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兵家、《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兵家类等类著录,收 在《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著者李燃,字恕谷,直隶蠡县人。清初著名 学者颜元(习斋)的弟子,与颜并称“颜李学派”。颜、李主张文武并重,文武缺 一非道。是故学派代表人物颜、李及王源(昆绳)等都研习兵学武艺,并且有实践 有著述,李娜《学射录》即其一种。李序有云:“予自幼习射。力既薄脆,学复贪 多,遂半废,不克有成。然以射为六艺之一,虽奔走四方,依依不能忘。凡遇能射 人无不问,遇射书无不览也。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予为序之, 而辞义未之尽善。迄今欲教我后进,不能了然于心手间。正在踌躇,无从质问,一 日,忽有叟杖而见过。衣冠甚伟,瞻视非凡。拜而问道,叩其姓名,不答。但自称 异叟。言曾学道深山,技击皆精。夜半,为我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听而观之,豁 然于心。叹昔所见闻者,皆一知半解,蔓语卮言也。无保黎明,飘然而去,不知所 '之。因录其射法,约略所讲授者为注。或天之欲明六艺乎,何幸也。”序中所言郭 子坚者,曾在桐乡开雕《射法》一书,李燃为之作序。按,郭子坚名金汤,其弟名 金城字子固,北京人,世宦子弟出身,均与李恕谷有厚交。子坚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 )任桐乡县知县,延揽李恕谷到县讲学,以非常之礼相待,恕谷十分感念。
后二郭先后去世,恕谷撰有《郭令小传》《郭御史传》记二人生平学行事,并言 “予尝语诸子曰:而世世不忘郭氏二公也”。①《学射录》内容基本以抄撮先秦射学 资料为主,又从各家射书中有所撷取,如节引高颖《射学正宗》二条等,但总的说 来并无多少真正切实可用的内容。所谓“异叟”传授之说,应是托辞,自不可信。
- 《绣像科场射法指南车》无卷数,清刘奇撰,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兵家类著录。唐豪称:銮江 刘奇述编,金溪周亮辅增注,此书被收入民国二十九年上海国术协进会编印的《清 代射艺丛书》甲集中。谢肃方《中国射术》第十三章《清代射术》引译了部分内 容。刘奇字作周,事迹无考,“銮江”地望亦不详。书末有“康熙壬寅年夏月望日 义庄较录”的题识,唐豪没有说明所见刊本的年代,他在卷首题语中说:“查康熙 壬寅凡两见,一为元年,一为末年,此书之刊当在此两岁内。”据《中国古籍总 目》称,此书至少有两个刊本,一是中科院图书馆藏本,为康熙二十九年(1690) 刊;一为南京图书馆藏本,为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我以为应是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1722 ),是抄录者的题语,而非作者本人。唐豪所见很可能是经过“校录” 的同治刊本。需要对康熙、同治两个本子做过勘比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书分步骑 射两大部分,步射又分内法八条,外法二十八条,附有练习法四条。骑射有“骑射 说”为纲,以下又有分义十二条,总结为“胆欲大,心欲小;气欲闭,力欲窕;眼 欲疾,手欲巧”。十八个字。末附马步图说十三势,每势有文字相配,其中步射十 图,马射三图,绘制精美,文字解说浅近易懂,讲求实效。看得出作者是一位有着 丰富戎马经验的射家,不同于一般侈谈射礼的文人。其书是专门供参加武举考试的 武生员们读的,故十三式中有“低射地球势”,因为这是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项 目。作者说:“此势宜看他跪膝斜胯,让弦取准处。乃满洲家之熟中生巧式也。学 之亦易,但右足不可跳橙,两膝不放鞍头,此要紧法则。”在清代众多的射书中, 刘奇此书允称上乘。
- 《射书》,清郭金汤撰,存佚不详。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据前揭李燃《学射录》序云:“郭子坚任桐 乡,曾开雕《射法》一帙,予为序之,而辞义未之尽善。”李序未收入《恕谷后 集》。据清雍正修《浙江通志》卷23《职官志》,郭子坚任桐乡知县在康熙三十四
① 清•乾隆修《大清一统志》500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年(1695 ),是书开雕应在是年。
- 《射说》一卷,清顾镐撰,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此书世所稀见,民国二十九年上海国术协进 会据张尧伦藏本刊印,收入《清代射艺丛书》甲集。卷首有唐豪简短的题识云: “其序题雍正甲辰,跋题康熙五十八年,则撰述当在康熙,而刊行在雍正。”书前 有曹抡彬、何煜、曾煜、黄涛、翟枚吉诸人序。曹序称顾镐字东山,“家本吴门, 侨居越国”。顾自署为“鹿城痴道人”,则其为江苏昆山人,痴道人是其别号。曹 序又称:“东山……读名家之书,熟当世之务,多才艺,精于射。游历四方,贤 士大夫咸加宾礼,引为上佐。今年冬,谒余湖州官舍,盖东山已倦游,自汴而返, 将归其故里。然精健之气犹见于眉间。因出其所为《射说》见示。”曹抡彬字炳 庵,贵州黄平人,康熙己丑进士,雍正二年以翰林检讨出任湖州知府,七年调处州 知府。此序作于湖州任内。①何煜序云:“顾子东山,平生纵横翰墨之场,诗歌篆 隶,直逼古人,予固心仪其为文。近复出其《射说》以示余,爰受而卒读三复,其 所为内功外功,与静、熟二字,诸条解,诚默契乎古人志正体直之大道,不惜融会 而证明之。”又云:“越日,适会于汴梁相国寺,席半酒三巡,掀髯而起,为余关 弓射数围。安闲暇整,发辄中鹄,若不知其然而然者,盖学之三十年,及于官止神 行之候,乃言之亲切如斯也。”何煜为南阳知府,其事迹参见《世祖宪皇帝上谕内 阁》《雍正朱批谕旨》等书。按,《射说》凡内功、外功、用功等十二篇,其中撒 放、弓与力配等篇内容充实,多是经验之谈。书尾附长篇自跋讲平生习射心得,批 评多射不如勤拉弓之说云:“尝见空拉有至极佳,一扣箭而全体迥别矣,射不数围 而手战力疲矣。及勉强之而气冲神散,毫无把握矣。 张“若已能发箭,即宜多射,务从射时考证全体”。 必五百根或四百根,最少亦二三百根。或精神充足, 强,后乃不倦。凡射后,即能作小楷,手不疲战。”
德”的迂儒之类,乃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射家。康熙《万寿盛典初集》卷115收有顾镐 的《万寿诗》一首,署“生员顾镐”,亦见这位文武兼长的江南才子是一位科场的 失意者。②又,《说射》首页有“长洲沈曾同天协父阅”题字,据查乾隆《江南通 志》卷136《选举志》荐辟二,沈曾同是吴县附监生出身,雍正八年(1730)任广东 河源知县。
- 参见史元庆《史可法年谱明弘光元年乙酉》诸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又,谢国桢 《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3页:史德威《维扬殉节纪略》等。
- 清黄宗羲:《南雷文集》卷6《王征南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清•黄百家《学箕初 稿》卷1《王征南先生传》,附见《南雷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叱 98.《骑步射法》一卷,《射法》一卷,清曹曰璋、黎利宾、夏仲龄辑,存。
《中国兵书总目》著录,又称《采辑骑兵射法》一卷。收在清曹曰璋、黎利 宾、夏仲龄辑注的《武经七书汇解》第七卷,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 )三畏堂、光 启堂合刻本。又据《中国兵书知见录》,黎利宾另有《武经三书汇解》3卷,卷末附 《射法》一卷,有康熙五十年(1711)刊本。据题识,黎利宾字观五,禺山人,当 即浙江武康东南之禺山。曹曰璋、夏仲龄二人事迹不详。原书未见,待考。
- 《射艺心传》一卷,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收在朱墉辑注的《武经七书汇解》之卷末,有康 熙三十九年( 1700)刻本。此《汇解》与上列曹、黎、夏三人的《汇解》应属同类 书,都是武科考试的备考参考书。朱墉字鹿冈,青溪人(贵州青溪县),事迹不 详。清初有多种署名“青溪朱鹿冈先生辑”的《武经七书汇解》,推想此人应是一 位专门编刻此类武科考试用书的书商。谢肃方《中国射术》说,朱墉另有《重刊 武经汇编》,其第一卷在“射义”的标题之下,实际是对高颖《射学正宗指迷集》 的翻印而已,此书笔者未之见。据《中国兵书知见录》,朱墉在《汇解》《汇编》 夕卜,还有《汇纂》《讲义全汇合参》《合纂》等,其书自康熙到光绪间,刊本甚 多,亦见有些是书商以朱氏名义刻印的应时书。
- 《射法秘传攻瑕》一卷,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收在清代署名朱墉辑《重刊武经七书汇解》的附录《重刊武经汇解末卷》中, 书前有康熙三十九年朱墉的序,光绪二年满族官员吉林国英(字鼎臣)翻刻于广东 番禺。末卷凡收射书四种,即《射法秘传攻瑕》《射学问答》《射经》《射义》, 各书均未署作者名氏。按,如上所举,清代有多种《武经三书汇解》或《武经七书 汇解》,大抵都是坊间为参加武科考试者编印的读物,翻刻甚多,质量不一,尚须 深入检读。这类读物一般在其末尾都附有射法书,有的是翻刻古书,有的则是摘取 各家射书要点缀联而成。《射法秘传攻瑕》一卷,作者不详,其内容分站、前手 病、后手病、心谈十四要、射法约言、马射法等,大都言之浅近易懂,中规中矩。 马射法一节,最是切实有用,关于马射地球的具体方法,言之唯恐不详,大有益于 初学者。所有内容显然都是专门写给习射的武学生们读的。文中两处引用射家尤尺 威、程子衡的论述,不详二人为何许人也,可能是明清之际民间有影响的射家。
- 《射学问答》一卷,清朱墉辑注,撰者佚名,存。
收在前揭朱墉辑注的《武经七书汇解》附《武经汇解末卷》中,未署作者之 名。《射学问答》主要以“或问”形式表述学射的基本技术,凡六十三个问题,涉 及步骑射箭的各个方面——从基本姿势到弓矢的选择,都有所解答。语言浅显,条 理清晰,易于诵读。虽然有些内容是从其他射书中摘取来的,但总的来说编排有 序,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亦见清代初期武科考试质量比较高,不只是默写武经、刀弓石虚应故事而已。
浏览1,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