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子部艺术类著录,明崇祯十年(1637 )刻本,有光绪十四年(1888 )贻经书屋刊 本。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艺术类载书前陆饨序云:“会迩岁戎作不戒, 虏寇交江,习射之令甲,旁午于泽宫,而未有窥左足应者。则铭相最先鼓壮焉。 油胸穿札,破的饮羽,犹是为文之余勇也。乃又于博综之暇,取射义之散见六经史 书.以及昭代列圣之掌故者,汇为一书,曰《射书》。”②《射书》为四库所收, 《四库全书总目•射书提要》称:“明顾煜撰。煜字铭相,自题曰西神矍圃,案无 锡有西神山,则无锡人也。其仕履无考。”又称:“是编掇拾群书论射之言汇为一 书,卷首载明代武科制诏疏议数条,次射法,次射式,次马射,次射礼,其射法 射式中所引之书多注’秘授’二字,而不详所从来。”③乾隆《大清一统志》卷61


  •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0页

  •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艺术类,同上,第302页。

  • 《四库全书总目》卷114子部艺术类存目,同上,第98页

  • 武学一一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常州府》有顾煜小传云:“字铭和L无锡人。顺治己丑(六年,1649)进士。知 象山县,清勤自饬,邑以大治。失上官意,罢归。邑人歌思之。所著有《尚书讲 议》《经济巨文》《古文粹》诸书。”①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20《宦望》顾煜 传载,顾煜知象山县,“民戴其德,为立生祠。擢兵部主事事,以强项不能俯仰, 自劾归”。据之,顾煜是由明入清的江南文人,《射书》是他崇祯十年左右的作 品,故《四库》定为明人著作。明末战乱中,江南士人多有究心兵学武艺者,如黄 宗羲、黄百家父子及陆椁亭、吴修龄等,顾煜亦其同类。故其序云:“艰虞落至, 功令聿新,有不起图一发再发之业,实可耻恨!先儒陆九渊之言曰:’今人高居 优游,乃怀安非怀义也。’余是惴惴,不遑宁处。诸君子曰:’召公秘籍,尚落 人间,谋集射书,爰付梓氏,以率天下先。’余曰:’可。’遂平成之。”序作 于崇祯丁丑,即崇祯十年( 1637 ) o然则,明亡不久,顾煜于顺治六年(己丑, 1649)考取进士,出仕新朝,其出处大节与黄氏父子及陆椁亭、吴修龄等便大不 相同了。另,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1106册子部也收了崇祯十年刻本 顾煜《射书》。

  1. 《论射》一册,撰者佚名,存。


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88跋顾煜《射书》云:“予藏《论射》一 册,凡十三图,不知谁著。”②按,《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兵家类载:“《论射》 一卷,口□撰。清初刻本,天津图书馆有藏。”疑即耿文光所藏的《论射》,不知 天津藏本是否有“十三图”,待考。

  1. 《射法》无卷数,明汪万顷撰,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称书载清康熙间石门吴震方辑刻的《金铃续 集》。唐豪云:“予搜罗武艺图籍,十余年来遍访续集,至今未获一见,岂已亡佚 与? ”按,汪万顷是明朝人,雍正修《江南通志》卷167有传:“汪万顷字叔度, 桐城人。以明经为教谕。博学多才,工词赋,尝读书于寺,寺后有井,因僧洗垢遂 涸。时刚旱,万顷为文告,井水遂涌出,亦一奇也。”原书未见,内容待考。

  1. 《学射摘要》一卷,明胡秉中撰,存。


《中国古籍总目》子部兵家类、《皖人书录》卷2著录。清光绪间抄本,辽宁 图书馆藏。另有清三多斋刻本,北大图书馆藏。原书未见,内容不详。按,《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卷100: “《武经体注大全会解》七卷,国朝夏振翼撰。振翼字避 ffl,芜湖人。孙子等七书武科用以试士,故相传谓之武经,振翼因依五经讲章例 作体注,以训释之。冠以胡秉中《射学摘要》一篇,盖坊间通俗之本也。”此胡秉

  • 清乾隆修《大清一统志》50()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146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43页 中,可能即明朝洪武年间的唐县县令胡秉中,明初,朱元璋提倡礼制,要求国子监 生员恢复射礼,时任唐县令的上海人胡秉中以礼教民,著孝顺、节义、读书三图, 名《论俗编》献给朝廷,朱元璋下令颁行天下。四库提要称“冠以胡秉中《射学摘 要》一篇”,则此书很可能也出自善于迎合朝廷的胡秉中之手。胡秉中见《明一统 一》卷3《真定府》:“洪武初行唐知县,教民祀先孝顺义节读书乃作三图颁降。”


《畿辅通志》卷69《正定府》:“胡秉中,上海人。洪武初举人才知行唐县,以礼 教民,制孝顺、节义、读书三图,曰《论俗编》以献,上命颁行天下。”是否即此 胡秉中,暂难确定,附之明代之末以存疑。

  1. 《射艺津梁》二卷,清史德威撰,史攀龙辑,存。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子部艺术类著录。亦见《贩书偶记续编》卷10著录, 称“邢江史口口德威撰,同治戊辰愿体堂重刊”。戊辰为同治七年(1868 ) o唐豪 《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并有考证。唐豪引史攀龙叙云:“予家自前明崇祯已卯伯 高祖德威公,国朝康熙甲子科伯曾祖明道公,皆领乡荐°先君子及诸伯叔与子,先 后读庠,皆赖德威公之传实多焉。兵燹以后,家藏书籍,残失过半,如《忠正公 集》,板多残缺,今已补刊帙。至《愿体集》《扇梳记》,及《射艺津梁》诸册, 板俱销毁,但有原本。戊辰仲夏,适值府试,一二耆旧访及《射艺津梁》一书,遂 相与传观,叹为善本。亟劝付梓,以惠后人而彰祖训,庶家法藉以不坠,即初学亦 不为无补云尔。”唐豪指出,据史攀龙叙,此书乃攀龙伯高祖史德威所作,又指出 《忠正公集》之“忠正公”正是明末节烈名臣史可法,史德威是史可法之继子。

按,史德威,山西平阳人。原是史可法守扬州时的部将。顺治二年乙酉(弘 光元年,1645 )四月十四日清军渡淮,十八日趋扬州,扬州危在旦夕。史可法招德 威入内托以后事,并确认德威为义子。十九日写遗书五封,嘱太夫人暨家人以亲子 视德威,并留遗书给德威,表示必死之志。二十一日再写遗书三封,付德威收藏。 二十五日城破,史可法殉节,德威冒死求遗骸不得,在梅花岭为之建衣冠袍笏冢, 又辗转以遗书等献史太夫人。一代忠烈的遗书得以保存,是德威之功。史德威撰有 《维扬殉节纪略》一卷,自署“任阁部标下总统内五营副总兵官都督同知承嗣男史 德威志”。详细记述史可法临危受命坚守危城始末,并录存可法绝笔遗书等,“生 气凛然,读之令人欲涕”。后来乾隆谥可法为“忠正”,并追封扬州殉节各官,都 依据史德威《纪略》一书。①史德威生平及入清后情况不为人知,据《射艺津梁》 史攀龙叙,史德威是崇祯十二年(己卯)的乡荐进士出身。唐豪认为《射艺津梁》 应是史德威清初所作,因现在见不到原刊本,故唐说无可印证,我以撰之明末的可

① 参见史元庆《史可法年谱》明弘光元年乙酉诸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又,谢国桢 《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3页:史德成《维扬殉节纪略》等。 能性更大。现在能见到的是同治年间史攀龙的重刻本,原刻本似已无存。另据《中 国古籍总目》子部兵家类载,此书另有光绪六年衢州镇署林鉴泉刻本,内蒙古图书 馆有藏本。

  1. 《征南射法》一卷,清黄百家撰,存。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及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书收在 《檀几丛书》及《古今说部丛书一》。民国年间上海国术协进会曾收入《清代射 艺丛书》甲集。王征南,明末清初东南遗民武艺家,曾参加抗清战争,后退隐闾 巷,以“内家拳”闻名。事迹见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王征南先生 传》。①按,据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说,王征南有两种绝技,一是拳,二是 射。黄百家先从之学拳,又学其射,并将其内容写入《王征南先生传》中,世传所 谓《内家拳法》《征南射法》实际都从《王征南先生传》中析出而稍加剪裁而已。

《征南射法》文字不多,所谈射法之基本训练亦见于各家射书,并无特别之处。唯 独斗室习射之法是其“熟久智生,划焉心开而独创者也” o其法:“卷席作垛,以 凳仰置桌上,将席搁之使极平正。以矢嵌对席心,离一尺,满骰正体射之。矢着 席,看其矢镶偏向,或平或右,即时救正之。上下亦然。必使其矢从席罅无声而 过,则出而射镰,但以左足尖对之,信手而发,自然无失。”显然这是民间箭师们 的一种经验性的训练方法,未见于各家射书。《征南射法》曾传到日本,被荻生徂 彳来收入《射书类聚国字解》一书中。卷席为垛之法对日本射手产生了影响,至今日 本弓道犹保存这一练习方法。黄百家,字主一,余姚人,黄宗羲之子。曾参修《明 史》。本人有《学箕初稿》,附在四部丛刊初编的《南雷集》后。另有《王刘异 同》5卷、《体独私钞提要》4卷、《勾股矩测解原》2卷、《幸趺草》3卷等,有的 被收入四库全书。②

  1. 《古今图书集成射部汇考》,清陈梦雷等编辑,存。


《中国武艺图籍考》著录。《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古代类 书,全书一万卷,分为六大“汇编”。其中第六编《经济编》之六是“戎政典”, 集中收载历代兵学文献,共三百卷。这三百卷之中的第272、273、274卷是“弓矢 部” ;275、276、277、278、279、280、281、282卷是“射部” ;283、284、285卷 是“弩部”(末尾附有少量弹弓资料)。总起来有关弓弩的文献一共是十四卷。毫 无疑问,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宗射学资料,数量上是任何一部别的类书所不能比

  • 清黄宗羲:《南雷文集》卷6《王征南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清•黄百家:《学箕初 稿》卷1《王征南先生传》,附见《南雷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 黄百家生平,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97子部儒家类存目《体独私钞提要》,同上,第826 页。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27《黄梨洲先生事略》附,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807页。


的,更不必说一般的武学丛书。

作为类书,《图书集成》的十四卷射学文献体现了这一体例,包括了相当广泛 的内容,可视为一部小型的“射学百科全书” o其中有儒家经籍和先秦子书中有关 射箭和射礼的记载;有正史和别史、杂史和重要的笔记杂著中射的资料,还有各种 文学作品等。就具体的弓弩制作和实用技术而言,所节录的书有《武经总要》《武 备志》《蹶张心法》等,应当说颇具眼力。全文收载的射书则有三国缪袭的《尤 射》、唐王堀《射经》、明李呈芬《射经》、明何景明《乡射直节》、明刘绩《三 礼图》、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射法篇》等。大体上兼顾了礼射与武射两个方面。 所收射书不能说都很精当,但大都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校勘和辑佚的价值。陈梦雷 是经历过政治磨难的饱学之士,极具学术眼光。即以弓矢射弩各部文献来看,就有 不少特点。譬如说,他将射书归之“戎政”,而非“博物编”的“艺术典”,这就 不同于一般目录学家,不同于后来的《四库》编纂者们。他节录的《武备志》的某 些内容,在今存明天启刊本《武备志》中看不到,可见他看到的是真正的足本。而 且他对一些明显有“违碍”的文字不加删改,这对研究这些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1. 《射学要编》不分卷,清李标撰,存。


王著《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子部艺术类著录,录自安徽图书馆编《安徽文献书 目》(1961年安徽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康熙刻本。原书未见,内容及作者李标生 平待考。

  1. 《射学举要》12卷、《射学要编》不分卷,清李标撰,存佚待考。


《皖人书录》卷5著录(第614页):“《射学举要》12卷,《安徽艺文考•礼 二》,康熙六年( 1667)吴三畏序刊本,题《射学要编》,不分卷。”著者:“李 标(清),字育九,桐城人,康熙甲辰年(1664)武进士,官守备。”

浏览2,5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