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见于《晋书-束晰传》所载《竹书序目》:“《缴书》二篇,论弋射 法。”④清代姚振孙引江都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卷末云:“《文选》励志诗 注引《汲冢书》云:’蒲且子见双凫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⑤“缴”是弋 射之别称。《孟子•告子》:“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 射之。”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缴为生丝缕之名,可用以系弓弋鸟。”《汉 书-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槃弓弩。”颜师古《注》:“缴,生丝缕也,可 以弋射。槃谓辅正弓弩也。”⑥按,《缴书》是所谓汲冢古籍之一,晋太康二年 (281)汲郡人盗发魏襄王或安厘王墓出土的战国简册。因《汉书-艺文志》所载射 书多无明确纪年,故《缴书》应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有纪年可考的射书。
- 《弩射秘法》,东汉刘宠撰,佚。
清代姚振孙《后汉书艺文志》子部著录,并有所考证。作者刘宠,是东汉明帝 之子陈敬王刘羡之裔,谥为愍王。《后汉书》本传载:“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 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 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十余万众。”李贤《注》引华娇书曰:“宠射,其 秘法以天覆地载,三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将, 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⑦“华崎书”指华崎《后汉书》,原书久佚,有清姚之 驷(字鲁斯,钱塘人,康熙己丑进士)辑本。按,史籍未载刘宠撰有弩射书,姚振 孙补撰《后汉书艺文志》,以华崎书引录刘宠“秘法”,推断刘宠有《弩法秘法》
- 杨伯峻:《列子集释》卷5《汤问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2页。
- 刘文典:《淮南淖烈集解》卷6《览冥训》上册,第194页匚
-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2《俶真训》上册,第78页。
- 《晋书》卷51《束晰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432页、,
- 此见《文选》卷19诗甲张茂先《励志诗》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6年版,第 921 页。
- 《汉书》卷54《苏建传》,同上,第2463页口
- 《后汉书》卷5()《孝明八王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第1669页,
一书。此为一家说,存以待考。三国时,蜀汉诸葛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亮……又损益 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①
- 《尤射》一卷,三国缪袭撰,存。
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卷101及《图书集成》卷279收载。缪袭,是三国曹魏 的文学名臣,《三国志•魏书•刘邵传》提到他:“邵同时东海缪袭亦有才学,多 所述叙,官至尚书、光禄勋。”裴松之《注》引《文章志》曰:“袭字熙伯,辟御 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②此段文字亦见《文选》卷28注 引《文章志》。③《尤射》是目前所知“三礼”有关射仪篇章外,存世最早的礼射 专著。但此书在宋以前的公私书目中未见著录,甚至在宋以前的类书中亦未见引 用的词句,直到元代末年才被陶宗仪收入《说郛》中,使人有突如其来之感。陶氏 没有说明《尤射》的来路,其真实性不免令人怀疑;再者,《说郛》收书多是节 录,而《尤射》是否完帙?这些问题迄今还未见有人研究并提出讨论。《尤射》凡 20篇,第18篇《雨会》缺如,其他各篇也多有缺字和讹误,以至文义艰涩难读。总 之,《尤射》是一部尚待整理和研究的礼射文献。
- 《杂乡射等议》三卷,东晋庾亮撰,佚。
《隋志-经籍志》著录。清代丁辰《补晋书艺文志》注曰:“按《七录》《通 典》,晋咸康五年征西,庚辰行乡射之礼,依古周制,亲执其事,其书当成于彼 时。”庚亮字符规,是东晋的外戚名臣,生平见《晋书》本传。®
- 《弓箭论》一卷,东晋(?)任权撰,佚。
《新唐书》卷59《艺文志》著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作 《弓箭启蒙论》一卷;《宋史•艺文志》六作《弓箭启蒙》一卷。《玉海》卷75 《宋朝神射式》云:“任权撰《弓箭启蒙》一卷,谓学射之术有五。”⑤任权其人 于唐宋文献中无所考。按,东晋有蜀郡太守任权,太元十年( 385 )苻坚避水之战 失败后,二月,前秦蜀郡太守任权杀苻坚所置益州刺史李平,全蜀复归晋有。见 《晋书》卷9《孝武帝纪》及《资治通鉴》卷106。撰《弓箭启蒙》者或即此人,存 疑待考。
- 《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第928页:
- 《三国志》卷21《魏书刘邵传》,同上,第62()页。 .
- 《文选》卷28,同上,第1332页“
- 清丁辰:《补晋书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第489页。《庾亮传》见《晋 书》卷73,同上,第1915页。
- 《玉海》204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马射谱》一卷,梁,撰者不详,佚。
《隋书》卷34《经籍志》著录。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 云:“见隋志。”按《隋书-经籍志》载有《马槊谱》一卷,附注云:“梁二卷。 梁有《骑马都格》一卷,《骑马变图》一卷,《马射谱》一卷,亡。”①按,魏晋 之世,马上武艺如马射、马槊(或作稍)兴起,成为军中主要临战技艺,并演成一 时风气。是故有曹毗《马射赋》、应场《驰射赋》、夏侯淳《驰射赋》等文学作品 出现。《文选》卷14颜延年《赭白马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支而冰裂。”李 善《注》云:“玄蹄,马蹄也;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言马既良,射者亦中, 故玄蹄雹散,素支冰裂也。邯郸淳《艺经》曰:’马射左边,为月支二枚,马蹄三 枚也。'”②由此可见马射已有各种名目的“射帖”,《马射谱》应是一部这方面 的专著。“月支”是汉魏间西北少数民族之一,以月支为射帖名,亦见马射深受北 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一影响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一直延续着,成为我国 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 《弓诀》一卷,唐李靖撰,佚。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此书未见于两唐书志,仅见于宋志。唐代有关李靖 的传记资料中未见李靖有此著作,宋代类书中也未发现被人引录的语句,《弓诀》 应是宋人的依托之作,宋以后不传。
- 《射经》一卷,唐王堀撰,存。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宋 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等亦有著录。清代则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 23著录。王堀《射经》是现存最早的射箭专著,唐以后被射家奉为射学圭臬,历 代射书多有引述。现存版本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唐杜佑《通典》本、宋《太平御 览》本、元《说郛》本、明《武编》本、《稗编》本、清《图书集成》本等。书名 也有不同,《通典》《太平御览》《武编》作《教射经》,《文献通考》作《射 法注》,而多数称之为《射经》。各本多作一卷,唯宋志别有“王堀《射经》二 卷”,清周中孚以为“重出而又误其卷数”,见《郑堂读书记补逸》卷24。
王堀,怀州河内人,是盛唐时期的名臣,以协助唐玄宗夺取皇位而受封为赵 国公等,曾经大受宠信,权倾一时。后遭李林甫构罪而被杀。《旧唐书》有传。③ 《射经》凡总诀、步射总法、马射总法、弓有六善等四章,每章下又有若干小节, 如步射总法下有步射病色、前后手法二节;马射总法下有持弓审固、举把按弦
- 《隋书》卷34《经籍志》,同上,第1016页。
- 《文选》卷14颜延年《赭白马赋》,同上,第626页
- 《旧唐书》卷1()6,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第3294页。 羽取箭等八条,合起来一共是十四篇。总的比例是马射文字多于步射,亦见唐代重 骑射而轻步射c其总诀云:“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当垛,一膝横顺席C执弓 必中,在把之中,且欲当其弦心也。”这正是唐代跪射姿势,我们在敦煌壁画上可 以看到这种射姿,与后来的立射大不相同。古人对《射经》评价也不尽相同,茅元 仪《武备志》卷84《阵练志-教艺一 •弓》中说:“唐王璃《射法》二篇,曾宣靖 谓其多言射之容止,非战阵所急。斯言也,知所务矣。”曾宣靖,即宋代《武经总 要》的编纂者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神宗时重臣,官至大学士、太保,卒 谥宣靖)。总的来说,《射经》流传千载,版本复杂,而始终未见有人做过校订工 作,是故现存各种版本差别甚大,不仅多有鲁鱼之讹,而且疑有唐以后的射书内容 滥入其中。在中国射书史上,《射经》是一部珍贵资料,应该对之进行一番认真的 清理。
- 《射记》一卷,唐张守忠撰,佚。
《新唐书》卷59《艺文志》、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 《宋史-艺文志》六著录。《崇文总目》卷6不署作者名。张守忠其人于史籍无考, 很可能是一位军中或民间射师。
- 《射经》一卷,唐田逸撰,佚。
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艺术类第九著录。《宋史-艺文志》作“四 卷” 田逸事迹无考。
浏览1,5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