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革命领袖 黄兴
辛亥革命领袖黄兴(1874—1916年)号克强,湖南善化(今 属长沙)人,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黄兴在青少年时代就酷 爱武术,曾向浏阳刘永球学习巫家拳,并向王润生学习内功拳, 主张内、外功相结合。由于蓄志反清革命,苦练拳术,技艺大进。 黄兴身强力壮,臂力过人,“只手能举百钧”。黄兴不但自己练拳, 还发动本乡青年习武,宣传革命道理,不少有名拳师参加了辛亥 革命。黄兴在1903—1904年担任明德学堂体育教师时,常以“尚 武爱国”精神鼓励学生努力上进。学生受其思想熏陶,参加武术 训练的人很多。黄兴有豪侠之气,孙科曾说“黄先生为人豪侠尚 义,智勇兼备”。黄兴不但自己练武,且提倡尚武教育不遗余力 上海的黄兴铜像高2.8米,人物双手背后握剑,显示了这位辛亥革 命卓越领导人的光辉形象。
五、 湖北名人 李秀昂
李秀昂(1880—1912年)原名正唐,德安(在今湖北安陆) 人,是清代会党首领,老河口起义发动者。李秀昂勇武有膂力, 善射。1903年人湖北新军前锋营。次年曾暗杀钦差大臣铁良,未 果,后装病人医院。1907年更名秀昂,投工程营当兵。翌年在汉 阳归元寺杀死三十标满族官员双福及戈利哈玛后潜逃,继续与革 命党人联络,谋起事。1909年入马队八标三营。1911年夏随队赴 襄阳后,加人以排满反洋为宗旨的江湖会。武昌起义胜利消息传张外安,孙洪涛,蒋先龙,等.到襄阳后,他和张国荃积极响应,于11月28日起事,不到三天, 扩军两千余人。30日,率先锋队奔袭襄阳,生擒清将刘温玉等, 迫使城中守军“附义”。旋即成立襄阳军分府和分司令部,他任第 一协统领。不久,湖北军政府派李雨霖为安襄郧荆招讨使,双方 发生权力争夺。1912年3月9日,被李所设伏兵枪杀®。
六、辛亥人物 喻育之
喻育之(1889—1993年),湖北黄陂人。出身贫寒,但矢志振 兴中华。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为武昌起义立下 功绩,是民国时期湖北武术运动的领导者,寿高104岁。他1930 年任湖北国术馆董事会主席,又任汉口市国术馆第一任馆长,大 力倡导湖北武术运动的发展。一生旅程与我国近代史是同命运共 休戚,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坚定不移。喻育之先生平时喜欢运动, 每夭练拳不止。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近代革命运动,荆楚地 域的武术仁人,为了国家存亡,民族振兴,置生死于度外,革命 决心和报国热情为后世景仰。
第二节城乡武术革命为先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 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 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 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 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 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其中蕴含 着丰富的武术文化。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923年9 月建立的岳北农工会,是湖南第一个农民协'会,负责人刘东轩。 刘东轩平时注重武术,并在斗争中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农民协会 成立大会主席台两边的对联是:“解决民生,注意须尊共产;征服 败类,眼前唯有拳头”。明确提出了农民运动的方向和斗争的方 法,就是组织青壮年,以梭锡、大刀为武器,成立农民自卫军叭
1926年以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在军事上,收缴地 主武装民团的枪支,建立农民武装,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常备队和 人数众多的梭镖队②。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后,面对反 动派的血腥屠杀,湖南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并没有被征服、被吓 倒,而是英勇顽强地展开了武装反抗反动派血腥屠杀的斗争。湘 潭军事会议决议传达下去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工会和工农群众 协会日夜动员群众,几天内集中工农武装10余万人,满怀豪情壮 志。革命群众用大刀、梭镖等旧式武器,甚至敲锣打鼓,吹牛角 号助威去攻打县城,喊出了 “梭镖亮堂堂,擒贼先擒王,打倒蒋 介石,活捉许克祥”的口号平江人民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沉 重的打击,为后来成立革命军、参加南昌起义奠定了基础,也为 继承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江汉铁路工人是湖北省最早的产业工人,多来自贫苦农民,其中不乏武术高手。1923年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总罢工开始,江 汉铁路工人就处在斗争的最前沿。他们为了保护工会组织和工人 阶级的切身利益,反对军阀混战,同前来镇压的军警进行了殊死 搏斗。擅长武术和身强力壮的工人组成纠察队和敢死队,以木棒 和铁棒为武器,英勇不屈地迎战荷枪实弹的敌人。纠察队有400余 人,由擅长武术的工人曾玉良为团长,对队员进行拳脚棍棒和格 斗训练,平时保卫工会,维持秩序,预防和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 在二月七日的浴血奋战中,曾玉良和40多名团员英勇牺牲。这些 充分显示出觉醒的中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革命斗争 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中国国情和对敌斗争特点, 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猢北境内最著名的老根据地有黄麻和洪 湖。根据地人民在对敌斗争的异常艰苦岁月里,使用民间武术作 为有效的战斗手段之一,对革命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也推动了根 据地武术活动的开展。
黄安(现湖北红安)自古民风彪悍,武风盛行。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黄安农民闹革命的年代里,由于没有枪支,黄安农民进行 武术训练,奋起抗争。农民赤手空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武 术就成为革命群众进行战斗的主要手段。
早在192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就在黄安、麻城、黄冈等 地兴办各种学校,宣传马列主义,进行文化教育,并大力开展体 育活动。除近代体育如球类、跑步外,还有投掷、红缨枪、拳术 等项目,由校长或教员带领学生操练。黄安县七里坪文昌宫学校, 校长戴雪舫,教员董觉生(董必武胞弟)、戴季英等和体育教师陈 翰香都亲自带领学生操练。1926年冬,黄安县紫云区箭厂河、郑 家边、占家湾办起“三堂革命洪学”,吴焕先任校长,学员150 人,配有刀、矛、叉、棍等武器。由吴焕先亲自指挥操练,并聘
请武师,教授武功、擒拿、劈刀、刺枪等。民国十六年(1927 162年),黄安县党组织领导人曹学楷、吴焕先等建起农民协会和农民 自卫队,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内容有手操、棒子操,也就是拳术 和棍术;有红缨枪对刺、大刀、鱼叉等器械格斗训练。农协主席 李先念还特意请来黄安县杨尔乡的武秀才杨敬清到农会给自卫队 员传授拳术、棍术、刀术、枪术等武功,以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 与此同时,在麻城、大悟等地也建立了赤卫队,并开始以武术训 练为主的军事训练,在著名的“大别山起义”、“黄麻秋收起义”、 攻打黄安县城等战斗中,农民擅长的武术及各种武术器械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当时农民自卫队使用过的武术器械,有一小部分至 今还作为革命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中。
1927年11月14日,黄安、麻城3万多反抗压迫、剥削的农 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 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小小黄 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震 惊敌胆。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麻城县(现湖北麻城市)的“竹竿起义”,称之为“竹矛大 战”,这是一次主要靠竹矛迎战敌人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当时革命 形势迅速发展,农民军和赤卫队人员剧增,武器极端缺乏,农民 自制大量的竹矛作武器。竹矛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就竹竿的尖部 制成锐尖,就竹竿自身的长度为枪杆,长2—3米。另一种是用楠 竹片削成矛头,再安上木柄,上部扎红缨,称红缨枪(原样现存 麻城县博物馆)。1927年,一次国民党指使地方民团和红枪会向杨 河寨农民进攻,当时守寨自卫军只有96人,三支半步枪。农民主 要用竹矛和土炮作为武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赢得胜利。
鄂豫边区根据地,以湖北大悟为中心,边区领导始终把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作为训练战士御敌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1927年, 大悟宣化店共产党员郑新民在郑河栅创立第一堂,以训练革命武 装为目的,以学习民间武艺为内容。民国二十年(1931年),宣化 店石家坳武术教师石新如,在火神庙设帐教民兵。1942年,新四 军第五师创办“抗大”第十分校,在学校里每天开展跑步、打拳、 劈刀、刺枪等活动。1944年8月,在保卫大悟山的第三次大山寺 战斗中,前方打了7天7夜,后方仍然在白果树湾大操场开展武术 体育竞赛,足见根据地对武术训练的重视。
湖北洪湖地区素有习武传统,当地流传的武术主要是严门, 许多人擅长武术,练得一手好枪棒,有些妇女也会几手。这在20 世纪30年代洪湖赤卫队的革命斗争中派上了用场。当时农民手中 缺少枪械,许多英雄人物就是凭着一颗红心,赤手空拳开始闹革 命,拿着长矛、大刀冲锋陷阵。洪湖赤卫队的一首歌谣唱道:“男 人手拿红缨枪,妇女持刀保家乡,赤卫队员真英勇,坚决消灭白 匪帮!”这是当时根据地的真实写照
竹溪农民为准备秋收起义而练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 革命前夕,鄂西北大山区竹溪县的农民群众,在党的干部、当地 武术骨干“何氏三雄”(何恐、何福生、何立人三兄弟)的带领 下,为鄂西北秋收起义而练武术,成为民国时期竹溪群众武术活 动的一个高潮。
民国初年,何氏三兄弟都在县高等小学上过学,文墨称首, 体育上乘,不学“洋操”,独爱武术。其父从城南郭家梁子请来武 师郭子栋传授武艺,三兄弟起早贪黑苦练过硬功夫。大革命时期, 在省委机关工作的何恐,派何立人回竹溪峪联系何福生、王慎五、 周维一等,筹划组建县委,又分途下乡,串联进步青年万中一、 肖荣安以及武术师傅郭子栋、郭隆杰、童觉平等三十余人,发动 农民建立农会,势如潮水般向西发展,在花桥寺、甘家岭、中锋 观至老阴山一带建立农会,先后发展到一万六千余人。他们在各 处开堂设班,开展教武习武活动,挥刀、练枪(投标)、舞棍、打 拳,为迎接“鄂西北秋收起义”作战前操演,声势浩大,席卷
城乡。
革命之初,枪支缺乏,参加革命之人不得不利用手中的矛和 刀与敌人战斗,充分发挥武术的作用,中国武术为革命成功立下 不朽的功劳。老红军彭飞鹏说:“1933年,17岁那年,我在老家 参加了红军。我是新兵,没有枪,第一件武器是一把红缨枪和一 把马刀”。
湘人性格疾恶如仇,雷厉风行,义无反顾,宁折不弯。一提 起“两把菜刀闹革命”,人们就会想起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浓厚 传奇色彩的贺龙元帅(1896—1969年)D他原名文常,字云卿, 1896年3月22 S生于湖南桑植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 曾赶着骡子近走湘鄂边,远走云贵川,驮运盐巴土产。1914年参 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率21名弟兄,带了几把菜刀 和马刀,劈了桑植县芭茅溪盐税局,夺得十几支步枪,组织农民 武装,打出桑植县讨袁(世凯)护国民军旗号,任总指挥。不久 编人湖南护国军,任营长。19H年,他在长沙曾奉以“正谊社” 名义活动的中华革命党之命,参加刺杀湖南督军谭延闾的活动, 失败被捕。释放后又去刺杀新任督军傅良佐,又遭失败。他认识 到搞刺杀不是办法,乃返回湘西。在慈利县同来投奔他的一名壮 士各拿一把菜刀千掉知县的两名护兵,夺得两支步枪,重新组织 18个好汉,拉起队伍,打起湘西援鄂军第一路游击支队的旗号, 1918年春,在石门县被编人湘西护法靖国军,任营长、团长。这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
“两把菜刀闹革命”体现的是革命者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勇气。 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队三湾改编时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就起义 了,我们现在有两营人,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吗?这就是两把菜刀 的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领导同志为增进人民健康,提 高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号召加强对群众的 军事、体育训练工作,提倡武术,学习射击。各地要建立练武场, 进行武术练习和竞赛,在运动会上也多有武术表演®。
浏览1,571次