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崇文总目》卷6著录,未署作者名 姓。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作《九镜射经》,云:“唐检校太子詹事韦镒 撰。《制弓矢法》三篇,《射法》九篇。”①《文献通考》卷229作《几镜射经》。 韦镒事迹无考,其书宋以后亡佚。清雍正修《陕西通志》卷75《艺文》称“京兆韦 镒”,不知何据。
- 《射诀》一卷,唐韦福撰,佚c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陈氏《直斋书录解题》卷14 载:“《射诀》一卷,韦福撰。叙其学射之初,有张宗者授之诀,遂著于篇。”② 《宋史-艺文志》六有《射诀》一卷,题韦蕴撰,疑“蕴”为 堰”之误。
- 《射鉴九图》一卷,唐,撰者佚名,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六有《九鉴 射图》一卷,疑即同书。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疑《九鉴射图》即韦锦《九镜
-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 《文选》卷28,同上,第1332页-
'射经》,无旁证,可备一说。®
- 《射诀》一卷,唐王坚道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按, 《玉海》卷75《唐射经》条云:“《射诀》一卷,唐王坚道案田逸、张宗、王堀、 韦镒等经,纂为此书。有四戒、三谨、五善、五难、二合、三开、五病,随题立 注,从注加诗。”又卷75《宋朝神射式》条引《中兴书目》云:“《广弓经》一 卷,纪亶取韦锦旧篇、仲既《新训》、李将军《手诀》、王坚道歌诗,削浮辞成 此书。”据此,王坚道《射诀》是一部诗歌体的射书。王坚道事迹于史籍无考。 此处提到的“仲既《新训》”,也应是一部射书,但我们尚未查到有关资料,只 能存疑。
- 《射法指诀》一卷,唐王思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晁氏《郡斋读书志》卷3下作: “《严悟射诀》一卷,右唐王思永撰°思永学射法于成都工曹严悟,成书十篇,每 篇首必称’师曰’。”王思永、严悟事迹于史籍均无考,原书已佚。
- 《射经》三卷,唐张仲素撰,佚。
《新唐书-艺文志》五、《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张仲素是晚唐文人,以诗 词闻名。《新唐书•艺文志》三有张仲素《词圃》10卷,注:“字绘之,元和翰林 学士,中书舍人。”又有《赋枢》3卷。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4有传云:“张 仲素,字绘之,贞元十四年李隋榜进士。……贞元二十年迁司勋员外郎,除翰林学 ±o……仲素能属文,法度严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云:“仲素字绘 之,建封之子,宪宗以仲素、段文昌为翰林学士,韦贯之曰:'学士所以备顾问, 不宜专取辞艺。罢之,后终中书舍人c ' ”计有功收录了王涯、令狐楚、张仲素三 人的五言七言绝句若干首,说三人共作一集,号《三舍人集》o②《射经》宋以后 不传,也未见有引录者,内容失考。
- 《射训》一卷,唐张仲殷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但未署作者名。《直斋书录 解题》卷14载:“监察御史张仲殷撰,《中兴书目》云本朝人,果也,不应名犯庙 讳。”《宋史•艺文志》六作:“张仲商《射训》一卷。”校勘记16云:“《书录 解题》卷十四作’张仲殷’,’商’盖宋人讳改。”③按,张仲殷是唐代人,《中 兴书目》的怀疑是正确的。但其生平仕履于唐代史籍中无所考知,唯《太平广记》
- 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81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宋史》卷203《艺文志二》,同上,第5126页。 有《张仲殷》一则,①讲的正是张仲殷学习射箭的故事,虽属小说家言,亦可证明 张仲殷的确是中唐一位有名的射手。兹将故事全录如下,以备参考:
户部郎中张滂之子曰仲殷,于南山内读书,遂结时流子弟三四人。仲殷性亦聪 利,但不攻文学,好习弓马。时与同侣挟弹游步林薮,去所止数里,见一老人持弓 逐一鹿,绕林一矢中之,洞胸而倒。仲殷惊赏。老人曰:“君能此乎?"仲殷曰: “固所好也。”老人曰:“获此一鹿吾无所用,奉赠君以充一饭之费。”仲殷等敬 谢之。老人曰:“明日能来看射否? ”明日至,亦见老人逐鹿复射之,与前无异。 复又与仲殷,仲殷益异之。如是三度,仲殷乃拜乞射法。老人曰:“观子似可教 也。明日复期于此,不可令他人知也。”仲殷乃明日复至其所,老人还至,遂与仲 殷西行四五里,入一谷口,路渐低下,如入洞中,草树有异人间。仲殷益敬之。约 行三十余里,至一大庄,如卿相之别业焉。止仲殷于中门外宅中,老人整服而入, 有修谒之状。出曰:“姨知君来此,明日往相见。"仲殷敬诺而宿于宅。至明日, 敕奴仆与仲殷备汤冰,更易新衣。老人具□于中堂,延仲殷入拜母。仲殷拜堂下, 母不为起,亦无辞让。老人又延升堂就坐。视其状貌不多□人,或似过老变易, 又如猿51之状。其所食品物甚多,仲殷食次亦不见其母动匕着。倏乎而毕,久视 之,敛坐如故。既而,食物皆尽,老人复引仲殷出于口前树下,施床而坐。老人即 命口矢仰卧,指一树枝曰:“十箭取此一尺。”遂发矢十支,射落碎枝十段,接成 一尺。谓仲殷曰:“此定如何? ”仲殷拜于床下曰:“敬服。”又命墙头上立十针 焉,去三十步,举其第一,已乃按次射之,发无不中者。遂教仲殷屈伸距附之势, 但约臂腕骨,臂腕骨相柱而弦已满。故无强弱皆费力也。数日,仲殷已得其妙,老 人抚之谓仲殷曰:“止于此矣。勉驰此名,左右各教取五千人以救乱世也。”遂 却,引归至故处。而仲殷艺日新,果有善射之名。受其教者,皆可与谈武矣。后父 卒,除服,偶游于东平军,乃教得数千人而卒。其老盖山神也。善射者必靖度通 臂,故母口于猿也。
按,仲殷之父张滂,是唐德宗建中、贞元之际的理财名臣,曾任户部侍郎、 盐铁转运使等职。张滂在政治上是陆贽的同盟,大致与陆贽同进退。贞元八年 (792 ),张滂力主增加茶税以助军需,年入四十万。“茶之有税,始于张滂”,事 见《唐会要》卷84、《资治通鉴》卷235等。张仲殷应该实有其人,他任监察御史一 事史书无载。仲殷曾在东平军教数千人习射,似乎后来是一个职业箭师。东平军故 址在今山东郛城,但唐无东平军,这是五代时的设置,故张仲殷的故事应是五代以
- 《太平广记》卷307 “张仲殷”条,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后才产生的。
- 《童子善射术经》一卷,撰者不详,佚c
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6著录。佛教经典,当是印度佛经的译本,内容与 射箭有关,但是否涉及具体的射术,不详待考。
- 《射口诀》一卷,唐张商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
- 《九章射术》三卷,唐张商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崇文总目》卷6著录,但未署 作者名氏。《玉海》卷75《唐射经》将此书列入唐代,则张商应该是唐人,但其人 事迹无考。
- 《五善正鹄格》一卷、《五善射序》一卷,五代程匡柔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均作“程正柔”。此书《宋 史-艺文志六》未收,但《艺文志二》载程正柔另有《大唐补纪》三卷,属史部。 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五):“程正柔,《崇文总目》卷2、《书录解题》 卷5都作’程匡柔’,’正’字盖宋人讳改。”①据之,《五射正鹄格》二书的作者 是程匡柔,宋人为避太祖讳,改匡为正。按,程匡柔是晚唐到五代间的著名太监, 史书无传,但其事迹略可考见。唐末天复三年(903 )元月,唐昭宗依靠朱温的力 量,一举解决为害已久的宦祸问题。《通鉴》唐纪80昭宗天复三年载:“时宦官尽 死,惟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禅及致 仕严遵美,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斩他囚以应诏。”据胡 注,程匡柔为割据江淮的杨行密庇护,得以善终。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5题 程匡柔《大唐补记》云:“南唐程匡柔撰。序言……匡柔袭摭三百年历,补足十九 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巳。……干符以后备存补记。末有后论一篇,文辞虽拙,论 议亦正。”①由此可见程匡柔的确是一位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太监。其“五善正鹄” 取义于汉儒注孔之说,《论语•八仙》:“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 也。”汉马融《注》:“射有五善。一曰和志,体和也;二曰和容,有容仪也;三 曰主皮,能中质也;四曰和颂,合雅颂也;五曰兴武,与舞同也。”④“五善正鹄 格”应是一种射礼活动中使用的射靶,犹欧阳修所设计的“九射格图”之类。
浏览9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