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是国之大事,是关乎国家民族盛衰存亡的大事,所以从来都受到国家重视, 优秀的射手则普遍受到社会崇拜,这在先秦典籍中有充分反映,后羿射日、纪昌学 箭、养由基“百步穿杨”的故事,都是当时人人熟悉的。秦、汉以来,劲弓强弩是 中华武备之长技,是中原王朝对抗周边少数民族一一特别是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 的重要军事手段:①所以汉、唐王朝无不郑重其事,大力提倡,使习射之风遍布朝 野。到了宋代,国家仍然相当重视武备建设,民间竞技活动禁而不止,特别是北 方,在边境地区,尚武强劲之风很盛,“弓箭社”之类受到官府鼓励。然而史家和 文献学家们却将射箭视同“杂艺”,实际上是视为“末学”,硬是从传统的兵书类


  • 首先将“射”归之“巧艺”部的似乎是唐代类书《艺文类聚》,见该书卷74之巧艺部。但《类 聚》将弓、箭、弩归在卷6() “兵器部”。以射术为“巧艺”,并与书、画、围棋、弹棋、投壶等归之同 类,这对后来的目录归属产生了影响

  • 西汉时,晁错曾对汉军与匈奴的军事特点作了一番详细比对,他认为匈奴之长技主要在骑射 和能吃苦耐劳,而中国之长技主要在弩机和良好的射术训练,即所谓“劲弩长戟,射疏及远”。“游弩 往来,什伍俱前 ” “材官骆发,矢道同的。"这一观点一直被后世所沿袭,大致,北方少数民族长于 骑射,而汉族军队长于步射,也更注重步射的器具和发射技术。见《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 点校本1963年版,第2281页明代军事家茅元仪说:“胡人骑射,汉人强弩,天之所以均南北也。"见


《武备志•阵练制•练十七•教艺一》o 属中挤出来,放到与博弈之类同起坐的尴尬位置上。这是何等浅陋而可悲的观念! 相比于汉志和隋志的图书分类,宋人的改动不但毫无道理,而且产生了深远的负面 影响。

宋代射书的数量明显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这在元人编纂的《宋史•艺文 志》里有所反映。《宋史-艺文志六-杂艺类》所收射书凡二十余种,是历朝正 史艺文志里收得最多的。①《宋史》修于元朝,亦见元朝史家受当代军事特征的影 响,对射书有所重视。一定程度上也证明宋朝对军备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重视,这自 然与宋朝长时间受到辽、夏和后起的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有关。可惜宋的射 书除了一些零星字句之外,竟无一部整书传存下来,特别是讲射法的书和讲弓式的 书。好在宋代文教成就辉煌,文献数量很大,使我们对宋代弓箭的发展状态能有比 任何王朝都多的了解。

以弓马雄劲而横空出世的大元朝似乎很特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部当朝人撰 写的射书,“兵技巧”图籍几乎一片空白。《元史》没有艺文志,清人补写的多种 《元史•艺文志》毕竟是拾遗补缺之作,其中略无痕迹可寻。这种情况是否与元朝 曾严格禁止民间持有弓箭和从事射猎有关?当然,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强制推行对蒙 古人、色目人歧视性的同化政策,在他的亲自关注下,《元史》匆匆成书,成为整 个二十四史系列中修纂时间最短的“大跃进”产品,加上朱元璋对元代遗存士人的 “运动式”杀戮,造成元代文化的严重残断,我以为这应该是更重要的原因。

及至明、清,特别是清代,射书才又大量出现。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代射书,就主要是明、清两代的。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射作为武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民间习武人士如不认真 学射则无进身之机,于是为科考服务的射书便应运而生。而射的体育化倾向也不断 深化,民间教射、习射活动的广泛存在,也为这类图书提供了市场。书贾有利可 图,辗转稗贩十分活跃,这也会影响到此类射书的质量。但是,在火药武器已经赫 然登上历史舞台,佛郎机、鸟铳等已经威力尽显,被尊为军中首选利器时,弓箭的 作用却依然受到重视,长时间与火器并存。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冷热兵 器共生的时代。一些杰出的军事家,像唐荆川、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杰出人 物,一方面大力推行火药武器,一方面还在汲汲传播正确的射法,借以提高军队战 斗力。只是在中国,这一交替的过程太过漫长,竟一直拖延到了晚清,拖延到被英 国人的坚船利炮彻底打败时,才匆促进入“弃冷就热”的自觉状态。亦见中国人接 收新生事物和革故鼎新的能力相对迟滞,恋旧心态太过深重。另外,明清间一些民 间人士,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排除好古心态和喜好健身的缘故,也潜心研究

① 《宋史》卷2()7《艺文志六-杂艺类》,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第5289-5291页 这门学问,其中也不乏高质量的著作,有些甚至高出某些陈陈相因的军旅著作。总 之,明、清射书数量较大,也出现了辗转抄袭、参差不齐的问题,而其中仍有一部 分出自专门名家的精心之作,不仅被当世有识之士所推重,其影响甚至远及海外, 在日本、朝鲜都多有翻刻。

至于礼射方面的著作,主要是对“三礼”射仪内容的注释和演绎,明、清文人 乐此不疲,所作甚多。但大都附见于某种解经著作中,独立成书的并不多。这部分 射书虽不能与直接用之于战争的“贯革之射”相提并论,但它在延续着古老的儒家 文化传统,无论从教育史和民族体育史的角度看,都有值得探研的价值,其中含载 着的悠远深长的人文精神,直到今天仍有继承发扬的意义。所以,这部分书同样是 整个中国射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加以整理。今天,当我们举目看到日 本、韩国备受本国人民敬重和喜爱的“弓道”运动时,面对日、韩“弓道”正在走 向世界的现实,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早已不见了踪影的礼射感到惋惜,而产生深深的 文化失落感。

明、清射书的文献学地位并不高,一直不被学界和文献目录学家所重视,这显 然与宋以后越来越严重的重文轻武思潮有关。

首先,明、清两史的艺文志所收射书都非常有限,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尽管 后来不断有人为之拾阙补遗,但仍然大有缺漏。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清私人藏书家 一般都不收藏此类书,无虞数十百家的明、清私家藏书目录中,射书入收目录者指 不数屈,寥若晨星!这使得正史艺文志的编者和补者们都无从采撷,只好阙如。作 为《明史•艺文志》基础的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所收射书不过二三种而已,无 怪乎明志也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只收了明代射书两种,而且都放在“存目” 中。馆臣不改宋人陋见,仍然将射书归之子部艺术类的“杂技之属”,并且以轻描 淡写的口吻写道:

案射法,《汉志》入兵家,《文献通考》则入杂技艺,今从之。象经、奕品 《隋志》亦入兵家,谓智角胜负,古兵法之遗也。然相去远矣,今亦归之杂技,不 从其例。①

如此而已!我们不妨读读清朝皇帝们一一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那些“弓马 骑射乃我满洲至要之材技,必须鼓舞教训,不时操练,以臻精锐”的连篇累牍的上 谕,②还有清朝关于武举考试中马步试射的一系列则例、规定等等,就不难悟解其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114子部艺术类存目,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1页。

@ 《钦定八旗通志》25。卷雍正上谕,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中的道理——说到底还是为了防民,用贬抑尚武精神的办法消沉民气,防微杜渐。 不然,《四库全书总目》曾由乾隆亲自审读,他甚至多次抽阅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的《四库全书》,挑出过不少书中的错误。可为什么这位一向提倡骑射不遗余力的 “圣明天子”,却并没有对射书的目录归属提出疑义,难道他也认为骑射是等同博 弈的杂艺?且不谈以射书为“杂技之属”的荒诞不经人人举目可辨,就是以崇尚考 证之学的乾、嘉学术风气而言,例从汉志,总要比从《文献通考》高明而堂皇得多 吧!足见无论是乾隆,还是四库馆大臣们,都在有意蹈袭宋人的失误,这里面有着 帝王及其臣工隐曲幽暗的政治意图。

清儒对古代文献进行了差不多是全方位的清理。重点当然是先秦及汉魏典籍, 但触角几乎涉及了古籍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杂艺”类的各种书都有人进行考察、 收藏、编目,有的还被收入某种丛书里,使之得以传存下来。但迄今我们没有发现 有谁曾经清理过古代的射书和其他的武艺书,有哪位藏书家注意到了这类图书的皮 藏与整理,不必说,明、清射书本身就不大可能引起嗜古成癖的清代学人们的注 意,就是像三国的《尤射》、唐人王堀的《射经》如此珍稀的射书也很少有人给予 过关注,更不要说整理刊行,以至至今犹如“断烂朝报”,难以通读。四库馆臣在 为北宋《武经总要》所写的《提要》不经意中提到,宋代由国家编写的兵书只有 一部《武经总要》传存下来,另有“《造甲法》二卷,《造神臂弓法》一卷,尚载 《永乐大典》中”。①然而馆臣却没有将这些重要的典籍从《大典》中辑出来,也 就是说四库馆臣从《大典》辑出来的三百多种佚书中,并不包括《造甲法》和《造 神臂弓法》,以至于二书随着《大典》被毁而永远地消失了。这都反映了清代文人 对射书兴趣索然,实际上是对武艺图书根本上心存鄙夷,不屑一顾。重文轻武,由 来已久,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也就不必责难清人了。遗憾的是,这种漠然置之的态 度使得许多射书遭遇失传的厄运,宋以前射书几乎一无传留便是显证。就是幸存下 来的明、清射书,绝大多数也都是孤本、抄本,或是只有数量极少刻本星散在海内 夕卜,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总之,从汉志的“兵技巧”到四库的“杂技之属”,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 文献学体系里,射书却是走着一条形单影只、每况愈下的道路。我曾经认为,武艺 类图书的窘境,读书人对这类图书的一无所知,乃是中国封建文化中最难让人理解 的悖谬现象之一。

当代,第一个对古代射书进行摸底研究的人,是已故学者唐豪。

唐豪,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生于1897年,卒于1959年。民国年间曾 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受聘为国家体委顾问,主持中国民族体

  • 《四库全书总目》卷99子部兵家类《武经总要提要》,同上,第838页。 育史的研究工作。唐豪的本业是律师,以曾经为“七君子”的勇敢辩护而闻名全 国。但他一生热心于民族体育史的研究,著作甚多,成就斐然,是我国民族体育史 和中国武术史学科的主要创奠人。40年代初,唐豪在卫聚贤主编的《说文月刊》第2 卷上发表长篇考证文章《中国武艺图籍考》,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篇从文献学角度 研究中国武术史的名作,内容充实,考证严谨。但由于《说文月刊》流布不广,影 响到这篇论文的读者面:唐豪在文中将古代射书分成“射”和“仪节”两个部分, 前者指军中和民间实用性的射艺,后者则专指“礼射” o两个部分共收清以前射书 书目约八十余种。唐豪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考证,多有卓见。多数则仅 列书名,未及深入考证。还有一些只是某些兵书的篇章而已,不曾独立成书,不免 有收录宽泛之失。但这毕竟是我国第一个射书目录,其创轲发端之功自不待言。50 年代末,唐豪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他在第5辑上又发表了《我国体育资 料解题》一文,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射法”,内容是对十九种古代射箭图书的“解 题” o①这其实是唐豪对《中国武艺图籍考》射书内容的改写,而改写后比之原先 无论是体例和考证,都有明显提高。十九种射书都是唐以前的,他在附注中说:


“唐以后总结经验的射书,有七八十种之多,解题待续。”不幸的是,不久后唐豪 因积劳成疾,遽归道山。他独力支撑的民族传统体育史的研究工作后继无人,停顿 下来,就连《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也出到第九辑便戛然而止。自然,唐代以后 七八十种射书的“解题”也成了唐豪未了的遗愿。

唐豪还曾经致力于古代射书的整理出版。1940年4月,在唐豪推动下,上海国术 协进会编辑了《清代射艺丛书》,由现代印书馆出版发行。丛书原计划收清代稀见 射书八种,分成甲、乙两集,每集各收书四种。后由于财力不济,只出版了甲集, 收清代顾镐《射说》、李嫌《学射录》、黄百家《征南射法》、刘奇《科场射法指 南车》四种书。唐豪为丛书写了序,还在每种书前写了简短的提要,说明了原书的 收藏者等。自20世纪以来,这几乎是唯一的古射书丛书,尽管规模不大,所收射书 也仅限于清代,又未能按原计划出齐,但唐豪的苦心孤诣至今令人感佩不已。

近几十年来,对古代弓弩和射法的研究上,古兵器学的前辈专家周纬(字传 经,号星槎,贵州镇远人,1884-1949 )做了不少工作,他成就甚多,对中国古兵 器的研究成果则主要反映在《中国兵器史稿》一书中。②该书各章都有专讲“射远 器”的内容,文献和实物资料都比较丰富,将分见于各章的射箭内容串起来读.大 致可见中国弓弩的发展历程。但《史稿》成书比较早,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考古 发现未能采用,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吸收。周纬是一位高才博学而中西兼通的学

  • 《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五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64页一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g

'者兼政治人物,可惜晚节不终,在民族大节上有严重污点,我们不以人废言,对他 在中国古兵器史学科上的创始之功应当予以肯定。近年,杨泓先生对弓弩历史也有 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充分利用考古资料,集中研究汉以前弓弩的发展演进和主要特 点,提出不少很有说服力的观点,较之前人有更大的推进c①除此而外,考古学界 关于弓弩的专题论文亦复不少,因散见在各有关刊物上,难以备述Q

寓居香港的英国学者谢肃方(Selphen Selby )先生,于2000年出版了英文版的 《中国射术》(Chinese Arche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书。这是迄今为止 我所见到的唯一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射史的专著。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广泛征引 了考古资料,而且还充分征引了中国古代的射书,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射书。作者 对其中若干重要的射书做了详细考证和引录,而其中有些是稀见书,是笔者在读到 《中国射术》之前所不知的或知而未见的。于是这部书同时又具有了研究中国古代 射书源流的性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读到《中国射术》之后,我主动与谢肃 方先生取得联系,向他征询几种稀见射书的海外收藏情况。承蒙谢肃方先生慷慨支 持,当即给了我多种复印本,从而使本文得到重要的资料补充。在此,我向谢肃方 先生表示真诚的谢意。

下面,是笔者研究中国射史的一篇文献目录的考证之作,我将它视作中国射学 和民族体育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迄今,除三礼有关射礼的篇目及后世的注疏之作 拟另作研究,不收入目录之外,我搜集到的我国古代射书书目凡126种,其中已经 亡佚了的50多种,存世的有60余种,还有少数存佚不明的。虽然这项工作我做了多 年,但限于学术水平,也限于图书搜求的诸多困难,相信还一定会有不少遗漏,甚 至会有眉睫之失。所以,我所提供的只能是我国古代射书的一个基本目录,希望它 大致上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射书的概况,也希望通过我的粗浅考证,能约略展现我国 古代射学发展演进的某些轨迹和特点。

浏览7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