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梅山武功深山奇葩
在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一东 北走向的资水流域——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千米的雪峰山区,即梅 山地区(今娄底、邵阳、益阳、湘潭、怀化、常德地区一带),居 住着汉、苗、瑶、土家等多个民族。梅山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 社会实践中,积数千年原始宗教、狩猎、农耕及族群生活习俗之沉淀,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文化。
长期以来,梅山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社会经济发展缓。梅山武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梅山文化体系中的 一朵奇葩,是梅山人民在长期生活斗争中的积淀。它不仅是一种 民族传统体育,还是一种沉淀了千百年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一、梅山武功的历史渊源及特征
梅山,是一个历史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 “上下梅山洞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 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 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由于梅山地区环境险恶、民风彪悍, 历代统治者经过几次征伐失败后,对梅山地区一般采取不管不问 的态度,甚至实行封锁政策而导致“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梅 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处于“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 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的社会形态,人们长期过着 “食则燎肉、饮则引藤……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 射猎”(《宋史•梅山峒蛮传》)的原始生活。
长期以来,梅山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社会经济发展迟 缓。梅山武术的特点与其地域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而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武功形态和内容体系。
历史造就文化,文化反映历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梅山人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山寨体育文化,梅山武功正是这种山寨体育 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古老的梅山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狩猎的 格斗、捕杀技能正是梅山武功的源头。梅山峒蛮长时期“不服王 化”,峒主们雄据一方,教民习武,外御强敌,内务狩猎,个个体 魄强壮,好武喜斗,勇猛异常,相传十峒主中符天锡、李天保、 赵天祥等均有万夫不当之勇。北宋新化置县之后,老峒民与迁居 的汉民杂居,斗争非常激烈,人们习武更蔚然成风。清代是梅山 232
武术的高峰期,朝廷武官、江湖侠客辈出不穷,廖满山、燕子鸟等武把式威震遐迩。
自古以来,梅山武功在强身健体、惩恶除暴、抗击外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陈益球走访了十几位老拳师,从1983年开始 整理,于1987年出版《梅山武功》一书,主要介绍了梅山武功的 源流、风格特点、练功方法和主要套路并附有动作图解。
二、梅山武功的技术特点及功法
晏西征在《梅山武功》一文中介绍了梅山武功的特色®,梅山 武功套路短小精悍,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练功不受场地大小 和器材及年龄、性别的限制,便于普及传播。梅山武功的身法、 手法、腿法灵活多变,节奏紧凑,协调一致,勇猛刚烈。身法要 求头正颈直、眼露寒光、沉肩、双膝内扣、十趾抓泥。手法冲拳 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紧逼前,手掌成刀镰。腿法出击用半 腿、低腿、冷腿,主张手不搭,脚不踢。
梅山武功套路多以地名或步法的形状命名,诸如梅山拳、工 字桩、梅城拳、梅山掌等,它具有拳打卧牛之地(上护胸、下护 档)、出手三不归、手不搭脚不踢、冲拳迅猛之特点。梅山武功套 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一招一式,直来直去,手法多变,多拳 法,善用掌,变化无穷。梅山武功腿法虽少,但步法稳健,下盘 扎实。拳法是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变化,并结合刚、柔、直、横、 斜、虚、实七种劲力%梅山武功的拳法主要有冲拳、贯拳、扣 拳、横拳、砸拳、挑拳、盖拳、撩拳等,手法主要有擒拿手、封 闭手、砍手、劈手、标掌、压手、推手、转手、接手、抓手、牵 手、摆手等,肘法技击要点主要是靠、横、挡、撞、架、顶,腿法技击要点主要有弹腿、踹腿、蹬腿、铲腿、扫腿、挂腿等。
梅山武功重视桩功,有学拳先练桩的传统,并有“练好三桩, 功夫一半”之说。梅山武功主要练功方法有练坐桩、箭粧、丁桩、 组合桩功、负重、练抓劲等。
在1983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新化鹅塘陈渭南、陈汉华、 廖湘元、刘正和,横阳陈福球、陈益球、杨钟泽、杨海珊,炉观 的何艳华、何青海、何庭侯,洋溪的欧启楚、邹联忠,白溪的张 策民,游家游本恒、易智勇、李保光,城关的刘魁作、张六喜、 晏西征等拳师纷纷献艺经过调查,梅山武功徒手套路大约86 种,器械套路大约114种。
徒手套路名称
梅山拳、工字桩、小工字桩、梅花粧、丁字桩、一路边势、二路边势、田字桩、 一路一字桩、二路一字桩、中字桩、抄粧、六步桩、大红桩、小红桩、三门桩、四 门桩、大龙桩、飞桩、斗手、猛虎下山拳一路、猛虎下山拳二路.新六步、白鹅拳、 七步赶、八步追、祖师拳、小排手、大排手、大练、小练、一路九飞点、二路九飞 点、八虎、十字桩、三步归、满党红、一点红、二点红、七星拳,交合拳、右虎拳、 五虎下西川、黄狗恋窝、烈马回头、半边吊猪、猿猴摘果、月里攀桃、单劈单砍、 双砍双抛、仙人撒网、双合印、三陈拳、五马破曹、五雷破阵、白虎拳、黑虎拳、 朝天三炷香、十八手、十八肘、三十六手、一百零八手、单边钓鱼、四十八手、六 合散手、四门对八门、六步斩手、十杀手、三意拳、八虎拳、黑虎下山拳、猛虎坐 堂碰撞、双龙出洞、仙人指路拳、梅花拳、梅城拳、梅花掌、大梅花、小梅花、四 点灰、五点梅、一路梅花、二路梅花、四路梅花从上表可以看出,梅山武功是梅山地域拳术种群。梅山武功 产生于梅山地区人民长期的生活生产斗争实践中,是梅山文化体 系中具有少数民族体育属性的体育文化。梅山武功作为一种历史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
第三节荆楚地域少数民族武术
荆楚地域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湘鄂两地的西部地区都有少 数民族,其中以土家、苗、回、侗等民族人口居多,居住地形也 与其他地区不同,并且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文化。苗族和土家族武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苗族武术
苗族武术,包括苗拳、苗棍、苗刀、苗枪、“棒棒烟”、钩钩 刀等器械与徒手的苗族武打攻防技术®。苗族的武技,在东部苗语 方言中称“舞吉保”、“毒斗”等。
1.起源
苗族武术历史悠久,始于古时代的“角抵”。清乾隆年间,花 垣县麻栗场金牛寨的石志岩率苗民起义失败后,隐居六里田宽冲 (今三角岩乡)授拳传艺,形成比较系统的套路,定名苗拳。石志 岩擅长流星、九子鞭和蚩尤拳@。
蚩尤被苗人尊为祖先,当黄帝与蚩尤大战爆发后,黄帝“剥 林木以为兵”,使用原始的木棍子作为武器,而蚩尤却使用自己发 明的“五兵”与黄帝应战,使得黄帝“九战不能胜'蚩尤创造五 兵及其操练方法是苗族武术之源
2.发展
苗族武术的发展与苗族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夏商 周以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苗族一直受到强盛部落以 及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征”、“伐”、“讨”、“剿”,“赶苗夺寨”、 “赶苗夺业”历代皆有发生,苗族被迫从平原之地躲进高山深谷 中,最后跋涉飘零,散居在湘、鄂、滇等省的老林溪洞中藏身。 为了民族生存以及战争的需要,苗族人民对武术特别重视。苗家 有句俗话:“养儿不学武,一辈子受欺侮。”因此,苗家习武,蔚 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懂得一点技击知识, 大都学过几手功夫。
自九黎三苗至春秋战国,干戈不息,当时苗族尚不弱小,还 有一定力量抵御外部人侵。因而苗族武术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 时期。在器械方面已有五兵等长兵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杀豪 俊以弱天下之民”,当时百姓畏其法而不敢习武。东汉时,伏波将 军马援征苗以后,五溪苗疆兵器亦多被剿毁。唐宋时期,由于汉 苗矛盾缓和,苗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明代抗倭斗争中,湘西土 司率领苗兵奋勇作战,受到武术名家戚继光“战功第一”的嘉奖。 嗣后,出现了如龙许保、龙求儿等苗族武术大师和英雄豪杰。清 晚期,统治者对苗族人民实行血腥镇压,苗族武术在战争中得到 充分运用和发展。民国以后,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苗家武术 得到健康发展。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 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 拳舞棍”久为习俗,蔚然成风,其中较有名的武师有杨金榜、龙 廷久等人。
杨金榜(1849—1929年),苗族,湖南凤凰县人。少年习武, 臂力过人,送外号“金膀”。后因命案潜逃贵州梵净山削发为僧, 遂得“金膀和尚”之称。随后即在梵净山学得峨眉拳技。返回故 里后,以传授峨眉拳术为生。清光绪丁酉年冬,大雪纷飞,他行至苗寨大岩板村,击毙猛虎,名扬湘西,随其学武者遍及湘西及 黔东南。其门生凤凰县龙长卿,跟随他十余年,武功出众,被 “湘西王”陈渠珍(国民党中将师长)聘为黑旗大队国术总教官。
龙廷久(1872—1920年),苗族,湖南古丈人。苗拳“大夹 小”支创始人。从小随父学苗族拳术,〗6岁时受寨人资助上峨眉 山学武,艺成下山,遇白莲教士胡仕明又学练武当拳法。龙廷久 善使36把飞刀和神鞭,名震湘西。龙廷久创编了具有苗拳防守、 武当内气、峨眉刚柔相济特点的苗拳“大夹小”拳术套路,并广 为传授,门徒遍及湘西苗区。
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体委武术普査表明,苗族 武术是以苗族传统武术套路为本体,也吸收了峨眉、武当以及少 林武术流派的一些技艺。
3.苗族武术的内容
苗拳现存的套路有:矮拳、棍拳(即在同一套路中先演练棍 术,后脱棍演练拳术)等;苗拳现存器械套路有:苗家单刀、苗 家双刀、苗棍、龙王摆尾双刀等。
苗拳徒手功法包括基本功、策手、花拳、礼示四个方面。基 本功是学习苗拳的基础,它包括明功和粘功两方面。所谓明功, 即手足和桩步的基本动作;所谓粘功,即俗话说的内功和暗功。 明功,意动而见诸形;粘功则心动而运之于气,它以无形之气力 而创有形之皮骨,手到劲发,风过草偃。
策手即攻防擒拿解脱反击等技击手法,此为苗拳精华之所在。 苗拳策手有“三十六攻,七十二防”,即一百零八手之说,部分地 区秘传有点穴术。
花拳是公开表演的苗拳套路,种类名目繁多,有八合拳、六 合拳、大四门拳、小四门拳、猴儿拳、猫儿拳、犟子拳、蚩尤拳 等。一般以大四门拳和小四门拳最常见,综其特点,实战性弱而 表演性强,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
礼示即表演时在启手之前和收势之后对行家或观众表示礼节 动作。苗人行拳很讲究礼节,一般有开堂礼、收堂礼、启手礼、 毕手礼四类。
苗族武术中常见器械有刀、剑、斧、矛、叉、钩、鞭等。器 械中具有特色的是内灌锡水外包铜的烟袋“棒棒烟”、长柄的钩钩 刀、两节连枷棒、用若干股竹蔑子制成的可缠在腰间的竹条镖、 竹竿矛等。一般刀、剑、斧、戟、勾、戈、鞭、镗等都有许多套 路,古朴拙奇而气势猛烈,每当新年、节庆,总要舞练一番。
4.苗族武术的特点
苗拳的风格特点是: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 突出,发招狠绝,架势凶猛,动作灵活多变;取禽兽动作形象立 功架,取禽兽争斗的动作为技击手段,有“战拳”之威势。部分 拳术演练或实战时还头戴牛头铜角帽,身穿棕片软铠甲,腕套锐 利虎扑,以增强其防守性能和攻击的杀伤力。苗族武术具有鲜明 的地方民族特色。
苗拳手法、桩法、步法及套路多用苗语命名,如“打叫挖包 米”(猴子辨包米),“果拉淄多”(古树缠藤)等,与汉族拳术或 套路动作名称比较起来,缺乏语言的文雅。苗族拳术中也有一小 部分是借用汉族拳术名称的,也有一些是汉族师傅到苗区传教而 留下的。这些汉名与现今汉区的手法动作是比较相似的,不过, 其使用方法和技巧,大都根据本地地形、地物和拳师的身材等几 方面的条件作了一定改变。
苗族武术在技击手法上少有首先进攻他人的动作,而是防中 有攻,以防为主,明显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受压迫、 受歧视,只求安身保命,不要扩张侵略的心理特点。苗族武术有 “三十六攻,七十二防”之说,还有“两防一攻三变五合”之技 巧。从中可以看出,防多于攻,先防后攻,防中有攻。从这些手 法技巧中还可以看出,苗族人民机智灵活、坚軔顽强的特点。这
些技击手法要求习武者因时、因地、因人、因物而灵活机动地选 择适合的手法,出奇制胜。所谓“两防一攻三变五合”,就是拳师 们在立拳时,每一个进攻动作必须有两手防守准备;同时还估计 —个进攻动作可能从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的变化,于是预先从上下 左右中五个方面作相应的五套准备动作。这样,使敌手之变化大 都不出我之所预料。这种多变法,既是苗族拳师们在斗争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又是苗族人民机智勇敢和顽强精神的 体现①。
苗族武术善用“七”字步,又名“赶步”,进退大都踩“品” 字形,套路多以“四门”为主。这与苗区地势不平,道路坎坷是 相关联的。同时历史上发生在苗区的战斗、格斗、械斗都只能短 兵相接,因而其拳法必须紧凑,桩步必须稳当,动作必须严密。
亩族武术多策手,少花架,刚烈紧凑有余,而秀柔潇洒不足, 注重实战而不讲究造型之美。此外,在器械方面,多用“棒棒 烟”、连架棒、九子鞭、竹条標以及铛、耙、叉等比较古老原始的 兵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民族古朴之风韵。
苗族武师开堂子和收堂子时大都要敬祭师祖;在武术表演时, 也一定要做启手礼和毕手礼来表示礼节和谦恭之意。反映了苗族 人民谦虚谨慎、尊师敬祖之美德。
苗拳拳理在攻击上主张“螯钳寸关攻险关,脉伤血阻身热 寒”,其技击手段汇集禽兽相斗之形和用意,如“虎扑显神威”、 “猫扑扑胸咽”、“螯钳钳手钳半边”等等;还有平拳无法伤其身, “须用猪蹄钉子键,按穴打点最得力”和“疾痛气必泄、动垮力必 虚”等拳理。
与苗家娱乐活动结合最密切的是芦箜拳。芦笙是苗家老幼均好的乐器,苗家民俗活动离不开芦笙。芦笙拳在悠扬的芦笙伴奏 下,“沉肩垂肘,含胸拔背,以气催力,牵拉架格,时而挥臂跪 步,时而跨步冲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步稳势雄, 动静分明,巧妙地把芦莖舞和芦笙拳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浏览1,2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