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爱看八月的钱塘潮?那磅礴飞动的气势,那瞬息万变的姿 态,蔚为壮观,美不胜收。

可以说,运动充满着生机,蕴含着美。动态美简直是美中的 骄子。

前面我们曾粗浅地探索了武术套路中的定势美,窥探一下它的

动态美则更加显示了武术的美学风采。

武术套路运动,不同于以技击决胜负的散打运动,是以动作质量 的优劣、功夫的深浅来判高低的。它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占据和开辟 空间的视觉形象。

就空间来说,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造成了生生不息的空间层 次和方向位移,使人看不厌,看不尽。《醉拳•拳经》中形容得好:“翻 猛虎豹,身坚如铁;转疾如鹰,法密如龙。”武术中的动作通常是上、 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仅以 “大跃步前穿”来说,忽地叱咤凌跃而起,又忽地伏身轻捷而下,似长 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

庄子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武术理论中也有“动中有静”之 说,动态中的每一瞬间,无时不体现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 法的高度协调。且不说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就是一个简单的行步,每 一时刻躯干与四肢、手与眼、周身与器械的高度和谐,令人叹为观止。 这正是武术中通常所说的“练拳容易,练身法难”、“拳打千遍,身法自 现”。身法中的吞吐、开合、俯仰、拧转、折叠,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 正是运动员是否入达化之境的表现,也是武术动态美的主要衡量标 志之一。

当然,就运动中的空间变化来说,动态的美决不止于每一瞬间的 雕塑美,更在于整个动作所占据时间而表现出的活跃的力的形象。 武术中讲“式正招圆”,这“招圆”正是整个过程中的和谐圆;而圆的、 曲线的运动轨迹,亦是极重要的一条美感因素。如长穗剑中连续的 翻转穿挂剑,转如车轮,剑舞穗飞,恰如古人唐顺之的诗句所云:“来 去星女如穿梭”、“夭矫天魔翻翠袖”,这种流畅的飞动之美,有如在旁 观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升腾起一种快感,令人神志飞扬。

其次,从时间的变化中所体现出的动静疾徐,使这种飞动之美更 加独具特色。

武术套路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迅敏、神速,“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 电”,充溢着运动中矫捷的美,令人赞叹不已。如自选长拳中的连环 三腿,变化神奇,防不胜防;翻子拳中双拳密集如雨,上下翻飞,连发 七下,这种速率的变化有一种让人酣畅的感觉。尤其在对练中所表 现的那种间不容发的灵敏反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既协调又快 变,既准确,又惊险,常常使人们屏息观战,从审美心理上来说,甚至 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筋肉感,一场结束,才会发出难以言状的美感 情绪。

当然,武术的动作并非一味的求快,而是且行且留,,快中有缓,以 静相衬,以缓相托。谚语中有“动如涛、静如岳”,“动如脱兔,静若处 子”,“动如奔獭、静若潜鱼”等说法,也有“疾如风”,“缓如鹰”的形容, 这种动与静、急与缓的对比并存,常常表现了运动员的功力所在,内 养所至,使动作充满韵律,在艺术上也是上乘。

由此联想到,有人说古代人类中,各民族均从狩猎和战争中产生 了实用的技击术,为何中华武术会独树一帜,风格别具呢?似乎可以 说,中国的武术作为一宗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受古典哲学、美学、宗 教、民俗、历史等民族文化的影响。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古代 舞蹈中的飞动与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具有一致性,确为精辟之见。

当然,作为武术决离不开“技击”,技击也在套路中具有一种本色 的自然美,同时,套路也追求艺术性,尤其它在韵律、神采、意境中,还 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

武术“眼神"琐谈

我国的绘画、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历来十分重视眼神的表现 和运用。东晋人顾恺之,最早提出“传神论”,是艺术的至高要求,他 说:“四体辨蚩,本亡(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 乃指眼睛,中国画的人物画就有点睛传神的特色。

古代舞蹈也讲究用眼,楚舞《招魂》中“美人既醉,朱颜酩些,嫉光 眇视,目层波些”,描绘出舞者明澈而深沉的眼波似层层秋水。唐朝 西域舞蹈中的“扬眉动目踏花坛"、“启皓齿以吟风,腾星目而吐月”, 则另有一种雄浑粗犷之气。

我国的戏曲表演格外注意“神在眉宇之间",行家们说:“一身之 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总结出看、见、瞧、观、瞥、瞟、渺、睨、盼、 眺、瞪、瞅等眼法,用以表现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O

形神兼备的武术套路运动,对眼神的强调,并不亚于上述所列, 长期以来在套路演练中是很注重眼法的。“手、眼、身法、步、精神、 气、力、功”这八法中,眼法便为其中之一。“拳似流星眼似电”就是说 在流星般敏捷快速的击拳飞腿之中要伴以风驰电掣般的眼神。就是 “精神”一法,也离不开眼神的表达,拳家们说:“心一动则眸子传之, 莫之或爽”。

然而,武术毕竟是体育运动,在眼法上有自己的法则和要求:

其一,眼随手动。拳谚中说:眼睛“当随主要之后运行,不可旁 观,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练武要求手疾眼快,变招走势于陡然 间,“手、眼、身法、步”须紧密酝酿,两目虽左盼右顾却须臾不离身手O 它与舞蹈中的“凝停善睐",戏曲表演的“瞟渺”、“端睨”,是迥然不 同的。

其二,目随势注。在迅疾善变的演练中,每略停一势,眼便与身 形定,“动迅静定",亮相干脆利落,恐怕与戏曲中待到锣鼓点“啪 哒——锵! ”再转头亮相的风格亦然不同。定势中要求“目前平视,光 兼四射”,一则表现出轩昂的气宇,旺盛的斗志,和慑人神魄的气概; 二则显示出“静中含动”,势虽停而气不断,如箭在弦上的强弩之态。 诸如艺术表演中,“眼珠骨碌一转,又生一计”的灵态,和“暗送秋波” 的媚态,在武术中是绝然不可的。

其三,意发神传。武术演练中用眼睛传神,靠嘛牙瞪眼、怒目横 眉是不行的,唐朝西域舞蹈中“扬眉”、“腾目”虽然符合人物性格塑造 需要,但武术表演不存在像舞蹈、戏曲那样随着情节的演进来表现人 物性格。将武术置于美学的范畴来说,眼神只能泛泛地体现一种坚 韧、顽强、勇敢、机敏的文学性格美,而不能肆意规定具体的个性情

态。“传其神,必用其心”,要把武术眼神运用好,心中要有战斗意念 和搏击气势,犹同蔡龙云先生说的:“心中怒气似奔腾的嘉陵江水,含 而不露。"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中,一攻一防,一招 一式都要心动形随。

“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入",武术眼法虽与舞蹈眼法不同,但这 种令人心荡神怡的效果,则是武术表演中应该刻意追求的。武术表 演可以从各种表演艺术中吸取营养,但不可与其他门类混淆,切忌 "东施效颦"。

浅谈距离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与实用技击应有所不同。-

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尽沧桑。它曾经为军事战场上的攻战 搏杀效力,也曾经为绿林豪杰“杀富济贫"生威;它曾经为统治者“庭 前相击"一娱耳目,颠沛流离的江湖艺人也曾用它糊口谋生。然而新 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被正式确定为体育项目,一驱历史尘埃的弥漫, 步入了体育科学的殿堂。

武术中离不开踢打摔拿、闪展进退,技击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 点。然而一招一式讲规格、讲方法、讲劲力、讲功夫、讲节奏、讲神采、 讲用气、讲用意等等,并不完全从实用出发,也要讲科学性和艺术性。

武术就其概念而言,从来也不应是实用价值。在古战场上,武术 从形式到内容都须围绕着实用这一点。今天人民更多需要的是用武 术来强健身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允许 武术与实用技术存在一定的“距离”是正常的。射击运动与战争中的 射击有“距离”,竞走运动与行人走路有“距离”,自行车运动与大街上 骑自行车也有“距离”,不消说与实用活动更远些的球类运动了。总 之,生活中的实用活动是无法替代体育运动的,唯体育才会使人得到 全面的活动和强有力的锻炼。武术运动从健身和竞技的要求出发, 就要提高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难度、动作的技巧……这 些势必要与实用攻防术拉开一定的“距离”。图片9

从演练和观赏的美学角度看,“距离”也是必要的。美从最广义 的审美价值来说如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9世纪法国一 位画家有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画家答 道:“你没看见我在画橡树吗? ”那人却说:“橡树不是已经长在那儿 吗?你还画它干什么?”这位过路人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却也提 醒了画家:艺术不是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升华,与真实没有“距 离”,只能形同嗜血的厮斗了。

从审美感觉来说,当你从武术实用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运 动中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美的 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是有别于实战动作的。我国古代艺术家很早 就提出了“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白石老人说:“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o中国的传统艺术历来主 张既不杜撰荒诞不经、非目所知的抽象,但也不追求毫发毕现、一览 无余的“具象

武术属于体育运动,毕竟需要拳脚的实地功夫,不可生搬硬套, 但是在提高套路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上,可引为借鉴。 武术套路技术只有保留传统的技击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才不失为 武术。武术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

黄筌改画和套路编排

“紧密联系,触类旁通”,被称为艺术的誓言。黄筌(? 一965)改 画的故事颇引人沉思。黄筌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大画家。西蜀后主王 衍十分欣赏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钟尴力",但却不满意画中钟尴用 食指去抉小鬼的眼睛,认为这样抉无力,于是便诏黄入殿,要他仿照 吴道子的钟尴图改画一幅,只要求改为用拇指去抉小鬼的眼睛。数

日之后,黄筌将画给王看,发现画虽改为用拇指,但同时全身的姿势 也变了样,王极为不满,责问为何违抗命令?黄筌却从容地答道:“吴 道子所画的钟尴,眼神、意向全在食指上,现在我所画的,眼神和意向 全在拇指上。”这就是说,一个指头的动作和全身各部位都有着密切 的关系。

这段故事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性和各部分联系的有机性。如若将 一幅画比作一个武术套路的话,动作与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与整体之 间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常说的“引一发而动全局”的道理。 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技术风格来练就套路,如 果不加消化地撷取他人动作,缺乏创造精神,是不会有上乘之作的。

近年来套路运动技术发展较快,令人欣慰,但是也出现了 一些美 中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运动员在编创自选套路和发展传统套路中, 不太讲究套路的整体性,忽略了动作结构的有机性:自选长拳中掺杂 了一些其他传统拳种的动作技法;匆匆撷取他人套路中的几个精彩 动作强加其中;或在传统套路的改编中塞进一些翻腾跌扑等技巧性 动作,以增加“气氛”。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处理不当,势必有损于 整个套路的技术风格和技术结构。

也就是说,在传统拳术中加技巧性动作,在自选长拳中加传统拳 种中的三拳两脚,犹如作画仅改动了一个布局,整幅画就会失去协 调,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被硬塞进几个不协调的动作,与之连接的 部分又不作相应的调整,那么,拳术套路的整体风格就难免显得不统 一,生硬涩滞了。

通常说,武术套路是由十几个式和几十个带有踢、打、摔、拿特点 的动作组成的。再进一步说,有起势、收势,往返几段,可谓之套路。 套路的技术风格要和谐统一,动作之间要攻防有序,段与段之间要衔 接合理,还要环环相扣,递连映带,相互衬托。通俗地说,套路要 “顺”,动作衔接不别扭,自然流畅,气脉不断。此外,从整体的全局着 眼,安排动作结构的进退闪展、起伏转折,使套路充满生气,独具一 格,不仅表现了完成这样一个套路所需要的功力,而且也表现了技击 的哲理性和结构的艺术性,寓美于其中,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有味”、 “有神”、“有韵”。生吞活剥,东拉西凑的套路是难以令人心荡神 怡的。

从黄筌改画,联想到武术套路的改编,说的都是整体和个别的关 系。由此看来,生搬硬套确实是行不通的。而技术风格鲜明统一,各 个动作的有机联系,才真正是武术套路改编和创编中值得下功夫的 地方。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称得上是套路演练中的一大境界,恰如 大诗人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惜墨如金用墨如泼

——比赛场边的随想

每当看到一些功夫挺不错的运动员,开始气势雄伟、身手不凡, 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却偏偏在末了一段气喘吁吁,力不从心,大逊其' 色,令人好生遗憾。

老法练拳,除了讲究式正招圆,一套拳下来还要“面不改色,气不 发喘而今的比赛场上,要说“面不改色"倒还可以,要“气不发喘" 就不那么容易了。

且不论古今武功谁个高低,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套路其速度 之快捷,动作之难险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动作连续挂串,节奏 起伏跌宕,也是近年来自选套路发展的一个特色。从生理测定来看, 无论心率变化还是乳酸值,都显示了大强度运动的特点。人们认为田 径中的400米跑是较难驾驭的,既要速度,又要耐力,而武术套路的 1分20秒,动作起伏转折、闪展腾挪,多变而无周期性,虽动静相间, 然停却不懈,全需实地功夫一气呵成,其艰辛却也不亚于400米跑。

思度之中,想到中国书画中的用墨技巧“用墨如泼"和“惜墨如 金”,虽说是艺术技巧,似可从中受些启迪。书画家们立意而作,挥毫 自如,不多费一笔,不少着一层。当用时,不惜笔墨,“用墨如泼”,造

成天海风浪、气度恢弘的艺术力量;当省时,则''惜墨如金”,轻扣细 勒,或简洁明快,有画龙点睛之妙,或阴柔蕴藉,富于诗的意境。

武术运动员的耐力需要科学训练、刻苦求成,这自然是根本。但 是,在演练中的体力分配上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惜墨如金"和“用墨 如泼”的技巧呢?武术套路动作中有刚柔之分、疾徐之别,又轻重相 间、虚实相生,是否可以说有些动作并不要倾尽全力,而需要巧力;在 有些动作中飞拳击腿、骤停急收又不能偷巧,全需实地功力;在一些 事关大局的几串动作上,又需要不惜体力地作一番拼搏,铿铿锵锵地 把演练推向高潮。这样做的结果,张弛相间、轻重参半,确保了体力 一贯到底,善始善终,犹同一曲优美的乐章,趣味隽永,恐怕要比“程 咬金的三斧头”,来势凶猛,末了却“偃旗息鼓”要好得多吧!

当然,要使体力的使用分配得当,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并不是随 心所欲、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套路烂熟于心,哪处须“重 勾”,哪处要“轻描”,要胸有成竹。没有高度的动作熟练和“自动化” 程度,难免不用拙力;再者,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潜心琢磨和精心练 就毅力,也是难以收到“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效的。图片12

巧,需要以实为基础,不下苦功来增长耐力,一味取巧是不可能 的。但是,从生理学上来说,人的能量供给在短暂激烈的运动中毕竟 有限度,何不在有些动作上注意节省体力,来个“惜墨如金”,给着意 渲染的动作加一力,来个“用墨如泼"呢?

“惜墨如金"并非不用墨色,只是要用得更巧妙些;“用墨如泼"也 绝非一倾而空,而是要用得更洒脱些。武术也是如此,有时需要以一 当十,有时又要以十当一。

有趣的象形武术

健身在当代社会是一种时尚,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是每个 人的追求,而运动则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

而今,都市健身项目琳琅满目:跆拳道、空手道、瑜伽、街舞、扭秧 歌、太极拳等等,这些项目引领着当今健身的潮流。生活节奏的加 快,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汽车、 电梯代替行走,电脑的普及使人脑输入的信息量降低,致使运动量大 大的减少,造成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同时人们的健身观念也在改 变:选择轻松、快乐、简单有效的项目来健身。这可以说对一些传统 健身项目提出了挑战,古老而又传统的武术在都市里受到冷落,应引 起我们武术工作者严峻的思考。武术如何改革创新,适应大众的需 求,投大众之兴趣?比如:象形拳,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它取法于 自然,拟动物之形,取动物之意,以“形象为势,以意真传神”。或模仿 动物的形态、气质,或仿效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等。让练习者有如 临其境的感觉,在自然的意境中享受到健身的快乐,对健身者来讲象 形武术不失为较佳的选择。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学长利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体 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精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 观察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灵妙之物,并能进一步模仿、颖悟,从中产生 技巧和智慧。东汉末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编了五 禽戏。猴的灵敏、机智;鹰的锐利的目光和威力无比的钢爪;螳螂的 矫健、敏捷,一静一动,形如天马行空,遇敌时,头仰脖竖、四腿撑开, 瞻前顾后,临危不惧;鸭走路时身体的摆动,两蹊着地步履蹒跚,头颈 前后伸缩;蛇的屈伸自如之奇,左顾右盼之能;人醉时的跌跌撞撞,身 形飘忽,快速的碎步移动,形醉意不醉,人醉心不醉等。被先民们用 智慧创编成猴形拳、鹰爪拳、螳螂拳、鸭形拳、蛇拳、醉拳等。练习者 通过猴形的耸肩、缩颈、圆背、束身、弯肘、屈膝的姿态模仿,又穿插着 猴的出洞、窥探、攀登、摘桃、入洞;鹰的钩扑叼拿,低翔谷林,稳健苍 松的技巧;螳螂的脖竖头仰等生活习性的模仿练习达到健身目 的……诸多惟妙惟肖的象形动作会使习练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行动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产生参与的 积极性。

武术中的象形是很广泛的,如:形意拳的狸猫上树、虎洗脸;太极 拳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南拳的虎吼、鹤立;八卦掌中的白猿献果; 少林拳中的黑虎掏心等等,不胜枚举。从健身的角度出发,学不到成 套的技术不妨从中选取较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动作学习,学习过程本 身就是健身的过程,练习的过程就是健康提高的过程,练中学,学中 练,反反复复,贵在坚持,在学练中将会达到健身的效果。

武术象形动作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引人入胜,象形武术给我们 的余暇时间带来更多的乐趣,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能看懂,而最 有兴趣的,也是象形武术。愿更多的健身朋友习练象形拳,让象形武 术为更多大众健康服务。

未来象形武术的发展趋势,追求二元发展模式,即简化和美化。 简化是便于健身,为武术的大众化服务;追求美化是武术文化的境 界,美化即是武术的象形文化的民族性得以继承和弘扬。

象形拳美学杂谈

美,荡漾在浩瀚的海洋,活跃在含苞欲放的花枝上,出现在舞台 以及银幕上……还出现在令人赞叹的武术表演场。

象形拳表演,诸如猴拳、猴棍、醉拳、醉剑等等,引人入胜;鹰爪 拳、蛇拳、螳螂拳等等,也别有风趣。如果从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探 讨一下象形拳的美学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象形拳表演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从美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以 下两点。

其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攀登、藏桃、 惊窜、入洞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猴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的展翅、伺 机、捕食、抓扑等动作形象,表现了鹰的机警勇猛;蛇拳中的陆起、吐 信、绕树、盘石,给人以松柔、灵便、腾云走雾的印象;而醉拳、醉剑则 把“饮中八仙”、“武松醉打山门”、“太白醉酒"、“燕青醉跌"等历史故 事中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美就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再现了生活,唤起人 们对所熟悉生活的回忆和认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象形拳是运用武术技法结合人的醉态和动物的活动的艺 术创造,在追求形似和神似中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模仿。因为人毕 竟是人。不是所模仿对象的本身,有许多动作要“离形得似”,高于模 仿物。比如运动员表演中的连续旋子、连续头翻和各种空中造型,即 使猴子也望尘莫及;又比如醉拳中的摔跌、翻腾动作,又有几个真的 醉汉能做到呢?可以说象形拳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美学价值也正 在于此,机械的模仿是得不到的。著名艺术家齐白石说得好:“要在 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歌德也说:“和自然毫无二 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

有的运动员为了追求形似,大小俱呈,须眉毕肖,潜心模仿猴的 搔痒、抓虱,醉汉的踉跄、昏睡,螳螂的摇摆,蛇的扭动,甚至加上鹰、 猴的鸣叫,却忽视了动作的提炼和创造,不仅有媚俗之嫌,而且有舍 本逐末之感。象形拳毕竟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出现的,不应为 了求形似把杂技中的口技、滑稽戏中的怪相、夸张的肢体扭摆一并收 进,这样不仅不美,恐怕也有失武术运动的特点。

其二,动作高难、技巧性强。猴拳有许多灵巧敏捷的翻腾跳跃; 醉拳、醉剑有不少失重心的摔跌滚卧、闪展游离;猴棍时而立棍立空 中眺望,时而拄棍跳涧腾入半空;蛇拳腰臂独到的刚柔变化;鹰拳动 静疾于突然之间;螳螂拳双斧交劈、上下翻飞等等,没有良好的身体 素质和娴熟的技术是完不成的,没有长期艰苦的琢磨锤炼也是做不 到家的。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常常在于表演者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和 想象,而象形拳中经常出现的动作难度和技巧,身体素质与技术的高 度体现,使观众叹为观止,为人类奇迹般的创造力感到惊奇、高兴、自 豪,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近年来象形拳在技术难度上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伴随我 国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或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而出现的,应当予以肯 定和称赞。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的运动员偏重于难度,过多地罗列翻 腾跌扑技巧,却忽略了象形拳本身技法的运用和武术攻防技术的表 现,这也是不妥的。如有的猴拳练得近于自由体操,却又不如一个体 操运动员;有的练醉剑,却不多见到醉形的剑法,尽管技巧绝人,也赢 得满场喝彩,却似乎应当算“地躺剑”。可见象形拳也不能全靠素质加 技巧,在一招一式上仍要下功夫琢磨,使“形似”和“神似”有机结合。

醉剑与猴棍

1982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杭州举行。这次比赛,群英荟萃,各 显身手,是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尤其是醉剑与猴棍的表演,令人心往 神驰。

早在汉朝时期便见沐猴舞,《艺文志》中记述“醉乃统以刀舞”。 《水浒传》中有武松以风摆鸳鸯腿醉打蒋门神的描述,可见我国古时 候便有人根据猴的形象和醉酒的形态进行模仿而演练。醉剑、猴棍 是在醉拳和猴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器械演练的形式。它把猴 子的灵活轻盈、机警敏捷,醉酒后的闪展游离、跌扑翻腾等特点,结合 于武术的攻防技击之中。在这次表演赛上,各地的武林健儿在前人 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改进了技法,增加了不少高难度动作,在神 态、形态上更为逼真。

比赛的第一天晚上,陕西的赵长军、北京的李志洲、四川的李殿 芳、河北的徐向东等武坛名将编在一组,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相继上 场,登台献技,争夺相当激烈。赵长军上场不久,就连续几个头翻,接 着“把盏痛饮”,一拧腰剑从腋下穿出,只见他东倒西歪,眼神呆滞。 突然,剑从前方突发,嗒!嗒!嗒!刺、截、点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力 不虚发,劲透剑尖,动作清晰,身械协调。忽然,他腾起一个旋子,又 接一个旋子空中转体,动作完成得干净利索,可见其功底颇深。他以

剑法多变,动作准确,快速凌厉,离纵飘忽的风格,赢得了 8. 95分。 紧接着是北京队的李志洲手持三尺银剑上场,起势一个金鸡独立,左 手作杯,右手提壶斟酒,接着脚底运力旋而直上,跌跌冲冲地走着醉 步,一会儿前倾后倒似狂醉,一会儿左右飘忽如佯醉,实际上都是形 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踉踉跄跄的醉态中,他有机地结合了点、 崩、刺、撩等剑法,雪亮的剑锋忽聚忽散,忽快忽慢,轻起巧落,悄然卧 跌。他以轻巧敏捷见长,逢击而避,寻暇抵隙,处处暗藏杀机,真乃虚 实离纵,离幻莫测,结果取得了 9分。后面几位选手虽然各有特色, 终究在技艺上略逊一筹。图片16

猴棍的表演把人们引入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捞猴仙境之中。浙江 的胡坚强,手拿金箍棒,身穿镶金片的金黄色绸缎民族服装首先出场。 他先以“出洞观月”的架势开始,东张西望,时而抓耳搔腮;时而拄棍升 入半空;时而踏步上棍端,停立于金箍棒上探海了望;时而偷桃摘果, 嬉闹玩乐,蹿蹦跳跃,跌扑滚翻,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评说醉剑

醉剑迷人。

迷在形象生动,千变万幻;迷在高手云集,姿采纷呈;还迷在它的 技术宽,容度大,任剑坛风流们自由地驰骋,风格迥异,若春兰秋菊。

较有典型性的似有三种风格。

赵长军的醉剑可属一种类型。它的特色是整体感强,毫无懈怠。 从一开始的几个摔跌便急剧地引向高潮,接下去在踉跄飞旋中剪点 穿挂,闪展游击,跌扑翻滚,难险环生。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淋漓酣 畅,气势贯通,犹如痛饮佳酿的醉客,将浑身解数纵情施展。赵长军 以他娴熟的技艺和优厚的素养而独绝于步,观后确有美不胜收、一睹 为快之感。

李志洲的醉剑,当属又一类型的剑。他更着重于运动技巧的艺 术处理,动作飘逸而敏捷,飞起似轻云一缕,下地如落叶一片,在急缓 自如的交替中变换节奏,追求一种韵律的美,恰同一醉仙于烟云薄雾 之中,若即若离,妙不可言。

徐向东的醉剑则另具一格。造型生动,间以乱中有序的剑法,动 静分明,洒脱不羁。尤其是“扣腿举觞”、“仰身贪杯”、“席前抢酒”等 造型,功力深厚,栩栩如生,似乎塑造了各种酒仙的不同形象,令人一 览无余。

另外,翟贵奇、李殿方、王建军、曹凯等也都有绝处,或大缸豪饮, 或倾杯独酌,不凡身手。有人说,究竟哪一种最符合醉剑的风格?或 者,是否三种风格融于一体会更好些?要探索这个问题,不妨琢磨一 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名手集中在醉剑项目上。一则表演性强,二则 技术个性强,刚柔运使任其发挥,这些都更适宜于沙场老将。尤为重 要的是它要求更高的协调,剑法、身法与步法的绝妙配合,应当说练 入达化之境的运动员才会胜任,游刃自如。他们根据各自的体能、情 趣、气质来处理一招一式,乃至整套。因此,与其评判哪一种风格好, 莫如分析谁的功力纯透,造诣精深。真要千篇一律,反而乏味。犹如 京戏里的唱腔,同一出戏,言、马、谭、麒等派的唱法不同,各有妙道。 同样,完全统一了格调反而会限制了运动员的创造。拿传统醉拳来 说,也有“醉八仙气"醉酒拳气"鲁智深醉打蒋门神”、“燕青醉跌”等多 种,技术风格也不尽相同。

从这一点来看,有人提议醉剑、猴棍等一些传统器械,不进行竞 技比赛,采用表演评奖的办法,恐怕会更利于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当然,醉剑也有需要统一的东西,恐怕应突出一个“武"字,即讲 求剑法。这里借用古人唐顺之的一句诗:“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 身皆是手。”醉剑也当是醉形与剑法浑然一体,似醉非醉,暗藏杀机, 在踉跄步履和跌扑翻滚中,如何表现丰富多变的剑法,乃是重要的宗 旨。只重醉形和技巧,势必与舞台上的醉剑混同;只注重剑法而忽略 醉形,至多是地躺剑,名不副实。当前来说,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剑法 的精深琢磨有所忽略。

愿剑术名将高手,不断加强和丰富醉剑剑法,使醉剑更加赏心悦目O

武艺探索书简

——给予即将参加全运会的武林精英

金秋将至,全运会即在眼前。6月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 的各单项前六名将会师上海,逐鹿于黄浦江畔。此一赛可谓武林中 的豪杰强雄,辈出精英,令人刮目相看。回想起1986年在杭州比赛 时,作为一名裁判员,与不少运动员做过,交谈,现将其中几段整理成 书简,欲借《武林》一角,献给我们那些董勃向上的运动员,预祝他们 的武艺更上一层楼。

XX:

在任何时候别忘了突出你的风格,扬己之长。你的风格是功 架准确、动作干净利落,一静无处不静;在迅疾如风的动作中要停 则刹那间戛然止住,纹丝不动,身体各部分也很到位,也就是俗话 说的“脆劲”。这脆劲使你的整套动作节奏明快,神韵陶然。但是, 你仍有不少动作不知是因为求快还是怎的,路线显得不清,方法不 明,俗话说要“势正招圆”,只做到势正而未做到招圆,看起来还不能 令人十分满意。

你具有武术家的那种战斗意识和气度,但动作的舒张度却显得 不够。套路和实用技术毕竟有所区别,起码应在有些动作上再展开 一些吧,拳法中的撑、拔、张、展、勾、扣、翘、绷,无论对拳术还是器械 都是有所讲究的。

你的刀术功底好,应当练出特色来,在刀法准确、节奏变化上能 否再用些心思?你是否常把你的套路当作一种格斗艺术在脑子里反 复琢磨?鹰爪拳要多琢磨攻防用意、缓与急的节奏突变,有时动作要 挂串,挂串中间应穿插柔和慢的动作。切忌只注重追求形似苍鹰,重

要的在于把鹰爪拳的技击展现出来。

浏览6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