有位大臣名叫斗射师,历代注家多以为“射师”是官职,其人是斗廉或 斗班。显然,周代作为官职的“射师”,应该是武职,担任这一职务的很可能出 自世代善射的家族。

汉代军中仍有射师一职。最著名的例子是《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所载“兵 技巧”十三家中,有《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王贺其人,于史书无考,但可以 想见他必是一位精通射艺的军人,很可能是担当军中射箭的训练和应用的职业射 家。陈直《汉书新证》:“直案:护军射师,当为护军都尉之属官。《居延汉简释 文》卷一、十五页,有’除射师茂陵’之残简,与志文正合。又汉代射师之外,又 有射工之名。《小校经阁金文》卷十四、二十七页,有’北海国平寿射工徐杨弩一 张’之弩机可证。”射工应是职位比射师低下的军中专业射官,同射师一样承担弓 弩制作、修整和技术训练的任务。汉代还有弩师,其性质应与射师同。东汉顺帝永 建元年十月,因为鲜卑进犯,朝廷加强边防,曾“调五营弩师,郡举五人,令教习 战射”。(《后汉书》卷6《顺帝本纪》)

魏晋南北朝时代,射师是一个常见词,似乎是对射箭家的称谓,不一定就指官 职。如《太平御览》卷906引《交州记》载:“合浦口有鹿,角当额上……射师从 禽,每见而不敢射。”又,卷914引《幽明录》载,前秦苻坚时,有射师经过嵩山, 见松树上有一双白鸟被蛇抽困。“射师引弩射三矢,蛇陨而鸟得飕去。”南朝也 有类似的名称,也不一定就是官职。《宋书》卷94《杨运长传》载,杨运长“素善 射,太宗初为皇子,出运长为射师”。隋唐未见射师之名,但在佛典中,如释道世 的《法苑珠林》中,就时常称善射者为射师,这应该是当时社会习惯的反映。

宋代也未见射师之称,但有专门传授射艺的人,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岳飞的老师 周同。《宋史•岳飞传》载:“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此外,宋代军中设有

专职的“教头”,负责教授各种武艺,也包括射 箭技术。这方面的史料很多见。神宗曾命在开封 府、京东、西将下“每十人取一人,令所差去教 头习马射” 当时,京城的“弓箭手步人”分属 于五十八个指挥,开始派有“二十人充教头”, 后来因不敷其用,不得不增加数量。(《长编》 卷295元丰元年十二月)

但宋代的教头并不是军官,乃是职位低下 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社会上把一些耍拳使棒的 卖艺者也叫做教头,甚而推用到了各行各业中。 南宋建炎元年(1127),女真南侵,形势严峻° 同知枢密枢院使汪伯彦曾主张在两河、京东西大 量增加射士,因军官不够用,不得不破格录用: “射士挽弓至二石五斗以上,及教头满七年无过 者,皆补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建炎

元年六月)亦见教头地位之低。所以,《水浒传》里那位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 的林冲,其实他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小说对他身份的描写采用了夸张的笔法。

元代文献中也未见到射师,但军中曾设有教习射箭的总管,犹如周代的射 师。如《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八月,以宋降将王青为总管,教武卫军习 射。”总管是高位官员,以宋之降将担任此职,说明擅长弓马的蒙古人并不故步自

封,他们很懂得取人之长为己所用。既有总管, 则理应有属官和普通的射师。元代很可能还保存 教头的叫法,但另外又有“武师”之称。张宪 《玉笥集》卷8《挽杨原中》:“习熟闪枪法,军 中作武师。”《水浒传》第一回里,花和尚称林 冲为“林武师”,应该也是元代的称呼。

明清两代对军中的专业武艺教师不再沿 用“教头”的名号,而是改称“教师”或“教 习”,一般说来,明代多称“教师”,这在戚继 光《纪效新书》的武艺各篇中屡有所见;清代则 统称“教习”。明清两代,射师的称呼再度出 现,一般指民间擅长和专门传授射艺的人。明人 余继登《淡然轩集》卷7: “广募射师,分教材 官健儿,而时以身督肄之。江淮戍卒多善射,自

公始。”明人熊峰有诗句“射师示正鹄,学者识规矩。”(《熊峰集》卷7《五言 古-芹香别思代郝立夫作》)有时又称为“弓师”,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1载: “副使茅坤云:’浙人不习射,当如两河以北悬射银钱之利以诱之使习。令弓师而 能教百人善弓,则善弓者得以一人兼二人之食,而弓师且赏之以百金,而署之为百 人之将° ' ”以理推测,民间应该仍有“射师”的名号,只是见诸载籍者很少。

清代,民间射箭活动大为发展,各种职业射师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他们往往被 称之为“弓师傅”。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武举制度的实行。武举制度为民间习武 学子提供仕进之机,从而大大促进了习射风气。清代武举的技能考试称“外场”, 首场是马射,二场是步射和弓、刀、石,各项中马射最难,次为步射,开弓、舞 刀、掇石三项主要是测力。显然,马步射的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也最受主考者 和应试者的重视。清初规定,武生附在各级的儒学里,通称武生,除学习骑射,另 学《武经七书》《四书》等。但大多数地区不能落实,武生只能自己求师学艺,于 是民间便出现了专门传授射艺的弓箭房和射师,也有游走无定的职业射师,或称弓 教习、弓师傅、弓把式等。其次,清朝最重骑射,前期诸帝一再强调八旗子弟必须 “以骑射为根本” O故专为满洲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景山学、咸安宫学等,学生 都是文武兼修,设有射艺课程,并配置有专门的骑射教习。此外,各地驻防八旗子 弟,凡能读书者,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但主要是参加武科,故必须学习骑射,国家 为这些子弟配备骑射教习。(参见《清史稿》卷106《选举一》)最后,清代军中也 有类似宋代教头那样的教习,八旗和绿营都有,其包括专教射箭的教习。同宋代一 样,教习是薪位低下(一般是“月给银二两、米二斛”)的专业技术人员,算不上 什么官职。清代的骑射教习数量应该相当大,他们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些什么特殊 的行规和传统?可惜对此史书记载都找不到,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杂著和民间口碑去 了解。

清代射师的民族构成充分体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特点,其中许多少数民族 射师尤显突出,对民族射艺的交流融合贡献甚大。射师们或服务于官方,或传艺于 民间,他们构成了一个人数相当大的射艺技术群体。这个群体在清代的射箭活动中 居于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仅担当军旅和民间射艺(既有技术,又有人文传统)的传 承任务;而且还担当着庞大的各种年龄段的武科应试者的辅导工作。此外,他们又 经常参与民间各种射箭活动,其中包括官学系统和各地学者们的礼射活动。最后, 他们还是古典射学体系的建设者,是许多“射谱”的撰写者和传播者。总之,清代 射师的活动其实已经大大超出了狭窄的军事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他们为一群 “武文化”工作者,或者说是民族传统体育家群体。

清代射学的发展,也反映在射学文献的建设上,就是说清代遗留给我们一批珍 贵的射书,其中有些是实用性很强的射谱之类,有的就出自经验丰富的射师。射师=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y们通常文化程度不高,所写东西质朴简明,切近实用,不像出自文人学士之手的射 书那样引经据典,故弄玄虚。可惜的是这类射书往往以手抄本传世,正式刊印行世 者少,是故许多都已亡佚。举一个例子。《奇射秘论弓箭谱》无卷数,清抄本,日 本帝国图书馆藏。封题“天中张次美论,金陵徐祥述”。内容有六论、十要诀、五 论及论身体各部的要领和各种练法等,分类细琐,但所论各条均配有歌诀,通俗易 懂,读来上口。如:“开弓用力在双拳,两下齐来分得园。或高或低非美法,搭箭 平平在口边。”书体粗劣,多有错字,抄存者应是民间习武者。此谱的内容和文字 风格,与出自学人的射书明显不同,我以为它应是一本清代射师们世代传抄的射艺 教材。

古代射师们的活动绵延了两千年之久,到了清末,以光绪二十年( 1894)武举 制度的废止为界线,射箭彻底退出了军旅,射师们失去了最重要的生存之地,也终 于走上衰亡。但作为最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同世 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射箭一样,走上一条由军事、狩猎技能向体育活动的转型之 路。只是中国射箭的转型完成得很不顺利,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中国式 射箭的许多内容都差不多濒临绝绪,许多极其珍贵的射学文献、礼射文化都成了历 史的陈迹。

 

浏览2,6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