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拳是湘西流传甚广的拳种之一。土家拳又称土拳,历史 悠久。清朝为土拳发展的极盛时期,乾隆至光绪年间,湘西永顺 县习土拳而中武举者有23人。又据《永定乡土志》记载:大庸市 郊保福山寺,清道光年间,有余道人善拳勇,能敌数十人。余道 人名余世万,在大庸市授拳“三宝二将”,即郑典宝、张慈宝、周 福宝,张戈将、陈沙将。后来,“三宝二将”各据一方,将拳术在 湘西土家山寨四处传授。
土家族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优秀文化的 宝贵遗产,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具有 一定的社会功能。土家族武术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吸收到民族色彩 浓郁的巫傩文化中,成为驱逐瘟神鬼怪,沟通人与神的语汇©。
土家族世代好武。据考,土家族武术已有千载历史。宋代,. 大庸地区属土司管制范围,土司为巩固其统治,建立起土司武装。 土司武装实际上是古老民兵组织形式,土民“闲时为民,战时为 兵”,故闲时习武是土家族的一大特性。清改土归流,刀枪人库, 土家人改习拳棒。拳术中,最厉害是粘功、策手、点穴。所谓粘 功,即内功与外功;策手,即功防擒手解脱术;点穴,土家名 “神打”,即击穴功夫。拳术,统称护身功。棍术分策棍、花棍两 大类。策棍又分单头、双头,单头棍策击有“朝天一炷香”、“隔山棍”、“老牛摆尾”、“一棍破九州”、“古树盘根”,双头棍策击 有“黄龙缠腰”、“双剥上”、“五马破槽”等。花棍有大、小四 门、单双六合、四路冲程、八卦棍、猴儿棍、鲤鱼撑天棍等。“棒 棒烟袋”是土家人平时闲来抽烟,临时用作防身武器。农民常用 的生产工具,如搭斗杆、扁担、汗巾、锄头、钎担、扬叉、连枷、 牛绳(特殊鞭技)等,都是练功防身武器。1949年以后,民间武 术已逐步演变成健身的体育项目或登台表演的艺术形式。
武术是土家族老少皆喜的体育健身运动,历史上土家族有自 小练武的传统。每当年节之际,大家聚在一起常舞刀弄棒,以武 会友,共同切磋技艺。如:来凤地区的小梅庄拳、三走六锤;鹤 峰地区的高举板発,都是土家族民间特有的武术形式。特别是高 举板発,就地取材,既方便,又有一定的功力。在表演中仅举板 凳就有举、劈、绕、缠、砸等不同套路。土家族习武有许多独具 特色的辅助器械,如:形似鼓中间带孔的两块石砣,用木棒或竹 杆穿起来就可以练举重;把石头凿成大小不同石斗,给不同年龄 的习武者练习臂力等。
伴随着长期的渔猎、农牧、军战生活,土家族创造出种类繁 •多、独具民族气质的地方特色武术。土家人好习拳棍,争强好胜, 显示出土家族勇武憨厚的民族性格以及刚健强壮的体质。明万历 《慈利县志》载:“历考洞蛮,自汉晋至元,陵轹难制”、“性喜勃 蹊(意为争斗),历秦至元,陆梁可稽”。康熙年间的《永定卫志》 亦载:“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激愤。”土民生婴后,即称与婴儿 同等重量毛铁,浸泡于毒液中,待孩童满十二岁时取出铸刀,终 日操练◦婴儿出世后,用生竹片烤油烙脚板,故自小即练出攀援 大山的“铁脚板”。耍刀枪、打拳棍及硬气功,号称大庸土家人武 术“三绝”。
石门西北山区自汉至明清,历朝为土司统治。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被称为“武陵蛮”。这些“蛮子”在原始社会时代生活在深 242
山密林之中,以狩猎为生,经常与猛兽打交道,为了求生存和不 受外来敌人的侵犯,抗暴安民,历代尚武。
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永保诸宣慰,世席富强,每 遇征战,辄愿荷戈前驱”。据《永顺县志》卷二十四:“永顺司治 西二里许,有校场坪。土人常于此练武。又西北五里,有搏射坪。 又北五里,曰射圃,地势宽敞……”据《永顺县志》记载••“清雍 正时,府县城南设武厅,定岁科,武童三年一试。乾隆至光绪年 间,武举录取者二十三人。”这种崇尚武功的传统,锻炼了土家族 强悍的性格,练熟了钩镰枪弩之术。到了清代,土家族武术发展 到极盛。
土家拳术习惯称为土拳,多短打近攻,动作迅速,拳势猛烈, 刚劲有力,常借声助威、助势、助力。声有五音:“嘿、哈、噫、 嘁、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口诀云:“窝身侧扁势势紧,吞 吐沉浮须分明。口出五音通脏腑,面容端正心手灵。”
湘西地势险要,需练成在狭路、绝壁、险峰之地制敌取胜的 格斗本领。因而土家拳拳架紧凑,活动范围小,多近攻短打。
土拳要求手法严格,基本姿势讲究头正、颈直、挺胸、塌腰、 沉肘、收腹、敛臀。桩功以弓步、马步为主,要求稳扎稳打,四 平八稳,落地生根,拳术名称几乎都带有“手”字,如“总套 手”、“大择手”、“小择手”、“九一手”、“总手大艺”、“大一 手”、“小一手”、“十八大手”等,目前共收集54套。器械有刀、 枪、剑、棍、大刀、锏、叉、戟等器械39门。有勾、耙、拐、梳、 天梯、烟袋、板発、铁尺等稀有民间兵器36种。
清末民国初年,湖南省石门县有名的武师有江茂斋和陈南轩。 江茂斋培养出了石门县民主革命第一人、早期同盟会员林德轩上 将。陈南轩在水南渡文家村设武馆,培养出了国民党陆军中将唐 荣阳。据说唐荣阳学武回家在泥市平峒东河左岸,开辟“跑马射 箭”场,日日练习,从不间断,练得箭无虚发,百步穿杨。又在 屋前稻场设两个石手(练举重的岩跖子、石锁),各重百多斤。他 先练提,再练举,每日刻苦训练,手掌磨起了老茧,石锁提手握 得光滑无比,越练越细。这两个石手,如今还保存在他故居平峒。 有一年冬天,唐荣阳母亲养的一头肥猪被老虎叼走。他得知,急 操大棒,尾追老虎,狠击老虎后身,老虎负痛长啸,舍猪逃走, 乡人称荣阳神勇。
本章小结
中国武术界素有“南崇武当,北尊少林”之说,武当武术乃 中华武术之名宗。武当武术,是指流传于武当道教派系以及其后 代传人的,融合武当道教长生久视思想、修炼方法、武当道教法 式法术等活动的以武当道教文化色彩为特征的一种武术活动®。武 当武术自成一派,经历代积累和发展,已形成较多种类,有拳法 类、器械类、功法等。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影响过的文化,道教中长期受 到人们尊崇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也深深地影响着武当武 术。练养结合是武当武术的一大特色。武当太乙五行拳是武当代 表拳术,影响深远。
梅山武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梅山人民在长期生 活斗争中的积淀,它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一种沉淀了 千百年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武当武术和梅山武功作为地域拳 术种群,是武术在其地域上的拳种群称。
苗族因散居在湘、鄂、滇等省的老林溪洞中,为了民族生存 以及战争的需要,苗族人民对武术特别重视。苗家习武,蔚然成风,外御强敌,内务狩猎,个个体魄强壮,好武喜斗,勇猛异常。
苗拳的风格特点是: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 突出,发招狠绝,架势凶猛,动作灵活多变;它取禽兽动作形象 立功架,取禽兽争斗的动作为技击手段,有“战拳”之威势。部 分拳术演练或实战时还头戴牛头铜角帽,身穿棕片软铠甲,腕套 锐利虎扑,以增强其防守性能和攻击的杀伤力。
土家族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以狩猎为生,经常与猛兽打交 道,为了求生存和不受外来敌人的侵犯,抗暴安民,历代尚武。 因此土家人好习拳棍,争强好胜,土家族从而养成了勇武憨厚的 民族性格以及刚健强壮的体质。
土家拳术因为湘西地势险要,需练成在狭路、绝壁、险峰之 地制敌取胜的格斗本领。因而土家拳拳架紧凑,活动范围小,多 近攻短打,动作迅速,拳势凶猛,刚劲有力,常借声助威、助势、 助力。土拳演习场地较小,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

浏览1,3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